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旋转式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96664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可旋转式插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旋转式插头,包括一上盖、一动转盘、一静转盘、一下盖和一连接线。所述动转盘包括一接线板、多个导电插脚和多个动转盘导电管。所述导电插脚固设于接线板上。所述动转盘导电管间隔固设于接线板下部,分别具有一旋转环。所述静转盘枢接于动转盘下部并固定于下盖内部,包括一基座和多个静转盘导电管。所述静转盘导电管间隔固设于基座上,分别具有一环体部。所述旋转环与环体部相互环设并电性连接。所述连接线固设于静转盘上。所述上盖盖设于动转盘、静转盘和连接线上。所述下盖固设于上盖下部。所述上盖、静转盘和下盖可随着连接线的牵引方向进行360度旋转,并且,上盖、静转盘、下盖与连接线同时进行相同角度旋转。
【专利说明】可旋转式插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头,尤其涉及一种可旋转式插头。

【背景技术】
[0002]现如今,电子设备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中,为了给电子设备提供电源,通常插头包括一连接线,电子设备大多连接于连接线,且插头插接于插座上,以实现电子设备与电源的连接。当插头插接于插座上后,插座固定不动,且插头本身被固定于插座上,为了使用便利性,经常会移动电子设备,故经常需要扭动插头的连接线。
[0003]但是,由于经常需要扭动插头的连接线,且插头难以随着连接线的牵引方向旋转,使连接线易被损坏甚至断裂,造成连接线漏电、短路或断路的现象发生,从而影响插头的电气性能稳定性与使用便利性。
[0004]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的需要,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旋转式插头,从而有利于插头的电气性能稳定性与使用便利性。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确保电气性能稳定性与使用便利性的可旋转式插头。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旋转式插头,其包括一上盖、一动转盘、一静转盘、一下盖和一连接线。所述上盖具有一顶板,所述顶板前端开设一上下贯通的开槽。所述动转盘包括一接线板、多个导电插脚和多个动转盘导电管。所述导电插脚固设于接线板上,且所述导电插脚上端分别伸出于接线板上部。所述动转盘导电管间隔固设于接线板下部。所述动转盘导电管分别具有一旋转环。所述导电插脚下端分别伸出于接线板下部并且分别固设于动转盘导电管一端下部。所述静转盘枢接于动转盘下部并固定于下盖内部,包括一基座和多个静转盘导电管。所述静转盘导电管间隔固设于基座上。所述静转盘导电管分别具有一环体部。所述动转盘导电管的旋转环与静转盘导电管的环体部相互环设并电性连接。所述连接线固设于静转盘上。所述上盖盖设于动转盘、静转盘和连接线上。所述导电插脚上端通过开槽露出于上盖外。所述下盖固设于上盖下部,使动转盘、静转盘和连接线前端位于上盖与下盖之间。所述连接线后端伸出于上盖和下盖外。所述上盖、静转盘和下盖可随着连接线的牵引方向进行360度旋转,并且,所述上盖、静转盘、下盖与连接线同时进行相同角度旋转。
[0007]进一步地,所述接线板开设一第一插孔和两个第二插孔,导电插脚包括一地线插脚、一零线插脚和一火线插脚,所述地线插脚、零线插脚和火线插脚上端分别通过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伸出于接线板上部,所述动转盘导电管包括一动转盘地线导电管、一动转盘零线导电管和一动转盘火线导电管,所述地线插脚、零线插脚和火线插脚下端分别伸出于接线板下部并且分别固设于动转盘地线导电管、动转盘零线导电管和动转盘火线导电管一端下部。
[0008]进一步地,所述动转盘地线导电管具有一第一旋转环,所述动转盘零线导电管具有一第二旋转环,所述动转盘火线导电管具有一第三旋转环,所述静转盘导电管包括一静转盘地线导电管、一静转盘零线导电管和一静转盘火线导电管,所述静转盘地线导电管具有一第一环体部,所述静转盘零线导电管具有一第二环体部,所述静转盘火线导电管具有一第三环体部,所述第一环体部环设并电性连接于第一旋转环外部,所述第二旋转环环设并电性连接于第二环体部外部,所述第三环体部环设并电性连接于第三旋转环外部。
[0009]进一步地,所述接线板具有一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底面中部向下凸伸形成一中空的第一支撑柱和一半环形的间隔设置于第一支撑柱外侧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旋转环套设于第一支撑柱外部,所述第二旋转环套设于第一支撑部外部,所述动转盘还包括一隔离环,所述隔离环固设于接线板下部,且所述隔离环套设于第二旋转环外部,所述第三旋转环套设于隔离环外部,所述第一支撑柱与第一旋转环一起装设于第一环体部内,所述第一支撑部装设于第二环体部与第一环体部之间,所述第三旋转环与隔离环装设于第二环体部与第三环体部之间。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柱两侧和后端向外凸设有多个导引柱,所述位于第一支撑柱后端的导引柱上端向外凸伸形成一第一承载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外侧缘的两个自由端向外凸伸形成两个第一抵靠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外侧缘的两部分向外凸伸形成两个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旋转环上边缘后端向下凹设形成一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旋转环上边缘前端向下凹设形成一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旋转环沿着导引柱套设于第一支撑柱上,所述第一容纳槽槽上壁抵靠于第一承载部上,所述第二旋转环上周缘抵靠于第二承载部上,所述第二容纳槽两侧槽壁抵顶于两个第一抵靠部内侧。
