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4315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对手机、MP3、 MP4 或数码相机等数码产品进行充电的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
背景技术
2000年10月25曰公开的中国专利公告CN2403133Y中公开了一种"插壁 式移动电话充电器",包括开设于顶部的插置槽以及设于一侧壁面的插头,插 置槽为内凹状,内部可用以供移动电话或电池置放用以作充电或放电,插头平 设凸出于一侧壁面上,该充电器本体内部设置有电子电路;将充电器插头直接 插于墙壁上的插座中即可定位并使用,免除已知充电器需延设电线的困扰与不 便。从上述专利公开的说明书中可知,其电输出机构是固定在插置槽内的充电 插头,将移动电话插入插置槽的过程中充电插头插入移动电话的充电插孔内, 使充电插头内的正负输出弹性电极片压住充电插孔内的触片而实现电连接,这 种充电器虽然可以免除充电线的困扰,但其缺点是电输出机构寿命短、可靠性 差,因为充电插头在每一次插入手机的充电插孔后,其内的弹性电极片都被逼 完成全部弹性行程,也即弹性电极片的工作强度较大,经长期使用后会发生金 属疲劳而失去弹性,从而造成接触不良。
现有的另一种充电器叫座充,是在充电座(充电器外壳)上设置与手机底 部相配的插槽,在插槽内设置与手机上的充电触头对应的弹性电极片,在充电 座与巿电电源之间用电源线连接,手机与充电座之间无需用软线连接,充电时, 将手机直接插入充电座的插槽中,手机上的充电触头将插槽中的弹性电极片完 全压缩而使充电触头与弹性电极片保证相互接触,弹性触片在每次使用时,同 样被逼完成整个弹性行程,弹性触片的工作强度大,所以该弹性电极片同样存在可靠性低、寿命短的问题,充电座中的弹性电极片即为其电输出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充电器电输出机构中存在的可靠性低、寿命 短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可靠性高、寿命长的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包括充电器外壳, 充电器外壳上设置物理摆轴大致沿水平方向的摆块,所述之物理摆轴为虛拟摆 轴,该物理摆轴不一定在摆块上显露出来, 一般情况下该物理摆轴是水平方向 的;充电器的正、负输出电极片分别固定在所述摆块上且大致相互平行,正、 负输出电极片分别与充电电路的正负输出端电连接,定义所述摆块摆动到所述 正、负输出电极片的上侧处于同一水平面时通过所述物理摆轴的垂直平面为参 照面(该参照面为一虛拟面,可以随摆块虛拟摆动),所述正、负输出电极片 的上侧分别位于所述参照面两侧(所述的正、负输出电极片一般情况下应为相
互平行并对称地分布在所述参照面两侧);所述正、负输出电极片分别与固定 在待充电产品中的正、负输入触片对应或分别与固定在转换头中(下端)的正、 负输入触片对应;所述转换头上端设有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插孔相配的充电插 头,转换头下侧的正、负输入触片分别与所述充电插头电连接;待充电产品放 在充电器外壳上的过程中,当所述正、负输入触片中的其中一个压向对应的输 出电极片时,摆块受力并以所述物理摆轴为轴摆动到另一输出电极片顶住对应 的输入触片为止,松开手后,待充电产品自然放置在充电器外壳上,在重力作 用下两触片压住相应的电极片,从而保证正、负输出电极片分别与正、负输入 触片保持良好接触而实现电连接,使充电电路的充电电力经所述正、负输出电 极片输出到所述正、负输入触片后,再输入待充电产品。具W实施的时候,最 好使用转换头,待充电产品放在充电器外壳上时,所述正负电极片上的电力送 到转换头上的正负输入触片后,再经所述充电插头输入待充电产品。
所述正、负输出电极片上侧设有若干个齿,齿距大于所述触片的厚度。正、 负输出电极片上的齿用于对正负输入触片沿所述物理摆轴方向的定位,防止待
5充电产品随正负输入触片沿正、负输出电极片表面滑动;在正、负输出电极片
上设齿结合摆块可以相对于充电器外壳摆动的结构,使放置在充电器外壳上的 待充电产品不论前后摆动或左右摆动,同样可以保证正、负输出电极片与正、 负输入触片的可靠接触。
所述正、负输入触片为弹性触片,正、负输入触片的最外侧距离大于所述 正、负输出电极片之间的距离,使用时只需将待充电产品轻放在充电器外壳上 依靠其重力使两只弹性触片与正负输出电极片接触,而不需用力将两只弹性触 片压入两输出电极片之间,以防止弹性触片经常受到较大的力而引起金属疲
劳、缩短寿命;当然,如果不小心稍为用力将待充电产品压向摆块使两只弹性 触片压入两只输出电极片之间,同样可以保证两弹性触片与两输出电极片保持 良好接触,这种不正常操作不会影响使用。也就是说在每次正常使用时,具有 较大弹性行程的弹性触片只需被压缩一微小距离,弹性触片每次工作时的工作 强度较小,所以其引起金属疲劳的机会较小,寿命长。
