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产生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49440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臭氧产生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臭氧产生装置(100),具备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一电极(10)以及与第一电极(10)相对置并且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二电极(20),通过使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来产生臭氧,第一电极(10)具备具有规定的放电区域的第一电极构件(11)以及具有与第一电极构件不同的放电区域的第二电极构件(12),第一电极构件(11)和第二电极构件(12)中的任一个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
【专利说明】臭氧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来产生臭氧的臭氧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通常,臭氧产生装置使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相对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施加高电压,由此使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无声放电)
而产生臭氧。
[0003]作为这种臭氧产生装置,已知一种使板状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对滑动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I)。根据该技术,通过对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的空间的体积、即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对置的表面面积进行变更,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 2001-110549 号公报(JP2001-110549A)

【发明内容】

[0005]然而,在上述以往的臭氧产生装置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固定的区域(第一区域)长时间放电的情况下,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各自的表面形成放电部和非放电部。因此,由于放电部和非放电部而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各自的表面上产生不均。
[0006]而且,在为了变更臭氧的产生量而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放电区域从上述第一区域向其它区域变更的情况下,在表面产生不均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或者发生非平衡的放电(非平衡放电)。因而,在以往的臭氧产生装置中,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但是存在臭氧的产生量不稳定这种问题。
[0007]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并且能够使臭氧的产生量稳定可靠的臭氧产生装置。
[000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本发明的第一技术侧面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具备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一电极以及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对置并且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二电极,通过使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来产生臭氧,该臭氧产生装置的要旨在于,上述第一电极具备具有规定的放电区域的第一电极构件以及具有与上述第一电极构件不同的规定的放电区域的第二电极构件,上述第一电极构件和上述第二电极构件中的任一个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
[0009]也可以是,第一电极构件和第二电极构件分别形成为圆筒状。
[0010]也可以是,还具备使第一电极构件和第二电极构件中的任一个接近第二电极的电极构件变更装置。
[0011 ] 也可以是,第二电极构件设置于第一电极构件的内侧。
[0012]也可以是,第二电极构件设置于与第一电极构件不同的位置处。
[0013]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侧面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并且能够使臭氧的产生量稳定可靠。【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概要图。
[0015]图2的(a)和图2的(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装置的立体图。
[0016]图3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3的(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小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3的(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
[0017]图4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概要图。
[0018]图5的(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电极和电极构件变更装置的侧视图,图5的(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电极和电极构件变更装置的俯视图。
[0019]图6的(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6的(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小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6的(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
[0020]图7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概要图。
[0021]图8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概要图。
[0022]图9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9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小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9的(c)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
[0023]图10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例I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概要图。
[0024]图11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例2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接着,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具体地说,说明(I)第一实施方式、(2)第二实施方式、(3)第三实施方式、(4)其它实施方式。
[0026]此外,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附加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附图,要注意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中的比率不同。
[0027]因而,要参照以下说明来判断具体的尺寸等。另外,附图彼此之间也能够包含尺寸关系、比率彼此不同的部分。
[0028](I)第一实施方式
[0029]参照图1~3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100。
[0030](1-1)臭氧产生装置100的结构
