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97518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磁性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性元件。
背景技术
例如变压器等的磁性元件中,存在专利文献I所示类型的磁性元件。在该专利文献I中,设有卷绕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线圈骨架,并且在该线圈骨架上安装有磁芯。在线圈骨架下方侧的底座上埋设有用于将磁性元件安装到电路板上的变压器插针(transformer pin),该变压器插针从底座进一步朝向下侧突出。另外,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绕线引出部(末端)被捆扎在变压器插针上从而形成捆扎部分。在底座的下方侧,以朝向下方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托脚部分,该托脚部分的下端与电路板相抵接,由此在磁芯与电路板之间确保了绝缘用的空间。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2001-143942号
实用新型内容但是,在对上述捆扎部分进行锡焊时存在如下问题。即,在通过浸溃对末端捆扎部分进行锡焊时,熔融焊锡附着在托脚部分上会损害托脚部分的确保绝缘性这一功能。因此,需要一边注意不要让熔融焊锡附着在托脚部分上一边将捆扎部分浸溃到焊锡槽中的熔融焊锡中。但是, 在欲将捆扎部分浸溃到熔融焊锡中时,底座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侧且下方侧的拐角部分会进入到焊锡槽中,由此存在无法良好地对捆扎部分进行锡焊的情况。即,熔融焊锡因粘性大而流动性差。此外,在熔融焊锡的液面上存的焊锡氧化膜将液体状的熔融焊锡覆盖。因此,当拐角部分挤压熔融焊锡的液面时,液面的被挤压部分会凹陷,从而会产生捆扎部分未浸入熔融焊锡中的状态。为了防止上述不良情况,需要使拐角部分进一步挤压液面从而使捆扎部分浸入熔融焊锡中。但是,当使捆扎部分挤入熔融焊锡时,存在与此相应地在托脚部分上附着熔融焊锡的危险。在此,即使由于底座拐角部分的挤压而使液面凹陷,只要稍等片刻液面的凹陷便会消除。但是,该情况下,存在下述危险,即,构成初级绕组或次级绕组的导线的温度升高,从而捆扎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上的、覆盖导线的导体部分的薄膜的绝缘性被破坏。本实用新型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通过浸溃将末端的捆扎部分锡焊在接线端子上,并且设有容易确保托脚部分的绝缘性的线圈骨架的磁性元件。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观点所提供的磁性元件的特征在于:该磁性元件设有:绕组部,其通过卷绕导线而形成;接线端子,其是将磁性元件安装到电路板时的导电部分,并且,构成绕组部的导线的末端被捆扎在接线端子上;磁芯体,其由磁性材料形成并且以将绕组部的一部分覆盖的状态被配置;线圈骨架,其设有配置绕组部的卷线筒部和安装接线端子的底座,并且,在线圈骨架上安装有磁芯体;在底座上设有托脚部分,通过设有该托脚部分从而使磁芯体与电路板之间分离,该托脚部分从底座的对置面起相比磁芯体更向电路板侧突出,该对置面是指与电路板相对置的面,并且,接线端子从该对置面突出;进而,在底座的侧面中的、至少靠近电路板侧的部分上设有锥形部分;与未设有锥形部分的情况相比,通过设有锥形部分从而使第一角部更靠近接线端子侧,该第一角部是对置面与锥形部分之间的角部;并且,除了第一角部之外,锥形部分中不存在突出超过第一连接线的部分,该第一连接线是连接第一角部和托脚部分的突出的前端侧的线。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是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优选锥形部分具有平面状的锥面,该锥面被设置成从排列有多个接线端子的排列方向观察时相对于接线端子的延伸方向倾斜,并且,在从排列方向观察时,沿着锥面的沿面线与托脚部分的中心线在相比托脚部分的突出的前端侧更靠近电路板侧的位置处相交叉。进而,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是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优选在虚构了连接第二角部和第一角部的第二连接线的情况下,沿面线以相比第二连接线更平缓的倾斜角度与电路板的表面相交叉,进而,沿面线以相比第一连接线更大的倾斜角度与电路板的表面相交叉,其中,第二角部是底座上的角部,并且,在从排列方向观察时,第二角部位于延伸方向上的、相比第一角部更加远离电路板侧的位置上。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是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优选沿面线的倾斜角度被设置为相对于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倾斜角度之和的一半相差±5度以内。(实用新型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容易通过浸溃将末端的捆扎部分锡焊在接线端子上,并且设有容易确保托脚部分的绝缘性的线圈骨架的磁性元件。


