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桥梁建筑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6997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桥梁建筑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桥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的桥梁建筑设备。



背景技术:

桥梁的施工离不开电器设施,电器设施的通电使用都是将与电器设施连接的插头直接伸进到插座中通电后才能使用,这种插接方式操作非常方便,但是插头与插座之间仅靠摩擦配合连接,没有任何的锁定装置对插头进行锁定,由于插头到电器设施之间的线路长度不一,线路往往被随意摆放,如果有人不小心误踢误撞到线路,这样就会导致插头脱离与插座的配合连接而使得电器设施突然断电,以至于造成电器设施不能正常使用,严重的话还会直接造成电器设施的烧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桥梁建筑设备,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新型的桥梁建筑设备,包括外框,所述外框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平衡座,所述平衡座中设置有配重块,所述外框的左端面上设置有插接腔,所述插接腔右端壁上设有电接腔,所述外框内设置有滑接腔,所述滑接腔左侧前端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滑接腔联通的连接腔,所述滑接腔右侧前端壁上设置有向前延长的插接槽,所述滑接腔的右端壁中设置有与所述滑接腔联通的驱接腔,所述滑接腔中设置有可前后活动且与所述滑接腔活动连接的滑接板,所述滑接腔的中间设置有穿过所述滑接板且与所述滑接板活动配合连接的第一导引杆,所述滑接板前端面左侧固定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腔活动配合连接的遮护板,所述滑接板前端面右侧固定设置有与所述插接槽活动配合连接的推滑板,所述滑接板右端设置有顶进所述驱接腔且与所述驱接腔活动配合连接的带接块,所述驱接腔中设置有前后延长且与所述带接块配合连接的螺型杆,所述螺型杆后端与设置在所述驱接腔后端壁中的驱进机连接,所述插接槽前端的所述外框中设置有与所述插接槽联通的收纳腔,所述收纳腔左侧后端壁中设置有向后延长且与所述电接腔相对的导引腔,所述导引腔后端位置处的左右两端壁上分别对等设置有左碰头和右碰头,所述收纳腔中设置有可前后活动的收纳板以及与所述收纳板活动配合连接的第二导引杆,所述收纳腔的前端壁中设置有与所述收纳腔联通的凹下腔,所述凹下腔中设置有与所述收纳板固定连接的弹片,所述收纳板后端面左侧固定设置有与所述导引腔活动配合连接的电接块,所述收纳板后端面右侧固定设置有用以顶进到所述插接槽中的推挤块,所述电接块后端位置处的左右两端面上分别对等设置有左电接片和右电接片,所述驱进机的外部还设置有托载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引杆前后延长设置,所述第一导引杆的前端与所述滑接腔的前端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引杆的后端与所述滑接腔的后端壁固定连接,所述滑接板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导引杆穿过的第一穿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螺型杆前端与所述驱接腔的前端壁可转动配合连接,所述带接块上设置有供所述螺型杆穿过的螺型孔,所述螺型杆与所述第一导引杆的直径相同。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收纳板与所述收纳腔活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导引杆前后延长设置,所述第二导引杆的前端顶进到所述凹下腔中且与所述凹下腔的前端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引杆的后端与所述收纳腔的后端壁固定连接,所述收纳板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导引杆穿过的第二穿腔,所述弹片缠绕在所述第二导引杆外周且一端与所述收纳板的前端面固定连接,另外一端与所述凹下腔的前端壁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遮护板、滑接板和推滑板固定连接,所述遮护板与所述推滑板的宽度相同,所述收纳板、电接块和推挤块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插接腔与所述连接腔的高度相同,所述遮护板的高度与所述插接腔的高度相同,所述插接腔与所述连接腔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遮护板的宽度,所述推滑板与所述插接槽的宽度相同,所述电接块与所述导引腔的宽度相同,所述收纳板与所述推挤块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收纳腔的宽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左碰头与所述电接腔电连接,所述右碰头与市电连接,所述左电接片和右电接片电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推挤块的后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垫圈。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托载装置包括降震复合板和降温铁片,所述降震复合板设置在所述驱进机的左端和右端且与所述驱进机固定连接,所述降温铁片设置在所述驱进机的前端和后端且与所述驱进机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带接块位于驱接腔的最前端,使得滑接板处于滑接腔的最前端,使得遮护板向前顶进到插接腔中与插接腔的前端壁抵接以将插接腔封闭,推滑板则顶进到插接槽中配合连接,而将推挤块向前推压处于收纳腔中,使得收纳板的前端面与收纳腔的前端壁处于抵接状态,弹片则处于压缩在凹下腔中,电接块在导引腔中被向前拉动一段距离而使得左电接片和右电接片分别脱离与左碰头和右碰头的抵接,此时电接腔处于封闭状态,也处于断电状态,从而不会产生意外触电事故。