所述摆块上的正、负输出电极片分别设有凸向所述参照面的弹性触头与所 述正、负输入触片对应。使用时同样只需将待充电产品轻放在充电器外壳上依 靠其重力使正、负输入触片与正、负输出电极片上的弹性触头接触,而不需用 力将正负输入触片压入正负输出电极片的弹性触头之间,以防止弹性触头经常 受到较大的力而引起金属疲劳、缩短寿命;当然,如果不小心稍为用力将待充 电产品压向摆块使正负输入触片压入正负输出电极片的弹性触头之间,同样可 以保证正负输入触片与正负输出电极片之间保持良好接触,这种不正常操作也 不会影响使用。也就是说在每次正常使用时,具有较大弹性行程的弹性触头只 需被压缩一微小距离,弹性触头每次工作时的工作强度较小,所以其引起金属 疲劳的机会较小,寿命长。所述正或负输出电极片上的弹性触头数为二只以上, 而且同一输出电极片上相邻的弹性触头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正、负输入触片的 宽度。
所述摆块通过其两端伸出的枢接轴与充电器外壳枢接,该枢接轴的中心轴线即为所述之物理摆轴。所述摆块和正负输出电极片构成的整体重心位于所述
枢接轴的中心轴线之下;好处是自然状态下,该整体重心使固定所述电极片 的摆块上侧面始终保持向上,而不需要另外设置限定摆块摆动角度的限位壁。 所述充电器外壳上设有两块带轴孔的安装板,所述轴孔分别与摆块两端伸出的 枢接轴相配,其中两块安装板固定安装在充电器外壳中,从而使摆块枢接在充 电器外壳中。
所述摆块的底部为圆弧面,该摆块放置在所述充电器外壳设置的开口向上 的腔内,该摆块摆动时,其圆弧面底部在所述腔内滚动,圆弧面的轴线即为所 述物理摆轴。所述腔的底部可以设置为圆弧面与所述摆块底部的圆弧面相配, 该摆块摆动时,摆块底部的圆弧面相对于所述腔内底部的圆弧面滑动。
所述外壳上设有限定所述摆块摆动范围的限位壁,以使摆块上固定电极片 的侧面保持大致朝向上。
由于釆用了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充电器的电输出机构靠待充电产品的
疲劳,延长了使用寿命,而固定正负输出电极片的摆块可以相对于充电器外壳 自由地以物理摆轴为轴摆动,即使正负输入触片或正负输出电极片经长期使用 后沿受力方向受到磨损或变形也可以由摆块的摆动或弹性触片或弹性触头作 补偿而使两者保持良好接触,是一种可靠性高、寿命长的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用于一种手机充电器时的实施例 (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中面壳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转换头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的两只输出电极片安装在摆块上时的立体放大图。
图5是图1中除限位块131、 132和拨轮133和134外各零件安装在一起后面壳被切除了一部分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中使用的另一限位块的立体图。
图7是图1实施例对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图。
图8是图7的轴向侧视图。 图9是图8的右视图。
图IO是图1实施例对另一种手机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用于另一手机充电器时的实施例
(二) 的面壳的立体图。
图12是与图ll相配的限位块的立体图。
图13是与图ll相配的另一种限位块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二另一种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用于手机充电器时使用的另一种 转换头的立体放大图。
图18是与图17所示的转换头相配的摆块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另一种摆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另一种转换头的立体图。
图21是与图20所示转换头相配的摆块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0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4是本发明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用于手机充电器时的另一实施例
(三) 的立体分解图。
