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73630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设计双电源转换开关,特别是涉及中性线重叠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双电源转换开关是应电力供应的连续性的要求而诞生的。随着人们对供电连续性、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深入,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酒店、剧院这类人员集中的重要公共场所,由于中断供电将造成秩序混乱,甚至危及客人的生命安全。相关行业标准规定其配电系统必须拥有应急电源供电。又如数据中心,电源电压的缺失意味着数据的丢失。人们用双电源转换开关与UPS不间断电源组合供电以保证其供电的连续性。然而,由于在电源的转换过程中,中性线和其它相线一样会有一个暂时的断开,这将引起部分用电设置电压的波动并由此造成影响和损失。如在ATSE与UPS组合供电的数据中心不间断电源的应用中,中性线的短时断开使UPS零地电压升高并引起服务器重启,造成数据丢失或服务器损坏等严重后果。可靠的中性线重叠切换将是大家十分关心和亟待的,即如从常用电源(备用电源)向备用电源(常用电源)的转换过程中有一个尽可能长的中性线重叠时间并在转换结束时可靠快速切断常用电源(备用电源)中性线。

相线极与中性极结构不一样,致使相线从第一电源到第二电源的转换过程中,中性极始终没有同时与此二电源的中性线断开。其中,瞬间存在与此二电源的中性线同时连接的情况。

非中性线重叠结构的转换开关,其相线极与中性极结构基本一致,在相线从第一电源到第二电源的转换过程中,中性线同时从第一电源到第二电源转换,并在转换过程存在中性极短时与此二电源的中性线同时断开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性线重叠型双电源转换开关,并 且通过机械手段保证在第一相线开关和第二相线开关均截止时,第一中性线开关和第二中性线开关的至少一个导通,在第二电源开始供电时,第二中性线开关的导通先于第二相线开关的导通,且在第二相线开关导通前的瞬间,第一中性线开关截止,并且在第一电源开始供电时,第一中性线开关的导通先于第一相线开关的导通,并且在第一相线开关导通前的瞬间,第二中性线开关截止。

