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3019阅读:76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组合。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包括堆叠式连接器及遮覆在所述堆叠式连接器外侧的金属外壳。所述堆叠式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对应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部和自所述对接部向后延伸的收容部。所述导电端子组自所述收容部插入至所述对接部,且于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上每个所述导电端子组均依次顺序排列。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组
口 O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数据等。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及遮覆在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壳体。所述端子的焊接脚自绝缘本体伸出,以焊接在电路板上。
[0003]为了满足电子产品传输信号稳定、传输效率高的要求,现需要保证电连接器的对接稳定性较强。然而,现有的SFP板端连接器不仅组装不方便、结构稳定性较差,同时多个端子组一体成型设置,从而在某一个端子出现异常时,需要更换整个端子组,浪费成本。
[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SFP板端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不仅组装方便、结构稳定性较好,同时还节约成本。
[0006]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0007]堆叠式连接器,所述堆叠式连接器包括:
[0008]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部和自所述对接部向后延伸的收容部;
[0009]若干导电端子组,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组对应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及
[0010]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遮覆在所述堆叠式连接器的外侧;
[0011]其中,所述导电端子组自所述收容部插入至所述对接部,且于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上每个所述导电端子组均依次顺序排列。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导电端子组均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及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一体成型设置的固定件。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内形成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对接槽,所述对接槽的上下两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端子收容槽,且所述端子收容槽前后贯穿所述对接部和所述收容部。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自所述接触部一端向后延伸的延伸部、自所述延伸部末端垂直向下延伸的弯折部以及自所述弯折部末端向下延伸的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呈V型或Z型折弯。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相邻两个所述焊接部的折弯方向相反。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件包括与所述延伸部一体成型设置的第一固定件及与所述弯折部和所述焊接部一体成型设置的第二固定件。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件的相对设置的两侧边设有倾斜的导引面,且所述导弓I面朝靠近所述接触部方向倾斜延伸。[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固定件的相对设置的两侧边底端突伸有凸块,所述收容部的两内侧壁底端对应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凸块的卡扣槽。
[00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凸块上方还凸设有限位块,所述收容部的卡扣槽上方对应设置有用以卡持收容所述限位块的限位槽。
[00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容部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上开设有滑槽,所述导电端子组自所述收容部插入至所述对接部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两侧可卡持收容于所述滑槽中。
[00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通过将导电端子组设置为自绝缘本体的收容部插入至绝缘本体的对接部,且于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上每个所述导电端子组均依次顺序排列,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不仅组装方便、结构稳定性较好,同时在某一个导电端子出现异常时,无需更换整个导电端子组,节约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0023]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部分分解图。
[0024]图3是图2所示堆叠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5]图4是图3所示堆叠式连接器的分解图。
[0026]图5是图4所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0027]图6是图5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0028]图7是图4所示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分解图。
[0029]图8是图2所示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0030]图9是图2所示第二壳体的立体图。
[0031]图10是图2所示第三壳体的立体图。
[0032]图11是图2所示分隔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0034]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I为一 SFP板端连接器,其用以焊接到电路板(未图示)上,并与对应的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对接配合。所述电连接器组合I包括若干堆叠式连接器100、遮覆在所述堆叠式连接器100外侧的金属外壳200以及卡设于所述堆叠式连接器100与所述金属外壳200之间的导光管组300。
[0035]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所述堆叠式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及对应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组20。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组20包括沿所述绝缘本体10高度方向由上到下依次顺序排列的第一导电端子组21、第二导电端子组22、第三导电端子组23和第四导电端子组24。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22、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23和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24的结构均类似,四者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第二导电端子组22、第三导电端子组23和第四导电端子组24的长度和高度分别呈逐渐递减趋势。[0036]请参阅图5与图6并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对接部11和自所述对接部11向后延伸的收容部12。所述对接部11内形成有用以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槽13,所述对接槽13的上下两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组20的端子收容槽14,且所述端子收容槽14前后贯穿所述对接部11和所述收容部12。
