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型船舶用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165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工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舶用电缆。



背景技术:

船舶用电缆又称船用电力电缆,是一种用于河海各种船舶及海上石油平台等水上建筑的电力、照明和一般控制之用的电线电缆。

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船舶上所使用的电缆基本都是无卤、低烟型、耐盐碱的特种电缆。我国整体的船用电缆行业受国内外船舶工业的发展需求量也会大大增加。

而现有技术中,缺少船舶用电缆与智能电缆结合的电缆,不适应于船舶工业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型船舶用电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智能型船舶用电缆,包括电缆主体,所述电缆主体包括电缆线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线芯外依次设有陶瓷硅胶带层、铠装层、外护套层;

还包括至少一排纳米振动传感器,每个所述纳米振动传感器均通过信号传输给所述电缆主体外的外部设备,至少一排所述纳米振动传感器沿所述电缆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电缆线芯与所述陶瓷硅胶带层之间。

本实用新型在电缆线芯与陶瓷硅胶带层之间设置多个纳米振动传感器后,可以电缆铺设周边环境进行感知,并信号传输给外部设备。当电缆安装所在地存在地震、激烈振动等异常情况的时候,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纳米振动传感器实时监测,维护人员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排查检测,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

还包括至少一排纳米压力传感器,至少一排所述纳米压力传感器沿所述电缆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电缆线芯与所述陶瓷硅胶带层之间,且一排所述纳米压力传感器的侧边设有一排所述纳米振动传感器;

每个所述纳米压力传感器均通过信号传输给所述电缆主体外的外部设备。由于船舶用电缆的铺设场所环境复杂,水路均涉及,本实用新型增设纳米压力传感器,对电缆主体铺设周边的压力进行检测,当压力昼变的时,可以实时的检测到异常点,对异常点进行有机排查。

每一个所述纳米振动传感器、每一个所述纳米压力传感器均连接信号处理装置,相邻的所述纳米振动传感器和所述纳米压力传感器共用同一个所述信号处理装置,每个所述信号处理装置连接一个无线信号发送装置,所述信号处理装置、所述无线信号发送装置均集成在所述电缆线芯与所述陶瓷硅胶带层之间;

所述电缆主体外设有无线信号接收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纳米振动传感器、纳米压力传感器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与外部设备连接。

在所述电缆线芯与所述陶瓷硅胶带层之间还设有至少一条传输信号用通讯光纤,所述通讯光纤的条数与所述纳米振动传感器的排数相同,一条所述通讯光纤位于一排所述纳米振动传感器侧边;

每个所述纳米振动传感器、每个所述纳米压力传感器均连接其侧边的通讯光纤,所述通讯光纤的端部通过所述电缆主体的接头连接外部设备。

一条所述通讯光纤、一排所述纳米振动传感器和一排所述纳米压力传感器形成一组功能模块设置在所述电缆线芯与所述陶瓷硅胶带层之间。

所述电缆线芯与所述陶瓷硅胶带层之间均匀设有至少两组功能模块。

所述功能模块的个数与所述电缆线芯的个数相同。

当所述电缆线芯为四个时,所述功能模块为四组,每个所述功能模块均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电缆线芯之间。

也可以根据所述电缆主体的直径来确定功能模块的组数,所述电缆主体的直径为D,所述功能模块的组数为N,则:

D<15mm时,N=3组;

D<30mm时,N=6组;

D<50mm时,N=9组;

D<70mm时,N=13组;

D<100mm时,N=20组;

D≥100mm时,N=22组。

所述电缆线芯包括导体、包覆在所述导体外部的绝缘层,所述导体采用软铜导体,所述绝缘层采用XLPE材料制成的XLPE绝缘层。

所述铠装层采用不锈钢、铝和铝合金带互锁铠装层。

所述外护套层采用PUR材料制成的PUR外护套层。

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用于船舶电缆中,通过纳米传感器的应用,实现环境振动、压力突变等危险时候,给出报警信号,给维护维修人员排查工作带来方便,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四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智能型船舶用电缆,包括电缆主体,电缆主体包括电缆线芯,电缆线芯包括导体1、包覆在导体1外部的绝缘层2,导体1采用软铜导体,绝缘层2采用XLPE材料制成的XLPE绝缘层2。电缆线芯外依次设有陶瓷硅胶带层6、铠装层7、外护套层8。铠装层7采用不锈钢、铝和铝合金带互锁铠装层。外护套层8采用PUR材料制成的PUR外护套层。

在电缆线芯与陶瓷硅胶带层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功能模块,每组功能模块均包括一排纳米振动传感器3、一排纳米压力传感器4、一条通讯光纤5。每组功能模块均沿电缆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每个纳米振动传感器3、每个纳米压力传感器4均通过信号传输给电缆主体外的外部设备。信号传输时,可以采用有线的形式:每个纳米振动传感器3、每个纳米压力传感器4均连接其侧边的通讯光纤5,通讯光纤5的端部通过电缆主体的接头连接外部设备。

信号传输时,可以采用无线的形式:每一个纳米振动传感器3、每一个纳米压力传感器4均连接信号处理装置,相邻的纳米振动传感器3和纳米压力传感器4共用同一个信号处理装置,每个信号处理装置连接一个无线信号发送装置,信号处理装置、无线信号发送装置均集成在电缆线芯与陶瓷硅胶带层之间。电缆主体外设有无线信号接收装置。

电缆线芯与陶瓷硅胶带层之间均匀设有至少两组功能模块。功能模块的个数与电缆线芯的个数相同。如图1中所示,当电缆线芯为四个时,功能模块为四组,每个功能模块均设置在相邻两个电缆线芯之间。

也可以根据电缆主体的直径来确定功能模块的组数,电缆主体的直径为D,功能模块的组数为N,则:D<15mm时,N=3组;D<30mm时,N=6组;D<50mm时,N=9组;D<70mm时,N=13组;D<100mm时,N=20组;D≥100mm时,N=22组。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