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1123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压配电系统中的感应雷防护装置,具体是涉及一种高能避雷器技术。
背景技术
在国内外低压配电系统的防雷中非常重视用高能电源避雷器作为电源进线端的 防护,在国际标准、中、德、法、美、英、等的防雷标准中都有关于10/350 ys高能电源避雷器 的规定,因为从外线入侵的可能是直击雷或强感应雷产生的高能脉冲10/350 iis波形。国 内外都有生产这种避雷器。如专利ZL02107856. 4承载雷电流的火花放电装置,它具有多个 能承载雷电流的串联分火花间隙装置,解决了仅在闪电过电压的情况下引弧该火花间隙装 置,解决了工频续流的问题。 但是,在国内外生产的各种类型的高能避雷器多没有设置故障脱离装置,表示损 坏的劣化指示和遥信报警功能。这就使得用户不能及时发现避雷器使用中出现的意外情 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遥信报警、脱离装置、劣化指示功能的模块型高 能避雷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包括模块盒体,所述模块盒体内两 侧对应安装有接线支架,所述一个接线支架上焊接有至少两个弹性电极片,另一个接线支 架上连接多间隙放电器的一端,多间隙放电器的另一端与弹性电极片焊接形成焊接点,多 间隙放电器上连接有起辉电容板,所述模块盒体上设有带有触点的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 关位于所述弹性电极片正上方且靠近弹性电极片,并且,所述弹性电极片脱离焊接点弹起 时触及微动开关的触点。 所述多间隙放电器由至少两片电极片组成,每相邻两电极片之间设置有绝缘环,
所述电极片由位于两端的金属电极用绝缘螺钉压紧构成有空气的多个火花放电间隙,所述
起辉电容板与所述两金属电极固连,所述起辉电容板上设有若干导体丝分别与所述电极片
连通。其中,导体丝的作用是将每个电极片与电容连通。 所述电极片由钨铜合金或石墨制成。 所述绝缘环由聚四氟乙烯制成。 所述电极片和绝缘环的形状相一致。 所述电极片或绝缘环采用方形、圆形或菱形中的任意一种形状。
所述微动开关通过导线与遥信接线端子信号连接。 所述弹性电极片靠近焊接点的一端设有颜色指示标记,所述模块盒体顶部对应于 弹性电极片颜色指示标记处弹起时与其接触的位置设有若干窗口。 所述弹性电极片有三个,与弹性电极片上的颜色指示标记对应的窗口有三个。当弹性电极片与多间隙放电器之间连接的焊接点高温熔化,弹性电极片与多间隙放电器的金 属电极脱离,弹性电极片弹起压合微动开关触点,同时,该弹起的弹性电极片上的颜色指示 标记位于模块盒体顶部的窗口上。 所述弹性电极片上的颜色指示标记的颜色采用红色。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若模块型高能避雷器的温度异常升高,比如雷电的冲击电 流远超过该避雷器冲击电流的设计指标,或者电源系统的最大持续工作电压超过设计值而 造成工频续流,引起避雷器温度异常升高,避雷器中的一个或多个弹性电极片将因多间隙 放电器的温度升高达到设计值而与金属电极脱离,弹性电极片和放电器脱开,并切断线路, 同时微动开关触点压合,输出报警信号。弹性电极片和放电器脱开分离后,弹性电极片有颜 色标记的一端紧靠在避雷器顶部的窗口上,完成了遥信报警、脱离装置、劣化指示功能,大 大提高了防雷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模块盒体顶部的窗口上没有全部出现弹性电极片上的颜色指
示标记时,表明避雷器未完全损坏,还可以继续工作。但是当模块盒体顶部的窗口上全部出
现弹性电极片上的颜色指示标记时,表明避雷器已经完全损坏,必须及时更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具有故障脱离装置、劣化指示和遥信报警功能,不但能及时
切断电路,及时给出报警信号,而且模块本身还给出了劣化指示,大提高了防雷系统的可靠
性和安全性。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是金属电极,2是电极片,3是绝缘环,4是起辉电容板,4-1为导体丝, 5为弹性电极片,6是微动开关,6-1是微动开关触点,7是窗口 , 8是接线支架,9是遥信接线 端子,10是模块盒体,11是焊接点,12是弹性电极片的颜色指示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优选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包括模块盒体10,所述模块盒体10内 左右两侧对应安装有接线支架8,其中, 一个接线支架8上焊接有三个弹性电极片5,另一个 接线支架8上连接多间隙放电器的一端,多间隙放电器的另一端与分别与三个弹性电极片 5焊接,焊接处形成焊接点ll,多间隙放电器上连接有起辉电容板4,所述模块盒体10上设 有带有触点6-1的微动开关6,所述微动开关6位于所述弹性电极片5正上方且靠近弹性电 极片5,并且,所述弹性电极片5脱离焊接点11弹起时恰能触及微动开关6的触点6-1。所 述多间隙放电器由至少两片电极片2组成,该电极片由钨铜合金或石墨制成,每相邻两电 极片2之间设置有聚四氟乙烯绝缘环3,所述电极片组由位于两端的金属电极1用绝缘螺钉 压紧构成有空气的多个火花放电间隙,所述起辉电容板4与所述两金属电极1固连,所述起 辉电容板4上设有若干导体丝4-1分别与所述电极片2连通。