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排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2351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汇流排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到电源转换装置的两路负载端的汇流排系统,其将自动转换装置的两路出线端汇集为一路出线端,用于客户接线。
背景技术
两路电源供电时,并非两个电源并列运行,而是其中一个是常用电源,另一个是备用电源或两路互为备用。当所使用的电源故障停电时,被停止供电的重要负荷由电源转换装置切换至另一电源,使该负荷继续得到供电。为便于接线,电源转换装置的两路负载端一般连接到一个汇流排系统,将自动转换装置的两路出线端汇集为一路出线端。在现有的汇流排系统中,一种是将汇流导体由热固性塑料压为一个实心体,实现汇流导体之间的绝缘,并充当防护外壳。由于采用实心结构,重量较大,使用材料较多。由于使用热固性塑料成型,材料成本较高,并且不能回收利用,不符合环保理念。而且需要大型的压机进行加工,制造成本也较高。另一种是在各相汇流导体的外表面上附加绝缘层,实现汇流导体之间的绝缘,并将汇流导体装入塑料外壳中,达到一定的外壳防护等级。这种汇流排的成本和制造难度有所降低,但是仍然需要一个生产环节,那就是在导体的外表面上附加绝缘层,一般是将热缩管套到导体上,不但额外增加了热缩管的成本,而且还有人工成本。并且需要加工四种不同的汇流导体,除了模具费用高,而且也增加了库存,提高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传统汇流排系统中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提供了一种成本更低,制造更加方便的汇流排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汇流排系统,包括上塑胶外壳;下塑胶外壳;第一汇流导体组件;第二汇流导体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分别包括多个导体部件,由第一汇流导体组件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中的相应的导体部件搭接成的V形汇流排组件;所述上塑胶外壳和所述下塑胶外壳将两个汇流导体组件夹在它们之间固定。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的其中一个导体部件包括上端口、下端口和连接在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的中间部分,所述导体部件大致上呈S形,其中上端口、下端口以及连接在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的中间部分处于同一平面中。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其中一个导体部件包括上端口、下端口和连接在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的中间部分,所述导体部件大致上呈S形,其中上端口和下端口处于同一平面中,连接在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的中间部分呈弧形或拱形,呈弧形或拱形的所述中间部分位于上端口和下端口所处同一平面的上面,即不处于上端口和下端口所在的同一平面中。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的所述一个导体部件的下端口和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所述一个导体部件的相应的下端口搭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的所述一个导体
4部件的上端口和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所述一个导体部件的相应的上端口是分开的,从而形成一个“V”形汇流排。所述第一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每一个中的多个相应导体部件的下端口搭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每一个中的多个相应导体部件的上端口是分开的, 从而组成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V”形汇流排的汇流排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的多个导体部件的上端口与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多个导体部件的上端口依次排列,搭接在一起的下端口依次排列。在所述下塑胶外壳中形成有多个用于安装第一汇流导体组件的多个导体部件的安装槽,彼此相邻的两个安装槽之间是电绝缘的。在所述上塑胶外壳中形成有多个用于安装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多个导体部件的安装槽,彼此相邻的两个安装槽之间是电绝缘的。当上塑胶外壳和下塑胶外壳安装在一起时,它们其中相应的安装槽相对于彼此呈 V形设置,从而容纳多个并排排列的“V”形汇流排。当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的多个导体部件的下端口和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多个导体部件的相应的下端口分别相应地搭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的多个导体部件的上端口和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多个导体部件的相应的上端口是分开时,由于在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各导体部件的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进行连接的各中间部分呈弧形或拱形,从而在第一汇流导体组件与第二汇流导体组件整体之间形成电气间隙。在多个“V”型汇流排中,彼此分开的上端口的端子暴露于外壳之外以与一断路器的端口连接进而连接到常用电源以及备用电源,搭接在一起的下端口的端子用于连接负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各导体部件的外表面设置散热凸起(未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汇流排系统是四级通用的且呈“V”型配置方式,所述汇流排的下端口采用搭接方式。所述汇流排之间的绝缘利用外壳上的特征,节省了其他绝缘材料的使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一实施例,所述汇流排系统重量更轻,所以方便客户搬运以及安装,成本更低,可以给客户节省费用。

