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3020阅读:6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导光管,所述导光管朝所述绝缘本体突伸形成有限位块,所述绝缘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块对接且贯穿所述对接面的插槽和位于插槽的外侧以限制限位块向外移动脱离插槽的止挡臂。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数据等。SFP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组、包覆在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壳体、以及设置在绝缘本体上的导光管。所述导电端子组的焊接部自绝缘本体伸出,以焊接在电路板上。所述导光管包覆在金属壳体内。
[0003]为了满足电子产品传输信号稳定、传输效率高的要求,现需要保证SFP电连接器的通信稳定性较强。但,现有SFP电连接器的导光管与绝缘本体之间安装比较困难且两者安装完成之后,易晃动,从而导致通信不稳定。
[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SFP电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安装方便,且使用稳定,保证了通信稳定性。
[0006]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0007]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
[0008]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导光管;
[0009]所述导光管朝所述绝缘本体突伸形成有限位块,所述绝缘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块对接且贯穿所述对接面的插槽和位于插槽的外侧以限制限位块向外移动脱离插槽的止挡臂。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块包括自所述导光管朝绝缘本体突伸形成的延伸臂和自延伸臂弯折延伸形成的卡扣臂,当限位块插入至插槽内,所述卡扣臂与止挡臂抵接。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扣臂自延伸臂向下和/或向上弯折延伸形成。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扣臂为T型或L型或楔形。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光管为若干个,且至少分为对称设置的两对,每对具有两根导光管,其中,每根导光管具有平板部、自平板部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延折部、以及自延折部向后形成的定位部,所述限位块设置在定位部上,且每对的两根导光管的限位块呈上下对称设置。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若干导光管的平板部排成一列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组合还包括将每根导光管的平板部分隔固定的定位件。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件包括本体、贯穿本体形成的定位孔,每根导光管的平板部穿过所述定位孔内并由定位孔固定。[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孔呈等间距设置。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光管还包括自平板部向外突伸形成且用以防止定位件向后位移的挡块。
[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两相对设置的侧壁,所述导光管还包括自定位部向后弯折延伸形成且贴靠在绝缘本体的侧壁上的连接部。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导光管上设置有朝绝缘本体突伸的限位块,绝缘本体上设置有与该限位块对接的插槽及用于限制限位块向外移动脱离插槽的止挡臂,从而使得本电连接器组合安装方便,且使用稳定,保证了通信稳定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0021]图2是图1的电连接器组合的部份分解图。
[0022]图3是图2所示的堆叠式连接器、导光管组及定位件组装后的立体图。
[0023]图4是图3所示的分解图。
[0024]图5是图4所示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0025]图6是图5所示的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0026]图7是图4所示的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分解图。
[0027]图8是图4所示的导光管组与定位件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I为一 SFP板端连接器,其用以焊接到电路板(未图标)上,并与对应的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对接配合。所述电连接器组合I包括若干堆叠式连接器100、遮覆在所述堆叠式连接器100外侧的金属外壳200以及卡设于所述堆叠式连接器100与所述金属外壳200之间的若干导光管组300。
[0029]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堆叠式连接器100为一 SFP插座连接器,可与对应的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所述堆叠式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以及对应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组20。