图25是图24中面壳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6是图24中的面壳旋转一角度后被切除一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27是图26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28是24中各零件组装在一起后面壳被切除了部分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9是图28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30是图24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1是图28中底壳、电源输入插脚、线路板之间的状态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用于手机充电器时又一实施例
(四) 不带限位组件时的立体图。
图33是图32实施例使用的限位组件的立体图。
图34是图32的立体分解图。
图35是图33的立体分解放大图。
图36是图34中面壳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7是图32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38是实施例四在携带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9是图32使用的另一种限位块的立体图。
图40是图32使用图39所示的限位块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1是图40携带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2是图37对另一种手机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图。
图43是本发明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用于手机充电器时再一个实施例
(五) 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2、底壳,131、 132、限位块,1311、 1321、导向段,1312、 1322、 螺杆,17、转换头,170、充电插头,161、 162、正、负输出电极片,141、枢 接轴,14、摆块,151、 152、安装板,1510、 1520、轴孔,111、 112、导向腔, 113、 114、缺口, 133、 134、拨轮,11、面壳,110、腔;114、 115、卡槽, 116、透孔;171、 172、正、负输入触片;142、枢接轴,143、 144、斜面;18、 限位块,181、导向头;190、电源插座,191、 192、手机;211、 212、限位插 孔,21、面壳,213、 214、调节插孔,210、腔;291、手机,222、 221、限位 块,27、转换头,292、手机,231、 232、限位块;37、转换头,371、 372、弹性触片,34、摆块,361、 362、正、负输出电极片,44、摆块,461、 462、 正、负输出电极片;57、转换头,571、 572、正、负输入触片,54、摆块,561、 562、正、负输出电极片,5610、 5620、弹性触头;62、底壳,621、 622、卡 翼,63、插脚座,631、电源输入插脚,632、档翼,67、转换头,661、 662、 正、负输出电极片,641、枢接轴,64、摆块,610、容置腔,61、前壳,612、 条形孔,611、通孔,613、 614、卡孔,615、孑L, 616、定位柱,617、支撑柱; 69、手机,618、 619、恻壁,6321、限位翼,601、 602、弹片,60线路板; 71、面壳,74、摆块,713、限位筋,72、底壳,711、 712、燕尾榫;770、限 位组件,77、组件座,774、空缺,773、挡板,771、 772、燕尾槽,75、 76、 限位块,751、挡块,752、拨轮,775、护柱;721、 722、正、负输出电极片, 741、 742、枢接轴,73、安装块,731、 732、卡口, 710、腔,711、 712、筋; 751、 761、螺杆,752、 762、导向板,781、挡块,782、拨轮,776、限位凸 台,7751、 7752、凸台,7511、 7512、柱,7510、孔;791、手机,700转换 头;80、限位块,801、 802、燕尾槽,8011、卡头,803、左侧壁,804、右侧 壁,792、手机;800、限位块;92、底壳,91、面壳,911、槽底,941、底面, 94、摆块,97、转换头,0、圆心。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一,见图l,为本发明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用于手机充电器时 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它包括充电电路和充电器外壳,充电器外壳 由底壳12和面壳ll构成,其中充电电路设置在线路板(图上未画出)上,线 路板被固定在充电器外壳内腔中,电源插脚固定在底壳12的背部水平伸出(本 实施例的充电器是直接插入墙壁上的电源插座中的插壁式充电器,见图8中的 电源插座190),面壳11两侧开有导向腔111和112分别与限位块131和132 上的导向段1311和1321滑动相配,拨轮133和134分别放入面壳的缺口 113 和114内分别与限位块131和132下部的螺杆1312和1322螺紋耦合,转换头 17上端的充电插头170与待充电产品一一手机上的充电插孔相配,正、负输