[0031]如图1所示,臭氧产生装置100是用于在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所谓无线放电)来产生臭氧的装置。臭氧产生装置100具备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20、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0、高压电源40、控制部50以及操作部60。
[0032]第一电极10被电介质覆盖。第一电极10经由高压电阻3通过导线5与高压电源40相连接。第一电极10具备大电极构件11 (第一电极构件)、中电极构件12 (第二电极构件)以及小电极构件13。
[0033]大电极构件11形成为圆筒状,具有规定的放电区域(圆筒边缘部)。大电极构件11形成为比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粗。另外,在大电极构件11的情况下,臭氧产生量大于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的臭氧产生量。在大电极构件11内设置有中电极构件12。
[0034] 中电极构件12形成为圆筒状,具有与大电极构件11不同的放电区域(圆筒边缘部)。中电极构件12形成为比大电极构件11细且形成为比小电极构件13粗。另外,在中电极构件12的情况下,臭氧产生量小于大电极构件11的臭氧产生量且臭氧产生量大于小电极构件13的臭氧产生量。在中电极构件12内设置有小电极构件13。
[0035]小电极构件13形成为圆筒状,具有与大电极构件11和中电极构件12不同的放电区域(圆筒边缘部)。小电极构件13形成为比大电极构件11和中电极构件12细。另外,在小电极构件13的情况下,臭氧产生量小于大电极构件11和中电极构件12的臭氧产生量。以与这样的第一电极10 (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相对置的方式设置第二电极20。
[0036]第二电极20被电介质覆盖。第二电极20通过导线7与高压电源40相连接。与第一电极10隔着规定距离(任意的间隔)设置第二电极20。另外,第二电极20形成为圆盘状,与第一电极10设置在同心圆上。第二电极20与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之间发生放电。这样,通过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0使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接近第二电极20。
[0037]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0构成为使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接近第二电极20。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0由第一支承体31、第二支承体32、齿轮33、减速装置34以及电动机35构成。
[0038]第一支承体31支承小电极构件13。另外,在第一支承体31的一面形成有齿轮33所啮合的齿部。第二支承体32隔着齿轮33与第一支承体31相对置。该第二支承体32支承大电极构件11。在第二支承体32的一面形成有齿轮33所啮合的齿部。
[0039]齿轮33被配置成能够在第一支承体31与第二支承体32之间旋转。具体地说,齿轮33与第一支承体31的齿部和第二支承体32的齿部啮合。另外,齿轮33与能够使齿轮33的旋转减速的减速装置34相连接。
[0040]减速装置34与电动机35相连接。具体地说,如图2的(a)所示,减速装置34由与电动机35的轴心相连结的大齿轮34A以及与大齿轮34A啮合并且与齿轮33同轴连结的小齿轮34B构成。
[0041]此外,减速装置34并不必须由大齿轮34A和小齿轮34B构成。例如,如图2的(b)所示,减速装置34也可以由与电动机35的轴心相连结的大滚筒34C、与齿轮33同轴连结的小滚筒34D、卷绕在大滚筒34C和小滚筒34D的外周的平带34E构成。
[0042]电动机35与减速装置34和控制部50相连接。电动机35只要是将电能变换为力能的电动机即可,例如由步进电动机、超声波电动机构成。特别是,电动机35优选为静音且精度高的电动机。
[0043]控制部50对臭氧产生装置100的各部进行控制。控制部50与上述的高压电源40、电动机35相连接。另外,控制部50还与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60相连接。
[0044](1-2)臭氧产生装置100的动作
[0045]当高压电源40的开关被接通时,电流经由导线5流过第一电极10,并且电流经由导线7流过第二电极20。而且,通过对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施加高电压,在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当在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时,气体中的氧分子与具有高能量的电子碰撞而产生臭氧。此外,关于臭氧的产生量,与第二电极20发生放电的第一电极10的构件根据是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的哪一个而可变,如大电极构件11那样粗的构件的臭氧产生量大。
[0046]如图3的(a)所示,平常时,设为中电极构件12最接近第二电极20的中心位置的状态,由此在中电极构件12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
[0047]另外,在降低臭氧的产生量的情况下,即,使用者从操作部60进行操作以降低臭氧的产生量的情况下,包含该信息的信号被发送到控制部50,电动机35进行动作,由此齿轮3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第一支承体31经由齿轮33向第二电极20侧(在附图中为上方)移动,第二支承体32向离开第二电极20的方向(在附图中为下方)移动。而且,如图3的(b)所示 ,在小电极构件13最接近第二电极20的中心位置的状态下,电动机35的旋转停止,在小电极构件13与第二电极20之间能够发生放电。
[0048]另一方面,在提高臭氧的产生量的情况下,即,使用者从操作部60进行操作以提高臭氧的产生量的情况下,包含该信息的信号被发送到控制部50,电动机35进行动作,由此齿轮3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且,如图3的(c)所示,在大电极构件11最接近第二电极20的中心位置的状态下,电动机35的旋转停止,在大电极构件11与第二电极20之间能够发生放电。
[0049](1-3)作用和效果
[0050]在上述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20与第一电极10的构件中的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之间发生放电。由此,在变更臭氧的产生量的情况下,能够在不同的放电区域放电,即,能够变更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的第一电极10的构件(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本身。因此,例如,平常时,即使在中电极构件12与第二电极20之间长时间放电,也不会如以往那样在中电极构件12形成放电部和非放电部。因而,能够抑制产生非平衡的放电(非平衡放电),能够使臭氧的产生量稳定可靠。另外,仅改变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的构件(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就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
[0051 ]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分别形成为圆筒状。由此,由于外周面为平坦状,因此与角柱相比能够使臭氧的产生量更稳定。
[005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臭氧产生装置100具备使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接近第二电极20的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0。由此,能够容易地变更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的构件(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因而,能够更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
[005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大电极构件11内设置中电极构件12,在中电极构件12内设置小电极构件13。因此,与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设置在分别不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节省空间。
[005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设置在同心圆上。由此,不需要进行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的构件的定位。因而,能够更容易调整臭氧的产生量,并且不需要设置定位机构。因此,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0055](2)第二实施方式[0056]参照图4~6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此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100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主要说明不同的部分。
