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PIN欧规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53012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3PIN欧规插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插头,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3pin欧规插头。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3pin欧规插头通常会采用二次注塑方式生成,先采用嵌入成型方式将弹片、插脚和下盖成型在一起,再采用二次成型的方式在弹片、插脚、下盖上注塑上盖,二次成型过程会在上盖包覆弹片的过程包覆不好,造成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3pin欧规插头。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3pin欧规插头,包括座体、两个插脚、以及弹片;

两个所述插脚嵌设在所述座体上,由所述座体的第一侧向外伸出;

所述弹片由所述第一侧安装到所述座体上,所述弹片在与所述第一侧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地线孔,以供接地脚插装,让所述接地脚与两个所述插脚形成三pin插头。

优选地,所述弹片由所述第一侧插接安装到所述座体上。

优选地,所述弹片包括基板、以及分别在所述基板的两相对端向同侧弯折形成的第一插接部、第二插接部;

所述第一侧上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插接部、第二插接部分别插接的第一插槽、第二插槽;

所述地线孔设在所述基板上,且与所述第二插槽正对,供所述接地脚插入所述第二插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接部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插接部上设有侧向凸起与所述第一插槽卡合的防脱卡头。

优选地,所述第二插接部包括板状的插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插板远离所述基板一端的接线座,所述插板在所述基板的端部弯折形成,所述接线座和所述基板向所述插板的同侧伸出,所述接线座与所述地线孔相对设置,所述接线座上设有供所述接地脚插接的插接孔。

优选地,所述接线座与所述插板之间连接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接线座的宽度和所述插板的宽度,在所述接线座和所述插板之间形成卡口;

所述第二插槽内形成有与所述卡口位置对应的限位骨,所述限位骨沿所述第二插接部的插入方向设置,以在所述第二插接部插入所述第二插槽时,所述限位骨卡入所述卡口隔离所述接线座和所述插板。

优选地,所述弹片还包括向所述第二插接部内弯折方向设置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收容在所述第二插接部内,并与所述地线孔位置对应,形成对所述接地脚插入所述地线孔后的插入方向引导的引导孔。

优选地,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分别与所述基板两侧边连接的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上分别形成有弧形的挡板结构,所述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上的弧形挡板结构的开口相对,对应形成所述引导孔,所述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与所述插板间隔设置,以在所述第二插接部插入所述插槽时让所述限位骨卡合到所述定位机构和所述插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座体上设有由所述第一侧的边缘沿所述弹片的插接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插槽、第二插槽,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的宽度分别小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第二插接部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上形成有供所述基板容置的收容槽,所述基板的边缘设有向所述座体翻折形成的弯折脚,所述收容槽内设有供所述弯折脚插接的插孔,所述弯折脚由所述插孔插入所述座体内侧,并与所述座体内侧扣合。

实施本发明的3pin欧规插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插头的弹片能直接从座体外安装到座体上,简化了插头的生产工艺,让插头的生产能够自动化,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3pin欧规插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3pin欧规插头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3pin欧规插头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3pin欧规插头另一角度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3pin欧规插头包括座体1、两个插脚2、以及弹片3。两个插脚2嵌设在座体1上,由座体1的第一侧a向外伸出,形成插头的正负极。优选地,插脚2通常采用嵌入式注塑成型的方式嵌设到座体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插接到座体1上。弹片3由第一侧a安装到座体1上,弹片3在与第一侧a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地线孔312,以供接地脚插装,让接地脚与两个插脚2形成三pin插头。接地脚插装到地线孔312内,用来连接地线,让插头接地。

弹片3直接从第一侧a安装到座体1上,简化了插头的生产工艺,让插头的生产能够自动化,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制造成本。

优选地,弹片3由第一侧a插接安装到座体1上,在弹片3插装后就能直接固定在座体1上,不用进行后续的处理。在其他实施例中,座体1上也可设置对弹片3卡合的卡合机构,弹片3在安装到座体1后,依靠卡合机构将弹片3固定定位;也可在座体1上设置熔柱,弹片3上设置套设到熔柱上的熔孔,将熔柱熔化后将弹片3固定定位。

