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及其旋转式控制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5276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及其旋转式控制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control board)及其控制钮,特别涉及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及其旋转式控制钮(rotary control switch)。
背景技术
—般而言,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上皆设有控制钮,以调节电器设备的各项操作条件。以洗衣机为例,请参阅图l,其为现有洗衣机的控制面板与旋转式控制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洗衣机1的控制面板2为一电路板,而控制面板2上可设置旋转式控制钮20,如图1中的三个旋转式控制钮20a、20b、20c,以利用转动旋转式控制钮20a 20c来调节洗衣机1的操作条件,例如马达转速等。而为了清楚表示旋转式控制钮20及控制面板2之间的关系,图1中并未图示出覆盖于控制面板2上的盖板。 请参阅图2A,其为图1所示的其中一旋转式控制钮的结构分解图。如图所示,以旋转式控制钮20a为例,其包括盖体部21、转轴部22以及导接部23,其中盖体部21限定出一容置空间210 (如图2B所示),其包括相连的第一容置区2101及第二容置区2102,第一容置区2101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凹槽211,而第二容置区2102的容积大于第一容置区2101。此外,盖体部21尚包括贯穿盖体部21并与容置空间210连通的穿孔212,以及由盖体部21底面延伸而出,用以将旋转式控制钮20a设置在控制面板2上的柱体213。而转轴部22则具有基座220及转轴221,其中基座220可区分为第一座体2201及第二座体2202两部分,其中第一座体2201设置于第二座体2202上,且第一座体2201侧壁上设有容收孔222,用以容收由弹性组件223和抵顶组件224共同组成的抵顶结构225,而转轴221由第一座体2201向上垂直延伸而出,且其延伸方向与容收孔222相互垂直。至于导接部23则由导电金属片所制成,其具有多个接脚230及多个孔洞231,其中孔洞231对应于转轴部22的第二座体2202底面的凸柱(未图示),以将导接部23固定于转轴部22的第二座体2202底面,而转轴部22的转轴221则可穿过盖体部21的穿孔212,使转轴部22的第一座体2201和第二座体2202分别对应容收于盖体部21的第一容置区2101和第二容置区2102中,此时垂直于转轴221且相对于第一座体2201侧向凸出的抵顶结构225将抵顶于盖体部21的第一容置区2101侧壁的凹槽211,之后再通过旋转式控制钮20a的盖体部21的柱体213插置于控制面板2上对应的插孔24中(如图1所示),便可将旋转式控制钮20a设置于控制面板2上。 请再参阅图l,控制面板2上设有多个导接区25,例如对应于旋转式控制钮20a、20b及20c的三个导接区25a、25b、25c,以导接区25a为例,其具有多个接触垫250,其大致可区分为第一导电片251及环绕于第一导电片251的多个第二导电片252,而插孔24则位于导接区25a周围,因此当旋转式控制钮20a通过柱体213插置于插孔24而设置在控制面板2的导接区25a上时,转轴部22的第二座体2202底面的导接部23的接脚230可相应地与接触垫250接触,而当使用者施力转动旋转式控制钮20a的转轴221时,将随之带动基座220,使位于基座220的第一座体2201上的抵顶结构225根据转动力量而卡合于盖体部21的容置空间210的不同的凹槽211中,而导接部23的接脚230则对应接触控制面板2的导接区25a内不同的接触垫250,以令使用者可由此控制洗衣机1的操作条件,例如控制马达转速。至于另两个旋转式控制钮20b、20c与导接区25b、25c之间的关系也与旋转式控制钮20a与导接区25a的关系相似,故不赘述。 然而,现有的旋转式控制钮20设计有诸多缺陷,举例而言,于组装旋转式控制钮20的转轴部22及盖体部21时,由于转轴部22的抵顶结构225相对于基座220的第一座体2201侧向凸出,因此必须以人力利用尖物(未图示)将转轴部22的抵顶结构225朝容收孔222内压制,方可顺利将基座220的第一座体2201置入于盖体部21的容置空间210的第一容置区2101中。此外,当操作人员欲将盖体部21与转轴部22组装至控制面板2上时,必须额外通过套盖26将盖体部21和转轴部22之间暂时固定,以避免两者分离而造成安装至控制面板2上的不便,而套盖26的使用也增加了整体制作成本;此外,洗衣机1于使用过程中无可避免湿气、水气,因此于组装时必须于旋转式控制钮20与控制面板2之间额外涂布防水胶(未图示),以防止水气渗入旋转式控制钮20内部造成导接部23或控制面板2短路,由此可知,现有旋转式控制钮20的组装较为繁琐且工艺复杂。 此外,由于一般洗衣机1常会配置多个旋转式控制钮20a、20b、20c,而每个旋转式
控制钮20a 20c相对应的控制面板2上的导接区25a 25c的电路及接触垫250的配置
有所不同,一旦操作人员装配错误,便无法确实通过旋转式控制钮20及控制面板2的配合
来控制洗衣机1的操作条件。此外现有的旋转式控制钮20为了稳固地设置于控制面板2
上,多半会设置面积较大的盖体部21,然而这也影响控制面板2的可利用区域。 有鉴于此,如何发展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及其旋转式控制钮,以解决现有技
术的诸多缺陷,实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可应用于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及其旋转式控制钮,以简化旋转式控制钮的装配工艺。 本发明的旋转式控制钮于转轴部的转轴上增设凸部,使凸部可卡设于盖体部的本体的延伸环上,由此确保转轴部及盖体部可稳固地结合,以便于安装至控制面板上。此外,本发明还将盖体部的凹部设置于容置空间的顶面,转轴部的抵顶结构则对应于凹部而与转轴朝同方向延伸而出,于组装时便可直接将转轴部的基座容置于盖体部的容置空间中,而无须以人力通过尖物压制抵顶结构以进行安装。此外本发明还于旋转式控制钮的盖体部设置定位结构,以配合控制面板上的定位孔而避免旋转式控制钮安装至非对应的导接区上,并利用盖体部的沟槽容置密封环而填补旋转式控制钮及控制面板间的间隙,以取代现有涂布防水漆的工艺并达到防水的效果。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实施形式为提供一种旋转式控制钮,其设置于电