[0011]进一步地,所述地线插脚具有一第一固定部和一由第一固定部下端中部向下凸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所述零线插脚和火线插脚具有相同的结构,分别具有一第二固定部和两个由第二固定部下端两侧向下凸伸形成的第二接触部,动转盘地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一旋转环上周缘前端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开设一第一连接孔,所述动转盘零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二旋转环上周缘后端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开设一第二连接孔,所述动转盘火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三旋转环上周缘后端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三连接片开设一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一接触部伸出于接线板下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伸出于接线板下部,所述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设置于接线板下部,第一接触部通过第一连接孔固设于第一连接片下部,所述零线插脚的第二接触部穿过第二连接孔固设于第二连接片下部,所述火线插脚的第二接触部穿过第三连接孔固设于第三连接片下部。
[0012]进一步地,所述接线板的第一基板向下凸伸形成一中空的定位柱,所述动转盘火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三旋转环上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四连接片,所述第四连接片开设一第四连接孔,隔离环具有一基部和一由基部上边缘向外凸伸形成的一半环形的定位片,所述定位片的两侧向下凸伸形成两个挡持部,所述挡持部上表面向下凹设一挡持槽,所述定位片两自由端之间形成一定位槽,所述定位片开设一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接片前端和第一接触部分别容纳于一挡持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片内侧容纳于另一挡持槽内,所述第三连接片通过定位槽设置于接线板下部,所述第四连接孔对应于定位孔和定位柱中部,所述固定件通过第四连接孔、定位孔和定位柱中部将隔离环、动转盘火线导电管、动转盘零线导电管和动转盘地线导电管固设于接线板下部。
[0013]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具有一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的中部开设一固持孔,所述固持孔的孔壁向上凸伸形成一第二支撑环,所述第二基板前端和后端向上凸设两个分别位于第二支撑环前方和后方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环体部装设于第二支撑环内,所述第二环体部套设于第二支撑环上,所述第三环体部套设于第二支撑部上。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内周缘上端向内凸伸形成一环形的第三抵靠部,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内周缘两侧相向凹设形成两个贯穿第三抵靠部两侧的卡扣槽,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外周缘下部一侧开设一扣合槽,所述静转盘还包括一密封元件,所述密封元件装设于基座内,所述密封元件的每个自由端下部向下延伸形成一限位部,其中一限位部下部开设一卡持槽,第一环体部两侧向外凸伸形成两个卡扣部,静转盘零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二环体部的下周缘一侧向下延伸再向外延伸,又向后弯折并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靠近第二环体部一端向内冲设一扣合部,所述第三环体部的另一侧向外弯折形成—持臂,所述卡扣部卡扣于卡扣槽内,所述扣合部扣合于扣合槽内,所述卡持臂卡持于卡持槽内。
[0015]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后端开设多个收容槽,静转盘地线导电管具有一连接于第一环体部下周缘后端的第一连接臂和一由第一连接臂的自由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臂,所述静转盘零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二连接臂的自由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触臂,所述静转盘火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三环体部下周缘的一侧向下再向外延伸,并向后弯折再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三连接臂和一由第三连接臂的自由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三接触臂,所述静转盘还包括多个中空的芯线夹和锁固件,所述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和第三接触臂分别通过芯线夹中部,并且装入收容槽内,所述锁固件通过芯线夹分别设置于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和第三接触臂下部,所述连接线分别伸入于收容槽内且位于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及第三接触臂的上方。
