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断漏电保护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14642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三极断漏电保护插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极断漏电保护插头,特点是包括外壳、线路板、复位按键、零线弹片、接地弹片、火线弹片、铁芯、小弹簧、脱扣线圈、脱扣卡片、压臂、大弹簧、脱扣架、接地插脚、火线电源插脚及零线电源插脚;在复位按键上设有限位挡板及压杆,在压杆上设有定位卡槽,接地弹片的头部位于限位挡板的上方;脱扣卡片的方形开口可卡入定位卡槽中使复位按键与压臂锁扣为一体,限位挡板与大弹簧配合推动接地弹片的头部向上移动;接地静触点与地线动触点相对应并可触碰电连接,火线静触点与火线动触点相对应并可触碰电连接,零线静触点与零线动触点相对应并可触碰电连接。其优点为:在接通电源时,地线先导通,零线及火线后导通,断开电源时,零线及火线先断开,地线后断开,能完全达到国家的安全标准,真正发挥地线的第二保护作用。
【专利说明】
三极断漏电保护插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极断漏电保护插头。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三极断漏电保护插头,其脱扣机构一般都是用压臂推动接地弹片来控制其地线的通断;其结构比较复杂,且普遍存在一个安全隐患,即在使用时,电源零线N、火线L及地线E是同时导通与断开的,不能达到国标对接地结构的要求;国标的要求为:通电时,地线E要先接通,零线N与火线L后接通;断电时,零线N与火线L先断开,地线E要后断开,现有的机构不能发挥地线作为第二保护措施的作用。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在接通电源时,地线先导通,零线及火线后导通,断开电源时,零线及火线先断开,地线后断开,能真正发挥地线的第二保护作用,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更加安全的三极断漏电保护插头。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三极断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5]外壳及线路板;所述线路板安装在外壳内;
[0006]复位按键;所述复位按键设在外壳内并可轴向上下移动,复位按键的上端部穿过线路板伸出外壳外从而形成按压部,在复位按键上设有限位挡板,在复位按键的下方设有压杆,在压杆上设有定位卡槽;
[0007]零线弹片、接地弹片及火线弹片;所述零线弹片、接地弹片及火线弹片的尾部分别安装在线路板上并电连接,在零线弹片、接地弹片及火线弹片的头部分别设有零线动触点、地线动触点及火线动触点,接地弹片的头部位于限位挡板的上方;
[0008]铁芯、小弹簧、脱扣线圈及脱扣卡片;所述铁芯及小弹簧均设在脱扣线圈的芯内,铁芯在脱扣线圈的芯内可水平轴向移动,小弹簧的一端抵靠在脱扣线圈的芯内尾部,小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铁芯的尾部,所述脱扣卡片的开口滑槽卡设在铁芯的头部卡槽内并可上下移动;
[0009]压臂;所述压臂套设在压杆上并可相对上下移动,在压臂的两侧分别设有臂膀,在压臂的中部设有插口,所述脱扣卡片的方形开口位于压臂的插口中,脱扣卡片随着小弹簧的弹力推动铁芯向前移动时,脱扣卡片的方形开口可卡入定位卡槽中使复位按键与压臂锁扣为一体,所述零线弹片及火线弹片分别抵靠在压臂的两臂膀上;
[0010]大弹簧及脱扣架;所述脱扣架安装在线路板上,所述脱扣线圈安装在脱扣架内,在脱扣架的两侧均设有纵向的开口滑槽,所述压臂位于脱扣架内,其两臂膀在开口滑槽内并可上下移动;所述大弹簧的下端抵靠在外壳内的底部,大弹簧的上端抵靠在压杆的尾部,限位挡板与大弹簧配合推动接地弹片的头部向上移动;
[0011]接地插脚、火线电源插脚及零线电源插脚;在接地插脚、火线电源插脚及零线电源插脚的上端分别设有接地静触点、火线静触点及零线静触点,所述接地插脚、火线电源插脚及零线电源插脚分别固定在脱扣架上,所述接地插脚、火线电源插脚及零线电源插脚分别从外壳内穿出,接地静触点与地线动触点相对应并可触碰电连接,火线静触点与火线动触点相对应并可触碰电连接,零线静触点与零线动触点相对应并可触碰电连接。
[0012]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复位按键与压杆不在同一条轴线上从而加大限位挡板搭设接地弹片的平台面积。
[00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结构简单可靠,在接通电源时,地线先导通,零线及火线后导通,断开电源时,零线及火线先断开,地线后断开,能完全达到国家的安全标准,真正发挥地线的第二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后的立体图;
[0016]图3是图2中去外壳上盖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复位状态的立体图(删除外壳及线路板);