器设备的控制面板上,而旋转式控制钮包括一盖体部,其包括本体,本体具有容置空间及
穿孔,且容置空间设有多个凹部,而穿孔与容置空间相连通;一转轴部,其包括基座及转轴,
基座对应于盖体部的容置空间,且基座设有抵顶结构,而转轴由基座延伸而出且设有凸部;
以及一导接部,其与转轴部的基座相连;其中,转轴部的转轴穿过盖体部的穿孔并相对于盖
体部凸出,凸部卡设于本体上,使基座容收于盖体部的本体的容置空间中,而盖体部的本体设置于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上,以使转轴部的基座可通过转轴的带动而相对于控制面板及盖体部转动,并通过抵顶结构抵顶于容置空间内不同的凹部而控制导接部与控制面板的电性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其中盖体部的多个凹部设置于本体的容置空间顶面,凹部可相对于本体的容置空间顶面凹陷,或于容置空间顶面还设有多个凸肋,并以两相邻的凸肋限定该凹部。而转轴部的转轴实质上垂直于基座设置,抵顶结构实质上平行于转轴,并与转轴朝同一方向延伸,以对应抵顶于盖体部的容置空间的凹部。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其中转轴部还包括容收孔,其平行于转轴,用以容收部分的抵顶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其中旋转式控制钮还包括一密封环,其容收于盖体部的本体与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接触的一面的沟槽中。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其中盖体部的本体还包括卡固结构,其由本体与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接触的一面延伸而出,以卡固结构配合控制面板上的卡固孔而将盖体部设置于控制面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其中盖体部的本体还包括定位结构,其由本体与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接触的一面延伸而出,以通过定位结构配合控制面板的定位孔以定位盖体部。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其中导接部设置于转轴部的基座与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接触的一面。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其中盖体部的本体还包括延伸环,其由本体延伸而出并通过穿孔与容置空间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其中延伸环可包括一缺口,当转轴部的转轴穿过盖体部的穿孔时,转轴部的凸部沿缺口通过延伸环,以卡设于本体的延伸环上。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其中转轴部的凸部还具有一倾斜面,当转轴部的转轴穿过盖体部的穿孔时,转轴部的凸部以倾斜面抵顶而通过延伸环,以卡设于本体的延伸环上。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其中延伸环的内壁面包括一卡槽,当转轴部的转轴穿过盖体部的穿孔时,转轴部的凸部与卡槽相卡合,以卡设于本体的延伸环。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另一较广实施形式为提供一种控制面板,其应用于电器设备,该控制面板包括一导接区,其具有多个接触垫;以及一旋转式控制钮,其设置于控制面板的导接区上,且包括一盖体部,其包括本体,本体具有容置空间及穿孔,且容置空间设有多个凹部,而穿孔与容置空间相连通;一转轴部,其包括基座及转轴,基座对应于盖体部的容置空间,且基座设有抵顶结构,而转轴由基座延伸而出且设有凸部;以及一导接部,其与转轴部的基座相连;其中,转轴部的转轴穿过盖体部的穿孔并相对于盖体部凸出,凸部卡设于本体上,使基座容收于盖体部的本体的容置空间中,而盖体部的本体对应设置于导
接区上,以使转轴部的基座可通过转轴的带动而相对于控制面板及盖体部转动,并通过抵顶结构抵顶于容置空间内不同的凹部而控制导接部与导接区的多个接触垫的电性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其中导接区的多个接触垫包括第一导电片及多个第二导电片,多个第二导电片环绕于第一导电片设置,而多个第二导电片的数目与旋转式控制钮的盖体部的多个凹部相对应。


示意图。
图1 :其为现有洗衣机的控制面板与旋转式控制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 :其为本发明图1所示的其中一旋转式控制钮结构分解图。
图2B :其为本发明图2A所示的旋转式控制钮的盖体部的底视图。
图3 :其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器设备其控制面板与旋转式控制钮的结构
图4A :其为本发明图3所示的第一旋转式控制钮的结构分解图。
图4B :其为本发明图4A所示的第一旋转式控制钮的盖体部的底视图。 图4C :其为本发明图4A所示的第一旋转式控制钮的组装完成示意图。 图4D:其为本发明图4C的a-a'剖面图。
图5 :其为以本发明图3所示的第二旋转式控制钮的盖体部的底视图。
图6A :其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旋转式控制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6B :其为本发明图6A所示的旋转式控制钮的底视图。
图6C :其为本发明图6A所示的旋转式控制钮的盖体部的底视图。
图6D :其为本发明图6A所示的旋转式控制钮的转轴部的示意图。