·[0017]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磁性元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磁性元件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磁性元件中的线圈骨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1的磁性元件中的线圈骨架的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图1的磁性元件中的E型磁芯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底座中的锥形部分附近放大进行表示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表示在现有线圈骨架中熔融焊锡的液面处于浸溃线时状态的局部侧视图。图8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骨架中熔融焊锡的液面处于浸溃线时状态的局部侧视图。(符号说明)10变压器(与磁性元件相对应)20线圈骨架23底座23sl、23s2 侧面24卷线筒部30初级绕组(与绕组部相对应)[0032]31,41导线31a末端40次级绕组(与绕组部相对应)50磁芯体51E型磁芯60接线端子235托脚部分240锥形部分Cl第一角部C2前端角部C3第二角部LI第一连接线L2第二连接线L3沿面线L4浸溃线 P1、P2绝缘部件P4带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磁性元件的变压器10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XYZ交坐标系进行说明,并且,将接线端子60突出的一侧设为下方侧(Z2侧),将与其相反的、线圈骨架20的上凸缘部21侧设为上方侧(Zl侧)进行说明。另外,将托脚(stand-off)部分235的长度方向设为Y方向,且将图1中的外侧(纸面垂直方向的外侧)设为Yl侧、将与其相反的内侧设为Y2侧进行说明。另外,将与Y方向和Z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X方向,且将图1中的右侧设为Xl侧、将与其相反的左侧设为X2侧进行说明。〈1.关于变压器的整体结构〉图1是表示变压器10的结构的立体图,且是表示为了清楚图示接线端子60侧而从下方侧(Z2侧)朝向上方侧观察时状态的图。另外。图2是表示变压器10的结构的剖视图,且是表示以XZ平面切断后状态的图。如图1和图2所示,变压器10的主要结构元件包括线圈骨架(bobbin) 20、初级绕组30、次级绕组40以及磁芯体50。图3是表示线圈骨架2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线圈骨架20的结构的侧视图。该线圈骨架20是以例如树脂为材质形成。线圈骨架20具备上凸缘部21、柱脚部22以及底座23。上凸缘部21是相比柱脚部22更向外周侧突出的部分。通过设有该上凸缘部21,能够阻止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朝向上方侧移动。在上凸缘部21的中央侧位置处设有贯通孔21a,且该贯通孔21a与柱脚部22的中空部22a连通。另外,在上凸缘部21上设有用于配置后述的E型磁芯51的凹部21b。凹部21b设置于上凸缘部21的X方向上的中央侧位置处,并且,凹部21b被设置成沿Y方向穿过上凸缘部21。由此,能够朝向下方侧而配置上侧的E型磁芯51。如图1 图4所示,上凸缘部21与柱脚部22相连接。柱脚部22被设置成中空的圆筒状。该柱脚部22的中空部22a、贯通孔21a以及底座23的插通孔23a相互连通。由此,能够将后述的E型磁芯51的中间支脚511插入到柱脚部22的中空部22a中。柱脚部22的下方侧与底座23相连接。底座23的功能之一在于发挥作为下凸缘部的作用,因而底座23相比柱脚部22更向外周侧突出。由此,能够阻止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朝向下方侧移动。另外,底座23被设置成其厚度比上凸缘部21的厚度厚,并且,在该底座23上埋设(嵌入)有接线端子60。另外,在底座23的中央侧位置处设有贯穿底座23且与中空部22a连通的插通孔23a。另外,关于该底座23的详细结构之后进行说明。