[0016]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夹持于连接线上并固定于上盖和下盖上,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一固定套、一锁紧环、一第一固持件和一第二固持件,所述固定套套设于连接线外,所述锁紧环锁紧于固定套外,所述第一固持件固持于锁紧环外,所述第二固持件旋入于第一固持件内,且第二固持件固持于锁紧环后端外部。
[00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旋转式插头的上盖、静转盘和下盖可随着连接线的牵引方向进行360度旋转,并且,所述上盖、静转盘下盖与连接线同时进行相同角度旋转,使与静转盘连接的连接线易于保持良好形态,从而确保可旋转式插头的电气性能稳定性与使用便利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旋转式插头的立体图。
[0019]图2为图1所示可旋转式插头的立体分解图。
[0020]图3为图1所示可旋转式插头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0021]图4为图3所示可旋转式插头的动转盘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5为图3所示可旋转式插头的静转盘的立体分解图。
[0023]图6为图3所示可旋转式插头的夹持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24]图7为图1所示可旋转式插头的部分立体图。
[0025]图8为图1所示可旋转式插头的接线板的立体图。
[0026]图9为图1所示可旋转式插头的基座的立体图。
[0027]图10为图1所示可旋转式插头的旋转状态的立体图。
[0028]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9]可旋转式插头100上盖10
[0030]顶板11开槽111
[0031]第一挡持板12卡合槽121
[0032]第一固定柱122第二固定柱123
[0033]第一凹槽124止挡块125
[0034]动转盘20凸柱201
[0035]凸块202缺槽203
[0036]导引柱204第一固定部205
[0037]第一插接部206第一接触部207
[0038]接线板21第一基板210
[0039]止挡部211第一插孔212
[0040]第二插孔213第一支撑柱214
[0041]第一支撑部215第一承载部216
[0042]第一抵靠部217第二承载部218
[0043]定位柱219导电插脚22
[0044]地线插脚221零线插脚222
[0045]火线插脚223第二固定部224
[0046]第二插接部225第二接触部226
[0047]动转盘导电管23隔离环24
[0048]基部241定位片242
[0049]挡持部243挡持槽244
[0050]定位槽245定位孔246
[0051]动转盘地线导电管25第一旋转环251
[0052]第一连接片252第一连接孔253
[0053]第一容纳槽254动转盘零线导电管26
[0054]第二旋转环261第二连接片262
[0055]第二连接孔263第二容纳槽264
[0056]动转盘火线导电管27第三旋转环271
[0057]第三连接片272第四连接片273
[0058]第三连接孔274第四连接孔275
[0059]固定件28旋转环29
[0060]静转盘30固持孔301
[0061]卡扣槽302扣合槽303
[0062]安装槽304固持槽305
[0063]导引槽306导引通道307
[0064]收容槽308限位块309
[0065]基座31第二基板310
[0066]围合板311固定环3111
[0067]后挡板312连接板313
[0068]容置空间314第二支撑环315
[0069]第三抵靠部316第二支撑部317
[0070]阻隔板318固定块319
[0071]静转盘导电管32芯线夹33
[0072]锁固孔331密封元件34
[0073]密封部340固持部341
[0074]导引部342限位部343
[0075]卡持槽344锁固件35
[0076]静转盘地线导电管36第一环体部361
[0077]第一连接臂362第一接触臂363
[0078]第一固持臂364第一挡持臂365
[0079]第一触点366卡扣部367
[0080]静转盘零线导电管37第二环体部371
[0081]第二连接臂372第二接触臂373
[0082]扣合部374第二挡持臂375
[0083]第二触点376静转盘火线导电管38
[0084]第三环体部381第三连接臂382
[0085]第三接触臂383第三挡持臂384
[0086]第三触点385卡持臂386
[0087]环体部39下盖40
[0088]底板41第二挡持板42
[0089]第三固定柱43抵顶部44
[0090]第二凹槽45卡合部46
[0091]拉手47连接线50
[0092]芯线51导电部52
[0093]夹持组件60固定套61
[0094]锁紧环62豁口621
[0095]第一固持件63抵挡部631
[0096]止挡槽632第一螺纹633
[0097]第二固持件64第二螺纹641
[0098]第一紧固件70第二紧固件80。

【具体实施方式】
[0099]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和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100]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可旋转式插头100包括一上盖10、一动转盘20、一静转盘30、一下盖40、一连接线50和一夹持组件60。
[0101]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上盖10具有一顶板11和一从顶板11周缘向下凸伸形成的第一挡持板12。所述顶板11前端开设一上下贯通的开槽111。所述第一挡持板12下部周缘的内侧向内凹设一卡合槽121。所述顶板11下部向下凸设多个间隔设置的中空的第一固定柱122和第二固定柱123。所述第一挡持板12后端下部向内凹设一第一凹槽124。所述第一凹槽124槽壁内侧与顶板11下部的结合处向下凸设一十字形的止挡块125。
[0102]请参阅图2、图3和图4,所述动转盘20包括一接线板21、多个导电插脚22、多个动转盘导电管23、一隔离环24和一固定件28。所述导电插脚22包括一地线插脚221、一零线插脚222和一火线插脚223。所述动转盘导电管23包括一动转盘地线导电管25、一动转盘零线导电管26和一动转盘火线导电管27。