图7A :其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旋转式控制钮结构示意图。
图7B :其为本发明图7A所示的旋转式控制钮的底视图。
图7C :其为本发明图7A所示的旋转式控制钮的盖体部的底视图。
图7D :其为本发明图7A所示的旋转式控制钮的转轴部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洗衣机1、3 控制面板2、4 旋转式控制钮20、20a、20b、20c、40、50 盖体部21、41、51 容置空间210、410、510
第一容置区2101、4101、5101 第二容置区2102、4102、5102
穿孔212、415、515 转轴部22、42、52 第一座体2201、4201、5201 转轴221、421、521 弹性元件223 、423 、523 抵顶结构225、425、525 接脚230、430 插孔24
凹槽211 柱体213
基座220、420、520 第二座体2202、4202、5202 容收孔222、422、522 抵顶元件224、424、524 导接部23、43、53 孔洞231
导接区25、25a、25b、25c、45接触垫250、450
第一导电片251、451 套盖26
第二旋转式控制钮40b 本体411、5H 凸肋413 缺n 416
第二导电片252、452 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 第三旋转式控制钮40c
延伸环412、512 凹部414、514 沟槽417、517






卡固结构418、518 削切面4211 空间4241 轴柱427 第一导接区45a 第三导接区45c 卡固孔47
定位结构419、519 弧面4212、5212 凸块426、526 密封环44 、54 第二导接区45b 轴孔46
定位孔48 卡槽516 倾斜面5261
抵顶面526具体实施例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 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形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且其中的 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仅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的控制面板及其旋转式控制钮可应用于各种电器设备中,例如洗衣机、电 扇等等,其中旋转式控制钮实质上为一电位计(potentiometer),因此应可理解,举凡任何 可通过电位计来调控操作条件的电器设备,皆可采用本发明的控制面板及其旋转式控制钮 来控制其操作条件。 请参阅图3,其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与旋转式控制钮 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电器设备以洗衣机3为例,但不以此为限,而洗衣机3设有控制 面板4,控制面板4可为一 电路板,其具有至少一旋转式控制钮40以及对应旋转式控制钮 的至少一导接区45。于本实施例中,洗衣机3的控制面板4上设有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 第二旋转式控制钮40b、第三旋转式控制钮40c及相应的第一、第二、第三导接区45a、45b、 45c,然而旋转式控制钮40及导接区45的数目并无限制,其可视需求加以调整,以供使用者 通过旋转安装于导接区45上的旋转式控制钮40来控制洗衣机3的马达转速等多种操作条 件。而以下将以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和第一导接区45a为例,说明其细部结构。
请参阅图4A,其为本发明图3所示的第一旋转式控制钮的结构分解图,如图4A所 示,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包括盖体部41、转轴部42、导接部43以及密封环44,其中盖体部 41具有本体411,本体411实质上呈立体圆盘状,且具有容置空间410及与容置空间410相 连通的穿孔415 (如图4B所示),容置空间410实质上由本体411与控制面板4接触的一 面,亦即本体411底面向内凹陷,且大致可区分为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置区4101和第二容置 区4102,第一、第二容置区4101、4102大致为圆柱形的立体空间,两者与本体411的轴a共 轴,其中第一容置区4101位于第二容置区4102方,而第二容置区4102的容积比第一容置 区4101大(如图4D所示)。此外,容置空间410中设有多个凹部414及凸肋413,于本实 施例中,凸肋413沿本体411的轴心a呈放射状且大致等间距地设置于容置空间410的第 一容置区4101的顶面,数量以八个为佳,而两相邻的凸肋413间则限定出凹部414,由此可 知,凹部414也位于容置空间410的第一容置区4101的顶面,且八个凸肋413可相对限定 出八个凹部414,但凸肋413及凹部414的数量并无限制,可视需求加以调整。
而盖体部41的本体411还包括延伸环412,其可为高度hl的中空圆环结构,其环
9绕于本体411的轴心a且由本体411相对于容置空间410设置的另一面垂直延伸而出(如 图4A所示),换言之,于本实施例中,由于容置空间410由本体411底面向内凹陷,因此延伸 环412自本体411的顶面垂直向上延伸而出(如图4A所示),而本体411的穿孔415设置 于本体411的轴心a处且其孔径约与延伸环412的内径相符,使延伸环412可通过穿孔415 与容置空间410相连通。此外,本实施例的延伸环412上可增设沿轴向延伸的缺口 416,缺 口 416的宽度为wl。 请参阅图4B并配合图4A,其中图4B为图4A所示的第一旋转式控制钮的盖体部的 底视图。如图4B所示,盖体部41的本体411的底面,亦即本体411欲与控制面板4接触的 一面(如图4A所示),设有沟槽417、卡固结构418及定位结构419,其中沟槽417环绕本体 411底面设置,用以容置密封环44。于本实施例中,密封环44的厚度略大于沟槽417深度, 其可为橡胶制成的圆环,但其材质并无限制,凡任何可防水且具有弹性的材质,皆可作为本 发明的密封环44。