由上述的上凸缘部21、柱脚部22以及底座23形成卷线筒部24,卷线筒部24是卷绕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的部分。卷线筒部24中配置有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需要说明的是,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均与绕组部相对应。初级绕组30是通过卷绕导线31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31被构成为其导体部分被多层绝缘层覆盖从而提高了耐电压性。导线31的末端31a被拥扎在后述的接线端子60上。另外,次级绕组40也是通过卷绕导线41而形成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在卷线筒部24上卷绕次级绕组40,接着以与次级绕组40之间夹着绝缘部件Pl的状态卷绕初级绕组30,然后以与初级绕组30之间夹着绝缘部件P2的状态卷绕次级绕组40。但是,也可以不采用如上所述由两个次级绕组40将初级绕组30夹住的结构,对于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的数量可以适宜地变更。
在底座23中埋设有接线端子60,接线端子60是分别捆扎初级绕组30的末端31a和次级绕组40的末端(未图示)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X2侧共计设有两个接线端子60,初级绕组30的末端31a被捆扎在这两个接线端子60上。另一方面,在Xl侧共计设有五个接线端子60,次级绕组40的末端被捆扎在这五个接线端子60上。但是,Xl侧和X2侧的接线端子60的数量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有任意数量的接线端子60。如图1所示,在线圈骨架20中安装有磁芯体50。磁芯体50是通过将一对E型磁芯51对接在一起而构成。图5是表示上述E型磁芯51的形状的立体图。E型磁芯51是以铁氧体、非晶质磁性材料、硅钢板等的磁性材料作为材质形成的。E型磁芯51是下述类型的磁芯,即,在板状的连接基座部511的两端分别竖立设置有外侧支脚512,并且,在这两个外侧支脚512之间竖立设置有中间支脚513。E型磁芯51设有一对,并且被配置成该一对E型磁芯51各自的外侧支脚512和中间支脚513相互对接。而且,通过该对接而构成磁芯体50,该磁芯体50形成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相互感应时的磁路。一对E型磁芯51中的、位于上方侧(Zl侧)的E型磁芯51的中间支脚513被插入到贯通孔21a和中空部22a中。另一方面,位于下方侧的E型磁芯51的中间支脚513被插入到底座23的插通孔23a和中空部22a中。而且,中间支脚513彼此的端面在中空部22a内被对接在一起。另外,外侧支脚512彼此的端面在线圈骨架20的外侧被对接在一起。另外,在磁芯体50的外周侧缠绕有具有电绝缘性的带状部件P4。另外,在次级绕组40的外周侧上也缠绕有具有电绝缘性的带状部件P3。<2.关于底座的详细结构>接下来,对于底座2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 图3所示,在底座23上设有配线槽231。配线槽231设置在底座23的与X方向垂直的侧面23s上,并且以沿着深度方向(Y方向)排列的方式设有多个配线槽231。配线槽231是以使底座23的侧面23s朝向中央侧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另外,在底座23的X2侧侧面23sl的中央侧部位上设有一对配线槽231 (以下,称为“配线槽231A”)。该配线槽231A是将初级绕组30的末端31a引导至接线端子60的部分。另外,在底座23的Xl侧侧面23s2上共计设有五个配线槽231 (以下,称为“配线槽231B”)。该配线槽231B是将次级绕组40的末端引导至接线端子60的部分。另外,在底座23的外侧侧面23s3和内侧侧面23s4上设有凹状的侧面凹部232 (参照图3和图4),进而,在底座23的底面侧也设有凹状的底面凹部233。侧面凹部232和底面凹部233相互连通而形成呈一体的嵌合凹部234,下侧E型磁芯51嵌入该嵌合凹部234中。另外,下侧E型磁芯51的外侧支脚512嵌合在侧面凹部232中,下侧E型磁芯51的连接基座部511嵌合在底面凹部233中。如图1所示,在底座23上,以与底座23相连的方式设有托脚部分235。托脚部分235是用于使磁芯体50 (E型磁芯51)与安装电路板(与电路板相对应)分离的部分,托脚部分235从底座23突出。托脚部分235是以深度方向(Y方向)为长度方向且呈肋状(rib-like)的部分。如图1 图4所示,在底座23的侧面23sI上设有锥形部分240,锥形部分240被设置成相对于侧面23sl倾斜。在此,侧面23sl被设置成与安装电路板大致垂直。因此,锥形部分240被设置成相对于·安装电路板也是倾斜的。