弹片3包括基板31、以及分别在基板31的两相对端向同侧弯折形成的第一插接部32、第二插接部33。第一侧a上形成有供第一插接部32、第二插接部33分别插接的第一插槽11、第二插槽12,在插入后可让弹片3与座体1之间的固定定位,防止弹片3松脱。

优选地,第一侧a上形成有供基板31容置的收容槽13,弹片3安装到位后,基板31收容在收容槽13内,让基板31的外表面不高出第一侧a表面。基板31的边缘设有向座体1翻折形成的弯折脚311,收容槽13内设有供弯折脚311插接的插孔131,弯折脚311由插孔131插入座体1内侧,在插入后铆压弯折脚311,使弯折脚311与座体1内侧扣合,固定住弹片3。

弯折脚311插入后,内端可以进行接地。基板31的两侧边均设有弯折脚311,可保证弹片3插入时的定位准确。在其他实施例中,基板31也可直接贴合到第一侧a表面,也可将弯折脚311取消。依靠其他位置接地。

进一步地,地线孔312设在基板31上,且与第二插槽12正对,供接地脚插入第二插槽12。第二插槽12既能让第二插接部33插入,还能让接地脚插入,为接地脚提供了插接空间,在接地脚插入后与弹片3导通。

第一插接部32为板状结构,为了保证弹片3插入座体1后的位置定位,第一插接部32上设有侧向凸起与第一插槽11卡合的防脱卡头321。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槽11为穿孔,在第一插接部32插入第一插槽11后,防脱卡头321与第一插槽11的末端端部卡合,防止第一插接部32脱出第一插槽11。在其他实施例中,防脱卡头321也可与第一插槽11的内壁面卡合。

进一步地,第二插接部33包括板状的插板331、以及设置在插板331远离基板31一端的接线座332。插板331在基板31的端部弯折形成,接线座332和基板31向插板331的同侧伸出,接线座332与地线孔312相对设置。

优选地,接线座332上设有供接地脚插接的插接孔3321,在接地脚插入地线孔312后,接地脚的内端与插入到接线座332的插接孔3321内实现连接定位。在其他实施例中,接地脚也可卡合到接线座33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线座332与插板331之间连接有连接部333,连接部333的宽度小于接线座332的宽度和插板331的宽度,在接线座332和插板331之间形成卡口334。

第二插槽12内形成有与卡口334位置对应的限位骨121,限位骨121沿第二插接部33的插入方向设置,以在第二插接部33插入第二插槽12时,限位骨121卡入卡口334隔离接线座332和插板331。限位骨121可起到对第二插接部33插入时的方向进行限定的作用,在卡口334与限位骨121卡合后,可让第二插接部33按特定的方向插入。

弹片3还包括向第二插接部33内弯折方向设置的定位机构34,定位机构34收容在第二插接部33内,并与地线孔312位置对应,形成对接地脚插入地线孔312后的插入方向引导的引导孔35。引导孔35可让接地脚在插入地线孔312后按特定的方向插入到接线座332上,让插接能实现自动化。

定位机构34包括分别与基板31两侧边连接的第一定位部341、第二定位部342,第一定位部341、第二定位部342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341、第二定位部342在基板31的侧边弯折形成,与基板31为一体结构。

优选地,第一定位部341、第二定位部342上分别形成有弧形的挡板结构,第一定位部341、第二定位部342上的弧形挡板结构的开口相对,对应形成引导孔35。第一定位部341、第二定位部342与插板331间隔设置,以在第二插接部33插入插槽时让限位骨121卡合到定位机构34和插板331之间,也起到对弹片3的插入方向进行导向的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引导孔35也可只由基板31一边的定位部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体1上设有由第一侧a的边缘沿弹片3的插接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开口14、第二开口15,第一开口14、第二开口15分别连通至第一插槽11、第二插槽12,让第一插接部32和插板331能分别由第一开口14、第二开口15外露。

优选地,为了既能保证第一插接部32和插板331能从第一开口14、第二开口15外露,还能保证第一插接部32和插板331不脱出第一开口14、第二开口15,第一开口14、第二开口15的宽度分别小于第一插接部32、第二插接部33的宽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4、第二开口15的长度还分别小于第一插接部32、插板331的长度,当然,第一开口14、第二开口15的长度也可分别大于或等于第一插接部32、插板331的长度。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