所述电极片2和聚四氟乙烯CN 101764357 A 绝缘环3的形状相一致,本实施例中采用菱形形状。所述微动开关6的通或断的信号通过 导线传到遥信接线端子9。所述弹性电极片5靠近焊接点11的一端设有颜色指示标记,所 述模块盒体10顶部对应于弹性电极片5颜色指示标记12处弹起时与其接触的位置设有若 干窗口 7。也就是说,当弹性电极片5脱离焊接点11弹起时,弹性电极片5颜色指示标记处 紧靠窗口 7,从模块盒体10外能够看到该颜色指示,表示避雷器的劣化损坏程度。所述弹性 电极片5上的颜色指示标记12的颜色采用红色,易于观察。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 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 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 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 发明要求保护的全反射曲线并不局限于本实例提到的发光体的几何形状所演算出来的具 体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包括模块盒体(10),所述模块盒体(10)内两侧对应安装有接线支架(8),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接线支架(8)上焊接有至少两个弹性电极片(5),另一个接线支架(8)上连接多间隙放电器的一端,多间隙放电器的另一端与弹性电极片(5)焊接形成焊接点(11),多间隙放电器上连接有起辉电容板(4),所述模块盒体(10)上设有带有触点(6-1)的微动开关(6),所述微动开关(6)位于所述弹性电极片(5)正上方且靠近弹性电极片(5),并且,所述弹性电极片(5)脱离焊接点(11)弹起时触及微动开关(6)的触点(6-1)。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间隙放电器由至 少两片电极片(2)组成,每相邻两电极片(2)之间设置有绝缘环(3),所述电极片(2)由位 于多间隙放电器两端的金属电极(1)通过绝缘螺钉压紧构成有空气的多个火花放电间隙, 所述起辉电容板(4)与所述两金属电极(1)固连,所述起辉电容板(4)上设有若干导体丝 (4-1)分别与所述电极片(2)连通。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2)由钨铜 合金或石墨制成。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环(3)由聚四 氟乙烯制成。
5. 如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2) 和绝缘环(3)的形状相一致。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2)或绝缘 环(3)采用方形、圆形或菱形中的任意一种形状。
7. 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动 开关(6)通过导线与遥信接线端子(9)信号连接。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电极片(5)靠 近焊接点(11)的一端设有颜色指示标记(12),所述模块盒体(10)顶部对应于弹性电极片 (5)颜色指示标记(12)处弹起时与其接触的位置设有若干窗口 (7)。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电极片(5)有 三个,与弹性电极片(5)上的颜色指示标记(12)对应的窗口 (7)有三个。
10. 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电极片 (5)上的颜色指示标记(12)的颜色采用红色。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块型高能避雷器,属于雷电防护技术领域,包括模块盒体,所述模块盒体内两侧对应安装有接线支架,所述一个接线支架上焊接有至少两个弹性电极片,另一个接线支架上连接多间隙放电器的一端,多间隙放电器的另一端与弹性电极片焊接形成焊接点,多间隙放电器上连接有起辉电容板,所述模块盒体上设有带有触点的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位于所述弹性电极片正上方且靠近弹性电极片,并且,所述弹性电极片脱离焊接点弹起时触及微动开关的触点;本发明具有故障脱离装置、劣化指示和遥信报警功能,不但能及时切断电路,及时给出报警信号,而且模块本身还给出了劣化指示,大提高了防雷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文档编号H01T4/00GK101764357SQ20101011532
公开日2010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9日
发明者罗先俊, 罗皓, 高洪斌 申请人:成都东方瀚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