[0103]请参阅图2、图3、图4和图8,所述接线板21具有一圆形的第一基板210和一由第一基板210周缘向下凸伸形成的环形的止挡部211。所述第一基板210底面前端向下凸设有一凸柱201。所述第一基板210底面后端向下凸设有两个长方形的凸块202。所述接线板21开设一上下贯通凸柱201和第一基板210的圆形的第一插孔212。所述接线板21开设两个上下贯通凸块202和第一基板210的长方形的第二插孔213。所述第一基板210底面中部向下凸伸形成一中空的第一支撑柱214和一半环形的间隔设置于第一支撑柱214外侧的第一支撑部215。所述第一支撑部215与凸柱201和凸块202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215前部开设一前后贯通的缺槽203。
[0104]请参阅图2、图3、图4和图8,所述第一支撑柱214两侧和后端向外凸设有多个导引柱204。所述位于第一支撑柱214后端的导引柱204上端向外凸伸形成一第一承载部216。所述第一支撑部215外侧缘的两自由端向外凸伸形成两个第一抵靠部217。所述第一支撑部215外侧缘向外凸伸形成两个第二承载部218。其中一第二承载部218连接于一第一抵靠部217。其中另一第二承载部218位于临近于另一第一抵靠部217的一侧且与该侧第一抵靠部217间隔设置。所述接线板21的第一基板210向下凸伸形成一中空的定位柱219。
[0105]请参阅图2和图4,所述地线插脚221具有一第一固定部205、一由第一固定部205上端向上凸伸再向外扩展形成的圆柱形的第一插接部206和一由第一固定部205下端中部向下凸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207。所述零线插脚222和火线插脚223具有相同的结构。所述零线插脚222和火线插脚223分别具有一长条形的第二固定部224、一由第二固定部224上端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插接部225和两个由第二固定部224下端两侧向下凸伸形成的第二接触部226。
[0106]请参阅图2和图4,所述动转盘导电管23分别具有一旋转环29。所述动转盘地线导电管25具有一第一旋转环251和一由第一旋转环251上周缘前端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片252。所述第一连接片252开设一第一连接孔253。所述第一旋转环251上边缘后端向下凹设形成一第一容纳槽254。
[0107]请参阅图2和图4,所述动转盘零线导电管26具有一第二旋转环261和一由第二旋转环261上周缘后端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片262。所述第二连接片262开设一第二连接孔263。所述第二旋转环261上边缘前端向下凹设形成一第二容纳槽264。所述动转盘火线导电管27具有一第三旋转环271、一由第三旋转环271上周缘后端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三连接片272和一由第三旋转环271上边缘另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第四连接片273。所述第三连接片272开设一第三连接孔274。所述第四连接片273开设一第四连接孔275。
[0108]请参阅图2和图4,所述隔离环24具有一环形的基部241和一由基部241上边缘向外凸伸形成的一半环形的定位片242。所述定位片242的两侧向下凸伸形成两挡持部243。所述挡持部243上表面向下凹设一挡持槽244。所述定位片242两自由端之间形成一定位槽245。所述定位片242开设一定位孔246。
[0109]请参阅图2、图3和图5,所述静转盘30包括一基座31、多个静转盘导电管32、多个中空的芯线夹33、一密封元件34和多个锁固件35。所述静转盘导电管32包括一静转盘地线导电管36、一静转盘零线导电管37和一静转盘火线导电管38。
[0110]请参阅图2、图3、图5和图9,所述基座31具有一半圆形的第二基板310、一由第二基板310周缘向上凸伸形成的半环形的围合板311、两个由第二基板310后端两侧向上凸伸形成的后挡板312和一连接于两个后挡板312之间的弧形的连接板313。所述连接板313高出于后挡板312和围合板311后端。所述第二基板310、围合板311、后挡板312和连接板313之间围合形成一容置空间314。所述第二基板310的中部开设一上下贯通的固持孔301。所述固持孔301的孔壁向上凸伸形成一圆筒形状的第二支撑环315。所述第二支撑环315的中部对应于固持孔301。所述第二支撑环315的内周缘上端向内凸伸形成一环形的第三抵靠部316。所述第二支撑环315的内周缘两侧相向凹设形成两个贯穿第三抵靠部316两侧的卡扣槽302。所述第二支撑环315的外周缘下部一侧开设一扣合槽303。所述第二基板310前端和后端向上凸设两个分别位于第二支撑环315前方和后方的弧形的第二支撑部317。
[0111]请参阅图2、图3、图5和图9,所述第二基板310两侧分别向下凹设并朝向第二支撑环315的方向相对延伸形成两个安装槽304。所述两个后挡板312与连接板313两侧的结合处向前并向下延伸形成两个分别与两安装槽304槽下壁连接的阻隔板318。所述围合板311自由端与阻隔板318相对的两侧面反向凹设形成两个固持槽305。所述阻隔板318相对固持槽305内侧壁上部凹设有一导引槽306。所述阻隔板318相对固持槽305内侧壁下部凹设有一导引通道307。所述导引槽306与导引通道307呈直线排列。所述第二基板310与连接板313结合处连接一固定块319。所述基座31后端开设多个收容槽308。具体地,所述基座31后端两侧开设两个分别贯穿第二基板310两侧及后挡板312中部且与安装槽304连通的收容槽308。所述基座31后端中部开设一贯穿固定块319下部与前部的收容槽308。所述围合板311的内周缘上部两侧向内凸设有两个限位块309。所述围合板311两侧及固定块319后端向外凸伸形成多个固定环3111。所述围合板311前端高出于围合板311后端。所述连接板313顶面与围合板311前端顶面平齐。
[0112]请参阅图2、图4和图5,所述静转盘导电管32分别具有一环体部39,且所述动转盘导电管23的旋转环29与静转盘导电管32的环体部39相互环设并电性连接。所述静转盘地线导电管36具有一第一环体部361、一连接于第一环体部361下周缘后端的呈U形的第一连接臂362和一由第一连接臂362的自由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臂363。所述第一接触臂363前端两侧向下延伸形成两个第一固持臂364。所述第一接触臂363后端向下凸伸形成一第一挡持臂365。所述第一接触臂363上表面向上凸设有两个第一触点366。所述第一环体部361两侧向外凸伸形成两个卡扣部367。
