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充电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43138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可再充电电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包括第一表面;壳体,该壳体包含所述电极组件和电解质溶液;盖板,该盖板覆盖所述壳体的开口并包括沿第一方向与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隔开并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表面;和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该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在所述壳体内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被构造为吸收所述电解质溶液的一部分。
【专利说明】可再充电电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各方面涉及一种可再充电电池。

【背景技术】
[0002] 与不能充电的一次电池不同,可再充电电池是能充电和放电的电池。低容量的可 再充电电池已经用于诸如移动电话、膝上型电脑和可携式摄像机的小型便携电子设备,大 容量的可再充电电池已经用作大容量储能设备或驱动诸如用于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等 的马达的电源。
[0003] 近年来,已经开发了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高输出可再充电电 池。高输出可再充电电池通过串联连接多个可再充电电池被构造为大容量电池模块,以能 够用于驱动需要大功率的设备(诸如电动车辆等)的马达。可再充电电池可形成为具有圆柱 形、方形等形状。
[0004] 为了平稳地操作可再充电电池,适当量的电解质溶液需要被填充或注入到可再充 电电池的电极组件中。
[0005] 因此,注入到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的量可多于被适当地填充到电极组件 中的电解质溶液的量,或者与被适当地填充到电极组件中的电解质溶液的量相等的电解质 溶液可被注入到壳体中。
[0006] 然而,当电解质溶液多于被适当地填充到电极组件中的电解质溶液的量时,未包 含在电极组件内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产生在壳体中,并由此可引起壳体中的短路。
[0007] 另外,为了将与被适当地填充到电极组件中的电解质溶液的量相等的电解质溶液 注入到可再充电电池中,需要停止注入电解质溶液并然后测量供应到可再充电电池的电解 质溶液的量,从而电解质溶液的注入过程时间可能增加。


【发明内容】

[0008] 根据本发明各实施例的一方面,吸收构件能够吸收可再充电电池中的剩余的电解 质溶液并缩短电解质溶液的注入过程时间。根据本发明各实施例的另一方面,一种可再充 电电池包括能够最小化或减少壳体中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的结构。
[0009] 根据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包 括第一表面;壳体,该壳体包含所述电极组件和电解质溶液;盖板,该盖板覆盖所述壳体的 开口并包括沿第一方向与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隔开并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 第一表面的第一表面;和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该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在所述壳体内并沿 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所述电 解质溶液吸收构件被构造为吸收所述电解质溶液的一部分。
[0010] 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由绝缘材料制成。
[0011] 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包括电解质溶液吸收材料。
[0012] 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经由粘合剂被附接到所述盖板。
[0013] 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包括薄板或片。
[0014] 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包括多孔膜或纤维织物。
[0015] 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具有多个纳米尺寸的开口。
[0016] 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包括由聚烯烃或聚偏二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的多孔 膜。
[0017] 所述可再充电电池可进一步包括电联接到所述电极组件并通过所述盖板伸出的 端子,并且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具有所述端子通过的第一开口。
[0018] 所述盖板可具有电解质注入开口,并且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在对应于所述 盖板的所述电解质注入开口的位置具有第三开口。
[0019] 所述盖板可具有排气开口,并且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在对应于所述盖板的 所述排气开口的位置具有第四开口。
[0020] 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被联接到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可再充电电 池可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壳体内并联接到所述壳体的侧壁的辅助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
[0021] 所述辅助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的一 部分上,该一部分在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位 置。
[0022] 所述辅助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具有对应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的形 状的环形形状。
[0023] 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包括平坦部分和围绕所述平坦部分的周界的伸出部 分。
[0024] 所述平坦部分可被联接到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并且所述伸出部分可沿朝向 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伸出。所述伸出部分可从所述平坦部分的边缘伸出。
[0025] 所述伸出部分可接触所述壳体的侧壁的内表面。
[0026] 所述伸出部分的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表面可相对于所述平坦部 分形成角度。
[0027] 根据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用于在其中安放所 述电极组件和电解质溶液的壳体以及用于闭合所述壳体的开口的盖板,并且电解质溶液吸 收构件被提供在所述壳体内并联接到所述盖板。
[0028] 根据本发明各实施例的一方面,壳体中的电解质溶液的剩余物能通过设置在壳体 中的吸收构件吸收剩余的电解质溶液而最小化或减少,以防止或基本防止由于剩余的电解 质溶液而发生的内部短路并缩短用于控制壳体中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的量的操作时间,由 此改进可再充电电池的生产力。
