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的集成模块及太阳能电池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3398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的集成模块及太阳能电池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太阳能电池板的集成模块技术 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的集成模 块和相关的太阳能电池板。
背景技术
目前,如图1所示,太阳能电池板的结构主要是由上盖板(膜)1、上集电电极2、太 阳能硅片(膜)3、下集电电极4和下底板5进行封装制造,而控制电路单元是单独的模块。 上盖板(膜)1主要使用钢化玻璃、聚丙烯酸类树脂、氟化乙烯丙烯、透明聚酯、聚碳酯等材 料,下底板5主要使用钢化玻璃、铝合金、有机玻璃、TPF复合膜等。其中以钢化玻璃为上盖 板(膜)1,TPF复合膜为下底板5最为常见。上盖板(膜)1的钢化玻璃同时起透光和支撑 作用,下底板5主要起支撑作用。现在发展的趋势是上盖板(膜)1使用高透明薄膜来替代玻璃,以增加透光性,减 轻重量,降低成本。然而上盖板(膜)1使用高透明薄膜来替代玻璃会导致上盖板(膜)1 没有支撑作用,而起支撑作用的下底板5的TPF复合膜无法忍受太阳能电池板封装时的高 温,容易弯板,从而导致太阳能硅片(膜)3弯折变形甚至损伤。对于下集电电极4,业界通 常使用专用的金属材料或者浆膜等导电材料与太阳能硅片(膜)3紧密结合,形成下集电电 极4,需要经过单独的工序作业。而现有的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控制电路单元是单独的模 块。因此产品合格率低、制造工序复杂、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因此,期望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板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的集成 模块,以提高产品合格率,简化制造工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应用于太阳能电池 板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的集成模块和相关的太阳能电池板,该集成模块 构思巧妙,设计独特,结构简洁新颖,提高了太阳能电池板的产品合格率,简化了制造工序, 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 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的集成模块,其主要特点是,所述的下集电电极、下 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的集成模块是线路板,所述线路板包括依次贴覆的下集电电极、下底 板和控制电路单元,所述的下集电电极为第一导电面,所述的下底板为刚性基材,所述的控 制电路单元为第二导电面,所述第一导电面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面。较佳地,所述第一导电面为第一金属面,所述第二导电面为第二金属面。更佳地,所述第一金属面为第一铜面,所述第二金属面为第二铜面。较佳地,所述刚性基材设置有导通孔,所述第一导电面通过所述导通孔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面。较佳地,所述第一导电面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面。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板,包括依次贴覆的上盖板、上 集电电极和太阳能硅片,其主要特点是,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还包括上述的集成模块,所述太 阳能硅片贴覆在所述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的集成模块的第一导电面上。较佳地,所述第一导电面为第一金属面,所述第二导电面为第二金属面。更佳地,所述第一金属面为第一铜面,所述第二金属面为第二铜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线路板可以耐高温的刚性基材作为 下底板,利用线路板的第一导电面作为下集电电极,利用线路板的第二导电面制作控制电 路单元,通过线路板使太阳能电池板的下底板、下集电电极和控制电路单元集合成一个模 块组件,构思巧妙,设计独特,结构简洁新颖,提高了太阳能电池板的产品合格率,简化了制 造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图1是现有普通太阳能电池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请参见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板包括依次贴覆的上盖板(膜)11、上 集电电极12、太阳能硅片(膜)13和集成了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的集成模 块(即线路板17),所述线路板17包括依次贴覆的第一导电面14、刚性基材15和第二导电 面16,所述第一导电面14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面16,所述第一导电面14作为所述下集电 电极,所述刚性基材15作为所述下底板,所述第二导电面16作为所述控制电路单元。所述 太阳能硅片(膜)13贴覆在所述第一导电面14上。较佳地,所述第一导电面14为第一金属面,所述第二导电面16为第二金属面。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面为第一铜面,所述第二金属面为第二铜面。第 一铜面和第二铜面均为铜箔。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刚性基材15设置有导通孔(图中未示出),所 述第一导电面14通过所述导通孔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面16。所述第一导电面14也可以通 过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面16。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时,将刚性覆铜板(即加工前的线路板17)的第 一铜面根据太阳能硅片(膜)13的尺寸和形状,留出电极引线图形,按照线路板工艺蚀刻掉 多余的铜箔,形成下集电电极和引线线路。第二铜面根据控制电路图形,按照线路板工艺蚀 刻掉多余的铜箔,形成控制线路。两面的铜面(即第一铜面和第二铜面)和线路根据连接 需要进行钻孔,通过电镀形成导通孔,之后用油墨堵孔满足密封封装的需求(可与线路板 阻焊工艺同时作业)。然后使用化学镍金工艺或者电镀金工艺进行镀金,或者使用热风整平 工艺覆盖上锡,用于防止铜面氧化。对于太阳能硅片(膜)13,使用导电银浆、锡膏、碳膜、导 电胶等将太阳能硅片(膜)13与线路板17的第一铜面紧密结合,解决电流传导问题。也可以在线路板17的第一铜面上直接喷镀N/NP/P层直接形成电池膜。预留的电极引线可以直 接进行电流输出,也可以通过线路板17上的导通孔连接第二铜面的线路进行电流输出,减 少普通集电电极所需要的引线材料。第二铜面的控制线路可以根据需要和设计焊接各种电 子元件,形成控制电路,不再需要独立的控制电路单元。太阳能硅片(膜)13上依次贴覆上 集电电极12和上盖板(膜)11。为了减少太阳能电池板的工序,降低成本,并解决TPF复合膜无法忍受太阳能电 池板封装时的高温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将线路板17引入太阳能电池工艺,以线路板17的刚 性基材15作为下底板,以线路板17上的第一铜面作为下集电电极,并利用线路板17的第 二铜面制作控制电路,形成太阳能电池板的一个模块组件,从而解决了 TPF复合膜不耐高 温的问题,减少了太阳能电池板的组件数量,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成本。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的集成 模块构思巧妙,设计独特,结构简洁新颖,提高了太阳能电池板的产品合格率,简化了制造 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在此说明书中,本实用新型已参照其特定的实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显然仍可以 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应被认为是 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权利要求一种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的集成模块是线路板,所述线路板包括依次贴覆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所述的下集电电极为第一导电面,所述的下底板为刚性基材,所述的控制电路单元为第二导电面,所述第一导电面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 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面为第一金属面,所述第二导电面为第二金属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 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面为第一铜面,所述第二金属面为第二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 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基材设置有导通孔,所述第一导电面通过所述导通孔电 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 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面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面。
6.一种太阳能电池板,包括依次贴覆的上盖板、上集电电极和太阳能硅片,其特征在 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5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模块,所述太阳能 硅片贴覆在所述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的集成模块的第一导电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面为第一金属面, 所述第二导电面为第二金属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面为第一铜面,所 述第二金属面为第二铜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的集成模块,集成模块是线路板,线路板包括依次贴覆的下集电电极、下底板和控制电路单元,下集电电极为第一导电面,下底板为刚性基材,控制电路单元为第二导电面,较佳地,第一导电面为第一金属面,第二导电面为第二金属面,刚性基材设置有导通孔,第一导电面通过导通孔电连接第二导电面,或第一导电面通过导线电连接第二导电面。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集成模块的太阳能电池板。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设计独特,结构简洁新颖,提高了太阳能电池板的产品合格率,简化了制造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H01L31/042GK201608185SQ20102011959
公开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6日
发明者王祖宝 申请人:王祖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