[0113]请参阅图2和图5,所述静转盘零线导电管37具有一第二环体部371、一由第二环体部371的下周缘一侧向下延伸再向外延伸,又向后弯折并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臂372和一由第二连接臂372的自由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触臂373。所述第二连接臂372靠近第二环体部371 —端向内冲设一扣合部374。所述第二接触臂373的自由端向下凸伸形成一第二挡持臂375。所述第二接触臂373的上表面向上凸设有两个第二触点376。
[0114]请参阅图2和图5,所述静转盘火线导电管38具有一第三环体部381、一由第三环体部381下周缘的一侧向下再向外延伸,并向后弯折再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三连接臂382和一由第三连接臂382的自由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三接触臂383。所述第三接触臂383的自由端向下凸伸形成一第三挡持臂384。所述第三接触臂383的上表面向上凸设有两个第三触点385。所述第三环体部381的另一侧向外弯折形成一卡持臂386。
[0115]请参阅图2和图5,所述芯线夹33呈前后贯通的中空结构。所述芯线夹33下部开设一锁固孔331。所述密封元件34具有一呈U形且其开口向后设置的密封部340。所述密封元件34的每个自由端两侧向下凸伸形成两个固持部341。其中,密封元件34的两个自由端的相对两侧相向凸设有两个导引部342。所述密封元件34的每个自由端下部向下延伸形成一限位部343。所述限位部343位于固持部341的后方。其中一限位部343下部开设一卡持槽344。所述卡持槽344对应于卡持臂386。
[0116]请参阅图2,所述下盖40形状与上盖10形状相对应,具有一底板41和一由底板41周缘向上凸伸形成的第二挡持板42。所述底板41向上凸设有多个间隔设置且与第二挡持板42内侧连接的中空的第三固定柱43。所述底板41向上凸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抵顶部44。所述底板41后端上部向下凹设一第二凹槽45。所述第二凹槽45对应于第一凹槽124。所述第二挡持板42的上周缘向上凸设有一卡合部46。所述底板41下部连接一弧形拉手47。
[0117]请参阅图2和图6,所述连接线50包括多个芯线51。所述芯线51前端分别设有一导电部52。所述夹持组件60包括一固定套61、一锁紧环62、一第一固持件63和一第二固持件64。所述锁紧环62呈中空锥形设置,且所述锁紧环62前周缘直径大于后周缘直径。所述锁紧环62后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豁口 621。所述第一固持件63前周缘凸设有一抵挡部631。所述第一固持件63开设一贯通抵挡部631上部和前部的止挡槽632。所述第一固持件63和第二固持件64呈中空设置。所述第一固持件63内设置有第一螺纹633。所述第二固持件64内设置有第二螺纹641。
[0118]请参阅图1至图9,当组装本实用新型可旋转式插头100时,首先,组装动转盘20。具体地,所述导电插脚22固设于接线板21上。所述导电插脚22上端分别伸出于接线板21上部。所述导电插脚22下端分别伸出于接线板21下部并且分别固设于动转盘导电管23一端下部。所述地线插脚221、零线插脚222和火线插脚223上端分别通过第一插孔212和第二插孔213伸出于接线板21上部。所述地线插脚221、零线插脚222和火线插脚223下端分别伸出于接线板21下部并且分别固设于动转盘地线导电管25、动转盘零线导电管26和动转盘火线导电管27—端下部。所述地线插脚221插设于第一插孔212内。所述第一插接部206通过第一插孔212伸出于接线板21的第一基板210上部。所述第一固定部205固定于第一插孔212内。所述第一接触部207伸出于凸柱201下部。所述零线插脚222和火线插脚223分别插设于第二插孔213内。其中,所述第二插接部225分别通过第二插孔213伸出于接线板21的第一基板210上部。所述第二固定部224分别固定于第二插孔213内。所述第二接触部226分别伸出于接线板21的凸块202下部。
[0119]所述动转盘导电管23间隔固设于接线板21下部。所述动转盘地线导电管25固设于接线板21下部。所述第一旋转环251沿着导引柱204套设于第一支撑柱214外部。所述第一容纳槽254槽上壁抵靠于第一承载部216上。所述第一连接片252设置于接线板21的凸柱201下部,且第一接触部207通过第一连接孔253固设于第一连接片252下部。所述动转盘零线导电管26固设于接线板21下部。所述动转盘零线导电管26的第二旋转环261套设于第一支撑部215外部。所述第二旋转环261上周缘抵靠于第二承载部218上。所述第二容纳槽264两侧槽壁抵顶于两个第一抵靠部217内侧。所述第二连接片262设置于接线板21的凸块202下部,且零线插脚222的第二接触部226穿过第二连接孔263固设于第二连接片262下部。
[0120]所述隔离环24固设于接线板21下部,且所述隔离环24套设于动转盘零线导电管26的第二旋转环261外部。所述基部241套设于第二旋转环261外部。所述定位片242设置于凸柱201、凸块202和定位柱219下部。所述第一连接片252前端和第一接触部207分别容纳于一挡持槽244内。所述第二连接片262内侧容纳于另一挡持槽244内。所述第四连接孔275对应于定位孔246和定位柱219中部。所述动转盘火线导电管27固设于接线板21下部。所述动转盘火线导电管27的第三旋转环271套设于隔离环24外部。所述第三连接片272通过定位槽245设置于接线板21的凸块202下部,且火线插脚223的第二接触部226穿过第三连接孔274固设于第三连接片272下部。所述第四连接片273设置于接线板21的凸柱201下部,且所述固定件28通过第四连接孔275、定位孔246和定位柱219中部将隔离环24、动转盘火线导电管27、动转盘零线导电管26和动转盘地线导电管25固设于接线板21下部。