[0030]请参阅图5与图6并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对接部11、自所述对接部11向后延伸的收容部12、自对接部11两侧壁内凹形成的插槽13、以及位于插槽13的外侧的止挡臂14。所述对接部11内形成有用以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槽111,所述对接槽111的上下两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组20的端子收容槽112,且所述端子收容槽112前后贯穿所述对接部11和所述收容部12。于所述绝缘本体10高度方向上,所述对接槽111分设为两排。所述对接部11具有朝向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面113。所述插槽13贯穿所述对接面113。所述止挡臂14由插槽13形成。所述收容部12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上开设有滑槽121,所述收容部12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底端开设有卡槽122,所述卡槽122的上方设置有抵持槽123,且所述滑槽121、抵持槽123及卡槽122于所述绝缘本体10高度方向上顺序排列。
[0031]在电连接器组合I中,若干堆叠式连接器100的绝缘本体10 —体成型,相邻的两个堆叠式连接器100的对接部11之间设置有容置空间400。相邻的两个堆叠式连接器100的收容部12呈一体式。该容置空间400贯通所述收容部12。
[0032]请参阅图4并结合图3所示,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组20包括沿所述绝缘本体10高度方向由上到下依次顺序排列的第一导电端子组21、第二导电端子组22、第三导电端子组23和第四导电端子组24。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22、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23和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24的结构均类似,四者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第二导电端子组22、第三导电端子组23和第四导电端子组24的长度和高度分别呈逐渐递减趋势。所述导电端子组20是自所述收容部12插入至所述对接部11,且于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上每个所述导电端子组20均依次顺序排列。由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22、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23和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24的结构均类似,故以下说明书部份将单独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进行详细说明。
[0033]请参阅图7并结合图2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包括若干导电端子211及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11 —体成型设置的固定件212。所述导电端子211包括端子接触部2111、自所述端子接触部2111—端向后延伸的端子延伸部2112、自所述端子延伸部2112末端垂直向下延伸的端子弯折部2113以及自所述端子弯折部2113末端向下延伸的端子焊接部2114,从而所述导电端子211的截面大致呈L型设置。
[0034]所述固定件212包括与所述端子延伸部2112 —体成型设置的第一固定件2121及与所述端子弯折部2113和所述端子焊接部2114 —体成型设置的第二固定件2122。所述第一固定件2121的相对设置的两侧边设有倾斜的导引面2123,且所述导引面2123朝靠近所述端子接触部2111方向倾斜延伸。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的第一固定件2121和第二固定件2122上均开设有散热孔2124,以便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产生的热量从所述散热孔2124散发出去。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22、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23和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24的第一固定件2121和第二固定件2122上均未开设有所述散热孔2124。
[0035]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自所述收容部12插入至所述对接部11时,所述第一固定件2121的两侧可卡持收容于所述滑槽121中;所述第二固定件2122的相对设置的两侧边底端突伸有凸块2125,所述凸块2125可收容于所述卡槽122中;所述凸块2125的上方还凸设有抵持块2126,所述抵持块2126可卡持收容于所述抵持槽123内,从而藉由所述第一固定件2121的两侧与所述滑槽121的配合、所述凸块2125与所述卡槽122的配合及所述抵持块2126与所述抵持槽123的配合,可限位所述绝缘本体10与所述固定件212,以防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1脱离所述绝缘本体10。
[0036]请参阅图3和图8并结合图2和图4所示,于所述电连接器组合I的横向由左到右依次顺序排列,若干导光管组300包括第一导光管组301、第二导光管组302、第三导光管组303和第四导光管组304。所述第一导光管组301、第二导光管组302、第三导光管组303和第四导光管组304的结构均相同,故以下说明书部份将单独对所述第一导光管组301进行详细说明。
[0037]所述第一导光管组301分为对称设置的两对,且每对中具有两根导光管31。每根导光管31具有平板部311、自平板部311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延折部312、自延折部312向后形成的定位部313、自定位部313向后弯折延伸并贴靠在绝缘本体10的侧壁的连接部314以及自平板部311向外突伸形成的挡块316。所述平板部311位于绝缘本体10的对接部11的前方。所述导光管31上形成有朝绝缘本体10的对接部11突伸的限位块315。所述限位块315与绝缘本体10的插槽13对接,并与止挡臂14抵接。止挡臂14用以限制限位块315向外移动而脱离插槽13。在电连接器组合I中,位于相邻两个堆叠式连接器100之间的所述第一导光管组301的导光管31的连接部314收纳在容置空间400内;第二导光管组302、第三导光管组303和第四导光管组304的连接部314收纳在容置空间400内。