根据本公开,所提供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负载侧相线极,其一端与负载相线电连接;第一相线开关,其一端与负载侧相线极的另一端电连接,并且选择性地导通或截止第一相线极;第二相线开关,其一端与负载侧相线极的另一端电连接,并且选择性地导通或截止第二相线极;负载侧中性极,其一端与负载中性线电连接;第一中性线开关,其一端与负载侧中性极的另一端电连接,并且选择性地导通或截止第一中性极;以及第二中性线开关,其一端与负载侧中性极的另一端电连接,并且选择性地导通或截止第二中性极,其中在第一相线开关和第二相线开关均截止时,第一中性线开关和第二中性线开关的至少一个导通,其中在第二电源开始供电时,第二中性线开关的导通先于第二相线开关的导通,且在第二相线开关导通前的瞬间,第一中性线开关截止,并且其中在第一电源开始供电时,第一中性线开关的导通先于第一相线开关的导通,并且在第一相线开关导通前的瞬间,第二中性线开关截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中性线开关与第二中性线开关相对于负载侧中性极相对设置,第一中性线开关包括:第一主轴,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定位,并且包括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其一端具有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且具有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复位弹簧相连,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负载侧中性极电连接,其中间部分与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可枢转连接;第二中性线开关包括:第二主轴,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定位,并且包括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其一端具有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且具有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复位弹簧相连,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负载侧中性极电连接,其中间部分与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可枢转连接;其中第二主轴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二 中性线开关拐臂滑动接触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另一端,以使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关于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枢转而截止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一中性线开关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并且第二主轴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滑动脱离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另一端,以使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在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关于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反向枢转而导通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一中性线开关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并且其中第一主轴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滑动接触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另一端,以使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关于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枢转而截止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二中性线开关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并且第一主轴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滑动脱离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另一端,以使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在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关于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反向枢转而导通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二中性线开关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和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包括部分凸轮或拨叉。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负载侧中性极电连接以及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负载侧中性极电连接包括软联结。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中性线开关与第二中性线开关相对于负载侧中性极相对设置,第一中性线开关包括:第一主轴,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定位,并且包括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其一端具有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另一端与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可枢转连接,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负载侧中性极电连接;第一中性线开关连杆,其一端与第一主轴铰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铰接;第一中性线开关复位弹簧,以弹性力促使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一中性线开关静触头接触;第一中性线开关拉杆,其一端与第一中性线开关连杆的中部连接;第二中性线开关包括:第二主轴,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定位,并且包括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第一中性线开关拉杆与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铰接;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其一端具有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另一端与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可枢转连接,第 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负载侧中性极电连接,第二中性线开关连杆,其一端与第二主轴铰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铰接;第二中性线开关复位弹簧,以弹性力促使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二中性线开关静触头接触;第二中性线开关拉杆,其一端与第二中性线开关连杆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铰接;其中第二主轴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通过第一中性线开关拉杆和第一中性线开关连杆拉动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使其关于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枢转而截止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一中性线开关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并且第二主轴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通过第一中性线开关拉杆和第一中性线开关连杆释放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且在第一中性线开关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使其关于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反向枢转而导通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一中性线开关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并且其中第一主轴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通过第二中性线开关拉杆和第二中性线开关连杆拉动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使其关于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枢转而截止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二中性线开关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并且第一主轴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通过第二中性线开关拉杆和第二中性线开关连杆释放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且在第二中性线开关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使其关于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反向枢转而导通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二中性线开关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还包括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托板,其上设置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并且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还包括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托板,其上设置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托板的中间位置与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铰接,并且其一端与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通过弹簧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限位性连接;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托板的中间位置与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铰接,并且其一端与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通过弹簧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限位性连接。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负载侧中性极电连接以及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与负载侧中性极电连接包括软联结。第一中性线开关连杆和第二中性线开关连杆包括刚性连杆或柔性连杆。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相线开关与第二相线开关相对于负载侧相线极相对设置,第一相线开关包括:第一主轴,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定位,并且包括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相线开关拐臂;第一相线开关铰链;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其一端具有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另一端与第一相线开关铰链可枢转连接,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与负载侧相线极电连接;第一相线开关连杆,其一端与第一相线开关拐臂铰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铰接;第二相线开关包括:第二主轴,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定位,并且包括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相线开关拐臂;第二相线开关铰链;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其一端具有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另一端与第二相线开关铰链可枢转连接,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与负载侧相线极电连接;第二相线开关连杆,其一端与第二相线开关拐臂铰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铰接;其中第一主轴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相线开关拐臂通过第一相线开关连杆带动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使其关于第一相线开关铰链枢转而导通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一相线开关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并且第一主轴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一相线开关拐臂通过第一相线开关连杆拉动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使其关于第一相线开关铰链反向枢转而截止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一相线开关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并且其中第二主轴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二相线开关拐臂通过第二相线开关连杆带动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使其关于第二相线开关铰链枢转而导通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二相线开关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并且第二主轴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二相线开关拐臂通过第二相线开关连杆拉动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使其关于第二相线开关铰链反向枢转而截止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与第二相线开关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还包括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托板,其上设置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并且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还包括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托板,其上设置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托板的中间位置与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铰接,并且其一端与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通过弹簧连接;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托板的中间位置与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铰接, 并且其一端与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的一端通过弹簧连接。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与负载侧相线极电连接以及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与负载侧相线极电连接包括软联结。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包括彼此并列设置且电绝缘的第一A相线开关动触头、第一B相线开关动触头和第一C相线开关动触头,并且第一相线开关静触头包括对应的彼此并列设置且电绝缘的第一A相线开关静触头、第一B相线开关静触头和第一C相线开关静触头;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包括彼此并列设置且电绝缘的第二A相线开关动触头、第二B相线开关动触头和第二C相线开关动触头,并且第二相线开关静触头包括对应的彼此并列设置且电绝缘的第二A相线开关静触头、第二B相线开关静触头和第二C相线开关静触头。第一相线开关的第一主轴和第一中性线开关的第一主轴同轴,并且第二相线开关的第二主轴和第二中性线开关的第二主轴同轴。

根据本公开的双电源转换开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从而获得满意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示出第一相线开关和第二相线开关均截止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第一相线开关导通且第二相线开关截止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第一相线开关截止且第二相线开关导通的示意图。

图4A是示出第一相线开关和第二相线开关截止的示意图。

图4B是示出第一中性线开关和第二中性线开关均导通的示意图。

图5A是示出第一相线开关截止且第二相线开关导通的示意图。

图5B是示出第二中性线开关保持导通而截止第一中性线开关的示意图。

图6和7是示出另一种中性线重叠转换开关的示意图,其中图6示出了第一中性线开关截止且第二中性线开关导通,而图7示出了第一中性线开关导通且第二中性线开关截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图1至3示出了第一相线开关和第二相线开关的示意图,图4A是示出第一相线开关和第二相线开关截止的示意图,图4B是示出第一中性线开关和第二中性线开关均导通的示意图,图5A是示出第一相线开关截止且第二相线开关导通的示意图,而图5B是示出第二中性线开关保持导通而截止第一中性线开关的示意图。

首先如图4A和4B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可包括:负载侧相线极100,其一端110与负载相线(未示出)电连接;第一相线开关200,例如,主电源相线开关,其一端与负载侧相线极100的另一端120电连接,并且选择性地导通或截止第一相线极210;第二相线开关300,例如,备电源相线开关,其一端与负载侧相线极100的另一端102电连接,并且选择性地导通或截止第二相线极310;负载侧中性极400,其一端410与负载中性线(未示出)电连接;第一中性线开关500,例如,主电源中性线开关,其一端与负载侧中性极400的另一端420电连接,并且选择性地导通或截止第一中性极510;以及第二中性线开关600,例如,备电源中性线开关,其一端与负载侧中性极400的另一端420电连接,并且选择性地导通或截止第二中性极610。