[0029]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吸收构件被提供在盖板的面向电极组件的表面上。通过这 种方式,电解质溶液能在与电极组件隔开的位置被吸收,由此降低短路风险。
[0030]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经由粘合剂被附接到盖板,由此使电 池的组装及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与盖板的固定简化。
[0031]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包括电解质溶液吸收材料或由电解质溶液 吸收材料组成。即,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的材料比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的形状更能提供电 解质溶液吸收效果。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包括多孔膜或纤维织物。 该多孔膜和纤维织物可由至少一种多孔材料形成,并可具有多个纳米尺寸的开口以吸收电 解质溶液并将电解质溶液包含在其中。多孔膜可由聚烯烃和聚偏二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形 成。
[0032]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为薄吸收片。
[0033] 电池可进一步包括联接到电极组件的第一电极并从壳体的内部伸出通过盖板的 第一端子铆钉,并且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包括第一端子铆钉通过的第一槽。
[0034] 在一实施例中,可再充电电池可进一步包括联接到电极组件的第二电极并从壳体 的内部伸出通过盖板的第二端子铆钉,并且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包括第二端子铆钉通过 的第二槽。
[0035] 盖板可包括电解质注入端口,并且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包括在对应于电解 质注入端口的位置的位置处形成的电解质注入端口槽。
[0036] 盖板可具有排气孔,并且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包括在对应于排气孔的位置形成 的排气孔槽。
[0037] 可再充电电池可进一步包括在电极组件的上方和盖板下方的坚直位置联接到壳 体的至少一个侧表面的辅助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
[0038]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辅助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包括电解质溶液吸收材料,并可 为与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类似的电解质溶液吸收材料。
[0039] 辅助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具有环形形状或对应于壳体的横向剖面的形状并可 被固定或层压到壳体的内部。
[0040] 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可包括平坦部分和沿远离盖板朝向电极组件的方向伸出的 伸出部分。
[0041] 伸出部分可沿平坦部分的边缘伸出,并且平坦部分可联接到盖板。伸出部分可在 平坦部分的边缘上形成闭合弯曲部。伸出部分的内周可相对于平坦部分形成角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2] 附图与说明书一起例示本发明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并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 明的原理和各方面。
[0043]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
[0044] 图2为沿图1的线II-II截取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
[0045] 图3为图1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0046] 图4为例示图1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吸收构件与盖板彼此联接的状态的底部透视 图。
[0047] 图5为例示图1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被吸收在图4的吸收构件 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0048] 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0049] 图7为例示剩余的电解质溶液被吸收在吸收构件中的状态的沿图6的线VII-VII 截取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
[0050] 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0051] 图9为例示剩余的电解质溶液被吸收在吸收构件中的状态的沿图8的线IX-IX截 取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
[0052] 图10为例示剩余的电解质溶液被吸收在吸收构件中的状态的沿图8的线X-X截 取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简单地通过例示的方式,已经显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 示例性实施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全部情况 下,所描述的各实施例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修改。因此,附图和描述将被认为本质上是 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0054] 图1为例示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并且图2为沿 图1的线II-II截取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
[0055] 进一步,图3为图1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并且图4为例示图1的可 再充电电池的吸收构件与盖板彼此联接的状态的底部透视图。
[0056] 图5为例示图1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被吸收在图4的吸收构件 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0057] 参见图1和图2,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包括电极组件 10、 电极组件10被嵌入或容纳在其中的壳体25、与电极组件10电连接的第一端子部30和 第二端子部40、盖板20、第一下部绝缘构件60和第二下部绝缘构件80以及与盖板20联接 的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90或吸收构件90。
[0058] 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为锂离子可再充电电池并将通 过示例的方式被描述为方形或棱柱形可再充电电池。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而 是可应用到诸如锂聚合物电池等的电池。
[0059]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具有果冻卷形式,以该果冻卷形式第一电极 11、 第二电极12和隔板13被卷绕。
[0060] 此外,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的表面可与绝缘带14联接以将电极组 件10与壳体25绝缘。
[0061]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一电极11为负电极,并且第二电极12为正电极。
[0062]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可用作正电极,并且 第二电极12可用作负电极。