[0037]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绝缘本体10高度方向上,所述对接部11设置为两排四列,且每列对接部11中所述收容部12对应设置为一个并向下延伸超出所述绝缘本体10的底壁。所述两排对接部11之间设置有用以导引并卡持所述导光管组300的导槽15。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22收容于一排所述对接部11中并自所述收容部12延伸超出所述绝缘本体10的底壁,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23和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24收容于另一排所述对接部11中并自所述收容部12延伸超出所述绝缘本体10的底壁,且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的端子收容槽14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用以收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22的端子收容槽14之间,而用以收容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23的端子收容槽14亦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用以收容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24的端子收容槽14之间。
[0038]所述收容部12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上开设有滑槽121,所述收容部12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底端开设有卡扣槽122,所述卡扣槽122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槽123,且所述滑槽121、限位槽123及卡扣槽122于所述绝缘本体10高度方向上顺序排列。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两外侧壁上分别凸设有第一凸块16和第二凸块17,所述第一凸块16自所述绝缘本体10的外侧壁后端朝向所述对接部11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凸块17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外侧壁底端,且所述第二凸块17与所述绝缘本体10外侧壁之间形成有定位槽171。所述绝缘本体10还设有自其外侧壁向内凹陷的固定槽18,且所述固定槽18设置于所述第一凸块16与所述第二凸块17之间。
[0039]请参阅图7并结合图2至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组20自所述收容部12插入至所述对接部11,且于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上每个所述导电端子组20均依次顺序排列。由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22、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23和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24的结构均类似,故以下说明书部分将单独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进行详细说明。
[0040]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包括若干导电端子211及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11 —体成型设置的固定件212。所述导电端子211包括接触部2111、自所述接触部2111 —端向后延伸的延伸部2112、自所述延伸部2112末端垂直向下延伸的弯折部2113以及自所述弯折部2113末端向下延伸的焊接部2114,从而所述导电端子211的截面大致呈L型设置。
[0041]所述接触部2111弹性弯折,以在所述接触部2111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槽14内时部分突伸入所述对接槽13中,从而便于所述导电端子211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焊接部2114呈V型或Z型折弯,且相邻两个所述焊接部2114的折弯方向相反,以便于所述导电端子211的焊接部2114排列成两排,进而便于焊接至所述电路板上。
[004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的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22的接触部相对弯折延伸,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的接触部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22的接触部之间。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23的接触部与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24的接触部相对弯折延伸,且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23的接触部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24的接触部之间。[0043]所述固定件212包括与所述延伸部2112 —体成型设置的第一固定件2121及与所述弯折部2113和所述焊接部2114 —体成型设置的第二固定件2122。所述第一固定件2121的相对设置的两侧边设有倾斜的导引面2123,且所述导引面2123朝靠近所述接触部2111方向倾斜延伸。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的第一固定件2121和第二固定件2122上均开设有散热孔2124,以便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产生的热量从所述散热孔2124散发出去。
[0044]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自所述收容部12插入至所述对接部11时,所述第一固定件2121的两侧可卡持收容于所述滑槽121中;所述第二固定件2122的相对设置的两侧边底端突伸有第三凸块2125,所述第三凸块2125可收容于所述卡扣槽122中;所述第三凸块2125的上方还凸设有限位块2126,所述限位块2126可卡持收容于所述限位槽123内,从而借由所述第一固定件2121的两侧与所述滑槽121的配合、所述第三凸块2125与所述卡扣槽122的配合及所述限位块2126与所述限位槽123的配合,可限位所述绝缘本体10与所述第二固定件2122,以防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脱离所述绝缘本体10。
[0045]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金属外壳200包括呈倒U型设置的第一壳体201、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01下方以与所述第一壳体201相配合的第二壳体20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01后方以与所述第一壳体201相配合的第三壳体203。
[0046]请参阅图8至图11并结合图1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壳体201包括基部2011和自所述基部2011两侧向下弯折延伸的限位部2012,所述限位部2012的末端开设有卡槽2013,相邻两个所述卡槽2013之间设置有压配合至电路板上的销2014。所述基部2011的后端凹陷有若干凹槽2015,相邻两个所述凹槽2015之间形成有抵持件2016。所述基部2011上还开设有若干第一狭槽2017。