根据本实施例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工作原则如下:

在第一相线开关200和第二相线开关300均截止时,第一中性线开关500和第二中性线开关600的至少一个导通;

在第二电源开始供电时,第二中性线开关600的导通先于第二相线开关300的导通,且在第二相线开关300导通前的瞬间,第一中性线开关500截止;

在第一电源开始供电时,第一中性线开关500的导通先于第一相线开关200的导通,并且在第一相线开关200导通前的瞬间,第二中性线开关600截止。

第一中性线开关500与第二中性线开关600相对于负载侧中性极400可相对设置。

具体而言,第一中性线开关500包括:第一主轴5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定位,并且包括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未具体示出,可参考稍后描述的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621);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530;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540,其一端的下侧面上具有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541且具有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复位弹簧542相连,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541与负载侧中性极400电连接,其中间部分与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530可枢转连接。为了描述上的方便起见,上述的第一位置例如为第一中性线开关500截止的位置,第二位置例如为第一中性线开关500导通的位置,下同。

第二中性线开关600包括:第二主轴6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定位,并且包括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621;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630;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其一端具有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641且具有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复位弹簧642相连,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641与负载侧中性极400电连接,其中间部分与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630可枢转连接。

第二主轴620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621滑动接触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540的另一端,以使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540关于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530枢转而截止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541与第一中性线开关500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第二主轴620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621滑动脱离第一中性线开关动 触头支架540的另一端,以使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540在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复位弹簧542的作用下关于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530反向枢转而导通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541与第一中性线开关500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

第一主轴520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滑动接触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的另一端,以使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关于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630枢转而截止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641与第二中性线开关600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并且第一主轴520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滑动脱离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的另一端,以使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在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复位弹簧642的作用下关于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630反向枢转而导通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641与第二中性线开关600静触头之间的电连接。

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和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621可包括部分的凸轮、滑块或拨叉的端部,以有利于分别与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和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540的滑动配合。

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541与负载侧中性极400电连接以及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641与负载侧中性极400电连接包括软联结或其它的柔性连接等。

图6和7是示出另一种中性线重叠转换开关的示意图,其中图6示出了第一中性线开关截止且第二中性线开关导通,而图7示出了第一中性线开关导通且第二中性线开关截止。

参见图6和图7,在中性线重叠转换开关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中性线开关500与第二中性线开关600相对于负载侧中性极400相对设置。

第一中性线开关500包括:第一主轴5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定位,并且包括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521;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530;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540,其一端具有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541,另一端与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530可枢转连接,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541与负载侧中性极400电连接;第一中性线开关连杆522,其一端与第一主轴520铰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540的一端铰接;第一中性线开关复位弹簧542,以弹性力促使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541与第一中性线开关静触头510 接触;第一中性线开关拉杆550,其一端与第一中性线开关连杆522的中部连接。

第二中性线开关600包括:第二主轴6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定位,并且包括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621,第一中性线开关拉杆550与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621铰接;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630;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其一端具有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641,另一端与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630可枢转连接,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641与负载侧中性极400电连接;第二中性线开关连杆622,其一端与第二主轴620铰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的一端铰接;第二中性线开关复位弹簧642,以弹性力促使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641与第二中性线开关静触头610接触;第二中性线开关拉杆650,其一端与第二中性线开关连杆622的中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521铰接。

第二主轴620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621通过第一中性线开关拉杆550和第一中性线开关连杆522拉动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540的一端使其关于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530枢转而截止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541与第一中性线开关静触头510之间的电连接,并且第二主轴620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二中性线开关拐臂621通过第一中性线开关拉杆550和第一中性线开关连杆522释放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540的一端,且在第一中性线开关复位弹簧542的作用下使其关于第一中性线开关铰链530反向枢转而导通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541与第一中性线开关静触头510之间的电连接。

另一方面,第一主轴520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521通过第二中性线开关拉杆650和第二中性线开关连杆622拉动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的一端使其关于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630枢转而截止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641与第二中性线开关静触头610之间的电连接,并且第一主轴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一中性线开关拐臂521通过第二中性线开关拉杆650和第二中性线开关连杆622释放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的一端,且在第二中性线开关复位弹簧642的作用下使其关于第二中性线开关铰链630反向枢转而导通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641与第二中性线开关静触头610之间的电连接。

另外,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540还可包括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托板543,其上设置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541,并且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还可包括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托板643,其上设置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641。

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托板543的中间位置与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540铰接,并且其一端与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540的一端通过弹簧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540限位性连接。