而盖体部41的卡固结构418由本体411的底面向下延伸而出,于本实施 例中,卡固结构418可为卡勾,且以多个对称设置的卡勾为佳,以于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 设置于控制面板4上时,可利用卡固结构418确实固定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的位置。至 于定位结构419同样由本体411的底面向下延伸而出,其可为一柱体,以通过定位结构419 配合控制面板4提供定位、防呆功能,使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能够正确地对应设置于第一 导接区45a上。此外,本实施例的盖体部41的各结构以塑料配合模具所制成的一体成型结 构为佳,但不以此为限。 请再参阅图4A,转轴部42主要包括基座420及转轴421、容收孔422、抵顶结构425 及凸部426等结构,其中基座420对应于盖体部41的容置空间410,且其包括第一座体4201 及第二座体4202,两者皆为圆形座体且彼此共轴,而第一座体4201设置于第二座体4202 上,且第一座体4201的直径实质上小于第二座体4202的直径及盖体部41的容置空间410 的第一容置区4101的内径,高度约与第一容置区4101的高度相符,第二座体4202的直径 与高度则和第二容置区4102的内径与高度相符,以使第一、第二座体420K4202可分别容 置于盖体部41的第一容置区4101中邻近穿孔415且毗邻各凸肋413的区域及第二容置区 4102中(如图4D所示)。至于第一座体4201的顶面轴心处则设有转轴421,转轴421垂直 于基座420向上延伸,以对应于盖体部41的穿孔415,而转轴421的高度则大于盖体部41 的延伸环412的高度hl,于本实施例中,转轴421实质上可包含由削切面4211及弧面4212 所围组而成的半圆弧柱体,其中弧面4212大致与盖体部41的穿孔415和延伸环412的轮 廓配合,削切面4211则可便于使用者施力以控制转轴421转动;而第二座体4202则可增设 一轴柱427 (如图4D所示),其相对于转轴421由第二座体4202的底面向下延伸而出。
此外,转轴部42的基座420上设有容收孔422,以容置由弹性组件423及抵顶组 件424所构成的抵顶结构425。于本实施例中,容收孔422的数量以一个为佳,但不以此为 限,容收孔422可为圆形孔洞且平行于转轴421延伸的方向,而弹性组件423可为一弹簧, 其可部分容收于抵顶组件424内部的空间4241中(如图4D所示),至于抵顶组件424的外 型实质上配合容收孔422,换言之,抵顶组件424可为一空心的圆柱状结构,且其顶部实质 上呈弧形,此外抵顶组件424的材质以金属为佳,但不以此为限。于本实施例中,转轴部42 的凸部426以凸块为较佳,且转轴部42的凸部426设置于转轴421的弧面4212上。凸部 426的宽度为w2,其至第一座体4201顶面的距离则为h2,且凸部426实质上可呈矩形立方
10体。于本实施例中,转轴部42除了抵顶结构425夕卜,其余各部分也以塑料配合模具而制成 的一体成型结构为佳,但不以此为限。 请再参阅图4A,导接部43主要包括多个接脚430,于本实施例中可为四个接脚 430,但其数目并不以此为限,且导接部43实质上由导电材质,例如铜等金属板,经裁切而 形成的结构,其亦以一体成型为佳。 请参阅图4A、图4C并配合图4D,其中图4C为本发明图4A所示的第一旋转式控制 钮的组装完成示意图,而图4D为本发明图4C的a-a'剖面图。于组装第一旋转式控制钮 40a时,密封环44可先容收于盖体部41的本体411底面的沟槽417中,由于密封环44厚度 大于沟槽417深度,因此部分密封环44可相对于沟槽417略为凸出。至于导接部43亦可 先固设于转轴部42的基座420与控制面板4接触的一面,亦即第二座体4202的底面,而其 固定的方式则无限制,举例而言,可利用黏着、卡固或焊接等方式,使导接部43与第二座体 4202底面相连(如图4D所示)。而转轴部42的抵顶结构425的弹性组件423可部分容收 于抵顶组件424的空间4241中,而抵顶组件424及弹性组件423所组成的抵顶结构425再 部分容置于基座420上的容收孔422中(如图4D所示),换言之,即利用抵顶组件424将弹 性组件423加以包覆,以利用弹性组件423施予一弹力支撑抵顶组件424,使整个抵顶结构 425可相对于容收孔422凸出,而由于容收孔422平行于转轴421,因此可知,抵顶结构425 实质上也是平行于转轴421且与转轴421朝同一方向延伸。 而当抵顶结构425部分容置入容收孔422后,便可将转轴部42及盖体部41加以 组装,亦即使转轴部42的转轴421通过穿孔415而部分容置于延伸环412中,由于转轴421 的高度大于延伸环412的高度hl,因此转轴部42的转轴421实质上可相对于盖体部41凸 出,此外由于设置于转轴部42的转轴421上的凸部426宽度w2略小于盖体部41的延伸环 412上的缺口 416宽度wl,因此当转轴421穿过穿孔415的同时,转轴421上的凸部426则 可沿着缺口 416通过延伸环412,使转轴部42的基座420的第一座体4201 、第二座体4202 可随之进入相应的盖体部41的容置空间410的第一容置区4101、第二容置区4102中,至 于设置于基座420上的抵顶结构425则相应地抵顶于位于盖体部41的容置空间410顶面 的多个凸肋413间所限定的任一凹部414中。此外,由于转轴部42的凸部426至第一座体 4201间的距离h2实质上略大于盖体部41的延伸环412的高度hl,因此可通过相对旋转盖 体部41、转轴部42而使转轴部42的凸部426与盖体部41的延伸环412上的缺口 416彼 此交错,使凸部426可卡设于本体411的延伸环412上,因此通过凸部426和延伸环412的 卡合力量,便可克服抵顶结构425抵顶于容置空间410顶面的力量,而确保转轴部42与盖 体部41得以稳固地结合,同时也将转轴部42的基座420确实容收于盖体部41的容置空间 410中,至于导接部43则位于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的底面,以构成如图4C及图4D所示的 旋转式控制钮结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利用设置于转轴部42的转轴 421上的凸部426卡设于盖体部41的本体411的延伸环412上,因此可使转轴部42及盖体 部41两者稳固结合,故无需如图1所示的现有旋转式控制钮20a—样,于安装至控制面板 2时必须额外通过套盖26来避免盖体部21与转轴部22分离,因此可简化旋转式控制钮40 组装至控制面板4上的工艺,还可节省套盖26的使用;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由于盖体部41 的凹部414、凸肋413设置于容置空间410的顶面,而转轴部42的抵顶结构425根据凹部
