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磁插头及防拉拽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06295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智能电磁插头及防拉拽部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电磁插头及防拉拽部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用的数据线一般是线主体与两端接头连接成的不可拆分整体式结构。当使用中一旦出现对数据线的意外刮碰,经常会将连接的设备拽拉跌落,造成设备的损坏。而且每次连接或断开都需要插入或拔出插头,使用起来比较烦琐,经常的拔插会使接口松动、老化,造成数据线的损坏,这种损坏多是难以修复的,只能更换数据线,对社会资源也造成极大的浪费。且数据接口是具有方向性的,很多情况下接口是在设备后方等不直接可视范围内,每次均需对好位置才能插入,很容易造成误插,用力不当还会损坏USB接口或设备,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尤其是行车过程中使用。

出于安全的目的考虑,苹果公司的MacBook系列笔记本采用了磁吸式MagSafe适配器,通过磁性方式将电源线与MacBook连接,如不小心拖拽电源线,MagSafe就会与电源接口脱离,从而避免笔记本出现滑脱掉落地面等情况的发生。但在实际使用中,MagSafe还称不上完美,这种接口在桌面上使用没有问题,如果在垂直方向上受力则易导致脱落。特别是把笔记本放在腿上或床上使用,或者在狭窄的空间使用时,常常会发生MagSafe插头脱落的情形。

针对以上问题,有厂家推出Snuglet产品,是一个放置在MacBook电源线与电源线接口之间的长方形金属环,可以让MagSafe 2紧紧的固定在MacBook Pro上,可以让电源线更紧的插在MacBook Pro上,且不会使用户感觉到插入和拔出电源线时有无Snuglet的差异。但其制作非常精密,使用中一旦出现外力或温度造成的机械变形,则会大大的降低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电磁插头及防拉拽部件。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电磁插头10,包括插头本体11、插脚13,其中,还包括防拉拽部件15;其中,所述插头本体11内设置有数据线171、电源线173及磁性转换电路19,所述磁性转换电路19的输入端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线173且其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电连接至所述数据线17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拉拽部件15包括金属滑动片151、第一金属触点153、第二金属触点155、弹性元件157及螺旋线缆159;其中,

所述螺旋线缆159固接于所述金属滑动片151并与所述数据线171及所述电源线173对应连接;

所述弹性元件157一端固接于所述金属滑动片151且另一端固接于所述防拉拽部件15的底部;

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53及所述第二金属触点155固定于所述防拉拽部件15的内壁,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53电连接至所述数据线171且所述第二金属触点155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线173的负极17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本体11表面上设置有磁性转换开关K1,所述磁性转换开关K1电连接至所述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性转换电路19包括第一输入电路191、第二输入电路193及电磁铁U;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电路191的输入端电连接至所述数据线171且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电磁铁U的一端;所述第二输入电路193的输入端通过反相器INV电连接至所述数据线171且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电磁铁U的另一端。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电磁插头20,包括插头本体21、插脚2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插头本体21内的数据线271、电源线273及磁性转换电路29,所述磁性转换电路29的输入端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线273,其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电连接至所述数据线271以根据由所述数据线271传输来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磁性转换电路29转变磁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电磁插头20与磁性插座配合使用,以在所述智能电磁插头20插入所述磁性插座时由所述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控制所述磁性转换电路29产生与所述磁性插座的磁性相反的磁性并在所述智能电磁插头20排出所述磁性插座时由所述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控制所述磁性转换电路29产生与所述磁性插座的磁性相同的磁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本体11表面上设置有磁性转换开关K1,所述磁性转换开关K1电连接至所述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

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拉拽部件30,包括金属滑动片301、第一金属触点303、第二金属触点305、弹性元件307及螺旋线缆309;其中,

所述螺旋线缆309固接于所述金属滑动片301并与数据线371及所述电源线373对应连接;

所述弹性元件307一端固接于所述金属滑动片301且另一端固接于所述防拉拽部件30的底部;