此处描绘的附图仅用于对所选实施例的图示说明,而没有包括所有可以实施的内容,而且也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组装好的汇流排系统的外观;图2示出第一汇流导体组件的其中一个导体部件的具体结构以及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其中一个导体部件的具体结构;图3示出第一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每一个中的多个相应导体部件形成多个并排排列的“V”形汇流排;图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汇流排系统的分解透视图;图5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汇流排系统与常用电源、备用电源以及负载的连接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所有特征从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具体描述而变得显而易见,该描述是示例性而不受限于附图。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组装好的汇流排系统的外观。本汇流排系统包括上塑胶外壳3、下塑胶外壳4以及由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2搭接成的V形汇流排组件。每一汇流导体组件分别包括多个导体部件,图1中示出第一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1和2分别包括四个导体部件,上塑胶外壳3和下塑胶外壳4将汇流导体组件夹在它们之间固定。下面以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的其中一个导体部件为例来说明其具体的结构,其它导体部件具有类似结构。如图2所示,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的所述其中一个导体部件包括上端口 1-1、下端口 1-3和连接在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的中间部分1-2。所述导体部件大致上呈S形,其中上端口 1-1、下端口 1-3以及连接在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的中间部分1-2大致上处于同一平面中。下面以第二汇流导体组件2的其中一个导体部件为例来说明其具体的结构,其它导体部件具有类似结构。如图2所示,第二汇流导体组件2的所述其中一个导体部件包括上端口 2-1、下端口 2-3和连接在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的中间部分2-2。所述导体部件大致上呈S形,其中上端口 2-1和下端口 2-3大致上处于同一平面中,连接在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的中间部分2-2呈弧形或拱形,呈弧形或拱形的所述中间部分2-2位于上端口 2-1和下端口 2-3所处同一平面的上面,即不处于上端口 2-1和下端口 2-3所在的同一平面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的所述一个导体部件的下端口 1-3和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2的所述一个导体部件的相应的下端口 2-3搭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的所述一个导体部件的上端口 1-1和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2的所述一个导体部件的相应的上端口 2-1是分开的,从而形成一个“V”形汇流排。图3中示出所述第一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每一个中的四个相应导体部件形成四个并排排列的“V”形汇流排。从图3中进一步可以知,所述第一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每一个中的多个相应导体部件的下端口搭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每一个中的多个相应导体部件的上端口是分开的,从而能够组成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V”形汇流排的汇流排组件。搭接在一起的下端口由客户在接线的时候与外接导线固定在一起,多个“V”型汇流排能够排列组成多极汇流排。图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汇流排系统的分解透视图。在如图4所示的下塑胶外壳4中,形成有多个用于安装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的多个导体部件的安装槽(图中示出四个),彼此相邻的两个安装槽之间是电绝缘的。相应地, 在图4中的上塑胶外壳3中,形成有多个用于安装第二汇流导体组件2的多个导体部件的安装槽(图中示出四个),彼此相邻的两个安装槽之间是电绝缘的。当上塑胶外壳3和下塑胶外壳4安装在一起时,它们其中相应的安装槽呈V形以容纳同样呈V形的汇流排。这样,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的多个导体部件之间的绝缘以及第二汇流导体组件2的多个导体部件之间的绝缘通过上下塑胶外壳上的安装槽这一结构特征来实现。还是如图4所示,当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的多个导体部件的下端口 1-3和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2的多个导体部件的相应的下端口 2-3分别相应地搭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的多个导体部件的上端口 1-1和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2的多个导体部件的相应的上端口 2-1是分开时,由于在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2的各导体部件的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进行连接的各中间部分2-2呈弧形或拱形,所以在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与第二汇流导体组件2整体之间保持了电气间隙。这样,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与第二汇流导体组件2整体之间的绝缘通过它们之间保持足够的电气间隙来绝缘。图5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汇流排系统与常用电源、备用电源以及负载的连接方式。在图5中,多个“V”型汇流排构成的汇流排系统被固定于上下塑胶外壳中,彼此分开的上端口的端子暴露于壳外可与断路器的端口连接进而连接到一常用电源以及一备用电源,搭接在一起的下端口的端子用于连接负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为了提高温升性能,所述汇流导体组件的导体部件的外表面设置散热凸起。尽管本实用新型为了示意的目的已经详细描述了目前所能考虑到的最实用和优选实施例,但需要理解的是这些细节仅仅是为了示意,且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正相反,它是用来覆盖附加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改进和同类方案。例如,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能预期到的可能的范围是,任何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可能与其它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的结合。