[0057]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100中,在大电极构件11内设置中电极构件12,在中电极构件12内设置小电极构件13。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中,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设置在分别不同的位置。此外,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具备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控制部50和操作部60。
[0058](2-1)臭氧产生装置200的结构
[0059]如图4和图5所示,大电极构件11固定在载置大电极构件11的第一底座部11A。中电极构件12与大电极构件11邻接。中电极构件12固定在载置中电极构件12的第二底座部12A。第二底座部12A通过绝缘体IOD与第一底座部IIA分离。小电极构件13与中电极构件12邻接。小电极构件13固定在载置小电极构件13的第三底座部13A。第三底座部13A通过绝缘体IOD与第二底座部12A分离。
[0060]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分别通过电极构件变更装置230配置在第二电极20的中心位置。
[0061]电极构件变更装置230由支承第一电极10并且能够移动第一电极10的移动部231、引导移动部231的导轨232以及在导轨232上对移动部231进行定位的止挡件233构成。
[0062]在移动部231固定第一底座部11A、第二底座部12A以及第三底座部13A。移动部231能够在导轨232上移动。导轨232构成为通过引导移动部231来使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与第二电极20相对置(可放电)。止挡件233在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配置在第二电极20的中心位置的状态下在导轨232上对移动部231进行定位。
[0063]在此,如图5的(b)所示,为了不使多个电极构件同时放电,在第一底座部11A、第二底座部12A以及第三底座部13A各自之间设置绝缘体10D,因此优选对于移动部231的移动切换导线5与各电极构件的触点。
[0064](2-2)臭氧产生装置200的动作
[0065]接着,参照图6说明上述的臭氧产生装置200的动作。
[0066]如图6的(a)所示,平常时,在中电极构件12配置在第二电极20的中心位置的状态下,在中电极构件12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在变更臭氧的产生量的情况下,使用者使移动部231沿导轨232上移动,由此变更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的构件(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此时,止挡件233起到段切换的作用,在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配置在第二电极20的中心位置的状态下,移动部231在导轨232上停止。由此,在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与第二电极20之间能够发生放电。
[0067]具体地说,在降低臭氧的产生量的情况下,如图6的(b)所示,在小电极构件13配置在第二电极20的中心位置的状态下,在小电极构件13与第二电极20之间能够发生放电。另一方面,在提高臭氧的产生量的情况下,如图6的(c)所示,在大电极构件11配置在第二电极20的中心位置的状态下,在大电极构件11与第二电极20之间能够发生放电。
[0068](2-3)作用和效果
[0069]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100的作用和效果同样地,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并且能够使臭氧的产生量稳定可靠。
[0070](2-4)变更例
[0071]参照图7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A。此外,对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主要说明不同的部分。
[0072]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中,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通过电极构件变更装置230移动至第二电极20的中心位置。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A中,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不移动,而是通过 电极构件变更装置250遮断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20之间。
[0073]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电极构件变更装置250配置在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20之间。电极构件变更装置250由遮断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20之间的绝缘板251以及引导绝缘板251的引导部252构成。
[0074]绝缘板251具有遮断大电极构件11和中电极构件12中的任一个与第二电极20之间的第一绝缘板251A以及遮断中电极构件12和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与第二电极20之间的第二绝缘板251B。引导部252构成为通过引导绝缘板251 (第一绝缘板251A和第二绝缘板251B)能够使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与第二电极20放电。
[0075]此外,将电极构件变更装置250设为由绝缘板251和引导部252构成来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引导部252上设置用于定位绝缘板251的止挡件。
[0076]在此,在臭氧产生装置200A中,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固定于一个底座部15。即,在臭氧产生装置200A中导线5与底座部15始终接触而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处于能够通电的状态。
[0077]如上所述,即使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A的结构,也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100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的作用和效果同样地,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并且能够使臭氧的产生量稳定可靠。
[0078](3)第三实施方式
[0079]接着,参照图8、9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此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100、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主要说明不同的部分。
[0080]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中,使用者使移动部231沿导轨232上移动,由此变更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的第一电极10的构件(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中,自动地变更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的第一电极10的构件。
[0081](3-1)臭氧产生装置300的结构[0082]如图8所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具备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不同的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30。
[0083]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30具备引导第一电极10的底座部的导轨331、固定在第一电极10的底座部并且能够移动第一电极10的移动部332以及能够移动移动部332的齿轮333。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30还具备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减速装置34和电动机35。
[0084](3-2)臭氧产生装置300的动作
[0085]参照图9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的动作。
[0086]如图9的(a)所示,平常时,在中电极构件12配置在第二电极20的中心位置的状态下,在中电极构件12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