11414和凸肋413的设置位置而与转轴421朝同方向延伸,因此可理解,本发明抵顶结构425 相对于容收孔422凸出并不会影响盖体部41和转轴部42的结合组装,换言之,当组装盖体 部41及转轴部42时,仅需由转轴部42的基座420的第二座体4202底面略为施压,或于转 轴部42的转轴421通过盖体部41的穿孔415时加以拉引,便可克服抵顶结构425抵顶容 置空间410顶面的力量,而将基座420顺利地容置于容置空间410中,故亦无须如现有技术 一样,必须以人力通过尖物将相对于转轴部22的第一座体2201凸出的抵顶结构225朝容 收孔222孔内压制,方可使转轴部22的基座220容置入盖体部21的容置空间210中,因此 通过本发明的结构设计,可确实简化旋转式控制钮40的组装工艺。 而图4C所示的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可装配于控制面板4的第一导接区45a上 (如图3所示)。请再参阅图3,控制面板4的第一导接区45a具有多个接触垫450,其可区 分为第一导电片451及多个第二导电片452,其中第一导电片451实质上可为圆形,而多个 第二导电片452的形状彼此相似,且其等间隔地环绕于第一导电片451周围。接触垫450 的第一、第二导电片451、452可为由金属材质所构成的导电结构,且与控制面板4上的线路 电性连接,而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片452的数目对应于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的盖体部41 的容置空间410内的凹部414数目,换言之,第一导接区45a的第二导电片452的数目以八 个为佳。此外,于第一导接区45a的第一导电片451的中心设有一轴孔46,其对应于第一 旋转式控制钮40a的转轴部42的第二座体4202底部的轴柱427,而第一导接区45a周围 也设有卡固孔47及定位孔48,卡固孔47的数目及位置对应于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的盖 体部41的本体411底面延伸而出的卡固结构418,而定位孔48则对应于盖体部41的本体 411底面延伸而出的定位结构419。 当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欲对应设置于控制面板4上的第一导接区45a时,可通 过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的盖体部41的本体411底面的卡固结构418与控制面板4的卡 固孔47相互配合,以将盖体部41的本体411确实固定于控制面板4的第一导接区45a上, 由于卡固结构418可为卡勾,因此能强化盖体部41与控制面板4之间的连接关系;而盖体 部41的定位结构419则可对应插置于定位孔48中,以将盖体部41确实相对于控制面板4 定位。至于转轴部42的第二座体4202底面的轴柱427也可对应插置于控制面板4的轴孔 46中。 由此应可理解,当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安装至控制面板4后,转轴部42的基座 420可通过盖体部41的本体411与控制面板4的结合而被夹设于盖体部41和控制面板4 之间,且可利用轴柱427插置于控制面板4的轴孔46,使转轴部42在转动时不会相对于控 制面板4晃动;此外由于转轴部42的抵顶结构425设置于基座420上并向上延伸,而导接 部43设置于基座420的第二座体4202底面,因此转轴部42的抵顶结构425可由其弹性组 件423施力予抵顶组件424而使抵顶结构425抵顶于容置空间410顶面的任一凹部414, 并使导接部43确实触及第一导接区45a的接触垫450,其中靠近轴柱427的两接脚430与 第一导电片451接触,而远离轴柱427的另两接脚430则对应于抵顶结构425抵顶于不同 凹部414而接触不同的第二导电片452,因此使用者可通过施力旋转转轴421带动基座420 而使基座420相对于盖体部41和控制面板4转动,由于抵顶结构425经过凸肋413时,弹 性组件423将受压制而朝容收孔422方向压縮,且通过抵顶组件424顶部的弧形而减低与 凸肋413间的阻力,因此基座420上的抵顶结构425可通过凸肋413而抵顶于盖体部41的
12容置空间410内的不同凹部414,同时使导接部43的部分接脚430相应与不同的第二导电 片452接触,进而改变参数以达成控制洗衣机3操作条件的目的。此外也应当理解,由于第 一旋转式控制钮40a的盖体部41的本体411底面的密封环44相对于沟槽417凸出,因此 当盖体部41与控制面板4结合时,还可通过密封环44填补盖体部41与控制面板4间的间 隙,故可有效地避免水气或其他物质渗入而影响导接部43或控制面板4的导电性。
而控制面板4的第二旋转式控制钮40b、第三旋转式控制钮40c其结构大致与第 一旋转式控制钮40a相仿,因此不再赘述,唯其盖体部41的本体411的容置空间410内所 设置的凹部414、凸肋413数目可有所不同,以对应配合控制面板4的第二导接区45b、第三 导接区45c而发挥不同的控制效果。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第二导接区45b的接触垫450 具有一第一导电片451及十六个第二导电片452,因此应可理解第二旋转式控制钮40b的盖 体部41的容置空间410内可设置16个凸肋413以限定出16个凹部414 (如图5所示),因 此当使用者旋转第二旋转式控制钮40b时,可利用转轴421带动基座420而使其抵顶结构 425对应卡合于任一凹部414中,并使导接部43的部分接脚430对应接触第二导接区45b 的任一第二导电片452,进而达到调整洗衣机3操作条件的目的。 而为了避免第二旋转式控制钮40b误装至第一导接区45a上,第二旋转式控制钮 40b的盖体部41的本体411底面延伸而出的定位结构419位置有别于第一旋转式控制钮 40a的盖体部41的定位结构419,当然,控制面板4邻近第二导接区45b的定位孔48对应 于第二旋转式控制钮40b的盖体部41的定位结构419,但该定位孔48的位置也有别于第一 导接区45a的定位孔48,由此可知,定位结构419及定位孔48的配合除可使盖体部41相对 于控制面板4的导接区45定位以确保导接部43的接脚430准确触及接触垫450夕卜,还可 通过定位结构419与定位孔48的配合与否得知第一、第二旋转式控制钮40a、40b及第一、 第二导接区45a、45b之间是否有错误装配的状况,以提供防呆功能。 