[0063]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一电极11被卷绕以被设置在电极组件10的最外侧。
[0064] 另外,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被划分为涂覆部分和在果冻卷状态下被设置在 涂覆部分的相反侧的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a和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2a,在涂覆部分中 集流体被涂覆有活性物质,在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a和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2a上集流 体未涂覆有活性物质。
[0065] 电极组件10的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a经由第一电极集流构件50与第一端子部 30电连接,并且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2a经由第二电极集流构件70与第二端子部40电连 接。
[0066] 此外,第一端子部30和第二端子部40包括第一铆钉31和第二铆钉41、第一端子 板32和第二端子板42、设置在第一端子板32与盖板20之间的第一端子绝缘构件33、设置 在第二端子板42与盖板20之间的第二连接板43以及第一衬垫34和第二衬垫44。
[0067]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端子板42由导电材料制成。
[0068] 另外,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盖板20具有薄面板或板形状并由导电材料制成且 与壳体25的开口联接以密封该开口。
[0069] 盖板20被提供有电解质注入端口 21,电解质溶液通过电解质注入端口 21被注入 到密封的壳体25中,并且电解质注入端口 21被用于注入电解质溶液并然后由密封塞22密 封。
[0070] 在一实施例中,盖板20被提供有排气孔23,该排气孔23被提供有排气板24,当密 封壳体25的内部压力超过某一压力(例如,预定压力)时,排气板24破裂。
[0071]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盖板20可经由第二端子板42、第二连接板43和第二电极 集流构件70与第二电极12电连接。
[0072]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25具有基本长方体形状并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壳体25的 一个表面被提供有电极组件10被插入通过的开口。
[0073] 另外,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壳体25可经由盖板20与第二电极12电连接。
[0074] 然而,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而是壳体可以以各种形状形成,诸如,圆柱形 形状、袋形形状等。
[0075] 此外,第一下部绝缘构件60和第二下部绝缘构件80被设置为在壳体25内邻近盖 板20。
[0076] 参见图3和图4,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吸收构件90与盖板20的面向壳体 25的内部的表面联接。
[0077] 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吸收构件90具有薄板形状并由吸收材料和绝缘材 料制成。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吸收构件90包括薄板或片。
[0078] 另外,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收构件90包括第一开口 91或第一槽91、第二开口 92或第二槽92、第三开口 93或第三槽93和第四开口 94或第四槽94。
[0079]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收构件90的第一槽91与第一下部绝缘构件60联接,并 且第二槽92与第二下部绝缘构件80联接。第一端子部30的第一铆钉31和第二端子部40 的第二铆钉41分别通过第一槽91和第二槽92。
[0080] 此外,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收构件90的第三槽或电解质注入端口槽93被形 成在面向电解质注入端口 21的位置,从而电解质注入端口 21被暴露于壳体25内。
[0081] 另外,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收构件90的第四槽或排气孔槽94被形成在面向 排气孔23的位置,从而排气孔23被暴露在壳体25内。
[0082] 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被吸收在吸收构件90中,以防止或基本防止短路,这在下面 更详细地描述。
[0083] 图5为例示可再充电电池100中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被吸收在吸收构件90中 的状态的剖视图。
[0084] 参见图2和图5,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吸收构件90可与盖板20的面向电 极组件10的表面联接以被设置在电极组件10与盖板20之间。
[0085] 为了平稳地操作电极组件10,适当量的电解质溶液需要被填充或添加到电极组件 10中。
[0086] 因此,注入到壳体25中的电解质溶液的量可多于适当地填充到电极组件10中的 电解质溶液的量。
[0087] 如图2中例示,当注入到壳体25中的电解质溶液的量多于适当地填充到电极组件 10中的电解质溶液的量时,未包含在电极组件10内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产生在壳体25 内。
[0088] 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可为引起壳体25内短路的因素。
[0089] 即,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一电极11被设置在电极组件10的最外侧,并且壳体 25经由盖板20与第二电极12电连接。
[0090] 此外,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被设置在第一电极11与壳体25的底表面之间。
[0091]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极11与壳体25可通过绝缘带14维持在第一电极11与壳 体25没有彼此电连接的状态,S卩,绝缘状态。
[0092] 然而,与电极组件10的表面联接的绝缘带14可能由于外部冲击、壳体25内部产 生的热等而损坏。
[0093] 因此,当绝缘带14由于外部冲击、热等而损坏时,使得第一电极11经由滞留在壳 体25的被设置于面向盖板20的一侧的底部中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而与壳体25电连接, 在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形成电流路径,从而引起壳体25内的短路。
[0094] 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吸收构件90可防止或基本防止由于剩余的电解质 溶液E而在壳体25内发生的短路。
[0095] 如图5中例示的那样,当壳体25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或倒置而使得盖板20面向 重力方向时,或者,换言之,当盖板20的背向壳体25的法线平行于重力方向时,保持在壳体 25中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被吸收在设置于壳体25中的吸收构件90中。
[0096] 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吸收构件90由可适当地吸收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 的材料制成。
[0097] 因此,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由于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被吸收在吸收构件 90中,因此,即使当绝缘带14被损坏时,也能够防止或基本防止由于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而 发生在壳体25内的短路。
