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1018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数据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数据线,属于数据通信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数据线,其作用是来连接移动设备和电脑的,来达到数据通信目的。通俗点说,就是连接电脑用来传送铃图片等类文件的通路工具。现在随着电子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数据线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获缺的部分,随着数据线使用的广泛,现有的数据线由于采用简单结构,对数据线内的铜线的保护较差,且现有的数据线,能承受的拉力较小,在拉扯时容易断裂,使得人们需要不停更换新的数据线,加大生活支出,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数据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数据线,通过在铜线外侧设置绝缘层,且在绝缘层与内胶层之间设置填充物,保证铜线的正常使用,且不会磨损绝缘层,通过设置抗压层,避免线体被挤压而使铜线变形,通过设置织物保护层,且在织物保护层内部设置钢丝,保护铜线的同时,提高线体整体的抗拉性能,且使用耐候性PC塑料材料制作外胶层,提高线体的耐候性,该数据线具有极强耐拉和耐压性能,有效的延长数据线的使用寿命,适宜推广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数据线,包括线体、接入口和输出口,所述线体两端分别连接接入口和输出口,所述线体包括外胶层、织物保护层、抗压层、内胶层和铜线,所述铜线设置于内胶层内部,所述内胶层外侧设有抗压层,所述抗压层外侧设有织物保护层,所述织物保护层外侧设有外胶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铜线的设置根数为四根,每根所述铜线外壁均设有绝缘层,所述铜线与内胶层内壁之间的空隙内设有填充物,所述填充物为海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胶层与抗压层内壁贴合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抗压层外壁与织物保护层内壁贴合设置,所述织物保护层内部设有钢丝,所述钢丝的设置根数为四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织物保护层外壁与外胶层内壁贴合设置,所述外胶层由耐候性PC塑料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新型数据线,通过在铜线外侧设置绝缘层,且在绝缘层与内胶层之间设置填充物,保证铜线的正常使用,且不会磨损绝缘层,通过设置抗压层,避免线体被挤压而使铜线变形,通过设置织物保护层,且在织物保护层内部设置钢丝,保护铜线的同时,提高线体整体的抗拉性能,且使用耐候性PC塑料材料制作外胶层,提高线体的耐候性,该数据线具有极强耐拉和耐压性能,有效的延长数据线的使用寿命,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数据线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数据线截面图;

图中标号:1、线体;2、接入口;3、输出口;4、绝缘层;5、外胶层;6、织物保护层;7、抗压层;8、钢丝;9、内胶层;10、铜线;11、填充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数据线,包括线体1、接入口2和输出口3,所述线体1两端分别连接接入口2和输出口3,所述线体1包括外胶层5、织物保护层6、抗压层7、内胶层9和铜线10,所述铜线10设置于内胶层9内部,所述内胶层9外侧设有抗压层7,所述抗压层7外侧设有织物保护层6,所述织物保护层6外侧设有外胶层5。

所述铜线10的设置根数为四根,每根所述铜线10外壁均设有绝缘层4,所述铜线10与内胶层9内壁之间的空隙内设有填充物11,所述填充物11为海绵,所述内胶层9与抗压层7内壁贴合设置,所述抗压层7外壁与织物保护层6内壁贴合设置,所述织物保护层6内部设有钢丝8,所述钢丝8的设置根数为四根,所述织物保护层6外壁与外胶层5内壁贴合设置,所述外胶层5由耐候性PC塑料材料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数据线,工作时,通过在铜线外侧设置绝缘层,且在绝缘层与内胶层之间设置填充物,保证铜线的正常使用,且不会磨损绝缘层,通过设置抗压层,避免线体被挤压而使铜线变形,通过设置织物保护层,且在织物保护层内部设置钢丝,保护铜线的同时,提高线体整体的抗拉性能,且使用耐候性PC塑料材料制作外胶层,提高线体的耐候性,该数据线具有极强耐拉和耐压性能,有效的延长数据线的使用寿命,适宜推广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