[0047]所述两限位部2012的后端设有相对延伸的弹片2018,所述弹片2018用以勾持所述绝缘本体10的后端,从而可保证所述第一壳体201与所述绝缘本体10稳定固持。所述限位部2012上还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凸块16的卡持槽20121,所述限位部2012的后侧底端卡持收容于所述定位槽171内,从而,借由所述第一凸块16与所述卡持槽20121的配合及所述限位部2012后侧底端与所述定位槽171的配合,可稳固限位所述第一壳体201与所述绝缘本体10。
[0048]所述限位部2012上还开设有两个开槽2019,且所述两个开槽2019内均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壳体201内部突伸的限位片20191。其中一个所述限位片20191用以抵顶所述收容部12的前侧壁,另一个所述限位片20191用以勾持所述固定槽18的上顶壁,从而在组装所述绝缘本体10与所述第一壳体201时,可通过所述其中一个限位片20191抵顶所述收容部12的前侧壁及所述另一个限位片20191勾持所述固定槽18的上顶壁,以达到限位所述第一壳体201与所述绝缘本体10的目的。
[0049]所述第二壳体202包括遮板2021和自所述遮板2021两侧向上弯折延伸的卡扣部2022,所述卡扣部2022上开设有供所述销2014穿过的穿孔2023,相邻两个穿孔2023之间形成有卡持部2024,所述遮板2021还设有自所述穿孔2023内侧壁向外突伸的凸肋2025。从而,在所述第一壳体201与所述第二壳体202组装配合时,所述销2014穿过所述穿孔2023后,所述凸肋2025会抵顶所述销2014的内壁面,同时所述卡持部2024收容于所述卡槽2013中,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201与所述第二壳体202的内外同时限位,同时还可保证所述第一壳体201与所述第二壳体202的稳固配合。所述遮板2021上还开设有若干第二狭槽2026。
[0050]所述第三壳体203包括遮覆在所述基部2011上方的第一遮覆体2031、遮覆在所述限位部2012外侧的第三遮覆体203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遮覆体2031与所述第三遮覆体2033的第二遮覆体2032。所述第二遮覆体2032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遮覆体2031和所述第三遮覆体2033设置,且自所述第二遮覆体2032的底边向下延伸有若干销2034,所述销2034用以焊接到所述电路板上。
[0051]所述第一遮覆体2031与所述第二遮覆体2032的连接处开设有供所述抵持件2016穿过的第一穿槽2035。所述第二遮覆体2032与所述第三遮覆体2033的连接处开设有供所述弹片2018穿过的第二穿槽2036。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穿槽2035与所述第二穿槽2036均大致呈矩形设置。从而,借由所述抵持件2016与所述第一穿槽2035的配合及所述弹片2018与所述第二穿槽2036的配合,所述第一壳体201与所述第三壳体203可稳固配合,且屏蔽效果较好。
[0052]所述金属外壳2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01与所述第二壳体202之间的分隔板204,所述分隔板204靠近所述第一壳体201的一侧凸设有若干呈L型设置的突条2041,所述分隔板204靠近所述第二壳体202的一侧凸设有若干销2042。所述突条2041收容于所述第一狭槽2017中,所述销2042穿过所述第二狭槽2026,以配合支撑所述第一壳体201和所述第二壳体202。所述分隔板204的两侧还凸设有突起2043。
[0053]所述第一壳体201与所述第二壳体202的外侧还贴覆有接地片205,所述接地片205上开设有供所述突起2043穿过的开口 205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地片205与所述第一壳体201和所述第二壳体202分别通过点焊方式固定,所述第三壳体203与所述第一壳体201和所述第二壳体202亦分别通过点焊方式固定。
[005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I 一方面通过将所述导电端子组20设置为自所述绝缘本体10的收容部12插入至所述对接部11,且于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上每个所述导电端子组20均依次顺序排列,从而所述堆叠式连接器100不仅组装方便、结构稳定性较好,同时在某一个导电端子出现异常时,无需更换整个导电端子组,节约成本。
[0055]另一方面,通过在倒U型设置的第一壳体201上设置有开设于限位部2012末端的卡槽2013及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卡槽2013之间的销2014,同时在第二壳体202上设置有开设于卡扣部2022上以供所述销2014穿过的穿孔2023、形成于相邻两个所述穿孔2023之间的卡持部2024以及自所述穿孔2023内侧壁向外突伸的凸肋2025,从而在所述销2014穿过所述穿孔2023后,所述凸肋2025会抵顶所述销2014的内壁面,同时所述卡持部2024收容于所述卡槽2013中,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壳体201与所述第二壳体202的组装结构稳定性较强,屏蔽效果较好。
[0056]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堆叠式连接器,所述堆叠式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部和自所述对接部向后延伸的收容部; 若干导电端子组,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组对应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及 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遮覆在所述堆叠式连接器的外侧;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组自所述收容部插入至所述对接部,且于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上每个所述导电端子组均依次顺序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电端子组均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及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一体成型设置的固定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内形成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对接槽,所述对接槽的上下两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端子收容槽,且所述端子收容槽前后贯穿所述对接部和所述收容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自所述接触部一端向后延伸的延伸部、自所述延伸部末端垂直向下延伸的弯折部以及自所述弯折部末端向下延伸的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呈V型或Z型折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焊接部的折弯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与所述延伸部一体成型设置的第一固定件及与所述弯折部和所述焊接部一体成型设置的第二固定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相对设置的两侧边设有倾斜的导引面,且所述导引面朝靠近所述接触部方向倾斜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相对设置的两侧边底端突伸有凸块,所述收容部的两内侧壁底端对应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凸块的卡扣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凸块上方还凸设有限位块,所述收容部的卡扣槽上方对应设置有用以卡持收容所述限位块的限位槽。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部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上开设有滑槽,所述导电端子组自所述收容部插入至所述对接部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两侧可卡持收容于所述滑槽中。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03660181SQ201320812543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2日
【发明者】游万益, 戴宏骐, 洪永炽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