10出电极片161和162上侧为齿形,而且齿距大于图3所示的转换头17上的正、 负输入触片171和172的宽度。
见图4,正、负输出电极片161、 162分别压入摆块14的电极片安装槽内 而被固定,将摆块两端的枢接轴141和142分别枢接在图1中两安装板151和 152的轴孔1510和1520内,再一道放入面壳的腔110内,放入的过程中,上 端分别与正、负输出电极片161、 162电连接的电线下端经摆块下方伸出后穿 过图2所示购腔110底部的透孔116后与线路板上的充电输出正负极电连接。
图2中,在腔110左右两端的前后侧壁上分别开有卡槽114和115与图1 的安装板的宽度紧配合而将安装板固定在充电器外壳中,从而将摆块枢接在充 电器外壳上,图2中只看到右端的两条卡槽,左端的两条卡槽不能完全看到。 腔110的前后壁即为本发明所述用于限定所述摆块摆动范围的限位壁。
图3中转换头中的正、负输入触片171、 172相互绝缘且分别与充电插头 170内的正负极电连接。
见图5,使用时,转换头17下端的正、负输入触片分别落在相应的正、 负输出电极片的齿根上,使转换头只能向左或右摆动而不能左右滑动;转换头 上端插入手机的充电插孔后,在重力作用下,摆块以图4中的枢接轴141和 142的中心轴线为物理摆轴摆动到转换头上的正、负输入触片分别与正、负输 出电极片自然接触的位置,此时,如果将手机前后摆动一定的角度,则摆块可 以随之同步摆动而使正负输出电极片与正负输入触片保持接触。
充电插孔设置在手机底部时称为底插,而设置在左侧或右侧时称为侧插。 见图7,是实施例一的其中一个使用状态图,图中所示为充电器对手机191 进行充电,手机191为侧插且充电插孔靠手机下端(图面所示为左端);第一 次使用时,先将两块限位块131和132的位置作适当调节,首先将转换头17 上端的充电插头插入手机191的充电插孔内,将两者放入充电器上如图7所示。 见图9,此时分别拨动拨轮133和134以调节限位块131和132的高度,使右 端的限位块132将手机191顶到右端稍高于左端,而左端的限位块131不能与手机左端下侧接触(实际上,此时左侧的限位块131是可以拿走不要),否则 转换头被悬空而造成其正负输入触片与正负输出电极片接触不良。结合图7、
8和9可见,手机被摆块、限位块132和电源插座190支撑住而被稳定在外壳 中,在手机的重力作用下,摆块与充电器外壳枢接的特点使转换头上的正负输 入触片与摆块中的正负输出电极片可靠接触(参见图5)。图9中的手机和转 换头的重心位于图面上的转换头17轴线与限位块132轴线之间以保证手机不 会向左或右翻出,而保持稳定;对于图9所示的状态,如果手机连同转换头一 道向左移动则其稳定性更高。图8中,手机191背部靠住电源插座190,手机 和转换头的重心向下的垂直线位于图中摆块的物理摆轴左侧以保证手机不会 向右(相对于图9为向前)翻出。
图9所示的手机191充电插孔靠近手机的下端(图面所示为左端),如果 充电插孔靠近手机上端(图面所示为右端),则图9右边的限位块132可以不 要,而使用左边的限位块131,并将图9中限位块131的高度向上调即可。
图1实施例中的限位块也可以釆用图6所示的形状对充电插孔位于手机底 侧(即底插)的手机进行充电,图6所示限位块18下部的导向头181与图5 中的导向腔111或112相配。如图10所示,限位块18下部的导向头插入图5 中的导向腔112内,手机192向右靠在限位块18中,其转换头17下端的正负 输入触片与摆块上的正负输出电极片的接触方式与图9中的相同,至于限位块 18是插在面壳左侧还是右侧的导向腔,可以视充电插孔位于手机底侧的位置 (靠左还是靠右)而定;当然,也可以在图5中的导向腔111和112内分别插 图6所示的限位块,此时只要手机的宽度小于两限位块之间的距离即可。
图4的摆块14上的两个斜面143和144用于对转换头上的正负输入触片 起导向作用(充电过程中的待充电产品因振动而相对于外壳向上跳起一段高 度,当自由下落后,正负输入触片可以自动滑入两斜面的中间,以使正负输入 触片分别重新压住对应的正负电极片),便于插在手机上的转换头的正负输入 触片滑入摆块中央压在正负输出电极片上,该斜面对图24的实施例特别方便。从上述实施例中可见,对于侧插的手机,如果转换头的长度不同,必须调 节限位块,而对于底插的手机,即使转换头的长度不同也可以照样使用(只要 图9中的限位块18向上伸出足够的长度就不受转换头长度的影响)。
实施例二,将图1中的面壳结构改为图11所示结构并配以图12或图13
所示的限位块,同时将底壳的形状跟随面壳作相应的改动即可。
