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7061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2)、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3)、包覆成型于金属壳体外的绝缘壳体(4),所述绝缘本体上下表面分别设有凹槽(111,112),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绝缘本体上下表面的凹槽分别对应设置的通孔(3111,3112),绝缘壳体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的凹槽中,并与所述绝缘本体结合在一起。这样,金属壳体与绝缘壳体的结合力变强,减少金属壳体与绝缘壳体之间产生缝隙造成的不良率。
【专利说明】线缆连接器组件
[0001]【【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0003]【【背景技术】】
[0004]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接口作为一种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设备的设计中。1994年,英特尔、康柏、IBM、微软、NEC、Northern 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和通信公司联合成立了 USB协会(USB-1F),初步设立USB接口规范。到目前为止,USB协会已经发布了 1.0、1.1及2.0等版本。
[0005]上述USB 1.0、1.1,2.0版本分别支持下述三种传输速率:(I)低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5兆比特每秒,多用于键盘和鼠标;(2)全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2兆比特每秒;(3)高速模式传输速率为480兆比特每秒。
[0006]然而,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USB 2.0的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某些电子工业的发展要求,例如,在传输音频或视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信号传输质量,传输速率往往高达IG至2G每秒(IG=1000兆比特)。电连接器领域内的另外的两类接口,如PC1-E(传输速率可达2.5G每秒)及SATA接口(传输速率可达1.5G至3.0G每秒)的传输速率已经明显超过了 USB 2.0 接口。
[0007]但是,PC1-E及 SATA界面由于应用远远不及USB,且这两类接口的端子数量较多、体积较大也难以适应未来电子工业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提供一种体积小且传送效率高的连接器很令人期待。这种电连接器已经在2010年4月7日被中国专利第CN201708260U号所公布。CN201708260U号专利揭示了线缆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包覆于金属壳体外的绝缘壳体,但是金属壳体与绝缘壳体之间结合力不够,导致绝缘壳体与金属壳体之间产生缝隙,很容易分离,造成产品不良。同时,线缆连接器组合长期使用后,金属壳体与绝缘壳体之间容易脱离。
[0008]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上述问题。
[0009]【实用新型内容】
[00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强金属壳体与绝缘壳体之间结合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001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包覆成型于金属壳体外的绝缘壳体,所述绝缘本体上下表面分别设有凹槽,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绝缘本体上下表面的凹槽分别对应设置的通孔,绝缘壳体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的凹槽中,并与所述绝缘本体结合在一起。
[0012]进一步,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壳体与组装于所述上壳体上的下壳体。
[0013]进一步,所述上壳体具有位于其前端用于收容绝缘本体的管状部及自所述管状部向后延伸呈U型的与所述下壳体配合的延伸部,所述两对通孔分别位于所述管状部的上壁与下壁。[0014]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基部的上表面比所述舌板的上表面高。
[0015]进一步,所述凹槽分别位于所述基部的上表面与下表面。
[0016]进一步,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端子焊接的线缆,所述若干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中并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
[0017]进一步,所述绝缘壳体包覆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金属壳体的后端及所述线缆的前端。
[0018]进一步,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绝缘壳体结合的凹陷部。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线缆连接器组件内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上设有通孔,因此,绝缘壳体通过外模成型时,绝缘壳体上的一部分通过通孔进入绝缘本体上的凹槽内,这样,绝缘本体与绝缘壳体通过金属壳体上的通孔结合在一起,金属壳体与绝缘壳体的结合力变强,减少金属壳体与绝缘壳体之间产生缝隙造成的不良率。
[0020]【【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0022]图2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23]图3是图2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24]图4是图1沿线A-A剖开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5]图5是图1沿线B-B剖开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6]【【具体实施方式】】
[0027]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是一种用于传输USB信号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I内的若干端子2、包覆于绝缘本体I外的金属壳体3、包覆在金属壳体3后端的绝缘壳体4及与端子相焊接的线缆5。
[0028]请参阅图2及图3,所述绝缘本体I包括一个基部11、自基部11向前延伸出的舌板12。基部11的上表面比舌板12的上表面高。基部11的上表面后端具有两个凹槽111,下表面也具有若干凹槽112。
[0029]请参阅图2及图3,金属壳体3包括上壳体31与上壳体31配合的下壳体32。上壳体31具有位于其前端用于收容绝缘本体I的管状部311及自管状部311向后延伸呈U型的与下壳体32配合的延伸部312。上壳体31的管状部311的上壁具有与绝缘本体I上表面的两个凹槽111连通的一对通孔3111,管状部311的下壁具有与绝缘本体I下表面若干凹槽112种的两个连通的一对通孔3112。管状部311的上壁还设有位于通孔3111之间的凹陷部3113,下壳体32的下壁上设有一凹陷部321。
[0030]请参阅图2及图3,若干端子2收容于绝缘本体I中并延伸至绝缘本体I的后端,线缆5的前端焊接于若干端子2的后端。
[0031]请参阅图4及图5,绝缘壳体4包覆成型于绝缘本体1、金属壳体3的后端及线缆5的前端以提高插头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整体强度。成型绝缘壳体4时,绝缘壳体4的一部分通过管状部311上表面一对通孔3111及下表面的一对通孔3112分别流至绝缘本体I的上下表面的两对凹槽111,并填满上表面与下表面的凹槽111。这样,绝缘壳体4与绝缘本体I结合在一起。包覆金属壳体3的绝缘壳体4上设有通孔3111,3112,因此,绝缘壳体4通过外模成型时,绝缘壳体4上的一部分通过通孔3111,3112进入绝缘本体I上的凹槽Ill, 112内,这样,绝缘本体I与绝缘壳体4通过金属壳体3上的通孔3111,3112结合在一起,金属壳体3与绝缘壳体4之间的结合力变强,减少金属壳体3与绝缘壳体4之间产生缝隙造成的不良率。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包覆成型于金属壳体外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上下表面分别设有凹槽,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绝缘本体上下表面的凹槽分别对应设置的通孔,绝缘壳体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的凹槽中,并与所述绝缘本体结合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壳体与组装于所述上壳体上的下壳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具有位于其前端用于收容绝缘本体的管状部及自所述管状部向后延伸呈U型的与所述下壳体配合的延伸部,所述两对通孔分别位于所述管状部的上壁与下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基部的上表面比所述舌板的上表面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分别位于所述基部的上表面与下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端子焊接的线缆,所述若干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中并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包覆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金属壳体的后端及所述线缆的前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绝缘壳体结合的凹陷部。
【文档编号】H01R13/516GK203800254SQ201420106854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1日
【发明者】段凯平, 梅启庆, 陈皓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