2.通过控制驱进机提供动力驱动带接块向后活动,从而使得遮护板以及推滑板均向后活动,当带接块活动到驱接腔的最后端位置时,遮护板向后活动脱离插接腔并缩回到连接腔中,从而将插接腔打开,收纳板则由于弹片的弹性力而被向后顶压,从而使得电接块向后活动与导引腔的后端壁抵接,从而使得左电接片和右电接片分别与左碰头和右碰头的抵接,电接腔处于通电状态且处于打开状态,从而方便将需要通电的电器设施的插头顶进到电接腔中通电,即可完成电器设施的通电工作,操作简便,在电器设施不需要通电使用时,只需要控制驱进机工作驱动带接块向前活动即可将本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状态,整个装置运行稳定安全。

3.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简单,电接腔的断电和通电以及关闭和打开的操作简单方便,通过一个驱进机即可实现,有效减少了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有效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且生产制造成本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新型的桥梁建筑设备的外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接腔处于关闭状态;

图2为图1中电接腔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托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图1-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的桥梁建筑设备,包括外框10,所述外框10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平衡座101,所述平衡座101中设置有配重块101,所述配重块101用以增加所述外框10的稳定性,所述外框10的左端面上设置有插接腔11,所述插接腔11右端壁上设有电接腔12,所述外框10内设置有滑接腔13,所述滑接腔13左侧前端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滑接腔13联通的连接腔14,所述滑接腔13右侧前端壁上设置有向前延长的插接槽15,所述滑接腔13的右端壁中设置有与所述滑接腔13联通的驱接腔16,所述滑接腔13中设置有可前后活动且与所述滑接腔13活动连接的滑接板19,所述滑接腔13的中间设置有穿过所述滑接板19且与所述滑接板19活动配合连接的第一导引杆22,所述滑接板19前端面左侧固定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腔14活动配合连接的遮护板20,所述滑接板19前端面右侧固定设置有与所述插接槽15活动配合连接的推滑板21,所述滑接板19右端设置有顶进所述驱接腔16且与所述驱接腔16活动配合连接的带接块23,所述驱接腔16中设置有前后延长且与所述带接块23配合连接的螺型杆17,所述螺型杆17后端与设置在所述驱接腔16后端壁中的驱进机18连接,所述插接槽15前端的所述外框10中设置有与所述插接槽15联通的收纳腔24,所述收纳腔24左侧后端壁中设置有向后延长且与所述电接腔12相对的导引腔25,所述导引腔25后端位置处的左右两端壁上分别对等设置有左碰头34和右碰头35,所述收纳腔24中设置有可前后活动的收纳板26以及与所述收纳板26活动配合连接的第二导引杆31,所述收纳腔24的前端壁中设置有与所述收纳腔24联通的凹下腔29,所述凹下腔29中设置有与所述收纳板26固定连接的弹片30,所述收纳板26后端面左侧固定设置有与所述导引腔25活动配合连接的电接块27,所述收纳板26后端面右侧固定设置有用以顶进到所述插接槽15中的推挤块28,所述电接块27后端位置处的左右两端面上分别对等设置有左电接片32和右电接片33,所述驱进机18的外部还设置有托载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杆22前后延长设置,所述第一导引杆22的前端与所述滑接腔13的前端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引杆22的后端与所述滑接腔13的后端壁固定连接,所述滑接板19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导引杆22穿过的第一穿腔。

其中,所述螺型杆17前端与所述驱接腔16的前端壁可转动配合连接,所述带接块23上设置有供所述螺型杆17穿过的螺型孔,所述螺型杆17与所述第一导引杆22的直径相同。

其中,所述收纳板26与所述收纳腔24活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导引杆31前后延长设置,所述第二导引杆31的前端顶进到所述凹下腔20中且与所述凹下腔20的前端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引杆31的后端与所述收纳腔24的后端壁固定连接,所述收纳板26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导引杆31穿过的第二穿腔,所述弹片30缠绕在所述第二导引杆31外周且一端与所述收纳板26的前端面固定连接,另外一端与所述凹下腔29的前端壁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遮护板20、滑接板19和推滑板21固定连接,所述遮护板20与所述推滑板21的宽度相同,所述收纳板26、电接块27和推挤块28固定连接,从而增加了整体的稳定性。

其中,所述插接腔11与所述连接腔14的高度相同,所述遮护板20的高度与所述插接腔11的高度相同,所述插接腔11与所述连接腔14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遮护板20的宽度,所述推滑板21与所述插接槽15的宽度相同,所述电接块27与所述导引腔25的宽度相同,所述收纳板26与所述推挤块28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收纳腔24的宽度,从而方便所述遮护板20向前顶进到所述插接腔11中与所述插接腔11的前端壁抵接以将所述插接腔11封闭而使得所述电接腔12封闭。