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大致垂直”也包括垂直的情况。在此,根据图6对锥形部分240的倾斜角度α及其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6是将底座23中的锥形部分240附近放大进行表示的局部剖视图。如图6所示,虚构了第一连接线LI和第二连接线L2。第一连接线LI是连接锥形部分240的平面状锥面与对置面23s5之间的角部(第一角部)Cl和托脚部分235的突出的前端侧的前端角部C2的线。另外,第一连接线LI相对于与安装电路板相对置的对置面23s5的倾斜角度为Θ1。另外,第一角部Cl是上述角部中的与第一连接线LI相接的部分。另外,前端角部C2是指托脚部分235的前端端面与侧面23sl侧侧面之间的角部中的、与第一连接线LI相接的部分。但是,第一角部Cl也可以是呈R形状的角部(锥形部分240的锥面与对置面23s5之间的角部)中的其他部位,而不是与第一连接线LI相接的部分。另外,前端角部C2同样地也可以是托脚部分235的前端端面与侧面23sl侧侧面之间的呈R形状角部中的其他部位。该第一连接线LI与锥形部分240之间的关系如下。即,锥形部分240中不存在突出超过第一连接线LI的部分。这是因为:当锥形部分240中存在超过第一连接线LI的部分时,存在发生下述不良情况的危险,即,在进行浸溃(dipping)时,该超过第一连接线LI的部分与焊锡槽中的熔融焊锡发生接触。[0076]第二连接线L2是连接上述第一角部Cl和侧面23sl与上表面23s6之间的角部(第二角部)C3的线。另外,第二连接线L2相对于对置面23s5的倾斜角度为Θ 2。另外,第二角部C3也可以是呈R形状的角部(侧面23sl与上表面23s6之间的角部)中的其他部位。在此,虚构了尺寸SI S3、Tl、T2。尺寸SI是锥形部分240在X方向上的尺寸,尺寸S2是第一角部Cl与前端角部C2之间在X方向上的尺寸。另外,尺寸S3是接线端子60的X2侧侧面与第一角部Cl之间在X方向上的尺寸。另外,尺寸Tl是底座23 (对置面23s5与上表面23s6之间)在Z方向上的尺寸,尺寸T2是托脚部分235在Z方向上的尺寸。然而,当尺寸S3为零或者几乎接近于零时,接线端子60靠近锥形部分240。该情况下,在锥形部分240附近产生接线端子60与底座23之间的厚度变得非常薄的部分,从而有时会发生该部分裂开等的不良情况。因此,尺寸S3至少要形成为在接线端子60与锥形部分240之间能够防止裂开程度的尺寸。另外,作为上述尺寸的一例,例如可以为0.5mm以上。另外,如图6所示,虚构了与锥形部分240的锥面相接的沿面线L3,该沿面线L3相对于对置面23s5呈角度a。另外,在此,第一连接线L1、第二连接线L2以及沿面线L3都处于XZ平面内。此时,在本 实施方式中成立下述关系。Θ I = tan-1 (T2/S2) (公式 I)Θ 2 = tarT1 (T1/S1) (公式 2)Θ I < α < Θ 2(公式 3)上述角度α必须满足公式3,其理由如下。即,由图6明确可知,角度α不会超过角度Θ2。另外,当角度α为角度Θ I以下时,则在浸溃时锥形部分240会与焊锡槽中的熔融焊锡的液面发生接触。因此,必须将角度α设置成大于角度Θ1。由此可知,角度α必须满足公式3。该情况下,沿面线L3与托脚部分235的中心线(省略图示)在上下方向(Ζ方向)上的、靠近安装电路板侧位置处相交叉。在此,角度α优选在相对于角度Θ I和角度Θ 2的角度之和的一半相差±5度的范围内,更优选为上述角度之和的一半角度。由此,当如上所述将角度α设在相对于角度Θ I和角度Θ 2的角度之和的一半相差±5度的范围内、或者上述角度之和的一半角度的角度范围内时,即使在浸溃时作业人员使底座23倾斜稍大一些,也能够防止锥形部分240与焊锡槽中的熔融焊锡发生接触。另外,能够在接线端子60与锥形部分240之间确保足够的尺寸。另外,作为角度α的一例可以为70度左右。<3.关于效果〉根据上述结构的磁性元件10,在线圈骨架20的底座23上设有锥形部分240。于是,与未设有锥形部分240的情况相比,通过设有该锥形部分240,使作为对置面23s5与锥形部分240之间角部的第一角部Cl更加靠近接线端子60侧。因此,通过设有该锥形部分240从而能够良好地将末端31a与接线端子60锡焊在一起。S卩,熔融焊锡因粘性大而流动性差。此外,熔融焊锡的液面上存在的焊锡氧化膜将液体状的熔融焊锡覆盖。因此,当角部挤压熔融焊锡的液面时,会使液面中的被挤压部分凹陷,从而会产生末端31a的捆扎部分未浸入熔融焊锡中的状态。另一方面,即使液面凹陷,只要稍等片刻液面的凹陷便会消除。但是,在该等待的片刻之间构成初级绕组30的导线31的温度升高,从而存在下述危险,即,捆扎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上的、覆盖导线31的导体部分的薄膜的绝缘性被破坏。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底座23的侧面23sl上设有锥形部分240,因此,能够减少发生侧面23sl挤压熔融焊锡的液面的情况。由此,能够防止产生末端31a的捆扎部分未浸入熔融焊锡中的状态,从而能够良好地将末端31a与接线端子60锡焊在一起。