当然,本发明的控制面板及其旋转式控制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形式,请参阅图6A 及图6B,其中图6A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旋转式控制钮的结构示意图,而图6B为图 6A所示的旋转式控制钮的底视图。如图6A、图6B所示,旋转式控制钮50包括盖体部51、 转轴部52、导接部53及密封环54,其中盖体部51同样包括本体511,本体511具有容置空 间510 (如图6C所示),而容置空间510也可区分为第一容置区5101及第二容置区5102, 其配置方式与本发明图4B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大致相同,故不赘述。而本实施例中,容 置空间510内同样设有凹部514 (如图6C所示),凹部514实质上可为等间距设置且相对于 容置空间510的第一容置区5101顶面凹陷的圆形凹槽,数量以八个为佳,但不以此为限。
请再参阅图6A并配合图6C,于本实施例中,盖体部51还包括穿孔515及延伸环 512,其中延伸环512为高度hl的中空圆环,其通过穿孔515与容置空间510连通,且延伸 环512相对于本体511的设置方式与本发明图4A所示的盖体部41的延伸环412相同,但 是本实施例中,延伸环512为不具有缺口的密死循环状结构。至于盖体部51的沟槽517、卡 固结构518及定位结构519的设置皆与本发明图4B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盖体部41相 仿,故不赘述。 请参阅图6D,转轴部52包括基座520、转轴521、抵顶结构525及凸部526等部分, 其中基座520包括第一座体5201及第二座体5202,且第一、第二座体5201、5202及转轴521 的配置方式与本发明图4A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而抵顶结构525也是由弹性组件523和抵顶组件524所构成,于本实施例中,转轴部52以包括两个抵顶结构525为佳,而为 了容置抵顶结构525,基座520上设置有两个容收孔522,其可对称设置并平行于转轴521, 使容收于容收孔522的抵顶结构525可平行于转轴521并与转轴521朝同方向延伸,但抵 顶结构525及容收孔522的数目并不以两个为限,也可视需求加以增减。
请再参阅图6D,转轴部52的转轴521上可设置凸部526,其优选一体成型地由转 轴521的弧面5212延伸而出,于本实施例中,凸部526以凸块为较佳,且凸部526包括一 倾斜面5261及一抵顶面5262,其中倾斜面5261由转轴521朝基座520边缘的方向向外延 伸,而抵顶面5262与倾斜面5261的边缘相连且以实质上垂直于转轴521为佳,换言之,凸 部526可为由转轴521的弧面5212凸出的立体三角形结构,其倾斜面5261由上而下向外 延伸,且凸部526至第一座体5201之间的距离实质上为h2。 至于导接部53和密封环54与转轴部52和盖体部51之间的结合关系与本发明第 一较佳实施例完全相同。而当盖体部51欲与转轴部52加以组装时,转轴部52的转轴521 可穿过盖体部51的穿孔515而相对于盖体部51凸出,且设置于转轴521上的凸部526由 于具有倾斜面5261,因此可利用倾斜面5261抵顶于延伸环512与容置空间510的交接边缘 而顺势通过延伸环512,且由于凸部526的抵顶面5262至第一座体5201的距离h2实质上 略大于延伸环512的高度hl,因此当凸部526通过延伸环512后,可利用抵顶面5262卡设 于本体511的延伸环512上,以提供一力量抗衡抵顶结构525抵顶于容置空间510顶面的 力量,进而确保转轴部52与盖体部51之间可稳固地结合,同时也将转轴部52的基座520 确实容收于盖体部51的容置空间510中,以组成如图6A所示的旋转式控制钮50。
至于旋转式控制钮50设置于控制面板4上的方式与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 由此可知,当旋转式控制钮50设置于控制面板4上时,可通过转动转轴521带动基座520, 当基座520上的抵顶结构525对应卡合于盖体部51的不同凹部514时,位于基座520底部 的导接部53便可对应接触不同的第二导电片452,进而达成调整参数以控制洗衣机3操作 条件的目的。当然,为了配合控制面板4的各导接区45具有数目不同的第二导电片452,本 实施例的旋转式控制钮50的盖体部51的容置空间510顶面的凹部514也可增加为16个 等间隔设置的凹部514,以对应设置于不同导接区45上。 当然,本发明的控制面板及其旋转式控制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形式,请参阅图7A 及图7B,其中图7A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旋转式控制钮结构示意图,而图7B为图7A 所示的旋转式控制钮的底视图。如图7A、图7B所示,旋转式控制钮50包括盖体部51、转 轴部52、导接部53及密封环54,其中盖体部51同样包括本体511,本体511具有容置空间 510 (如图7C所示),而容置空间510也可区分为第一容置区5101及第二容置区5102,其 配置方式与本发明图6A及图6B所示实施例大致相同,故不赘述。而本实施例中,容置空间 510内同样设有凹部514 (如图7C所示),凹部514实质上可为等间距设置且相对于容置空 间510的第一容置区5101顶面凹陷的圆形凹槽,数量以八或十六个为较佳,但不以此为限。
请再参阅图7A并配合图7C,于本实施例中,盖体部51还包括穿孔515及延伸环 512,其中延伸环512为高度hl的中空圆环,其通过穿孔515与容置空间510连通,且延伸 环512相对于本体511的设置方式与本发明图6A所示的盖体部51的延伸环512相同。至 于盖体部51的沟槽517、卡固结构518及定位结构519的设置皆与本发明图6C所示实施例 的盖体部51相仿,故不赘述。于此实施例中,盖体部51的延伸环512的内壁面包括一卡槽