权利要求1.一种汇流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塑胶外壳(3);下塑胶外壳;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第二汇流导体组件O);其中,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 分别包括多个导体部件,由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 中的相应的导体部件搭接成的V形汇流排组件;所述上塑胶外壳( 和所述下塑胶外壳(4)将两个汇流导体组件夹在它们之间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的其中一个导体部件包括上端口(1-1)、下端口(1-3)和连接在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的中间部分(1-2),所述导体部件大致上呈S形,其中上端口 (1-1)、下端口(1-3)以及连接在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的中间部分(1-2)处于同一平面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O)的其中一个导体部件包括上端口 0-1)、下端口(2-3)和连接在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的中间部分(2- ,所述导体部件大致上呈S形,其中上端口 (2-1)和下端口(2- 处于同一平面中,连接在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的中间部分(2- 呈弧形或拱形,呈弧形或拱形的所述中间部分(2- 位于上端口(2-1)和下端口(2- 所处同一平面的上面,即不处于上端口(2-1)和下端口(2- 所在的同一平面中;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的所述一个导体部件的下端口(1- 和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O)的所述一个导体部件的相应的下端口(2- 搭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 (1)的所述一个导体部件的上端口(1-1)和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O)的所述一个导体部件的相应的上端口(2-1)是分开的,从而形成一个“V”形汇流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汇流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每一个中的多个相应导体部件的下端口搭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每一个中的多个相应导体部件的上端口是分开的,组成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V”形汇流排的汇流排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的多个导体部件的上端口与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多个导体部件的上端口依次排列,搭接在一起的下端口依次排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塑胶外壳(4)中形成有多个用于安装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的多个导体部件的安装槽,彼此相邻的两个安装槽之间是电绝缘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汇流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塑胶外壳C3)中形成有多个用于安装第二汇流导体组件( 的多个导体部件的安装槽,彼此相邻的两个安装槽之间是电绝缘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汇流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上塑胶外壳(3)和下塑胶外壳(4)安装在一起时,它们其中相应的安装槽相对于彼此呈V形设置,从而容纳多个并排排列的“V”形汇流排。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的多个导体部件的下端口(1- 和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2)的多个导体部件的相应的下端口(2- 分别相应地搭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的多个导体部件的上端口(1-1)和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 的多个导体部件的相应的上端口(2-1)是分开时,由于在所述第二汇流导体组件O)的各导体部件的上端口与下端口之间进行连接的各中间部分(2- 呈弧形或拱形,从而在第一汇流导体组件(1) 与第二汇流导体组件( 整体之间形成电气间隙。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多个“V”型汇流排中,彼此分开的上端口的端子暴露于外壳之外以与一断路器的端口连接进而连接到常用电源以及备用电源,搭接在一起的下端口的端子用于连接负载。
10.如权利要求1至8其中之一所述的汇流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的各导体部件的外表面设置散热凸起。
专利摘要一种汇流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塑胶外壳;下塑胶外壳;第一汇流导体组件;第二汇流导体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汇流导体组件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分别包括多个导体部件,由第一汇流导体组件和第二汇流导体组件中的相应的导体部件搭接成的V形汇流排组件;所述上塑胶外壳和所述下塑胶外壳将两个汇流导体组件夹在它们之间固定。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1994456SQ20112002794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7日
发明者叶琦鹏, 葛瑞格尔.博朗, 郭小龙 申请人: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