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接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8025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外接模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所公开的外接模块,用于与光缆、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连接,外接模块包括壳体、PCB板、第一取电件、第二取电件和压线板;壳体的两端设有豁口,豁口与压线板构成供光缆、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穿过的穿孔,压线板与壳体形成模块内腔;PCB板设在模块内腔中,且PCB板上设有光模块,光模块与光缆的外接光纤相连以形成光通路;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与PCB板电连接,压线板用于压紧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以使第一取电件与火线线缆的金属内芯和第二取电件与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以实现电通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接模块能够解决外接模块与电缆和光缆接线效率较低的问题。
【专利说明】外接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外接模块。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与光缆和电缆(包括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连接的外接设备(例如发射设备、接收设备等)接线较为繁琐。特别是外接设备连接电缆时,需要在电缆和外接设备上分别预留出接线口或连接器,操作较为复杂且外接设备的位置设置或变动不够灵活,例如外接设备需要更换接线位置时,操作人员需要重新拆线接线。这导致外接模块与光缆和电缆的连接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接模块,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外接模块与光缆和电缆接线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外接模块,用于与光缆、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连接,所述外接模块包括壳体、PCB板、第一取电件、第二取电件和压线板;
[0006]所述壳体的两端设有豁口,所述豁口与所述压线板构成供所述光缆、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穿过的穿孔,所述压线板与所述壳体形成模块内腔;
[0007]所述PCB板设置在所述模块内腔中,且所述PCB板上设置有光模块,所述光模块与所述光缆的外接光纤相连以形成光通路;
[0008]所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与所述PCB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取电件用于与与其相对布置的所述火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所述第二取电件用于与与其相对布置的所述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所述压线板用于压紧所述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以使所述第一取电件与所述火线线缆的金属内芯和所述第二取电件与所述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实现电通路。
[0009]优选的,上述外接模块中,所述PCB板上还设有用于将所述外接光纤分成支路光纤和主路光纤的光分路器;
[0010]所述光模块与所述外接光纤相连以形成光通路具体为:所述光模块与所述支路光纤相连形成光通路。
[0011]优选的,上述外接模块中:
[0012]所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通过托盘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两者穿出所述托盘顶面的部位为用于穿入所述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的刺入部;
[0013]或,所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通过托盘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两者穿出所述托盘顶面的部位为用于夹紧所述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的夹持部。
[0014]优选的,上述外接模块中,所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与所述PCB板连接的头端具有用于调节连接长度的弹簧探针。
[0015]优选的,上述外接模块中,所述刺入部均为取电探针或取电切刀。
[0016]优选的,上述外接模块中,所述刺入部均为多个,且沿所述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的延伸方向成排布置。
[0017]优选的,上述外接模块中,所述压线板为一块,且所述压线板的一侧边与所述壳体铰接,另一侧边与所述壳体通过卡扣卡接。
[0018]优选的,上述外接模块中,所述压线板为两块,两块所述压线板均一侧边与所述壳体铰接,另一侧边与所述壳体通过卡扣卡接,两块所述压线板与所述壳体铰接的铰接侧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侧边。
[0019]优选的,上述外接模块中,所述外接模块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的两侧与所述壳体的两侧设有互相配合的连接件,所述盖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压紧在所述压线板外侧。
[0020]优选的,上述外接模块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盖板两侧的凸起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两侧外壁上,用于与所述凸起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至少有一端具有供所述凸起出入的开口,所述盖板的顶面设置有防滑部。
[00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接模块在与电缆连接的过程中,需要打开压线板,放入电缆,将光模块与光缆的外接光纤连接实现光通路,然后压紧压线板,实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分别与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实现取电,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外接设备与电缆和光缆连接效率低的问题。