[0087]在降低臭氧的产生量的情况下,即,使用者从操作部60进行操作以降低臭氧的产生量的情况下,包含该信息的信号被发送到控制部50,电动机35进行作动,由此齿轮33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电动机35的旋转通过减速装置34被减速,移动部332经由齿轮333沿导轨331上移动。而且,如图9的(b)所示,在小电极构件13配置在第二电极20的中心位置的状态下,电动机35的旋转停止,由此在小电极构件13与第二电极20之间能够发生放电。
[0088]另一方面,在提高臭氧的产生量的情况下,即,使用者从操作部60进行操作以提高臭氧的产生量的情况下,包含该信息的信号被发送到控制部50,电动机35进行作动,由此齿轮33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且,如图9的(c)所示,在大电极构件11配置在第二电极20的中心位置的状态下,电动机35的旋转停止,在大电极构件11与第二电极20之间能够发生放电。
[0089](3-3)作用和效果
[0090]如上所述,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100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的作用和效果同样地,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并且能够使臭氧的产生量稳定可靠。
[0091](3-4)变更例
[0092]参照图10、11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此外,对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主要说明不同的部分。
[0093](3-4-1)变更例 I
[0094]参照图10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例I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A。
[0095]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中,使用齿轮333作为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30。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例I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A中,使用螺杆机构作为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30,该螺杆机构具有棒状的螺杆构件334和用于插入螺杆构件334的插入部335。
[0096]即使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例I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A的结构,也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100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的作用和效果同样地,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并且能够使臭氧的产生量稳定可靠。
[0097](3-4-2)变更例 2
[0098]接着,参照图11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例2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B。[0099]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中,使用齿轮333作为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30。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例2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B中,作为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30,是第一电极10 (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本身旋转。具体地说,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30具备支承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的轴心部336和将轴心部336的旋转传递到减速装置34的传递装置337。此外,在轴心部336隔着规定间隔(在此为60度)地设置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
[0100]即使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例2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300B的结构,也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100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200的作用和效果同样地,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并且能够使臭氧的产生量稳定可靠。
[0101](4)其它实施方式
[0102]如上所述,通过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公开了本发明的内容,但是不能理解为形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和附图是限定本发明的内容。根据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各种代替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是显而易见的。
[0103]例如,能够以下那样变更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具体地说,以将第一电极10的各构件(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形成为圆筒状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电极10的各构件也可以形成为角柱状、中空状等。
[0104]另外,以将第二电极20形成为圆盘状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电极20也可以形成为环状、矩形状等。
[0105]另外,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也可以内置计时器,检测第一电极10的寿命而自动地变更放电区域以避免臭氧产生量降低。另外,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也可以检测电流值,由 此即使操作人员不进行操作也根据控制部的指示来自动地变更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的构件。
[0106]这样,本发明当然包含在此没有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等。因而,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是仅根据上述说明由合适的权利要求所涉及的发明特定事项来确定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臭氧产生装置,具备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一电极以及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对置并且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二电极,通过使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来产生臭氧,该臭氧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极具备具有规定的放电区域的第一电极构件以及具有与上述第一电极构件不同的规定的放电区域的第二电极构件, 上述第一电极构件和上述第二电极构件中的任一个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使上述第一电极构件和上述第二电极构件中的任一个接近上述第二电极的电极构件变更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电极构件和上述第二电极构件分别形成为圆筒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电极构件设置于上述第一电极构件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电极构件设置 于与上述第一电极构件不同的位置处。
【文档编号】H01T21/06GK103476706SQ201280015533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8日
【发明者】森俊辅, 井千寻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