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托板643的中间位置与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铰接,并且其一端与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的一端通过弹簧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支架640限位性连接。

第一中性线开关动触头541与负载侧中性极400电连接以及第二中性线开关动触头641与负载侧中性极400电连接可包括软联结或其它的柔性连接等。

第一中性线开关连杆522和第二中性线开关连杆622可包括刚性连杆或柔性连杆。柔性连杆例如可包括绳、链或多个铰接的杆等。

图1是示出第一相线开关和第二相线开关均截止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第一相线开关导通且第二相线开关截止的示意图,而图3是示出第一相线开关截止且第二相线开关导通的示意图。

下面,参见图1至3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相线开关和第二相线开关的结构及其操作。

第一相线开关200与第二相线开关300相对于负载侧相线极100相对设置。

第一相线开关200包括:第一主轴2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定位,并且包括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相线开关拐臂221;第一相线开关铰链230;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240,其一端具有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241,另一端与第一相线开关铰链230可枢转连接,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241与负载侧相线极100电连接;第一相线开关连杆222,其一端与第一相线开关拐臂221铰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240的一端铰接。

第二相线开关300包括:第二主轴3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定位,并且包括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相线开 关拐臂321;第二相线开关铰链330;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340,其一端具有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341,另一端与第二相线开关铰链330可枢转连接,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341与负载侧相线极100电连接;第二相线开关连杆322,其一端与第二相线开关拐臂321铰接且其另一端与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340的一端铰接,

其中第一主轴220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相线开关拐臂221通过第一相线开关连杆222带动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240的一端使其关于第一相线开关铰链230枢转而导通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241与第一相线开关静触头210之间的电连接,并且第一主轴220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一相线开关拐臂221通过第一相线开关连杆222拉动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240的一端使其关于第一相线开关铰链230反向枢转而截止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241与第一相线开关静触头210之间的电连接,并且

其中第二主轴320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二相线开关拐臂321通过第二相线开关连杆322带动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340的一端使其关于第二相线开关铰链330枢转而导通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341与第二相线开关静触头310之间的电连接,并且第二主轴320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二相线开关拐臂321通过第二相线开关连杆322拉动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340的一端使其关于第二相线开关铰链330反向枢转而截止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341与第二相线开关静触头310之间的电连接。

优选地,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240还可包括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托板243,其上设置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241,并且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340还可包括与其弹性连接的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托板343,其上设置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341。

优选地,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托板243的中间位置与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240铰接,并且其一端与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240的一端通过弹簧242连接;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托板343的中间位置与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340铰接,并且其一端与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支架340的一端通过弹簧342连接。

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241与负载侧相线极100电连接以及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341与负载侧相线极100电连接可包括软联结或其它的柔性连接等。

在单相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情况下,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241可为单一动 触头,并且第一相线开关静触头210可为单一静触头。在三相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情况下,第一相线开关动触头241可包括彼此并列设置且电绝缘的第一A相线开关动触头、第一B相线开关动触头和第一C相线开关动触头,并且第一相线开关静触头210包括对应的彼此并列设置且电绝缘的第一A相线开关静触头、第一B相线开关静触头和第一C相线开关静触头。

在单相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情况下,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341可为单一动触头,并且第二相线开关静触头310可为单一静触头。在三相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情况下,第二相线开关动触头341可包括彼此并列设置且电绝缘的第二A相线开关动触头、第二B相线开关动触头和第二C相线开关动触头,并且第二相线开关静触头310可包括对应的彼此并列设置且电绝缘的第二A相线开关静触头、第二B相线开关静触头和第二C相线开关静触头。

优选地,第一相线开关200的第一主轴220和第一中性线开关500的第一主轴520同轴,并且第二相线开关300的第二主轴320和第二中性线开关600的第二主轴620同轴。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操作。

通过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的旋转,可实现图1所示的第一相线开关和第二相线开关均截止,图2所示的第一相线开关导通而第二相线开关截止,以及图3所示的第一相线开关截止而第二相线开关导通。因此,相线开关的上述三种状态满足了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基本要求。

参见图4A和4B,在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都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相线开关和第二相线开关均截止,第一中性线开关和第二中性线开关均导通。

参见图5A和5B,在第二主轴处于第二位置(第二电源开始供电)的情况下,第二相线开关导通,第一相线开关保持截止,并且在第二相线开关导通前的瞬间,第二主轴带动其上的拐臂压下第一中性线开关的动触头支架,使第一中性线开关截止。与此相反,在第一电源开始供电时,第一中性线开关的导通先于第一相线开关的导通,并且在第一相线开关导通前的瞬间,第二中性线开关截止。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相线开关导通前的瞬间可通过具体设计的传动计算来确定和实现。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公开,而并非对本公开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 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公开的范畴,本公开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