见图11,在面壳21前侧面上部开设两个圆形限位插孔211和212与图12 所示的限位块相配以用于底插的手机;而在面壳21靠两边处分别设置竖向排 列的方形调节插孔213和214,其中单个调节插孔213和214与图13所示限 位块脚部相配以用于侧插的手机。
见图14是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限位块221和222的作用相当于 图9中的限位块132和131的作用,当图14中限位块221和222插在不同高 度位置的调节插孔213和214时,可与不同长度的转换头27相配,也即实施 例二中限位块的调节是分段调节,而实施例一中限位块的调节是无级调节;只 是实施例二中限位块221和222的形状为"L"字形。对于底插的手机,其使 用状态如图15所示,将图12所示形状的两块限位块231和232分别插入面壳 上部的限位插孔(图11中的211和212)内,待充电之手机292向右摆过一 小角度后靠在其中一个限位块231上即可。如果充电器仅用于底插的手机,则 限位块231和232也可以直接从面壳21上伸出(即与面壳成一体结构)。
实施例二中的摆块上固定了正负输出电极片后安装在图11中的腔210内, 其摆块和正负输出电极片的结构与图1的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多述。
本发明中的转换头和摆块也可以分别釆用图17中的转换头与图18中的摆 块相配,对应于权利要求3。从图17中可见,转换头37下端的正、负输入触 片为弹性触片371和372,两弹性触片371和372最外侧之间的距离大于图18 所示摆块34中正、负输出电极片361、 362之间的距离;结合图17和18,正 常使用时,转换头37在手机重力作用下,当两只弹性触片接触到正负输出电 极片后,两弹性触片只在所述重力作用下稍为变形,其变形量极小,所以,引起金属疲劳的可能性较低;当用户不小心,偶然向转换头施以额外的力,而使 转换头下端压入图18的摆块中的正、负输出电极片361、 362之间时,图17 中的两只弹性触片371和372的外恻分别顶住图18中的正、负输出电极片361、 362的内侧,此时两弹性触片的变形相对较大,但也在其弹性限度内,而且这 样的非正常使用状态,不会经常发生,所以对弹性触片的寿命影响不会太大。
本发明中的转换头和摆块也可以分别采用釆用图20中的转换头与图21中 的摆块相配,对应于权利要求5。结合图20、 21、 22和23,转换头与摆块另 一种配合结构是转换头57下端的正、负输入触片571、 572分别位于转换头 下端的前后两侧,摆块54上的正、负输出电极片561、 562分别设有凸向通过 所述物理摆轴的垂直平面的六个弹性触头5610和5620,且同一块电极片561 上相邻的弹性触头5610之间的距离小于转换头上各输入触片的宽度(参照图 22所示其中一只输入触片572的宽度),它实际上是在摆块上设置两排分别与 充电电路的正负输出极相接的弹性触点,只是各弹性触点直接从电极片上冲压 而成,省略了各弹性触点逐一接线的工作。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摆块也可采用图19所示的结构,它可以与实施例一 中的转换头相配使用,该摆块44内的正、负输出电极片461、 462上侧为直线, 用于图1实施例时,最好根据充电插孔在手机上的不同位置将转换头靠在摆块 的最左端或最右端,而将手机靠在另一端的限位块中;对于底插的手机底,最 好是在面壳11上的两个导向腔111和112上都插上图6所示的限位块,而且 最好是手机的宽度与两只限位块的距离相差不大,否则使用的转换头其正负输 入触片的长度必须较长,以防止待充电产品向左或右摆动时转换头下侧压在电 极片上,而影响触片与电极片之间的接触。
实施例三,见图24,本实施例适用于充电插孔位于底侧即底插的手机, 转换头67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转换头相同,摆块64以及正、负输出电极片 661、 662的结构也与实施例一的相同,其中前壳61是将实施例一中的面壳和 限位块二合为---将限位块与面壳前壁围成开口向上的容置腔610,前壳61中的前壁、左壁、右壁、下壁即为所述限位块,而前壳61的后壁作为所述面
壳盖住底壳62而围成充电器外壳的内腔,也即充电器外壳由底壳62和前壳 61构成,三只电源插脚631 (其中一只是地线插脚,地线插脚与充电电路之间 可以不作电连接)固定在插脚座631中,插脚座两侧分别设有挡翼632。
结合图25、 26和27,前壳61的后壁上开有通孔611和条形孔612分别 与插脚座631和挡翼632滑动相配,图24中摆块64下侧引出的充电连接线(连 接正、负输出电极片661、 662与充电电路的正负输出端的电线)从图25中的 容置腔610内经孔615伸入充电器外壳内腔;前壳61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两 条间距略大于图24中的摆块两端的枢接轴641直径的定位柱616(参见图27 ), 在两条定位柱616之间的支撑柱617略矮,安装时,图24中底壳上伸出的卡 翼621和622分别经图25中前壳后壁上的卡孔614和613伸入前壳的容置腔 610内挡住摆块的枢接轴上侧(详见下面有关图28和29进一步的叙述),从 而将摆块枢接在充电器外壳中。