[0019]图6是本实用新型正常工作状态的立体图(删除外壳及线路板);
[0020]图7是本实用新型脱扣状态的立体图(删除外壳及线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夕卜,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0022]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及“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3 ]如图1至图4所示,其是一种三极断漏电保护插头,包括:
[0024]外壳I及线路板2;所述线路板2安装在外壳I内;
[0025]复位按键3;所述复位按键3设在外壳I内并可轴向上下移动,复位按键3的上端部穿过线路板2伸出外壳I外从而形成按压部,在复位按键3上设有限位挡板31,在复位按键3的下方设有压杆32,在压杆32上设有定位卡槽321;
[0026]零线弹片4、接地弹片5及火线弹片6;所述零线弹片4、接地弹片5及火线弹片6的尾部分别安装在线路板2上并电连接,在零线弹片4、接地弹片5及火线弹片6的头部分别设有零线动触点41、地线动触点51及火线动触点61,接地弹片5的头部位于限位挡板31的上方;
[0027]铁芯7、小弹簧8、脱扣线圈9及脱扣卡片11;所述铁芯7及小弹簧8均设在脱扣线圈9的芯内,铁芯7在脱扣线圈9的芯内可水平轴向移动,小弹簧8的一端抵靠在脱扣线圈9的芯内尾部,小弹簧8的另一端抵靠在铁芯7的尾部,所述脱扣卡片11的开口滑槽卡设在铁芯7的头部卡槽内并可上下移动;
[0028]压臂10;所述压臂10套设在压杆32上并可相对上下移动,在压臂10的两侧分别设有臂膀101,在压臂10的中部设有插口 102,所述脱扣卡片11的方形开口位于压臂10的插口102中,脱扣卡片11随着小弹簧8的弹力推动铁芯7向前移动时,脱扣卡片11的方形开口可卡入定位卡槽321中使复位按键3与压臂10锁扣为一体,所述零线弹片4及火线弹片6分别抵靠在压臂10的两臂膀101上;
[0029]大弹簧12及脱扣架13;所述脱扣架13安装在线路板2上,所述脱扣线圈9安装在脱扣架13内,在脱扣架13的两侧均设有纵向的开口滑槽131,所述压臂10位于脱扣架13内,其两臂膀101在开口滑槽131内并可上下移动;所述大弹簧12的下端抵靠在外壳I内的底部,大弹簧12的上端抵靠在压杆32的尾部,限位挡板31与大弹簧12配合推动接地弹片5的头部向上移动;
[0030]接地插脚14、火线电源插脚15及零线电源插脚16;在接地插脚14、火线电源插脚15及零线电源插脚16的上端分别设有接地静触点141、火线静触点151及零线静触点161,所述接地插脚14、火线电源插脚15及零线电源插脚16分别固定在脱扣架13上,所述接地插脚14、火线电源插脚15及零线电源插脚16分别从外壳I内穿出,接地静触点141与地线动触点51相对应并可触碰电连接,火线静触点151与火线动触点61相对应并可触碰电连接,零线静触点161与零线动触点41相对应并可触碰电连接。
[0031]工作状态,复位按键3与压臂10锁扣为一体,复位按键3受大弹簧12的推力上移,且移动的距离小于限位挡板31与接地弹片5头部之间的距离,限位挡板31与接地弹片5头部不接触,即保持一定的脱扣延时距离,接地弹片5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保持地线动触点51与接地静触点141首先触碰并电连接,两臂膀101受大弹簧12的弹力作用,推动零线弹片4及火线弹片6的头部一同上移,使零线动触点41与零线静触点161及火线动触点61与火线静触点151随后才触碰电连接。
[0032]脱扣断电时,复位按键3与压臂10脱扣分离,零线弹片4及火线弹片6在自身弹力作用下推动压臂10—同下移,零线动触点41与零线静触点161及火线动触点61与火线静触点151首先分离,复位按键3在大弹簧12的弹力推动下向上移动,其限位挡板31先接触到接地弹片5的头部,然后再由限位挡板31推动接地弹片5的头部向上移动,使地线动触点51与接地静触点141随后才分离。
[0033]使用时,如图5所示,用手指按压复位按键3向下移动,接地触片5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随着复位按键3及限位挡板31向下移动,其头部的地线动触点51与接地静触点141首先触碰并电连接,当继续按压复位按键下移到一定位置时,铁芯7在小弹簧8的弹力作用下向前移动,卡在铁芯头部卡槽内同时又插在压臂中部插口的脱扣卡片11的方形开口卡入压杆32的定位卡槽321中,使复位按键3与压臂10锁扣成一体;当手指松开消除压力时,大弹簧12的反弹力使复位按键3上移一段距离,且上移的距离小于限位挡板31与接地弹片5头部之间的距离,这样在保持地线动触点51与接地静触点141触碰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复位按键3在大弹簧12的弹力作用下,推动压臂10左右两臂膀101和零线弹片4及火线弹片6的头部同时上移,使零线动触点41与零线静触点161及火线动触点61与火线静触点151随后才触碰电连接,达到了在接通电源时地线先接通,零线及火线后接通的目的;