其中,所述左碰头34与所述电接腔12电连接,所述右碰头35与市电连接,所述左电接片32和右电接片33电连接,从而使得供电通电安全稳定。

其中,所述推挤块28的后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垫圈,通过设置垫圈可防止所述推挤块28的后端面长时间受所述推滑板21推动而磨损。

其中,所述托载装置包括降震复合板182和降温铁片181,所述降震复合板182设置在所述驱进机18的左端和右端且与所述驱进机18固定连接,所述降温铁片181设置在所述驱进机18的前端和后端且与所述驱进机18固定连接,所述降温铁片181用以吸收并散发所述驱进机18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所述降震复合板182用以减少所述驱进机18在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力从而防止所述驱进机18在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力过大而导致所述外框10抖动。

其中,宽度为本发明中前后方向的长度,高度为本发明中上下方向的长度。

在初始位置状态时,所述驱进机18处于断电状态,所述带接块23位于所述驱接腔16的最前端,从而使得所述滑接板19处于所述滑接腔13的最前端,此时所述遮护板20向前顶进到所述插接腔11中与所述插接腔11的前端壁抵接以将所述插接腔11封闭,从而使得所述电接腔12封闭,而所述推滑板21则顶进到所述插接槽15中配合连接,而将所述推挤块28向前推压处于所述收纳腔24中,使得所述收纳板26的前端面与所述收纳腔24的前端壁处于抵接状态,而所述弹片30处于压缩在所述凹下腔29中,所述电接块27在所述导引腔25中被向前拉动一段距离而使得所述左电接片32和右电接片33分别脱离与所述左碰头34和所述右碰头35的抵接,此时所述电接腔12也处于断电状态;

当电器设施需要通电时,控制所述驱进机18工作转动,所述驱进机18工作转动带动所述螺型杆17转动,所述螺型杆17转动驱动所述带接块23向后活动,所述带接块23向后活动带动所述滑接板19向后活动,所述滑接板19向后活动使得所述遮护板20以及所述推滑板21均向后活动,当所述带接块23活动到所述驱接腔16的最后端位置时,控制所述驱进机18停止工作,此时,所述遮护板20向后活动脱离所述插接腔11并缩回到所述连接腔14中,从而将所述插接腔11打开,所述收纳板26则由于所述弹片30的弹性力而被向后顶压,从而使得所述推挤块28顶进到所述插接槽15中以定位,而所述电接块27则向后活动与所述导引腔25的后端壁抵接,从而使得所述左电接片32和右电接片33分别与所述左碰头34和所述右碰头35的抵接,此时,所述电接腔12处于通电状态且处于打开状态,而后将需要通电的电器设施的插头顶进到所述电接腔12中通电,即可完成电器设施的通电工作,在电器设施不需要通电使用时,先拔出电器设施的插头,而后控制所述驱进机18工作驱动所述带接块23向前活动到所述驱接腔16的最前端位置即可将本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带接块位于驱接腔的最前端,使得滑接板处于滑接腔的最前端,使得遮护板向前顶进到插接腔中与插接腔的前端壁抵接以将插接腔封闭,推滑板则顶进到插接槽中配合连接,而将推挤块向前推压处于收纳腔中,使得收纳板的前端面与收纳腔的前端壁处于抵接状态,弹片则处于压缩在凹下腔中,电接块在导引腔中被向前拉动一段距离而使得左电接片和右电接片分别脱离与左碰头和右碰头的抵接,此时电接腔处于封闭状态,也处于断电状态,从而不会产生意外触电事故。

2.通过控制驱进机提供动力驱动带接块向后活动,从而使得遮护板以及推滑板均向后活动,当带接块活动到驱接腔的最后端位置时,遮护板向后活动脱离插接腔并缩回到连接腔中,从而将插接腔打开,收纳板则由于弹片的弹性力而被向后顶压,从而使得电接块向后活动与导引腔的后端壁抵接,从而使得左电接片和右电接片分别与左碰头和右碰头的抵接,电接腔处于通电状态且处于打开状态,从而方便将需要通电的电器设施的插头顶进到电接腔中通电,即可完成电器设施的通电工作,操作简便,在电器设施不需要通电使用时,只需要控制驱进机工作驱动带接块向前活动即可将本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状态,整个装置运行稳定安全。

3.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简单,电接腔的断电和通电以及关闭和打开的操作简单方便,通过一个驱进机即可实现,有效减少了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有效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且生产制造成本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