[00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接模块与电缆固定在一起,使得外接模块直接依附于电缆和光缆所形成的线缆束的外部,使之与线缆束相对固定,无需额外的固定装置,减少占用空间。外接模块依附于线缆束之后,操作人员可通过打弯或盘绕线缆束的方式来微调外接模块位置以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即通过调整线缆束即可调整外接模块的位置,可方便优化局部使用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接模块的纵向剖视图;
[00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接模块的横向剖视图;
[00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接模块与光电复合缆配合后的纵向剖视图
[00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接模块与光电复合缆配合后的横向剖视图;
[00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外接模块的纵向剖视图;
[0029]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外接模块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接模块,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外接模块与电缆和光缆的接线效率低的问题。
[003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并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2]请参考附图1-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接模块,用于与光缆、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连接,包括壳体3、PCB板10、第一取电件、第二取电件和压线板2。
[0033]壳体3是外接模块的外壳,为外接模块的其它部件提供安装基础。通常壳体3可以由 ABS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opolymers,丙烯臆-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其它种类的硬质材料制成。壳体3为顶端开口的空腔结构,其两端设置有豁口,豁口与压线板2构成供光缆、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穿过的穿孔302。本实施例中,壳体3可以为方形结构,也可以为船形结构。优选的,壳体3为船形结构,船型结构由于具有流线结构,利于在顶棚等复杂环境中布线,且在受到外力时能够避免应力集中,进而降低壳体3损坏的概率。
[0034]压线板2与壳体3配合形成模块内腔。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压线板2的开合能够实现模块内腔的开合。压线板2可以由ABS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其它种类的硬质材料制成。
[0035]在光缆和电缆(包括地线线缆和火线线缆)与外接模块的装配操作过程中,直接打开压线板2将光缆和电缆形成的线缆束放入到模块内腔,并使得线缆束外伸于外接模块的部位处于穿孔302中,连接光缆的外接光纤和光模块以实现电通路,盖上压线板2以实现对线缆束的固定,同时,在盖上压线板2的过程中,第一取电件与火线线缆的金属内芯和第二取电件与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以实现电通路,从而快速为PCB板取电。本实施例提供的外接模块实现了与外接模块的光、电连接。
[0036]本实施例中压线板2与壳体3的配合方式有多种。压线板2与壳体3的一种配合方式如下:压线板2为一块,压线板2的一侧边与壳体3铰接,压线板2的另一侧边与壳体3通过卡扣卡接。其中,一侧边与另一侧边相对分布。在操作的过程中,操作者通过掰动和按压即可实现压线板2的开合,从而实现电缆与外接模块的快速固定连接。
[0037]此种配合方式下,整个压线板2闭合实现对线缆束(包括光缆、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的压紧,当压线板2开启后整个线缆束处于松开状态。为了实现线缆束处于被压紧状态下对外接模块的操作,本实施例中的压线板2为两块,两块压线板2与壳体3的配合方式相同,均一侧边与壳体3铰接,相对的另一侧边与壳体3通过卡扣卡接。更为优选的,上述两块压线板与所述壳体3铰接的铰接侧分别位于壳体3的相对的两个侧边,此种结构能够使得两块压线板2的开启方向相反,进而使得其中一压线板2处于压紧状态时打开另一压线板2以对相应部位进行操作。同时,上述两块压线板2能够使得压线板2对整个线缆束的压紧力较为均衡,能够提高压紧的稳定性。
[0038]上述压线板2与壳体3为卡接相连。卡接方式可以快速、牢固地实现压线板2和壳体3的连接,进而实现对线缆束与外接模块快速、牢固地固定。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为了实现对线缆束更为牢固地固定,通常壳体3与压线板2固定后形成的压线孔直径略小于线缆束的直径。此种情况下线缆束被强力压紧后其形变产生的恢复力可能会使压线板2与壳体3的配合失效,即压线板2的卡接端可能会被弹开。为进一步提高外接模块与线缆束的连接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接模块还包括盖板1,所述盖板I的两侧与所述壳体3的两侧设有互相配合的连接件,所述盖板I通过连接件固定压紧在所述压线板2外侦U。具体地,所述盖板I可以为滑盖,连接件可以包括:设置在壳体3的两侧外壁的凹槽301和设置在盖板I的两侧,且用于与凹槽301配合的凸起102,凹槽301至少一端具有供凸起102出入的开口,凸起102滑进凹槽301实现盖板I与壳体3的固定连接,所述盖板I设置在所述压线板2的外侧,起到较好的加固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外接模块与线缆束连接稳定性问题。为了便于对盖板I进行操作,本实施例中的盖板I的顶面可以设置防滑部101,例如防滑槽、防滑凸起等防滑结构。
[0039]当然,压线板2与壳体3的配合方式还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进行,例如与盖板I和壳体3的配合方式相同的方式配合。由于凸起和凹槽的配合较稳定,那么外接模块则可以不需要盖板I。此时线缆束与外接模块的配合需要操作人员用力压紧后,然后移动压线板2实现与壳体3的固定连接配合,此种方式相比于压线板2与壳体3采用卡接相连的方式而言,操作较为不便。
[0040]PCB板10设置在模块内腔中,通常,PCB板10上设置有电子元器件以实现外接模块的功能。请参考附图1,PCB板10上设置有天线11,以实现信号的发送或接收。外接模块与光缆连接,从光缆引出外接光纤8,PCB板10上可以设置有与外接光纤8相连的光模块7,外接光纤8与光模块7相连形成光通路。通常情况下,外接光纤8与光模块7的连接方式可以选用在外接光纤8的尾端研磨对接接头,然后冷接或热熔对接接头的方式,外接光纤8也可以通过光对接器9辅助定位与光模块7相连。
[0041]若所述光缆引出的外接光纤需要继续在光缆上实现光纤续传,则PCB板10还可以具有与外接光纤8相连的光分路器,光分路器将所述外接光纤8分成一路支路光纤、一路主路光纤,光模块具体与光分路器分出的支路光纤连接形成光通路,主路光纤与光缆后续光纤相接实现续传。
[0042]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与PCB板10电连接,第一取电件与火线线缆相对布置,第二取电件与地线线缆相对布置。压线板2用于压紧光缆和电缆形成的线缆束以使得第一取电件与火线线缆的金属内芯和第二取电件与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以实现电通路。