另外,在进行锡焊时,由于能够防止产生消除凹陷所需的等待时间,因此,能够防止捆扎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上的、覆盖导线31的导体部分的薄膜的绝缘性被破坏。图7和图8是用于对上述状态进行对比说明的图。另外,图7是表示在现有线圈骨架中熔融焊锡的液面处于浸溃线(dipping line)L4时状态的局部侧视图。图8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骨架20中熔融焊锡的液面处于浸溃线L4时状态的局部侧视图。另外,在现有例的图7中,其符号使用与本申请的各结构部分相同的符号。由图7明确可知,当液面处于浸溃线L4时,侧面23sl下方的角部(与第一角部Cl相对应的角部)浸入液面,因此,该角部会挤压液面。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骨架20的情况下,由图8明确可知,第一角部Cl并未浸入液面而是与液面分离。由此,能够防止第一角部Cl挤压液面,从而能够良好地将末端31a与接线端子60锡焊在一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角部Cl之外,锥形部分240中不存在突出超过第一连接线LI的部分,因此,在通过浸溃来锡焊末端31a时,能够防止锥形部分240与焊锡槽中的熔融焊锡发生接触。即,当锥形部分240中存在超过第一连接线LI的部分时,则存在浸溃时该超过第一连接线LI的部分与焊锡槽中的熔融焊锡发生接触的情况。该情况下,该接触部分会挤压熔融焊锡 的液面从而使熔融焊锡的液面凹陷,由此会产生末端31a的捆扎部分未浸入熔融焊锡中的状态。但是,如上所述,除了第一角部Cl之外,锥形部分240中不存在突出超过第一连接线LI的部分,由此,只要使第一角部Cl不要与熔融焊锡发生接触便能够良好地将末端31a与接线端子60锡焊在一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锥形部分240具有平面状的锥面,并且,该锥面被设置成从排列有多个接线端子60的排列方向(深度方向/Y方向)观察时相对于接线端子60的延伸方向倾斜。而且,在从排列方向(Y方向)观察时,沿着锥面的沿面线L3和托脚部分235的中心线(省略图示)在相比该托脚部分的突出的前端侧更靠近安装电路板侧的位置处相交叉。因此,沿面线L3与对置面23s5所形成的角度α不会变为角度Θ I以下,从而在浸溃时能够防止锥形部分240与焊锡槽中的熔融焊锡的液面发生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面线L3以相比第二连接线L2更平缓的倾斜角度与安装电路板的表面相交叉,进而,沿面线L3以相比第一连接线LI更大的倾斜角度与安装电路板的表面相交叉。因此,在进行浸溃时,能够更好地防止锥形部分240与焊锡槽中的熔融焊锡的液面发生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沿面线L3的倾斜角度α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连接线LI和第二连接线L2的倾斜角度之和的一半相差±5度以内。在将角度α设置为上述倾斜角度的情况下,即使在浸溃时作业人员使底座23倾斜稍大一些也能够防止锥形部分240与焊锡槽中的熔融焊锡发生接触。另外,能够在接线端子60与锥形部分240之间确保足够的尺寸S3。<变形例>以上,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以下,对于各种变形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锥形部分240中设有平面状的锥面。但是,锥形部分240并不限于设有平面状锥面的锥形部分。例如,锥形部分240可以构成为设有阶梯状部分且从整体来看该阶梯状倾斜,也可以构成为设有平面状以外的曲面状的部分,此外,锥形部分240也可以由各种形状构成。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在侧面23sl上设有锥形部分240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侧面23sl上未设有锥形部分240而是在侧面23s2上设有锥形部分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采用在侧面23sl和侧面23s2这两个侧面上都设有锥形部分的结构。另外,只要在侧面23sl中的下方侧(安装电路板侧/Z2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锥形部分240即可,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侧面23sl整个面都成为锥形部分24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初级绕组30的导线31上设有耐电压性高的多层绝缘层。