14516,该卡槽516环绕设置于延伸环512的内壁面。 请参阅图7D,转轴部52包括基座520、转轴521、抵顶结构525及凸部526等部分, 其中基座520包括第一座体5201及第二座体5202,且第一、第二座体5201、5202及转轴521 的配置方式与本发明图6D所示实施例相似。而抵顶结构525也是由弹性组件523和抵顶组 件524所构成,于本实施例中,转轴部52以包括两个抵顶结构525为佳,而为了容置抵顶结 构525,基座520上设置有两个容收孔522,所述两个容收孔可对称设置并平行于转轴521, 使容收于容收孔522的抵顶结构525可平行于转轴521并与转轴521朝同方向延伸,但抵 顶结构525及容收孔522的数目并不以两个为限,也可视需求加以增减。
请再参阅图7D,转轴部52的转轴521上可设置凸部526,其一体成型地由转轴521 邻近第一座体5201的区域向外延伸,于本实施例中,凸部526以凸环为较佳,且凸部526相 对于延伸环512的内壁面的卡槽516的位置而设置于转轴521上。 至于导接部53和密封环54与转轴部52和盖体部51之间的结合关系与本发明第 二较佳实施例相似。而当盖体部51欲与转轴部52加以组装时,转轴部52的转轴521可穿 过盖体部51的穿孔515而相对于盖体部51凸出,且设置于转轴521上的凸部526可与延 伸环512内壁面的卡槽516相卡合,使凸部526设置于延伸环512内,由此以提供一力量抗 衡抵顶结构525抵顶于容置空间510顶面的力量,进而确保转轴部52与盖体部51的间可 稳固地结合,同时也将转轴部52的基座520确实容收于盖体部51的容置空间510中,以组 成如图7A所示的旋转式控制钮50。此外,由于转轴521上的凸部526可与延伸环512内壁 面的卡槽516相卡合,如此也可提升防水功能。 至于旋转式控制钮50设置于控制面板4上方式与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由 此可知,当旋转式控制钮50设置于控制面板4上时,可通过转动转轴521带动基座520,当 基座520上的抵顶结构525对应卡合于盖体部51的不同凹部514时,位于基座520底部的 导接部53便可对应接触不同的第二导电片452,进而达成调整参数以控制洗衣机3操作条 件的目的。 此外本发明也可有不同的实施形式。举例而言,旋转式控制钮40也可通过黏着等 其他方式固定于控制面板4上;或调整第一旋转式控制钮40a的盖体部41的卡固结构418 数目,使其不同于第二旋转式控制钮40b的盖体部41的卡固结构418数目,并相应改变控 制面板4的卡固孔47,也可由此取代定位结构419和定位孔48而于装配过程中达到防呆效 果。而于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利用尺寸互异的卡固结构418配合大小不同的卡固孔47,其 同样也具有避免旋转式控制钮40安装错误的效果,由此可知,本发明旋转式控制钮40的盖 体部41的卡固结构418、定位结构419和控制面板4的卡固孔47、定位孔48可具有多种变 化。而也应当理解,本发明如图6A与图7A所示的旋转式控制钮50也可有类似的变化。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转轴部的转轴上的凸部于转轴穿过盖体部的本体的延伸环 时,凸部可卡设于本体的延伸环上,使转轴部的基座可确实容收于盖体部的容置空间中,并 使转轴部、盖体部在未安装至控制面板上时仍能稳固地结合,因此可避免现有旋转式控制 钮的转轴部、盖体部因两者之间无法固定而必须通过套盖辅助固定方可设置于控制面板上 的种种不便,也可免除套盖的使用。此外,由于本发明的旋转式控制钮的盖体部的凹部设 置于容置空间的顶面,而转轴部的抵顶结构与转轴朝同方向延伸而对应抵顶于凹部,因此 于组装盖体部及转轴部时,便无需如现有技术一样,必须通过人力将抵顶结构朝容收孔压
15制方可顺利安装转轴部及盖体部,此外本发明可利用盖体部所设的沟槽容收密封环,以填 补旋转式控制钮与控制面板之间的间隙,由此达到防水效果而无须额外施予防水胶涂布加 工,由此可知,本发明可简化旋转式控制钮的组装工艺及成本。 此外,通过本发明的旋转式控制钮的盖体部上的定位结构与控制面板的定位孔的 配合,可确保旋转式控制钮安装至对应的导接区,使旋转式控制钮能够确实发挥其功能,此 外由于本发明的旋转式控制钮可通过卡固结构与控制面板的卡固孔配合而稳固地设置于 控制面板上,因此可縮小盖体部的面积以增加控制面板的空间使用率,上述诸多优点皆是 现有技术所无法实现的。 纵使本发明已由上述的实施例详细叙述而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各种变化与 修饰,然而皆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
1权利要求
一种旋转式控制钮,其设置于一电器设备的一控制面板上,该旋转式控制钮包括一盖体部,其包括一本体,该本体具有一容置空间及一穿孔,且该容置空间设有多个凹部,而该穿孔与该容置空间相连通;一转轴部,其包括一基座及一转轴,该基座对应于该盖体部的该容置空间,且该基座设有一抵顶结构,而该转轴由该基座延伸而出且设有一凸部;以及一导接部,其与该转轴部的该基座相连;其中,该转轴部的该转轴穿过该盖体部的该穿孔并相对于该盖体部凸出,该凸部卡设于该本体上,使该基座容收于该盖体部的该本体的该容置空间中,而该盖体部的该本体设置于该电器设备的该控制面板上,以使该转轴部的该基座可通过该转轴的带动而相对于该控制面板及该盖体部转动,并通过该抵顶结构抵顶于该容置空间内不同的所述凹部而控制该导接部与该控制面板的电性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控制钮,其中该盖体部的所述多个凹部设置于该本体的该容置空间的顶面。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控制钮,其中该盖体部的所述多个凹部相对于该本体的该容置空间的顶面的凹陷。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控制钮,其中该盖体部的该容置空间的顶面还设有多个凸肋,而每一所述凹部由两相邻的所述凸肋所限定。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控制钮,其中该转轴部的该转轴实质上垂直于该基座设置,而该转轴部还包括一容收孔,该容收孔平行于该转轴,用以容收部分的该抵顶结构,使该抵顶结构实质上平行于该转轴,并与该转轴朝同一方向延伸,以对应抵顶于该盖体部的该容置空间的该凹部。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控制钮,还包括一密封环,该密封环容收于该盖体部的该本体与该电器设备的该控制面板接触的一面的一沟槽中。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控制钮,其中该盖体部的该本体还包括一卡固结构,该卡固结构由该本体与该电器设备的该控制面板接触的一面延伸而出,以使该卡固结构配合该控制面板上的一卡固孔而将该盖体部设置于该控制面板上。