[0098] 此外,为了防止或基本防止在壳体25内产生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与被适当地填 充到电极组件10中的电解质溶液的量相等的量可注入到壳体25中。
[0099] 然而,在比较过程中,为了将电解质溶液以被适当地填充到电极组件10中的电解 质溶液的量注入到壳体25中,将需要停止注入电解质溶液并然后测量供应到壳体25中的 电解质溶液的量。
[0100] 因此,在比较过程中,为了防止或基本防止在壳体25内产生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 电解质溶液的注入将需要停止或者电解质溶液的注入速度将需要延缓,从而电解质溶液的 注入过程时间将增加。
[0101] 然而,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不需要测量电解质溶液的注入量便足以防止或 基本防止在壳体25内产生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
[0102] S卩,根据本发明各示例性实施例,即使由于电解质溶液被供应到壳体25中而产生 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也可通过吸收构件90去除,从而不需要像在比较 过程中那样测量电解质溶液的注入量。
[0103]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吸收构件90经由粘合剂被附接到盖板20。而且,吸收构件 90可包括或由电解质溶液吸收材料构成。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90可包括多孔膜或纤维织 物。多孔膜和纤维织物可由至少一种多孔材料形成,并可具有多个纳米尺寸的开口以吸收 电解质溶液并将电解质溶液包含在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多孔膜可由聚烯烃和聚偏二氟 乙烯中的至少一种制成。
[0104] 因此,根据本发明各示例性实施例,不需要停止注入电解质溶液或延缓电解质溶 液的注入速度以便测量电解质溶液的注入量,从而电解质溶液的注入过程时间缩短,由此 提高可再充电电池的生产率。
[0105] 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图7为 例示剩余的电解质溶液被吸收在吸收构件中的状态的沿图6的线VII-VII截取的可再充电 电池的剖视图。
[0106] 参见图6和图7,除了辅助吸收构件190之外,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 再充电电池200具有与如上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100相同的构造。
[0107] 因此,与如上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100相同的那些部件的进一步描述将不再重 复。
[0108] 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辅助吸收构件190在壳体25内与壳体25的侧部联 接。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辅助吸收构件190具有对应于壳体25的侧壁的内表面的形状的 环形形状。
[0109]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中所示,辅助吸收构件190与壳体25的内侧的第一部分 S2联接,该第一部分S2设置在电极组件10的面向盖板20的第一或上表面S1上方。
[0110] 通过电解质注入端口 21注入的电解质溶液可在壳体25内被填充直到电极组件10 的第一表面S1。
[0111] 因此,在电解质溶液的注入期间,电解质溶液未被与壳体25的设置在电极组件10 的第一表面S1上方的第一部分S2联接的辅助吸收构件190吸收。
[0112] 如图7中所例示的那样,当壳体25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或倒置使得盖板20面向 重力方向时,或者,换言之,当盖板20的背向壳体25的法线平行于重力方向时,保持在壳体 25中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可被吸收在设置于壳体25中的吸收构件90和辅助吸收构件 190 中。
[0113] 当壳体25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或倒置时,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在壳体25内沿侧 壁向下流动。
[0114] 因此,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主要被吸收在与壳体25内的侧壁的第一部分S2联接 的辅助吸收构件190中,并且未被吸收在辅助吸收构件190中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被吸 收在吸收构件90中。
[0115] 因此,壳体25内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可通过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辅助 吸收构件190快速去除。
[0116] 此外,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大量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可被吸收构件90 和辅助吸收构件190去除。
[0117]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吸收构件90可不被包括在可再充电电池200中。即,在 另一实施例中,可再充电电池200可包括联接在壳体25的内侧壁上的辅助吸收构件190而 不包括与盖板20的表面联接的吸收构件90。
[0118] 因此,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能够防止或基本防止由于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 而在壳体25内发生短路并可缩短电解质溶液的注入过程时间,由此改进可再充电电池的 生产率。
[0119] 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图9为例示 剩余的电解质溶液被吸收在吸收构件中的状态的沿图8的线IX-IX截取的可再充电电池的 剖视图;并且图10为例示剩余的电解质溶液被吸收在吸收构件中的状态的沿图8的线X-X 截取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
[0120] 参见图8至图10,除了吸收构件290,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 池300具有与上面描述的可再充电电池100相同的构造。
[0121] 因此,与如上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100相同的那些部件的进一步描述将不再重 复。
[0122] 参见图8,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吸收构件290包括第一槽291、第二槽 292、第三槽293、第四槽294、伸出部295和平坦部296。为了例示吸收构件290的形状,盖 板20与吸收构件290 -起在图8中被上下倒置地显示。因此,为了组装可再充电电池300, 如图8中所示的吸收构件290的上侧变成在组装之后吸收构件290的面向电极组件10的 下侧。
[0123]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至第四槽291、292、293和294可具有与如上所述的吸 收构件90的第一至第四槽92、92、93和94相同的构造,因此,第一至第四槽291、292、293 和294及它们与其它部件的联接关系的进一步详细描述将省略。
[0124] 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平坦部296被提供有第一槽291、第二槽292、第三槽 或电解质注入端口槽293和第四槽或排气孔槽294,并且平坦部296的一个表面与盖板20 的面向壳体25内部的表面联接。
[0125] 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伸出部295沿平坦部296的边缘伸出。
[0126] 更具体地,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伸出部295形成沿平坦部296的边缘的 闭合弯曲部。
