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0172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端子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发明涉及一种端子模块,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子卡连接器中且二合一的端子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的进步带来的手机大众化的普及,内存卡已是手机必不可少的外接卡。现在普遍使用的手机内存卡为sd(tf)闪存卡,手机上也设置有相对应的电子卡连接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结构且内存量更大的手机内存卡(如ufs卡)将会普及,这样将会使得现有的电子卡连接器无法同时兼容两种内存卡,使得两种内存卡的切换使用变得无法实现,造成现有手机无法升级扩展其内存。

所以,希望提出一种新的端子模块,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合一的端子模块,其可以实现sd卡和ufs卡两种内存卡的切换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端子模块,用以分别插接sd卡和ufs卡,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在插拔方向上划分为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位于第二端子组的前方。当sd卡插入时,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导电端子与sd卡的金手指相接触,当ufs卡插入时,所述第一、二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共同与ufs卡的金手指相接触。所述sd卡接触的第一端子组的导电端子数量大于所述ufs卡接触的第一端子组的导电端子数量。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ufs卡接触的第二端子组的导电端子数量大于ufs卡接触的第一端子组的导电端子数量。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沿横向排布的八根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沿横向排布的十根导电端子,当ufs卡插入至收容腔时,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十根导电端子与第一端子组中的第三和第五根导电端子共同与ufs卡的金手指相接触,所述第一端子组中的第三和第五根导电端子为电源端子。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呈相对设置排布。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持在绝缘本体上的固持部、自固持部向外凸伸的弹性臂及延伸出绝缘本体外的焊接部,所述弹性臂与焊接部分别位于固持部的两侧,且弹性臂的末端沿着远离焊接部的方向延伸。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贯穿绝缘本体的收容槽、位于收容槽下侧的导滑部及沿垂直插拔方向凸伸入收容槽内的抵压块,所述弹性臂的末端收容入收容槽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滑部与抵压块分别位于弹性臂的上侧和下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抵压块呈一对设置于弹性臂末端的两侧部且沿垂直于插拔方向相对延伸。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子模块包括金属板,该金属板与所述导电端子一体冲压成型,并与绝缘本体结合后,所述金属板与导电端子相互分离。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子模块可在其外围包覆遮蔽壳体以形成插接sd卡和ufs卡的电子卡连接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当sd卡插入时,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导电端子与sd卡的金手指相接触,当ufs卡插入时,所述第一、二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共同与ufs卡的金手指相接触。所述sd卡接触的第一端子组的导电端子数量大于所述ufs卡接触的第一端子组的导电端子数量。所述导电端子的双排结构排布可实现sd卡和ufs卡的切换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端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端子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端子模块的主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端子模块使用的sd卡的主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端子模块使用的ufs卡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二合一的端子模块100,该端子模块100可组装至电子卡连接器(未图示)中并用以插接电子卡。所述端子模块100包括绝缘本体1及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及金属板3。所述绝缘本体1在注塑于导电端子2及金属板3的过程中成型。所述导电端子2与金属板3一体冲压成型端子料带,以减少成型工序,降低成本。所述端子模块100可在其外围包覆遮蔽壳体(未图示)以形成所述电子卡连接器。

如图2至图3所示,所述端子料带以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再将料带上的导电端子2与金属板3切断分开。所述导电端子2在插拔方向上划分为第一端子组201及第二端子组202,所述第一端子组201位于第二端子组202的前方。所述第一端子组201具有沿横向排布的八根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组201自左向右的第三和第五根导电端子均为电源端子,而其他导电端子则为信号端子或接地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202具有沿横向排布的十根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202的最外侧两根导电端子的结构与中间的八根导电端子的结构略微不同,其端子根部微斜向设计,从而减小了端子模块100的横向距离。所述第一端子组201和第二端子组202的导电端子相对设置排布,减小了端子模块100的长度,解决了其占用空间过大且与电子卡连接器中的托盘的干涉问题。

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固持在绝缘本体1上的固持部21、自固持部21向外凸伸的弹性臂22及延伸出绝缘本体1外的焊接部23。所述弹性臂22设有接触电子卡中金手指的接触部24及位于弹性臂22末端的端部,所述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4与焊接部23分别位于固持部21的两侧,且弹性臂22的端部沿着远离焊接部23的方向延伸。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贯穿绝缘本体1的收容槽10、位于收容槽10下侧的导滑部11及沿垂直插拔方向凸伸入收容槽10内的抵压块12。所述弹性臂22的末端收容入收容槽10内,该导滑部11与抵压块12分别位于弹性臂22的上侧和下侧,是以当电子卡插入时,导电端子2的弹性臂32发生变形且其末端可在收容槽10内凸伸,以增加导电端子2的变形空间。

所述抵压块12呈一对设置于弹性臂22末端的两侧部且该抵压块12沿垂直于插拔方向相对延伸,用以改善弹性臂22末端的接触平衡。当导电端子2与绝缘本体1一体注塑成型时,该贯通的收容槽10方便夹具定位弹性臂22的末端,防止弹性臂22在注塑成型时被冲刷移位。当电子卡插入时,电子卡挤压弹性臂22发生变形,且该弹性臂22的端部可支撑在绝缘本体1的导滑部11上并在导滑部11上滑动,可防止接触部24向下发生过渡变形,以增强接触部24的应力强度,保证接触部24与电子卡的可靠对接,同时也可防止导电端子2与电路板的发生短路现象。若要拔出电子卡时,因弹性臂22的上侧被抵压块12抵接,可防止电子卡在推出时顶推到弹性臂22的末端,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导电端子2并延长电子卡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该电子卡400为sd卡,其具有排布成一排的八根金手指,该八根金手指传递的信号从右至左分别为数据位1(dat1)、数据位0(dat0)、电源地(vss)、时钟(clk)、电源(vdd)、命令/回复(cmd)、卡检测/数据位3(cd/dat3)、数据位2(dat2),即sd卡中较其他金手指向前凸伸的两根金手指是用以传输电源电流信号。当该sd卡插入至收容腔101时,所述第一端子组201的八根导电端子用以与sd卡的八根金手指相接触,其中传输电源电流信号的两根金手指分别与第一端子组201中对应的第三和第五根导电端子相接触。如图5所示,该电子卡401为ufs卡,其具有排布于前端的两根金手指及排布于后端的十根金手指,前端的两根金手指传递的信号从右至左分别为电源地(vss)及电源(vcc),即用以传输电源电流信号;而后端的十根金手指传递的信号从右至左分别为vss、din_c、din_t、vss、dout_c、dout_t、vss、ref_clk、vccq2、cd(gnd)。当该ufs卡插入至收容腔101时,所述第二端子组202的十根导电端子与第一端子组201中的第三和第五根导电端子共同与ufs卡的金手指相接触。是以所述sd卡与ufs卡共同使用第一端子组201中的第三及第五根导电端子。即所述sd卡接触的第一端子组201的导电端子数量大于所述ufs卡接触的第一端子组201的导电端子数量,所述ufs卡接触的第二端子组202的导电端子数量大于ufs卡接触的第一端子组201的导电端子数量。由以上所述,所述导电端子2的双排结构排布可实现sd卡和ufs卡的切换使用。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