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控制钮,其中该盖体部的该本体还包括一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由该本体与该电器设备的该控制面板接触的一面延伸而出,以通过该定位结构配合该控制面板的一定位孔来定位该盖体部。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控制钮,其中该盖体部的该本体还包括一延伸环,该延伸环由该本体延伸而出并通过该穿孔与该容置空间相连通。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式控制钮,其中该延伸环还包括一缺口,当该转轴部的该转轴穿过该盖体部的该穿孔时,该转轴部的该凸部沿该缺口通过该延伸环,以卡设于该本体的该延伸环上。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式控制钮,其中该转轴部的该凸部还具有一倾斜面,当该转轴部的该转轴穿过该盖体部的该穿孔时,该转轴部的该凸部以该倾斜面抵顶而通过该延伸环,以卡设于该本体的该延伸环上。
12.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式控制钮,其中该延伸环的内壁面还包括一卡槽,当该转轴部的该转轴穿过该盖体部的该穿孔时,该转轴部的该凸部与该卡槽相卡合,以卡设于该本体的该延伸环。
13. —种控制面板,其应用于一电器设备,该控制面板包括一导接区,其具有多个接触垫;以及一旋转式控制钮,其设置于该控制面板的该导接区上,且包括一盖体部,其包括一本体,该本体具有一容置空间及一穿孔,且该容置空间设有多个凹部,而该穿孔与该容置空间相连通;一转轴部,其包括一基座及一转轴,该基座对应于该盖体部的该容置空间,且该基座设有一抵顶结构,而该转轴由该基座延伸而出且设有一凸部;以及一导接部,其与该转轴部的该基座相连;其中,该转轴部的该转轴穿过该盖体部的该穿孔并相对于该盖体部凸出,该凸部卡设于该本体上,使该基座容收于该盖体部的该本体的该容置空间中,而该盖体部的该本体对应设置于该导接区上,以使该转轴部的该基座可通过该转轴的带动而相对于该控制面板及该盖体部转动,并通过该抵顶结构抵顶于该容置空间内不同的所述凹部而控制该导接部与该导接区的所述多个接触垫的电性连接。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面板,其中该导接区的所述多个接触垫包括一第一导电片及多个第二导电片,所述多个第二导电片环绕于该第一导电片设置,而所述多个第二导电片的数目与该旋转式控制钮的该盖体部的所述多个凹部的数目相对应。
1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面板,其中该旋转式控制钮的该盖体部的所述多个凹部设置于该本体的该容置空间的顶面,而该转轴部的该转轴实质上垂直于该基座设置,且该转轴部还包括一容收孔,其平行于该转轴,用以容收部分的该抵顶结构,使该抵顶结构实质上平行于该转轴,并与该转轴朝同一方向延伸,以对应抵顶于该盖体部的该容置空间的该凹部。
16.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面板,其中该旋转式控制钮还包括一密封环,该密封环容收于该盖体部的该本体与该控制面板接触的一面的一沟槽中。
17.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面板,还包括一卡固孔,而该旋转式控制钮的该盖体部的该本体还包括一卡固结构,该卡固结构由该本体与该控制面板接触的一面延伸而出,以使该卡固结构配合该卡固孔而将该盖体部设置于该控制面板的该导接区上。
18.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面板,还包括一定位孔,而该旋转式控制钮的该盖体部的该本体还包括一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由该本体与该控制面板接触的一面延伸而出,以通过该定位结构配合该定位孔而定位该盖体部。
19.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面板,其中该旋转式控制钮的该盖体部的该本体还包括一延伸环,该延伸环由该本体延伸而出并通过该穿孔与该容置空间相连通。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控制面板,其中该延伸环还包括一缺口,当该转轴部的该转轴穿过该盖体部的该穿孔时,该转轴部的该凸部沿该缺口通过该延伸环,以卡设于该本体的该延伸环上。
21.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控制面板,其中该旋转式控制钮的该转轴部的该凸部包括一倾斜面,当该转轴部的该转轴穿过该盖体部的该穿孔时,该转轴部的该凸部以该倾斜面抵顶并通过该延伸环,以卡设于该本体的该延伸环上。
22.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控制面板,其中该延伸环的内壁面还包括一卡槽,当该转轴部的该转轴穿过该盖体部的该穿孔时,该转轴部的该凸部与该卡槽相卡合,以卡设于该本体的该延伸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及其旋转式控制钮。该旋转式控制钮设置于电器设备的控制面板上且包括盖体部、转轴部及导接部,盖体部包括本体,本体具有设有多个凹部的容置空间及与容置空间连通的穿孔;转轴部包括设有抵顶结构的基座及设有凸部的转轴;导接部与基座相连;其中转轴部的转轴穿过穿孔相对于盖体部凸出,凸部卡设于本体上,基座则容收于容置空间中,而盖体部设置于控制面板上,使转轴部的基座可通过转轴的带动相对于控制面板及盖体部转动,并通过抵顶结构抵顶于不同凹部而控制导接部与控制面板的电性连接。由此可免除套盖的使用并可简化旋转式控制钮的组装工艺及成本,此外可缩小盖体部的面积以增加控制面板的空间使用率。
文档编号H01H19/04GK101752132SQ20091015180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9日
发明者陈宏伟 申请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