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8413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卷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针。



背景技术:

随着二次电芯商业化的发展,市场对其能量密度(ED)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图1所示,卷针1具有对称结构,厚度为6~10mm,隔离膜20切割后留白约2mm,即隔离膜20起始位置到卷绕结构中心距离约为8~12mm,如图2所示,卷针1抽离后,隔离膜20极易在电芯厚度方向上与极耳位一次甚至两次重叠,使得电芯厚度增加,能量密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卷针,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所提供的卷针,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以及切割件,在三维坐标系中分别存在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

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夹持区,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能够配合夹紧伸入所述夹持区内的隔离膜,

所述第一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侧设置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设置在所述夹持区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侧,

所述切割件置于所述收纳槽内,且能够朝所述第二夹持部伸出,并切断隔离膜。

优选地,所述切割件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侧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边缘。

优选地,所述切割件为切割刀。

优选地,所述切割刀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1~5mm。

优选地,所述切割刀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尺寸为0.5~2mm。

优选地,还包括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切割刀朝所述第二夹持部伸出。

优选地,所述切割刀包括主体以及切刀支架,所述收纳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主体置于所述收纳槽内,所述切刀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伸出所述收纳槽,并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侧对应所述收纳槽设置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能够避让所述切割件的运动轨迹。

优选地,所述避让槽内设置有弹性缓冲件。

优选地,所述弹性缓冲件为弹簧缓冲层。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卷针通过切割件能够将隔离膜由夹持区的一侧切断,之后第一夹持部以及第二夹持部能够共同加持着位于夹持区内的一段隔离膜一起抽出,从而减少了电芯中心部分多余隔离膜的长度,降低了电芯厚度,从而提高了电芯的能量密度。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背景技术所提供的卷针与绕卷电芯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背景技术所提供的绕卷完成的绕卷电芯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卷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卷针与绕卷电芯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绕卷完成的绕卷电芯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夹持部朝向第二夹持部的侧面的正示图。

附图标记:

1-卷针;

10-第一夹持部;

100-收纳槽;

12-第二夹持部;

120-避让槽;

14-切割件;

140-主体;

142-切刀支架;

16-夹持区;

160-咬合齿;

18-弹性缓冲件;

2-电芯;

20-隔离膜;

200-隔离膜末端。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文中所述“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图中的卷针的放置状态为参照。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所提供附图所存在的三维坐标系分别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其中,第一方向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第二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三方向为上下方向。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卷针1,包括第一夹持部10第二夹持部12以及切割件14。其中,第一夹持部10以及第二夹持部12均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夹持部12设置在第一夹持部10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第一夹持部10与第二夹持部12之间形成夹持区16。在第一夹持部10与第二夹持部12位于夹持区16内部的区域内可以设置咬合齿160,第一夹持部10与第二夹持部12能够通过咬合齿160配合夹紧伸入夹持区16内的隔离膜20。

与此同时,第一夹持部10朝向第二夹持部12的一侧设置有收纳槽100,收纳槽100设置在夹持区16的一侧,并沿第一方向贯通第一夹持部10,切割件14在常态下置于收纳槽100内,以避免干扰正常的绕卷过程。此时的夹持区16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应小于第一夹持部10与第二夹持部12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以便为切割件14留出空间。

当需要进行电芯2的绕卷时,如图4所示,首先将隔离膜20的端部由切割件14所在的一侧(图中为上方)伸入到夹持区16内,移动第一夹持部10以及第二夹持部12的相对位置,使隔离膜20被加紧在夹持区16内,之后开始电芯2的绕卷。在绕卷完成后,控制切割件14朝第二夹持部12伸出,并切断隔离膜20,形成隔离膜末端200。切断后,夹持区16保持夹紧状态,抽芯后,便可将切割形成的隔离膜末端200带出电芯2的中心,形成图5所示的电芯结构。在相关技术中,隔离膜末端200残留在电芯的中心部位之后便会增加电芯的厚度(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并且由于隔离膜末端200为自由端,可以较为随意的进行移动,如果隔离膜末端200发生一次或两次重叠,则会进一步增加电芯2的厚度。因此,将隔离膜末端200切断并取出后能够有效避免因隔离膜末端200而导致的电芯2厚度的增加,从而提高了电芯2的能量密度。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隔离膜末端200的长度尽量长,最好将切割件14设置在第一夹持部10朝向第二夹持部12的一侧的边缘位置,这样能够使隔离膜末端200获得近10mm的长度,切割后隔离膜20的端部仅留下2mm左右的多余部分。

如图3所示,切割件14优选采用切割刀的方式来切断隔离膜20。切割刀20不宜过短,一般在第一夹持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要保持在1~5mm,否则易发生切不断的情况。切割刀20的厚度也不宜太薄,否则硬度较低,易损坏。一般厚度在0.5~2mm范围内。为了便于切割刀快速、精确的进行切割,本实施例还为切割刀14配备了动力装置(图中未示出),用于驱动切割刀14朝第二夹持部12伸出。由于动力装置较大,因此,不宜设置在第一夹持部10以及第二夹持部12上。本实施例将动力装置设置在第一夹持部10沿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夹持部朝向第二夹持部的侧面的正示图,在图6中,第一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为垂直于纸面方向,第三方向为上下方向。如图6所示,切割刀14设计为包括主体140以及切刀支架142两部分,主体140置于收纳槽100内,用于切割隔离膜20,切刀支架142则沿第一方向伸出收纳槽100,并与动力装置连接。

请继续参见图3,为了使切割件14的切割过程对第二夹持部12造成破坏,同时也为了保护切割件14自身,本实施例在第二夹持部12对应收纳槽100的位置设置了避让槽120,避让槽120能够避让切割件14的避让轨迹。在避让槽120内还可设置弹性缓冲件18,以减缓切割件14的冲势,弹性缓冲件14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图所示的在避让槽120内设置弹簧缓冲层的形式。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卷针能够减少电芯中心部分多余隔离膜的长度,降低了电芯厚度,从而提高了电芯的能量密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基于本申请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