[0121]其次,组装静转盘30。具体地,所述静转盘导电管32间隔固设于基座31上。所述第一接触臂363、第二接触臂373和第三接触臂383分别通过芯线夹33中部,并且装入收容槽308内,所述锁固件35通过芯线夹33分别设置于第一接触臂363、第二接触臂373和第三接触臂383下部。所述静转盘地线导电管36固设于基座31上。所述第一环体部361装设于第二支撑环315内。所述第一环体部361抵靠于所述第三抵靠部316下部。所述卡扣部367卡扣于卡扣槽302内。所述第一连接臂362位于第二基板310下部。所述第一接触臂363通过芯线夹33中部,并且所述第一接触臂363与芯线夹33装入基座31后端中部的收容槽308。所述两个第一固持臂364抵顶于收容槽308两侧槽壁。所述第一挡持臂365挡持于收容槽308前槽壁内侧。
[0122]所述静转盘零线导电管37固设于基座31上。所述第二环体部371容置于容置空间314内,并套设于第二支撑环315上。所述扣合部374扣合于扣合槽303内。所述第二连接臂372装设于第二基板310 —侧的安装槽304内。所述第二接触臂373通过芯线夹33中部,并且所述第二接触臂373与芯线夹33装入基座31后端一侧的收容槽308内。所述第二挡持臂375挡持于收容槽308前槽壁内侧。所述锁固件35通过芯线夹33的锁固孔331设置于第二接触臂373与芯线夹33下部。
[0123]所述静转盘火线导电管38固设于基座31上。所述第三环体部381容置于容置空间314内,并套设于第二支撑部317上。所述第三连接臂382装设于第二基板310另一侧的安装槽304内。所述第三接触臂383通过芯线夹33中部,并且所述第三接触臂383与芯线夹33装入基座31后端另一侧的收容槽308内。所述第三挡持臂384挡持于收容槽308前槽壁内侧。所述卡持臂386容置于容置空间314内。所述锁固件35通过芯线夹33的锁固孔331设置于第三接触臂383与芯线夹33下部。
[0124]所述密封元件34装设于基座31内,且容置于容置空间314内。所述导引部342沿着导引槽306滑入导引通道307内,使所述固持部341固持于固持槽305内。所述限位部343位于芯线夹33的前方。所述卡持臂386卡持于卡持槽344内。所述限位块309位于密封部340的上方,使密封元件34限位于容置空间314内。
[0125]再次,所述动转盘20枢装于静转盘30上。所述静转盘30枢接于动转盘20下部并固定于下盖40内部。具体地,所述接线板21的止挡部211设置于连接板313顶面与围合板311前端顶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柱214与所述动转盘地线导电管25的第一旋转环251一起装设于所述静转盘地线导电管36的第一环体部361内。所述第一环体部361环设并电性连接于第一旋转环251外部。所述第一支撑部215装设于所述静转盘零线导电管37的第二环体部371与第一环体部361之间。所述第二旋转环261环设并电性连接于第二环体部371外部。所述第三旋转环271与隔离环24的基部241装设于第二环体部371与静转盘火线导电管38的第三环体部381之间。所述第三环体部381环设并电性连接于第三旋转环271外部。
[0126]所述连接线50固设于静转盘30上,且所述连接线50后端伸出于上盖10和下盖40外。具体地,所述连接线50的芯线51的导电部52分别伸入于收容槽308内且位于第一接触臂363、第二接触臂373及第三接触臂383的上方。所述锁固件35通过芯线夹33的锁固孔331锁固于第一接触臂363和芯线夹33下部,使芯线51的导电部52锁固于第一接触臂363与芯线夹33之间,以确保芯线51的导电部52与第一接触臂363电性接触。所述锁固件35通过芯线夹33的锁固孔331锁固于第二接触臂373和芯线夹33下部,使芯线51的导电部52锁固于第二接触臂373与芯线夹33之间,以确保芯线51的导电部52与第二接触臂373电性接触。所述锁固件35通过芯线夹33的锁固孔331锁固于第三接触臂383和芯线夹33下部,使芯线51的导电部52锁固于第三接触臂383与芯线夹33之间,以确保芯线51的导电部52与第三接触臂383电性接触。
[0127]所述夹持组件60夹持于连接线50上。具体地,所述固定套61套设于连接线50夕卜。所述锁紧环62锁紧于固定套61外。所述第一固持件63固持于锁紧环62外。所述第二固持件64旋入于第一固持件63内。所述第二螺纹641与第一螺纹633啮合,使第二固持件64固持于第一固持件63内,且第二固持件64固持于锁紧环62后端外部。
[0128]最后,所述上盖10盖设于动转盘20、静转盘30、连接线50和夹持组件60上。所述止挡部211止挡于开槽111槽壁下部。所述导电插脚22上端通过开槽111露出于上盖10外。所述第一插接部206和第二插接部225通过开槽111露出于上盖10外。所述固定环3111对应于所述第一固定柱122中部。所述止挡块125止挡于止挡槽632内。所述可旋转式插头100还包括多个第一紧固件70和多个第二紧固件80。所述第一紧固件70通过第一固定柱122中部和固定环3111将静转盘30连同动转盘20 —起固定于上盖10上。所述下盖40固设于上盖10下部,使动转盘20、静转盘30、连接线50前端和夹持组件60前端位于上盖10与下盖40之间。所述第二固定柱123中部对应于第三固定柱43中部。所述第二紧固件80通过第二固定柱123中部和第三固定柱43中部将上盖10固定于下盖40上。所述卡合部46卡合于卡合槽121内。同时,所述动转盘20、静转盘30、连接线50和夹持组件60固设于上盖10与下盖40之间。所述第一凹槽124对应于第二凹槽45。所述抵顶部44抵顶于基座31下部。所述连接线50后端和夹持组件60后端通过第一凹槽124和第二凹槽45伸出于上盖10和下盖40外。所述抵挡部631上端挡持于第一凹槽124槽壁后表面,且所述抵挡部631下端挡持于第二凹槽45槽壁后表面,从而将夹持组件60固定于上盖10和下盖40上。因此,所述夹持组件60夹持于连接线50上并固定于上盖10和下盖40上。
[0129]请参阅图1至图10,未使用本实用新型可旋转式插头100时,可旋转动转盘20,使所述动转盘地线导电管25的第一旋转环251沿着静转盘地线导电管36的第一环体部361进行360度旋转,所述第二环体部371沿着所述第二旋转环261进行360度旋转,所述第三旋转环271沿着第三环体部381进行360度旋转,从而动转盘20可旋转至所需角度。所述上盖10、静转盘30、下盖40和夹持组件60可随着连接线50的牵引方向进行360度旋转。同时,所述静转盘地线导电管36的第一环体部361沿着动转盘地线导电管25的第一旋转环251进行360度旋转,所述第二旋转环261沿着所述第二环体部371进行360度旋转,所述第三环体部381沿着第三旋转环271进行360度旋转。并且,所述上盖10、静转盘30、下盖40、夹持组件60与连接线50同时进行相同角度旋转。
