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体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17136发布日期:2018-06-16 01:41阅读:829来源:国知局
腔体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腔体耦合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和最重要的移动通信产品生产基地。但国内移动通信企业研究开发能力总体上还比较弱,移动通信设备的元器件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率还比较低。同时移动通信4G 的运营已到达关键时期,电信体制改革等也为其带来新的商机。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耦合器产品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用于室内分布和基站的耦合器产品对互调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腔体耦合器,用于按需求分配有线射频信号,具有工作频带宽、带内插损小、隔离度高、驻波比小、外型美观的特点。现有市场上的耦合器腔体大同小异,腔体耦合器里面的绝缘条只是简单放置在壳体内,无任何固定措施,易移位,影响信号传输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腔体耦合器,在该耦合器壳体内部设置一些定位及固定装置,可以实现腔体耦合器里面绝缘条的固定,避免绝缘条移位或脱落,另外在连接器和导体连接的位置设置定位装置,保证连接器和导体之间位置对齐。为实现该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腔体耦合器,包括耦合器壳体、盖板、第一绝缘支撑条、第二绝缘支撑条、分别设置于耦合器壳体三侧边的连接器、导体,所述耦合器壳体和盖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第三连接器;所述导体包括主导体和耦合导体,主导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连,耦合导体一端与第三连接器相连,另一端与电阻相连;所述耦合器壳体内部侧壁设有螺柱,肋,相邻的螺柱与肋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卡槽、第二卡槽,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条的一端卡合在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二绝缘支撑条的一端卡合在第二卡槽内。在侧壁设置肋,形成卡槽,用于卡住绝缘条,防止绝缘条移位,影响信号传输。

进一步地,所述耦合器壳体内部与连接器对应的位置处设有支撑台阶,所述支撑台阶上设有定位卡。主导体和耦合导体均和连接器连接,导体设置在耦合器的腔体内,支撑台阶上设置有绝缘定位卡,导体的两端放置于绝缘定位卡内和连接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台阶上设有定位肋,所述定位肋用于定位卡左右方向的限位。绝缘定位卡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导体在腔体内的位置,在支撑台阶上设有定位肋,对定位卡的位置做一个约束。

进一步地,所述耦合器壳体的另一侧壁的肋与螺柱之间分别形成第三卡槽、第四卡槽,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条的另一端卡合在第三卡槽内,所述第二绝缘支撑条的另一端卡合在第四卡槽内。绝缘条两端均卡在卡槽内,保证绝缘条两端的位置均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条、第二绝缘支撑条均设于主导体、耦合导体的下侧。

进一步地,所述所述耦合器壳体为铝型材,壳体内部镀闪银。

相比较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在耦合器腔体内设置有定位肋,定位肋和螺柱之间形成卡槽,对绝缘条的位置做双向的限制,确保信号的分配稳定;导体两端支撑台上设置定位肋,定位卡,保证导体和连接器之间连接方便、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腔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耦合器壳体,11-螺柱,12-肋,131-第一卡槽,132-第二卡槽,133-第三卡槽,134-第四卡槽,14-支撑台阶,15-定位肋,16-定位卡,2-盖板,31-第一绝缘支撑条,32-第二绝缘支撑,51-第一连接器,52-第二连接器,53-第三连接器, 61-主导体,62-耦合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腔体耦合器,包括耦合器壳体1、盖板2、第一绝缘支撑条31、第二绝缘支撑条32、分别设置于耦合器壳体三侧边的连接器、导体,所述耦合器壳体1和盖板2之间形成空腔,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51、第二连接器52、第三连接器53;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条31、第二绝缘支撑条32均设于主导体61、耦合导体62的下侧,所述导体包括主导体61和耦合导体62,主导体61 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器51 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器52相连,耦合导体62一端与第三连接器53相连,另一端与电阻7相连;所述耦合器壳体内部侧壁设有螺柱11,肋12,相邻的螺柱与肋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卡槽131、第二卡槽132,第三卡槽133、第四卡槽134,所述第一绝缘支撑条31的一端卡合在第一卡槽131内,另一端卡合在第三卡槽133内,所述第二绝缘支撑条32的一端卡合在第二卡槽132内,另一端卡合在第四支撑条134内。

所述耦合器壳体1内部与连接器对应的位置处设有支撑台阶14,所述支撑台阶14上设有定位肋15和定位卡16,所述定位肋15用于定位卡16左右方向的限位。

所述耦合器壳体1为铝型材,壳体内部镀闪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