[0034]脱扣断电时,如图6及图7所示,脱扣线圈9接通电源,脱扣线圈9产生的磁场吸动铁芯7向后移动,拉动脱扣卡片11的方形开口脱离压杆32的定位卡槽321,复位按键3与压臂10在大弹簧12的作用下脱扣分离,零线弹片4及火线弹片6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其头部推动压臂一同向下移动,零线动触点41与零线静触点161及火线动触点61与火线静触点151首先分离;同时大弹簧12推着复位按键3上移,其限位挡板31首先接触到接地弹片5的头部,然后再一同上移并推动接地弹片上的地线动触点51与接地静触点141随后才分离,从而实现了在漏电脱扣断电过程中,零线动触点41与零线静触点161及火线动触点61与火线静触点151先分离,地线动触点51与接地静触点141后分离的效果,使地线能够真正发挥其第二保护作用,更加安全可靠。
[00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复位按键3与压杆32不在同一条轴线上从而加大限位挡板31搭设接地弹片5的平台面积。
[0036]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出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及变形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三极断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I)及线路板(2);所述线路板(2)安装在外壳(I)内; 复位按键(3);所述复位按键(3)设在外壳(I)内并可轴向上下移动,复位按键(3)的上端部穿过线路板(2)伸出外壳(I)外从而形成按压部,在复位按键(3)上设有限位挡板(31),在复位按键(3)的下方设有压杆(32),在压杆(32)上设有定位卡槽(321); 零线弹片(4)、接地弹片(5)及火线弹片(6);所述零线弹片(4)、接地弹片(5)及火线弹片(6)的尾部分别安装在线路板(2)上并电连接,在零线弹片(4)、接地弹片(5)及火线弹片(6 )的头部分别设有零线动触点(41)、地线动触点(51)及火线动触点(61),接地弹片(5 )的头部位于限位挡板(31)的上方; 铁芯(7)、小弹簧(8)、脱扣线圈(9)及脱扣卡片(11);所述铁芯(7)及小弹簧(8)均设在脱扣线圈(9)的芯内,铁芯(7)在脱扣线圈(9)的芯内可水平轴向移动,小弹簧(8)的一端抵靠在脱扣线圈(9)的芯内尾部,小弹簧(8)的另一端抵靠在铁芯(7)的尾部,所述脱扣卡片(11)的开口滑槽卡设在铁芯(7)的头部卡槽内并可上下移动; 压臂(10);所述压臂(10)套设在压杆(32)上并可相对上下移动,在压臂(10)的两侧分别设有臂膀(101),在压臂(10)的中部设有插口(102),所述脱扣卡片(11)的方形开口位于压臂(10)的插口(102)中,脱扣卡片(11)随着小弹簧(8)的弹力推动铁芯(7)向前移动时,脱扣卡片(11)的方形开口可卡入定位卡槽(321)中使复位按键(3)与压臂(10)锁扣为一体,所述零线弹片(4)及火线弹片(6)分别抵靠在压臂(10)的两臂膀(101)上; 大弹簧(12)及脱扣架(13);所述脱扣架(13)安装在线路板(2)上,所述脱扣线圈(9)安装在脱扣架(13)内,在脱扣架(13)的两侧均设有纵向的开口滑槽(131),所述压臂(10)位于脱扣架(13)内,其两臂膀(101)在开口滑槽(131)内并可上下移动;所述大弹簧(12)的下端抵靠在外壳(I)内的底部,大弹簧(12)的上端抵靠在压杆(32)的尾部,限位挡板(31)与大弹簧(12)配合推动接地弹片(5)的头部向上移动; 接地插脚(14)、火线电源插脚(15)及零线电源插脚(16);在接地插脚(14)、火线电源插脚(15)及零线电源插脚(16)的上端分别设有接地静触点(141)、火线静触点(151)及零线静触点(161),所述接地插脚(14)、火线电源插脚(15)及零线电源插脚(16)分别固定在脱扣架(13)上,所述接地插脚(14)、火线电源插脚(15)及零线电源插脚(16)分别从外壳(I)内穿出,接地静触点(141)与地线动触点(51)相对应并可触碰电连接,火线静触点(151)与火线动触点(61)相对应并可触碰电连接,零线静触点(161)与零线动触点(41)相对应并可触碰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极断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按键(3)与压杆(32)不在同一条轴线上从而加大限位挡板(31)搭设接地弹片(5)的平台面积。
【文档编号】H01R13/66GK205693086SQ201620591872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7日 公开号201620591872.4, CN 201620591872, CN 205693086 U, CN 205693086U, CN-U-205693086, CN201620591872, CN201620591872.4, CN205693086 U, CN205693086U
【发明人】田玉江
【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信辉达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