[0130]请参阅图1至图10,当使用本实用新型可旋转式插头100时,当所述可旋转式插头100插接于一插座(图未示)上后,所述第一插接部206和第二插接部225插接于插座上,所述插座固定不动,且所述可旋转式插头100本身被固定于插座上,为了可旋转式插头100的使用便利性,经常需要扭动可旋转式插头100的连接线50,所述上盖10、静转盘30、下盖40和夹持组件60可以随着连接线50的牵引方向进行360度旋转。同时,所述静转盘地线导电管36的第一环体部361沿着动转盘地线导电管25的第一旋转环251进行360度旋转,所述第二旋转环261沿着所述第二环体部371进行360度旋转,所述第三环体部381沿着第三旋转环271进行360度旋转。并且,所述上盖10、静转盘30、下盖40、夹持组件60与连接线50同时进行相同角度旋转。当旋转所述上盖10、静转盘30、下盖40和夹持组件60时,可以拉住拉手47进行旋转下盖40,以带动上盖10、静转盘30和夹持组件60 —起旋转。
[0131]当需要拔出本实用新型可旋转式插头100时,可向上拉动拉手47,以使可旋转式插头100顺利拔出。
[01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旋转式插头100的上盖10、静转盘30和下盖40可随着连接线50的牵引方向进行360度旋转,并且,所述上盖10、静转盘30和下盖40,与连接线50同时进行相同角度旋转,使与静转盘30连接的连接线50易于保持良好形态,从而确保可旋转式插头100的电气性能稳定性与使用便利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盖、一动转盘、一静转盘、一下盖和一连接线,所述上盖具有一顶板,所述顶板前端开设一上下贯通的开槽,所述动转盘包括一接线板、多个导电插脚和多个动转盘导电管,所述导电插脚固设于接线板上,且所述导电插脚上端分别伸出于接线板上部,所述动转盘导电管间隔固设于接线板下部,所述动转盘导电管分别具有一旋转环,所述导电插脚下端分别伸出于接线板下部并且分别固设于动转盘导电管一端下部;所述静转盘枢接于动转盘下部并固定于下盖内部,包括一基座和多个静转盘导电管,所述静转盘导电管间隔固设于基座上,所述静转盘导电管分别具有一环体部,所述动转盘导电管的旋转环与静转盘导电管的环体部相互环设并电性连接;所述连接线固设于静转盘上,所述上盖盖设于动转盘、静转盘和连接线上,所述导电插脚上端通过开槽露出于上盖外;所述下盖固设于上盖下部,使动转盘、静转盘和连接线前端位于上盖与下盖之间,所述连接线后端伸出于上盖和下盖外,所述上盖、静转盘和下盖可随着连接线的牵引方向进行360度旋转,并且,所述上盖、静转盘、下盖与连接线同时进行相同角度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板开设一第一插孔和两个第二插孔,导电插脚包括一地线插脚、一零线插脚和一火线插脚,所述地线插脚、零线插脚和火线插脚上端分别通过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伸出于接线板上部,所述动转盘导电管包括一动转盘地线导电管、一动转盘零线导电管和一动转盘火线导电管,所述地线插脚、零线插脚和火线插脚下端分别伸出于接线板下部并且分别固设于动转盘地线导电管、动转盘零线导电管和动转盘火线导电管一端下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转盘地线导电管具有一第一旋转环,所述动转盘零线导电管具有一第二旋转环,所述动转盘火线导电管具有一第三旋转环,所述静转盘导电管包括一静转盘地线导电管、一静转盘零线导电管和一静转盘火线导电管,所述静转盘地线导电管具有一第一环体部,所述静转盘零线导电管具有一第二环体部,所述静转盘火线导电管具有一第三环体部,所述第一环体部环设并电性连接于第一旋转环外部,所述第二旋转环环设并电性连接于第二环体部外部,所述第三环体部环设并电性连接于第三旋转环外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板具有一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底面中部向下凸伸形成一中空的第一支撑柱和一半环形的间隔设置于第一支撑柱外侧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旋转环套设于第一支撑柱外部,所述第二旋转环套设于第一支撑部外部,所述动转盘还包括一隔离环,所述隔离环固设于接线板下部,且所述隔离环套设于第二旋转环外部,所述第三旋转环套设于隔离环外部,所述第一支撑柱与第一旋转环一起装设于第一环体部内,所述第一支撑部装设于第二环体部与第一环体部之间,所述第三旋转环与隔离环装设于第二环体部与第三环体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两侧和后端向外凸设有多个导引柱,所述位于第一支撑柱后端的导引柱上端向外凸伸形成一第一承载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外侧缘的两个自由端向外凸伸形成两个第一抵靠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外侧缘的两部分向外凸伸形成两个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旋转环上边缘后端向下凹设形成一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旋转环上边缘前端向下凹设形成一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旋转环沿着导引柱套设于第一支撑柱上,所述第一容纳槽槽上壁抵靠于第一承载部上,所述第二旋转环上周缘抵靠于第二承载部上,所述第二容纳槽两侧槽壁抵顶于两个第一抵靠部内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线插脚具有一第一固定部和一由第一固定部下端中部向下凸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所述零线插脚和火线插脚具有相同的结构,分别具有一第二固定部和两个由第二固定部下端两侧向下凸伸形成的第二接触部,动转盘地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一旋转环上周缘前端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开设一第一连接孔,所述动转盘零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