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无线智能插座的电能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57295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气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无线智能插座的电能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器,在使用时需要一一打开,非常费时、费力,而在关闭时,一些电器只是转入待机状态,而不是彻底断电,这样会影响电器的使用寿命,而且浪费了电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种无线智能插座,可以通过手机联网控制插座电源的通断,从而实现对电器的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依赖于网络,在没有网络时无法进行控制,且功能较为单一,智能化程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无线智能插座的电能管理系统,能够克服现有的智能插座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无线智能插座的电能管理系统,包括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本体内集成有控制模块、WIFI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开关模块和插座接口;

所述WIFI模块通过云服务器与用户终端进行通讯,用于将用户终端发送的控制指令转发至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将控制模块发送的状态信息转发至用户终端;

所述红外接收模块,用于将遥控器发送的控制指令转发至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开关模块的通断,从而控制所述插座接口通电或断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操作简单方便,提高电器使用寿命,节约电能,且具有两种控制方式,在断网时也可以实现控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还包括光照度传感器和照明灯,所述光照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检测光照度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照明灯与所述插座接口连接,控制模块根据光照度控制所述开关模块的通断,从而控制所述照明灯的开闭。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控制模块可根据光照度控制照明灯的开闭。

进一步,还包括人体感应器和照明灯,所述人体感应器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检测周围环境中是否有人存在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照明灯与所述插座接口连接,控制模块根据是否有人存在控制所述开关模块的通断,从而控制所述照明灯的开闭。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控制模块可根据是否有人存在控制照明灯的开闭。

进一步,还包括报警器,所述报警器与所述插座接口连接,控制模块根据是否有人存在控制所述开关模块的通断,从而控制所述报警器报警。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控制模块可根据是否有人存在控制报警器报警。

进一步,还包括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所述插座接口连接,控制模块根据是否有人存在控制所述开关模块的通断,从而控制所述摄像头的开闭。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控制模块可根据是否有人存在控制摄像头的开闭。

进一步,所述摄像头还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摄像头将拍摄的图像发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再通过所述WIFI模块发送至用户终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用户在必要时可进行远程监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无线智能开关的电能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无线智能插座的电能管理系统,包括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本体内集成有控制模块、WIFI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开关模块和插座接口,控制模块与WIFI模块、红外接收模块和开关模块连接,220V市电通过开关模块接入插座接口,WIFI模块通过云服务器与用户终端进行通讯,用户终端可以是安装有应用软件的手机等,用户通过应用软件发送控制指令至控制模块,然后通过还用于将控制模块发送的开关模块的状态信息转发至用户终端,控制模块根据控制指令控制开关模块的通断,这样,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方便地控制接入插座接口的电器的开闭。

同时,在断网状态时,用户还可以通过红外遥控器控制开闭模块的通断,从而控制电器的开闭。

该系统还包括光照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光照度并将检测的光照度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发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可根据光照度自动控制连接插座的照明灯的开闭,无需人工干预,方便、节能。

该系统还包括人体感应器,人体感应器可选用热红外人体感应器,可以检测周围环境中是否有人存在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模块,比如在卫生间等不需要长时间光照的地方,如果人体感应器检测到没有人,控制模块就控制照明灯关闭,节约电能,又如,用户离家后,可以开启连接插座的报警器,当人体感应器感应到有人时,控制模块控制报警器发出报警,起到了防盗的效果,同时,控制模块可以控制连接插座的摄像头开启,对室内进行监控,摄像头还把拍摄的图像发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通过WIFI模块、云服务器将图像发送给用户,这样,用户就可以对室内情况进行远程监控,及时采取措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