见图28,并参考图29,将摆块64放入容置腔610后,摆块上的枢接轴 641位于两定位柱616之间其下侧被中间的支撑柱617支撑住,枢接轴641的 上侧被伸入容置腔内的底壳上的卡翼621限位,从而将摆块64枢接定位在容 置腔610的底部。
见图31,线路板60上固定有两只弹片601和602分别压住插脚座63上 的两只电源插脚631 (图中只标出了 631,另一只因为图纸尺寸太小未标出), 以保证插脚座63上的电源插脚伸出底壳最外处时,巿电可以通过电源插脚、 弹片601和602向线路板60中的充电电路提供电源。
见图30,使用时,手机69既可以向左靠在侧壁618也可以向右靠在侧壁 619上,也可以向前或向后靠在容置腔前壁或后壁内侧。因为釆用了容置腔结 构,手机的前后左右均被限位,实际使用时,只需将插入转换头后的手机69 放入容置腔后放开手,转换头上的正、负输入触片在摆块斜面(参考图4中的 斜面143和144)的导向作用下滑入摆块中央使压住正、负输出电极片上而实现电输出;当然,容置腔前后壁与手机之间的间隙不能太大,否则可能使手机 向前后方向的摆动幅度过大,造成手机压在正负输出电极片上的分重力太小, 而使正负输出电极片与正负输入触片接触不良。
见图28,外出携带充电器时,可以将转换头67先放入容置腔610内,再 将伸出底壳62背部的电源插脚向推向充电器外壳内腔,使插脚座63和挡翼 632从充电器外壳内腔滑入容置腔610内,当图31中挡翼632上的限位翼6321 随插脚座滑动到抵住图30的前壳时停止,此时插脚座和挡翼均位于容置腔的 口部,防止携带过程中转换头67从容置腔内趺出而难以寻找,而电源插脚缩 入外壳内腔则可以减少充电器的整体体积,便于携带。
实施例四,见图32,它与图33中的限位组件或图39中的限位块相配合 使用。见图32的立体分解图34 (图中未画出线路板),它由面壳71和背部固 定有电源插脚的底壳72构成本发明所述的充电器外壳,正、负输出电极片721、 722分别固定在摆块74上,摆块74的两端伸出枢接轴741和742,而且枢接 轴741和742的中心轴线一一即所述物理摆轴位于摆块重心的上部,枢接轴 741和742分别与安装块73上的卡口 731和732相配后,将安装块73经面壳 71背部推入腔710内,再用胶水或螺丝将安装块73固定在面壳中,腔710左 右两边上的筋711和712位于枢接轴741和742上方起限位作用,从而将摆块 枢接在充电器外壳中;腔710前侧内壁和安装块73的后壁对摆块的前后摆动 范围起限位作用,将线路板装入底壳中,最后将底壳和面壳相互固定在一起。
见图33,是与图32相配使用的限位组件770,整个组件为对称结构,由 U形的组件座77和限位块75和76构成,其中两条燕尾槽771和772分别与 图32中的燕尾榫711和712相配。转到其分解状态的图35,凸台7751和7752 的下侧面上设有开口向下的孔,安装时将挡块751上的两个柱7511和7512对 着凸台7751和7752下侧开口向下的孔(图中只见到凸台未见到孔)插入,再 将拨轮752垫在挡块751与护柱775之间,然后将限位块75上的螺杆751穿 过挡块上的孔7510与拨轮752螺紋耦合后伸入护柱775的孔内,而限位块75上的导向板7"位于组件座77内侧,此时拨动拨轮752就可以调节限位块75 相对于组件座的高度,釆用同样的方法将限位块76将在组件座77中即可以得 到图33所示的限位组件。
使用时,将图33的限位组件上的燕尾槽771和772分别从图32的燕尾榫 7丄1和上方套入,直到图35中的限位凸台776被图32中的限位筋713限 位为止,将插有转换头的手机放入即得到图37所示的状态;见图37,分别调 节拨轮7"和782即可以调节限位块和75和76的高度,使手机下方的转换头 700下端的正负输入触片与摆块上的正负输出电极片接触良好,其调节方法参 见上述相关实施例。因为本实施例中的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的工作原理与实施 例一中的大同小异,在此不再多述。
携带时,将图37中的手机连同转换头取走(转换头单独携带),然后将限 位组件77向上从面壳上拔出,再将限位组件绕垂直轴旋转180度,将图33中 限位组件中的燕尾槽771和772分别经图32中燕尾榫712和711的下方向上 套入,直到图38所示状态即可,此时可以节省充电器占用的空间,既便于携 带也防止充电器放入行李袋后图33中的组件座上的挡板773被其它物品压坏。