但是,也可以采用次级绕组40的导线41上设有上述耐电压性高的多层绝缘层而不是在初级绕组30的导线31上设有上述多层绝缘层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采用在导线31和导线41这两个导线上都设有耐电压性高的多层绝缘层的结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设有绝缘部件P1、P2(或者带状部件P4)的结构。但是,只要能够确保耐电压性或绝缘性,也可以采用适宜地将上述绝缘部件P1、P2(或者带状部件P4)中的至少一个部件省略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磁性元件对设有初级绕组30和次级绕组40的变压器10进行了说明。但是,磁性元件并不限于变压器10,例如,当然也是可以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设有不相互进行感应的绕组部的电感器等的、使用线圈骨架的其他类型的磁性元件中。
权利要求1.一种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设有: 绕组部,其通过卷绕导线而形成, 接线端子,其是将所述磁性元件安装到电路板时的导电部分,并且,构成所述绕组部的所述导线的末端被捆扎在所述接线端子上, 磁芯体,其由磁性材料形成并且以将所述绕组部的一部分覆盖的状态被配置,以及线圈骨架,其设有配置所述绕组部的卷线筒部和安装所述接线端子的底座,并且,在所述线圈骨架上安装有所述磁芯体, 在所述底座上设有托脚部分,通过设有所述托脚部分从而使所述磁芯体与所述电路板之间分离,其中,所述托脚部分从所述底座的对置面起相比所述磁芯体更向所述电路板侧突出,所述对置面是指与所述电路板相对置的面,并且,所述接线端子从所述对置面突出,进而,在所述底座的侧面中的、至少靠近所述电路板侧的部分上设有锥形部分, 与未设有所述锥形部分的情况相比,通过设有所述锥形部分从而使第一角部更靠近所述接线端子侧,其中,所述第一角部是所述对置面与所述锥形部分之间的角部, 并且,除了所述第一角部之外,所述锥形部分中不存在突出超过第一连接线的部分,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是连接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托脚部分的突出的前端侧的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形部分具有平面状的锥面,并且,所述锥面被设置成从排列有多个所述接线端子的排列方向观察时相对于所述接线端子的延伸方向倾斜, 在从所述排列方向观察时,沿着所述锥面的沿面线与所述托脚部分的中心线在相比所述托脚部分的 突出的前端侧更靠近所述电路板侧的位置处相交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虚构了连接第二角部和所述第一角部的第二连接线的情况下, 所述沿面线以相比所述第二连接线更平缓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电路板的表面相交叉,进而,所述沿面线以相比所述第一连接线更大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电路板的表面相交叉,其中,所述第二角部是所述底座上的角部,并且,在从所述排列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角部位于所述延伸方向上的、相比所述第一角部更加远离所述电路板侧的位置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沿面线的倾斜角度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的倾斜角度之和的一半相差±5度以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性元件容易通过浸渍将末端的捆扎部分锡焊在接线端子上,并且设有容易确保托脚部分的绝缘性的线圈骨架;磁性元件(10)设有绕组部(30、40)、接线端子(60)、将绕组部(30、40)的一部分覆盖的磁芯体(50)以及线圈骨架(20),该线圈骨架(20)设有配置绕组部(30、40)的卷线筒部(24)和底座(23);在底座(23)上设有相比磁芯体(50)而从对置面(23s5)更向电路板侧突出的托脚部分(235),进而,在侧面(23s)上设有锥形部分(240),与未设有锥形部分(240)的情况相比,通过设有该锥形部分(240)从而使第一角部(C1)更靠近接线端子(60)侧,并且,除了第一角部(C1)之外,锥形部分(240)中不存在突出超过第一连接线(L1)的部分,该第一连接线(L1)是连接第一角部(C1)和托脚部分(235)的突出的前端侧的线。
文档编号H01F27/30GK203165639SQ20132016992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8日
发明者铃木健之, 陈家裕 申请人: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