[0038]所述限位块315包括自所述导光管31的定位部313朝绝缘本体10的对接部11突伸形成的延伸臂317和自延伸臂317弯折延伸形成的卡扣臂318。当所述限位块315插入至插槽13内,所述卡扣臂318收容在插槽13内,且该卡扣臂318与止挡臂14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每对的两根导光管31的限位块315呈对称设置,其中一根导光管31的限位块315的卡扣臂318自延伸臂317向下设置,另一根导光管31的限位块315的卡扣臂318自延伸臂317向上设置,该两个限位块315呈上下对称且相对设置。所述限位块315为L型。诚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块315为T型或楔形。
[0039]所述第一导光管组301的平板部311呈一列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组合I还包括将每根导光管31的平板部311分隔固定的若干定位件500。所述定位件500包括本体51、贯穿本体51形成的定位孔52。所述定位孔52呈等间距设置。每根导光管31的平板部311穿过所述定位孔52并由该定位孔52固定。所述导光管31的挡块316位于定位件500的后侧,该挡块316用以防止定位件500向后移动。
[0040]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所述金属外壳200包括呈倒U型设置的第一壳体201、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01下方以与所述第一壳体201相配合的第二壳体202、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01后方以与所述第一壳体201相配合的第三壳体203、设置在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所围成的收容空间207内的若干分隔板204和若干第四壳体206。
[0041]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第一壳体201插接固定在绝缘本体10上,所述第二壳体202和第三壳体203插接固定在第一壳体201上。所述第一壳体201与所述第二壳体202的外侧还贴覆有接地片205,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地片205与所述第一壳体201和所述第二壳体202分别通过点焊方式固定,所述第三壳体203与所述第一壳体201和所述第二壳体202亦分别通过点焊方式固定。
[0042]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分隔板204根据堆叠式连接器100的数量将收容空间207分隔成若干子空间2071。所述分隔板204设置在相邻两个对接部11之间。所述分隔板204卡接固定在第一壳体201上。所述第四壳体206与导光管组300呈 对应设置。第四壳体206设置在所述子空间2071内。所述第四壳体206位于对接部11的前方。所述第四壳体206包括上壳体2061、与上壳体2061相对设置的下壳体2062以及连接上壳体2061和下壳体2062的前壳体2063。所述上壳体2061、下壳体2062及前壳体2063 —体成型,由一个铁壳弯折形成。所述上壳体2061、下壳体2062及前壳体2063围设在导光管组300的上侦U、下侧和前侧。所述前壳体2063上形成有与导光管组300的导光管31对应设置的通信孔2605。所述第四壳体206上还包括于上壳体2061的两侧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的固持片2066及插接片2067、自下壳体2062的两侧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的固持片2066及插接片2067。所述固持片2066用于与第一壳体201或者分隔板204抵持。所述插接片2067用以与第一壳体201或者分隔板204卡接以固定第四壳体206。
[004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I的导光管31上设置有朝绝缘本体10突伸的限位块315,绝缘本体10上设置有与该限位块315对接的插槽13及用于限制限位块315向外移动脱离插槽13的止挡臂14,从而使得本电连接器组合I安装方便,且使用稳定,保证了通信稳定性。
[0044]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 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导光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管朝所述绝缘本体突伸形成有限位块,所述绝缘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块对接且贯穿所述对接面的插槽和位于插槽的外侧以限制限位块向外移动脱离插槽的止挡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包括自所述导光管朝绝缘本体突伸形成的延伸臂和自延伸臂弯折延伸形成的卡扣臂,当限位块插入至插槽内,所述卡扣臂与止挡臂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臂自延伸臂向下和/或向上弯折延伸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臂为T型或L型或楔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管为若干个,且至少分为对称设置的两对,每对具有两根导光管,其中,每根导光管具有平板部、自平板部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延折部、以及自延折部向后形成的定位部,所述限位块设置在定位部上,且每对的两根导光管的限位块呈上下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导光管的平板部排成一列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组合还包括将每根导光管的平板部分隔固定的定位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本体、贯穿本体形成的定位孔,每根导光管的平板部穿过所述定位孔内并由定位孔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呈等间距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管还包括自平板部向外突伸形成且用以防止定位件向后位移的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两相对设置的侧壁,所述导光管还包括自定位部向后弯折延伸形成且贴靠在绝缘本体的侧壁上的连接部。
【文档编号】H01R13/514GK203660154SQ201320812561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2日
【发明者】游万益, 戴宏骐, 洪永炽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