[0043]当外接模块包括盖板I时,优选的,压线板2紧贴于盖板I面向模块内腔的内表面上,以实现盖板I对压线板2施加更为均衡、且更为有效的压力。同时,压线板2受盖板I的压力更加有力地压紧线缆束,以使第一取电件较稳定地与火线线缆的金属内芯和第二取电件与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以实现电通路。
[0044]通过上述的描述可知,光缆的外接光纤8与光模块7连接实现光通路,盖板I的压力使得压线板2压紧线缆束,进而使得与火线线缆相对布置的第一取电件和与地线线缆相对布置的第二取电件与各自对应的电缆的金属内芯相接触,由于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与PCB板10均电连接,进而第一取电件与火线线缆的金属内芯和第二取电件与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实现了电通路。可见,外接光纤8与光模块7相连、第一取电件与火线线缆和第二取电件与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最终实现了外接模块与光缆和电缆的光电连接。
[0045]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为了保证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准确地与线缆束的相应位置的金属内芯接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压紧线缆束的过程中,更改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的布置位置。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以线缆束的方式存在,这样可能会存在第一取电件不能准确地接触到火线线缆的金属内芯、第二取电件不能准确地接触到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的情况。因此,穿过外接模块的电缆、光缆可以为集光缆、地线线缆和火线线缆于一体的光电复合缆。请参考附图3-5,更为优选的,光电复合缆4的封塑外护套具有三个相互隔离的线缆布设区,分别为光缆区、火线区和地线区。相对应地,光缆设置在光缆区,火线线缆设置在火线区,地线线缆设置在地线区。线缆布设区的隔离分布能够使得光缆、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隔离分布,进而避免三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且,这种隔离分布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地避免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无法准确地取电的情况。与此相对应的,为了实现对上述结构的光电复合缆4实现更为稳定的压紧,壳体3上的穿孔302与光电复合缆4的外形相吻合。压线板2具有与光电复合缆4相适配的凹陷201。优选的,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对称分布在光电复合缆4中光缆的两侧,相对应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分别设置在壳体3的两侧。
[0046]本实施例中,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以刺入的方式取电以实现电通路,即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刺入到相对应的电缆中以实现与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取电。通常,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通过托盘固定在壳体3上,且两者穿出托盘顶面的部位为刺入部,刺入部用于穿入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进而实现取电。以图2或图4所示出的取电件作为第一取电件,第一取电件通过托盘5固定在壳体3上,刺入部12用于取电,第一取电件的头端6用于与PCB板10电连接。以图1所示的取电件为第二取电件,第二取电件通过托盘13固定在壳体3上、刺入部14用于取电,第二取电件的头端(图中未示出)与PCB板10电连接。上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的结构中,托盘为第一取电件或第二取电件的支撑部件,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与PCB板10电连接,从而使得刺入部取电后与PCB板10电连接。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中,一者刺入火线线缆中取电后通过PCB板10后再通过另一者刺入地线线缆实现电通路。为了便于刺入部穿入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刺入部优选为取电探针或取电切刀。为了保证刺入部穿入后取电的准确性,刺入部可以均为多个,且沿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的延伸方向成排布置。
[0047]请参考附图5和6,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以夹紧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的方式取电以实现电通路。只不过此种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需预先在与第一取电件、第二取电件对应的位置,将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的外皮剥离,裸露金属内芯。通常,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通过托盘固定在壳体3上,且两者穿出托盘顶面的部位为夹持部15,夹持部15用于夹紧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进而实现取电。具体的,夹持部15可以为夹持夹片。图5和图6所示出的外接模块与图1和图2所示的外接模块的区别仅在于夹持部15和刺入部12。图5和图6所示的外接模块的其他结构可参考本文其它部分的相关描述即可,此不赘述。当然,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可以为多个,其中一些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穿出托盘顶面的部位可以为刺入部(例如探针或取电切刀),另一些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穿出托盘顶面的部位可以为夹持夹片,即刺入部和夹持夹部混合使用,例如探针与夹持夹片混合使用。
[0048]在外接模块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连接部通常为刚性金属件。托盘与PCB板10之间的距离存在制造误差,使得连接部的长度大于托盘和PCB板10之间的距离,最终导致连接部较难安装在托盘和PCB板10之间。为了解决此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与PCB板10连接的头端具有用于调节连接长度的弹簧探针。弹簧探针通过伸缩实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的头端伸缩,进而实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连接长度的调整。此种情况下,即便托盘和PCB板10之间距离较小,那么可以通过弹簧探针调整使得头端与PCB板10电连接。弹簧探针使得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的头端成为具有伸缩功能的部件,该种结构还能够减小压线板2在压紧光电复合缆4的过程中连接部对PCB板10施加的作用力,进而解决连接件对PCB板10施加较大的力导致PCB板10上的电子元器件容易损坏的问题。