图32也可以与图39所示的限位块80相配,它适用侧插的手机,从图39 中可见,限位块80为U形,脚部设有燕尾槽801和802,燕尾槽的其中一端 设有卡头8011对限位块卡在面壳上的位置起限位作用,图39中的限位块倒转 后,将燕尾槽801和802分别从图32中的燕尾榫711和712上方套入,直到 图39中的卡头8011顶住图32中燕尾榫711的上侧即可,将插入转换头的手 机放入后即为图40所示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将图39中的限位块80的燕尾槽 801和802经图32中的燕尾榫711和712下方向上套入即可得到图41所示的 携带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37只适用于侧插的手机;如果在图37的基础上再将图39所示的U形 限位块套入则可以对底侧插的手机进行充电;图42是将图39改矮后套在图 37上使用时的使用状态图。实施例五,对应权利要求9,见图43,其外观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图7大 致相同,只是摆块与面壳之间的连接方法不同,图43中的摆块94的底面941 为圆弧面,面壳92内用于放置摆块的腔的底部设有与底面941相配的圆弧面 槽底911,在转换头97摆动时带动摆块94以垂直于图面并穿过底面941的圆 弧的圆心O的直线为物理摆轴摆动,该物理摆轴可以认为是一条虛拟摆轴。图 中虛线为转换头摆过一角度后的位置示意图。
图43中的槽底911也可以为平面,此时,摆块摆动时是沿槽底表面滚动, 用于放置摆块的腔的壁即为所述限位壁,对摆块的摆动范围起限定作用。 上述各实施例中部分附图未画出线路板。
权利要求
1、一种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包括充电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外壳上设置物理摆轴沿水平方向的摆块,充电器的正、负输出电极片分别固定在所述摆块上且相互平行,定义所述摆块摆动到所述正、负输出电极片的上侧处于同一水平面时通过所述物理摆轴的垂直平面为参照面,所述正、负输出电极片的上侧分别位于所述参照面两侧;所述正、负输出电极片分别与固定在待充电产品中的正、负输入触片对应或分别与固定在转换头中的正、负输入触片对应;当所述正、负输入触片中的其中一个压向对应的输出电极片时,摆块受力并以所述物理摆轴为轴摆动到另一输出电极片顶住对应的输入触片为止,从而保证所述正、负输出电极片分别与所述正、负输入触片保持接触而实现电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输 出电极片的上侧设有若干个齿。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输 入触片为弹性触片,正、负输入触片的最外侧距离大于所述正、负输出电极片之间的距离。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块上的 正、负输出电极片分别设有凸向所述参照面的若干弹性触头,而且同一输出电 极片上相邻的弹性触头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正、负输入触片的宽度。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块通过其两端伸出的枢接轴与充电器外壳枢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外 壳上设有两块带轴孔的安装板,所述轴孔分别与摆块两端伸出的枢接轴相配。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块和正 负输出电极片构成的整体重心位于所述枢接轴的中心轴线之下。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块的底部为圆弧面,该摆块放置在所述充电器外壳设置的开口向上的腔 内。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的底部 为圆弧面与所述摆块底部的圆弧面相配。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有限定所述摆块摆动范围的限位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靠性高、寿命长的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包括充电器外壳,充电器外壳上设置物理摆轴沿水平方向的摆块,固定在摆块上的充电器的正、负输出电极片对称地分布在通过所述物理摆轴的垂直平面的两侧;正、负输出电极片分别与固定在待充电产品下侧的正、负输入触片对应或分别与固定在转换头下侧的正、负输入触片对应;摆块在待充电产品重力作用下自动摆动到正负输出电极片分别顶住对应的输入触片的位置,从而保证正、负输出电极片分别与正、负输入触片保持良好接触而实现电输出,使充电电路的充电电力经正、负输出电极片输出到正、负输入触片后,再输入待充电产品。
文档编号H01M10/44GK101599562SQ20091014068
公开日2009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3日
发明者麦广树 申请人:麦广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