所述第一金属触点303及所述第二金属触点305固定于所述防拉拽部件30的内壁,所述第一金属触点303电连接至所述数据线371且所述第二金属触点305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线373的负极37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拉拽部件30与电磁插头20电连接,所述电磁插头20包括磁性转换电路29,所述磁性转换电路29的控制端control电连接至设置于所述电磁插头内部的数据线37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307为弹簧,且所述弹簧环绕于包裹所述数据线371和所述电源线373的绝缘保护层外部。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电磁插头上设置磁性转换电路、防拉拽部件,并通过数据线传输磁性转换信号,实现智能防拉拽功能。同时,由于可以通过数据线传输磁性转换信号,因此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智能家居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磁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磁性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磁性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磁插头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拉拽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请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插头的结构示意图。该电磁插头10包括插头本体11、插脚13、防拉拽部件15;其中,插头本体内设置有数据线171、电源线173及磁性转换电路19,该磁性转换电路19的输入端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线173且其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电连接至所述数据线171。

其中,所述防拉拽部件15包括金属滑动片151、第一金属触点153、第二金属触点155、弹性元件157及螺旋线缆159;其中,所述螺旋线缆159固接于所述金属滑动片151并与所述数据线171及所述电源线173对应连接;所述弹性元件157一端固接于所述金属滑动片151且另一端固接于所述防拉拽部件15的底部154;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53及所述第二金属触点155固定于所述防拉拽部件15的内壁,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53电连接至所述数据线171且所述第二金属触点155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线173的负极173-。

可选地,磁性转换电路19包括电磁铁U。

该电磁插头10与磁性插座配合使用,在电磁插头10与磁性插座处于连接状态时,处于电磁插头10内部的电源线173有导通电压,即正向输入端In+输入高电平,负向输入单In-输入0电平,此时位于靠近插脚13位置处的端面处的电磁铁由于有电流流过,在该端面处产生一定极性(例如S极)的磁力,而与其对应连接的磁性插座,其插孔位置处的磁性区域存在对应的磁性(例如N极),从而使电磁插头与磁性插座产生吸力,防止接插件连接过程中的松动。

由于意外拉拽时,金属滑动片151随着电缆一起被拉动向外运动,而与其固接的螺旋线缆159也被牵动随之一起运动,此时防拉拽部件15的本体不会随之被拉动,同时弹性元件157被压缩产生阻力来缓冲拉拽力,由于拉拽力瞬间力量较大,会继续带动金属滑动片151沿防拉拽部件15的本体内部滑动,当其滑动至第一金属触点153和第二金属触点155形成的平面时,导致第一金属触点153和第二金属触点155连同,由于第二金属触点155连接电源线173的0电平即接地端,使得第一金属触点153也为0电平,此时该第一金属触点153连接的信号线171也被拉为低电平,由于该信号线171正常状态时为高电平,实现了信号翻转,产生控制信号,该信号输入至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从而使流过电磁铁U的电流发生反向,从而使其极性发生变化(N极),由于磁性插座的磁性固定(N极),从而产生排斥力,将本发明的电磁插头10排出磁性插座,避免拉拽导致电子设备跌落造成损坏。

在电磁插头与磁性插座分离之后,该弹性元件157由于之前产生形变,开始重新恢复初始状态,此时,螺旋线缆159和金属滑动片151会随着弹性元件157的恢复力逐步恢复到初始状态。优选地,该弹性元件157为弹簧。

另外,该螺旋线缆159可以是常规线缆盘旋形成,也可以是为了减少空间,将常规线缆的外绝缘皮去掉,对裸露的电源线173和信号线171单独包裹绝缘皮,之后再盘绕形成,此处不做任何限制。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不同的电子设备间的接口之间需要的排斥力或者吸引力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电磁铁上的线圈匝数或者设置电磁铁的个数进行调整,此处不做任何限制。