二旋转环上周缘后端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开设一第二连接孔,所述动转盘火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三旋转环上周缘后端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三连接片开设一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一接触部伸出于接线板下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伸出于接线板下部,所述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设置于接线板下部,第一接触部通过第一连接孔固设于第一连接片下部,所述零线插脚的第二接触部穿过第二连接孔固设于第二连接片下部,所述火线插脚的第二接触部穿过第三连接孔固设于第三连接片下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板的第一基板向下凸伸形成一中空的定位柱,所述动转盘火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三旋转环上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的第四连接片,所述第四连接片开设一第四连接孔,隔离环具有一基部和一由基部上边缘向外凸伸形成的一半环形的定位片,所述定位片的两侧向下凸伸形成两个挡持部,所述挡持部上表面向下凹设一挡持槽,所述定位片两自由端之间形成一定位槽,所述定位片开设一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接片前端和第一接触部分别容纳于一挡持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片内侧容纳于另一挡持槽内,所述第三连接片通过定位槽设置于接线板下部,所述第四连接孔对应于定位孔和定位柱中部,所述固定件通过第四连接孔、定位孔和定位柱中部将隔离环、动转盘火线导电管、动转盘零线导电管和动转盘地线导电管固设于接线板下部。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具有一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的中部开设一固持孔,所述固持孔的孔壁向上凸伸形成一第二支撑环,所述第二基板前端和后端向上凸设两个分别位于第二支撑环前方和后方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环体部装设于第二支撑环内,所述第二环体部套设于第二支撑环上,所述第三环体部套设于第二支撑部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内周缘上端向内凸伸形成一环形的第三抵靠部,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内周缘两侧相向凹设形成两个贯穿第三抵靠部两侧的卡扣槽,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外周缘下部一侧开设一扣合槽,所述静转盘还包括一密封元件,所述密封元件装设于基座内,所述密封元件的每个自由端下部向下延伸形成一限位部,其中一限位部下部开设一卡持槽,第一环体部两侧向外凸伸形成两个卡扣部,静转盘零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二环体部的下周缘一侧向下延伸再向外延伸,又向后弯折并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靠近第二环体部一端向内冲设一扣合部,所述第三环体部的另一侧向外弯折形成一卡持臂,所述卡扣部卡扣于卡扣槽内,所述扣合部扣合于扣合槽内,所述卡持臂卡持于卡持槽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后端开设多个收容槽,静转盘地线导电管具有一连接于第一环体部下周缘后端的第一连接臂和一由第一连接臂的自由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臂,所述静转盘零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二连接臂的自由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触臂,所述静转盘火线导电管具有一由第三环体部下周缘的一侧向下再向外延伸,并向后弯折再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三连接臂和一由第三连接臂的自由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三接触臂,所述静转盘还包括多个中空的芯线夹和锁固件,所述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和第三接触臂分别通过芯线夹中部,并且装入收容槽内,所述锁固件通过芯线夹分别设置于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和第三接触臂下部,所述连接线分别伸入于收容槽内且位于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及第三接触臂的上方。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夹持于连接线上并固定于上盖和下盖上,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一固定套、一锁紧环、一第一固持件和一第二固持件,所述固定套套设于连接线外,所述锁紧环锁紧于固定套外,所述第一固持件固持于锁紧环外,所述第二固持件旋入于第一固持件内,且第二固持件固持于锁紧环后端外部。
【文档编号】H01R35/00GK204216376SQ201420753039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3日
【发明者】吴瑞雄 申请人:东莞维升电子制品有限公司, 维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