[0127] 在一个实施例中,伸出部295可通过相对于平坦部296形成一角度(例如,预定角 度)而伸出。在一个实施例中,伸出部295的面向电极组件10的第一表面S1的表面相对于 平坦部296形成角度。
[0128] 根据本发明一不例性实施例,当盖板20与壳体25的开口联接时,与盖板20联接 的伸出部295面向壳体25的内部。
[0129] 在这种情况下,吸收构件290在伸出部295接触壳体25内的侧壁的一部分的状态 下被设置在壳体25内。
[0130] 如图9和图10中所例示的那样,当壳体25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或倒置而使得盖 板20面向重力方向时,或者,换言之,当盖板20的背向壳体25的法线平行于重力方向时, 保持在壳体25中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可被吸收在设置于壳体25中的吸收构件290中。
[0131] 当壳体25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或倒置时,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沿壳体25内的侧 壁向下流动。
[0132] 因此,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主要被吸收在吸收构件290的与壳体25内的侧壁接触 的伸出部295中,未被吸收在伸出部295中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被吸收在吸收构件290 的平坦部296中。
[0133] 因此,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沿壳体25内的侧壁向下流动的剩余的电解质 溶液E可通过吸收构件290的伸出部295快速去除。
[0134] 此外,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大量的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可通过吸收构件 290的伸出部295和平坦部296去除。
[0135]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可再充电电池300可进一步包括如上描述的联接在壳体 25的内侧壁上的辅助吸收构件190,同时还包括与盖板20的表面联接的吸收构件290。
[0136] 因此,根据本发明各实施例,能够防止或基本防止由于剩余的电解质溶液E而在 壳体25内发生短路并可缩短电解质溶液的注入过程时间,由此改进可再充电电池的生产 率。
[0137] 尽管已经结合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将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 开的各实施例,而是相反,旨在覆盖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所包含的各种变型和等 同配置及其等同物。
【权利要求】
1. 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 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包括第一表面; 壳体,该壳体包含所述电极组件和电解质溶液; 盖板,该盖板覆盖所述壳体的开口并包括沿第一方向与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 隔开并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表面;和 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该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在所述壳体内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 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被 构造为吸收所述电解质溶液的一部分。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由绝缘材料制 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包括电解质溶液 吸收材料。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经由粘合剂被附 接到所述盖板。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包括薄板或片。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包括多孔膜或纤 维织物。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具有多个纳米尺 寸的开口。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包括由聚烯烃或 聚偏二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的多孔膜。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还包括电联接到所述电极 组件并通过所述盖板伸出的端子,其中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具有所述端子通过的第一 开口。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盖板具有电解质注入开口,并且所述 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在对应于所述盖板的所述电解质注入开口的位置具有第三开口。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盖板具有排气开口,并且所述电解质 溶液吸收构件在对应于所述盖板的所述排气开口的位置具有第四开口。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被联接到所述 盖板的所述第一表面。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壳体内并联接到所述壳体 的侧壁的辅助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辅助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沿所述第 一方向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的一部分上,该一部分在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与 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位置。
1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辅助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具有对应 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的形状的环形形状。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解质溶液吸收构件包括平坦部分 和围绕所述平坦部分的周界的伸出部分。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平坦部分被联接到所述盖板的所述 第一表面,并且所述伸出部分沿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伸出。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伸出部分从所述平坦部分的边缘伸 出。
19.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伸出部分接触所述壳体的侧壁的内 表面。
20.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伸出部分的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所 述第一表面的表面相对于所述平坦部分形成角度。
【文档编号】H01M10/058GK104103853SQ201410077674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8日
【发明者】韩玟烈, 卞相辕, 尹龙熙, 尹洙真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