另外,图中示出的四针线缆仅为示例,也可以是6针、9针等线缆,此处不做任何限制,只要线缆中有信号线即可。

可选地,请参见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磁插头的结构示意图。该插头本体11表面上设置有磁性转换开关K1,所述磁性转换开关K1电连接至所述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电磁插头与磁性插座之间的连接也可以通过物理开关来完成,因为在有些场景下,直接拨出插头会因为位置的特殊性或者用力角度的不同不易拨出,用力过猛又容易损坏接口。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该电磁插头也可以与智能家居进行配合使用,即由于磁性转换电路19的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与信号线171连接,可以通过设置在智能终端上的APP控制信号线171的信号从而控制该磁性转换电路19的磁性转变,也可以进行远程控制,即远程发送控制指令,只要能够传输至该信号线171上即可。

实施例二

请参见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磁性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该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该磁性转换电路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地,该磁性转换电路(19)包括第一输入电路(191)、第二输入电路(193)及电磁铁(U);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电路(191)的输入端电连接至所述数据线(171)且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电磁铁(U)的一端;所述第二输入电路(193)的输入端通过反相器(INV)电连接至所述数据线(171)且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电磁铁(U)的另一端。

请参见图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磁性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在该插头本体(11)表面上设置有磁性转换开关(K1),所述磁性转换开关(K1)电连接至所述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

进一步地,整个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六三极管Q6、第七三极管Q7及电磁铁U。

在线缆未被拉拽时,A点处于In+端接入的高电平,经过反相器INV处理后到达B点的电平为0电平,经过第一输入电路191和第二输入电路193输入至电磁铁U两端形成的是从左端向右端的电流,此时例如产生S极的磁性。

当线缆被拉拽时,金属滑动片151会随之被拉动,与接触点E(即第二金属点155)和接触点F(即第一金属点153)接触时,E点和F点接通,此时接地电平被引入control端,导致第一三极管Q1导通,0电平被引入到A点,经过反相器INV,B点为高电平,此时流过电磁铁U的电流方向为从右端向左端,此时产生N极的磁性。

本实施例,通过在电磁插头上设置磁性转换电路、防拉拽部件,并通过数据线传输磁性转换信号,实现防拉拽功能。

实施例三

请参见图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为了能够与当前市面上存在的接插件相兼容,降低兼容成本,本实施例将防拉拽部件与电磁插头分离设置,更有助于工程应用。

请参见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磁插头的结构示意图。该电磁插头20可以包括插头本体21、插脚2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插头本体21内的数据线271、电源线273及磁性转换电路29,所述磁性转换电路29的输入端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线273,其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电连接至所述数据线271以根据由所述数据线271传输来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磁性转换电路29转变磁性。

其中,所述智能电磁插头20与磁性插座配合使用,以在所述智能电磁插头20插入所述磁性插座时由所述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控制所述磁性转换电路29产生与所述磁性插座的磁性相反的磁性并在所述智能电磁插头20排出所述磁性插座时由所述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控制所述磁性转换电路29产生与所述磁性插座的磁性相同的磁性。

所述插头本体11表面上设置有磁性转换开关K1,所述磁性转换开关K1电连接至所述磁性转换控制端control。

请参见图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拉拽部件的结构示意图。该防拉拽部件30,包括金属滑动片301、第一金属触点303、第二金属触点305、弹性元件307及螺旋线缆309;其中,所述螺旋线缆309固接于所述金属滑动片301并与数据线371及所述电源线373对应连接;所述弹性元件307一端固接于所述金属滑动片301且另一端固接于所述防拉拽部件30的底部;所述第一金属触点303及所述第二金属触点305固定于所述防拉拽部件30的内壁,所述第一金属触点303电连接至所述数据线371且所述第二金属触点305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线373的负极373-。

其中,所述防拉拽部件30与电磁插头20电连接,所述电磁插头20包括磁性转换电路29,所述磁性转换电路29的控制端control电连接至设置于所述电磁插头内部的数据线371。

优选地,所述弹性元件307为弹簧,且所述弹簧环绕于包裹所述电源线和所述数据线的绝缘保护层外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