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电源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7405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电源插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的电源插头。



背景技术:

电瓶车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用充电器进行频繁充电。反复将充电器插头进行插拔过程中,插接孔内线路容易松动,导致接触不良。此外,有些使用情况下,充电器内部线路需要正负极反接,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将插头也反过来接入。这就需要将插头做成能够正反接入的对称结构,但是这样的结构也带来一个问题,由于对称结构不容易分辨插头的插接方向,一旦接反可能会带来电路板烧毁的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的电源插头,在插头中设置了用于固定接线的内架,增强了插头结构,并在插头上设计了用于区分方向的可拆卸的盖板,便于分辨插接方向。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的电源插头,包括插接座体,插接座体一端设有电极插接孔,插接座体顶面和底面中部均设有插接座凹槽,插接座凹槽延伸方向与插头插接方向相同,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安装于插接座顶面或底面,插接座体内安装有内架,内架一端设有电极插接孔,内部具有用于安装电线接触片的空腔,内架顶面和底面均设有内架凹槽,内架凹槽延伸方向与插头插接方向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内架包括内上架和内下架,所述内上架包括上盖板以及与上盖板连接的内架端片,所述内架顶面的内架凹槽设置在上盖板顶面上,所述电极插接孔设置在内架端片上,所述内架底面的内架凹槽设置在内下架底面上,内下架上设有两个彼此平行的长槽。

进一步的,所述内上架插接在内下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内下架顶部设置有滑槽,所述内上架上盖板底面上设置有与滑槽位置形状相匹配的突条,通过滑槽、突条配合,内下架和内上架能够相对滑动插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架还连接有加强片。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片连接在内下架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插接座体顶面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盖板底面设置有与定位孔数量和位置相匹配的定位柱。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孔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沿插接座顶面凹槽两边。

进一步的,所述插接座体两侧纵向设置有固定槽,所述盖板两侧连接有卡脚,两卡脚位置形状与固定槽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底面设置有与插接座顶面凹槽位置相对应的浅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通过内架设计,能够增加插接座体的强度;内架采用滑动分体式结构,安装简便,稳定性好;内架上连接的加强片能够明显改善插接座体与手持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盖板上的定位结构能够令盖板与插接座体直接的盖合位置更为精确,而盖板两侧的卡脚能够增强盖板与插接座体的盖合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进的电源插头结构示意图,其中盖板为拿下状态。

图2为图1中盖板盖合时状态示意图。

图3为插接座体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4为内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内架中内上架和内下架略微滑开状态示意图。

图6为内下架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7为内上架上盖板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8为盖板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9为设置有浅槽的盖板纵向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改进的电源插头,包括插接座体1,插接座体头部一端设有电极插接孔2,其尾部连接有手持部3,手持部3与充电线4相连,手持部与充电线均为电源插头上的通用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再赘述。图1中,插接座体顶面和底面中部均设有插接座凹槽5,插接座凹槽5延伸方向与插头插接方向相同,插接座凹槽5用于在插接电瓶车插头时容纳接地头,设置在插接座体顶面和底面的凹槽保证了本插头无论正向还是反向都能够很好地与充电器连接。插接座体还包括盖板6,盖板6安装在插接座顶面或底面上,通过盖板的存在利于分辨插头的插接方向。如图3所示,插接座体1内安装有内架7,内架7一端设有电极插接孔3,内部具有用于安装电线接触片的空腔,内架7空腔与电极插接孔相连通;另一端具有能够让电线接触片伸出的空隙,空隙与空腔连通。内架7外形与插接座体外形相匹配,因此在内架顶面和底面均设有内架凹槽8,内架凹槽延伸方向与插头插接方向相同。本例中电线接触片为两片U形磷铜片,分别由于与插头两极相连。U形磷铜片一端形成包围或半包围结构置于空腔中用于接触插头两极,另一端自空腔一头空隙处伸出用于与电线连接。

具体的说,如图4、图5所示,内架7包括内上架701和内下架702,所述内上架包括上盖板701-1以及与上盖板701-1连接的内架端片701-2,所述内架顶面的内架凹槽8设置在上盖板顶面上,所述电极插接孔2设置在内架端片上,所述内架底面的内架凹槽8设置在内下架702,底面上,内下架702上设有两个彼此平行的长槽702-1。如图6所示,在内下架顶部设置有滑槽702-1,如图7所示,内上架上盖板底面上设置有与滑槽位置形状相匹配的突条701-3,通过滑槽、突条配合,内下架和内上架能够形成抽屉式结构,彼此相对滑动插接。

考虑到在插接操作时插接座体与手持部容易产生扭力,长期使用后手持部与插接座体之间易脱落、断裂,为了改善这一缺陷,我们在内架尾部(以插接孔的一端为头部,以电线连接端为尾部)还连接有加强片703,内架设置在插接座体中,而加强片位于手持部中,能够加强插接座体与手持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具体的说,加强片连接在内下架尾端中部位置。

如图1所示,插接座体1顶面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在沿插接座顶面凹槽两边的定位孔10,如图8所示,在盖板6底面与定位孔相应位置设置有两个定位柱11。需要说明的是,定位孔10和定位柱1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上述方式仅为优选例。

此外,作为改进,在插接座体两侧纵向设置有固定槽8,在盖板6两侧连接有卡脚9,两卡脚位置形状与固定槽相匹配,卡脚底部内收形成钩状,能够牢牢包覆住插接座体两侧,令盖板不易松脱。卡脚厚度应小于或等于固定槽深度,当盖板安装在插接座体上时,卡脚不会突出于插接座体侧壁。在某些应用场景下,插接座体表面的插接座凹槽深度可能无法满足接地极尺寸,未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在盖板底面设置与插接座顶面凹槽位置相对应的浅槽12,浅槽12与插接座凹槽合围从而扩大了插接座体中接地极的容纳空间。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