[0049]本发明实施例中,托盘可以为金属、塑料材料制作,也可以为PCB板。本发明实施例不对托盘的具体材质做限制。
[0050]通过本实施例的介绍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外接模块与线缆相连的过程中,打开压线板2后压紧压线板,实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分别与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以实现取电,方便了电连接的操作,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外接设备和光缆和电缆连接效率低的问题。
[0051]本实施例提供的外接模块能够与光缆和电缆固定在一起,使得外接模块直接依附于线缆束(电缆和光缆形成的线缆束)的外部,使之与线缆相对固定,无需额外的固定装置,减少占用空间。外接模块依附于线缆束之后,操作人员可通过打弯或盘绕线缆束的方式来微调外接模块位置以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即通过调整线缆即可调整外接模块的位置,可方便局部优化使用效果。同时,外接光纤可以形成于光缆的任意位置,而且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外接光纤的外伸长度。现场施工人员能够根据施工现场的设计合理地确定外接光纤的位置和长度,进而适用于各种复杂的现场接线环境。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接模块能够提高线缆束与外接模块连接的灵活性,最终能够解决网络布线系统对施工现场适应性较差的问题。
[0052]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复合缆4采用分区设置,使得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与相对应区域的电缆对应,能够提高取电的准确性。
[0053]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外接模块,用于与光缆、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模块包括壳体、PCB板、第一取电件、第二取电件和压线板; 所述壳体的两端设有豁口,所述豁口与所述压线板构成供所述光缆、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穿过的穿孔,所述压线板与所述壳体形成模块内腔; 所述PCB板设置在所述模块内腔中,且所述PCB板上设置有光模块,所述光模块与所述光缆的外接光纤相连以形成光通路; 所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与所述PCB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取电件用于与与其相对布置的所述火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所述第二取电件用于与与其相对布置的所述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所述压线板用于压紧所述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以使所述第一取电件与所述火线线缆的金属内芯和所述第二取电件与所述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实现电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上还设有用于将所述外接光纤分成支路光纤和主路光纤的光分路器; 所述光模块与所述外接光纤相连以形成光通路具体为:所述光模块与所述支路光纤相连形成光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通过托盘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两者穿出所述托盘顶面的部位为用于穿入所述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以实现与所述金属内芯接触的刺入部; 或,所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通过托盘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两者穿出所述托盘顶面的部位为用于夹紧所述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的夹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与所述PCB板连接的头端具有用于调节连接长度的弹簧探针。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外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刺入部均为取电探针或取电切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刺入部均为多个,且沿所述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的延伸方向成排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线板为一块,且所述压线板的一侧边与所述壳体铰接,另一侧边与所述壳体通过卡扣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线板为两块,两块所述压线板均一侧边与所述壳体铰接,另一侧边与所述壳体通过卡扣卡接,两块所述压线板与所述壳体铰接的铰接侧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侧边。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外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模块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的两侧与所述壳体的两侧设有互相配合的连接件,所述盖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压紧在所述压线板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外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盖板两侧的凸起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两侧外壁上,用于与所述凸起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至少有一端具有供所述凸起出入的开口,所述盖板的顶面设置有防滑部。
【文档编号】H01R4/24GK204067590SQ201420321259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6日
【发明者】邵起明, 郑明吉, 阴子阳, 刘彬 申请人:奇点新源国际技术开发(北京)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