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纳部件的连结构造以及收纳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92687发布日期:2018-07-20 22:4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容纳部件的连结构造以及收纳箱。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容纳有导电部件(电线等)等容纳对象物的多个容纳部件的收纳箱。该收纳箱被构成为多个容纳部件相互的连结构造体,包括用于使成为连结对象的两个容纳部件连结的连结构造。并且,该连结构造包括设置在一个容纳部件的第一连结体以及设置在另一个容纳部件的第二连结体。这种收纳箱例如被下述的专利文献1公开。例如,第一连结体被设置为容纳容纳对象物的容纳部件的容纳体的一部分,具有构成该容纳对象物的容纳室的一部分的底部和从底部相互隔开间隔而直立设置的第一以及第二立壁部。在第一以及第二立壁部分别形成:单臂可挠性片部,具有被两个狭缝夹住的可挠性;以及爪部,设置在该可挠性片部的底部侧的自由端。另一方面,第二连结体包括在容纳室中层叠在底部的片部。该片部被底部和各爪部夹住并且被卡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72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现有的连结构造中,在第一连结体和第二连结体被连结后,第一立壁部和第二立壁部的各自的狭缝还保持连通容纳室内外不变地被打开。因此,现有的连结构造很难提高容纳室的封闭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容纳室的封闭性的容纳部件的连结构造以及收纳箱。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容纳部件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结体,其设置在成为连结对象的两个容纳部件中的一个;第二连结体,其设置在其中的另一个;以及保持机构,使所述第一连结体和所述第二连结体以相互间的连结状态保持,所述第一连结体是作为所述容纳部件的容纳体的一部分而设置的,该容纳部件至少容纳作为容纳对象物的导电部件,所述第一连结体具有构成所述容纳对象物的容纳室的一部分的底部和从所述底部相互隔开间隔而直立设置的第一以及第二立壁部,所述第二连结体以在所述容纳室中将所述底部的所述第一立壁部与所述第二立壁部之间覆盖的方式形成,所述保持机构包括:第一突出部,其从将所述第一立壁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所述第二连结体的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一立壁部侧突出;第二突出部,其从将所述第二立壁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所述第二连结体的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立壁部侧突出;第一贯通孔,其至少形成在所述第一立壁部并且插入有所述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贯通孔,其至少形成在所述第二立壁部并且插入有所述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连结体、所述第一贯通孔以及所述第二贯通孔形成为: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分别插入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时,由所述第二连结体从所述容纳室的内侧覆盖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

此处,优选地,包括位置调整机构,该位置调整机构使所述第一连结体与所述第二连结体沿着被连结的两个所述容纳部件的排列方向,保持着连结状态在相互间相对移动的。

另外,优选地,具有所述第一连结体的所述容纳部件包括:所述容纳体,经由容纳口容纳所述第二连结体以及所述容纳对象物;以及盖体,封住所述容纳口,所述容纳体具有可挠性,该可挠性是所述第一立壁部和所述第二立壁部能够分别将所述底部侧作为支点的挠曲,并且,将与所述第一立壁部和所述第二立壁部的各自的所述底部侧相反侧的自由端之间的开口作为所述容纳口使用,所述盖体具有第一卡止部和第二卡止部,该第一卡止部和该第二卡止部以所述第一连结体和所述第二连结体的连结状态被所述保持机构保持着的状态,分别将所述第一立壁部的所述自由端和所述第二立壁部的所述自由端卡止并且夹住的。

另外,优选地,所述导电部件是对于并排的多个电池单体具有的两个电极端子中的一个和监视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池状态的电池监视单元电气连接的电线,或者/以及使检测所述电池单体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电气连接于所述电池监视单元的电线。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收纳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容纳部件,其至少容纳作为容纳对象物的导电部件;以及连结构造,其连结成为连结对象的两个所述容纳部件,所述连结构造包括:第一连结体,其设置在成为连结对象的两个所述容纳部件中的一个;第二连结体,其设置在其中的另一个;以及保持机构,以相互间的连结状态保持所述第一连结体和所述第二连结体,所述第一连结体是作为容纳所述容纳对象物的所述容纳部件的容纳体的一部分而设置的,具有构成该容纳对象物的容纳室的一部分的底部和从所述底部相互隔开间隔而直立设置的第一以及第二立壁部,所述第二连结体以在所述容纳室中将所述底部的所述第一立壁部和所述第二立壁部之间覆盖的方式形成,所述保持机构包括:第一突出部,其从将所述第一立壁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所述第二连结体的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一立壁部侧突出;第二突出部,其从将所述第二立壁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所述第二连结体的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立壁部侧突出;第一贯通孔,其至少形成在所述第一立壁部并且插入有所述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贯通孔,其至少形成在所述第二立壁部并且插入有所述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连结体、所述第一贯通孔以及所述第二贯通孔形成为:在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分别插入到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时,由所述第二连结体从所述容纳室的内侧覆盖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容纳部件的连结构造通过该第二连结体和第一以及第二贯通孔的关系,从而能够缩小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的容纳室内外间的间隙,因此,能够提高该容纳室的封闭性。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收纳箱在连结对象的容纳部件之间包括像这样的连结构造,因此,能够获得与该连结构造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以盖体被打开的状态局部地示出实施方式的收纳箱的俯视图。

图2是以盖体被打开的状态局部地示出实施方式的收纳箱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作为实施方式的收纳箱的安装对象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4是以盖体被打开的状态局部地示出第一容纳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以盖体被打开的状态局部地示出第一容纳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以盖体被打开的状态局部地示出第二容纳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以盖体被打开的状态局部地示出第二容纳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以盖体被关闭的状态局部地示出被连结的第一容纳部件和第二容纳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连结构造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连结构造的连结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连结构造的连结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连结构造的连结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2的x1-x1线截面图。

图14是示出图12的x2-x2线截面图。

图15是示出图12的x3-x3线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收纳箱

10:容纳部件

10a:第一容纳部件

10b:第二容纳部件

20:容纳体

20a:容纳口

20b:容纳室

21:底部

22:第一立壁部

22a:自由端

23:第二立壁部

23a:自由端

30:盖体

50:保持机构

70:连结构造

71:第一连结体

71a:底部

71b:第一立壁部

71b1:自由端

71c:第二立壁部

71c1:自由端

72:第二连结体

72a:第一端部

72b:第二端部

73:保持机构

73a:第一突出部

73b:第二突出部

73c:第一贯通孔

73d:第二贯通孔

74:位置调整机构

74a:被引导部

74b:引导部

75:弯曲抑制机构

75a:第一卡止部

75b:第二卡止部

110:电池单体

111:电极端子

201:导电部件

202:电子部件(温度检测装置)

300:电池监视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容纳部件的连结构造以及收纳箱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所限定的内容。

[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15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容纳部件的连结构造以及收纳箱的实施方式的一个进行说明。

图1以及图2的附图标记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箱。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箱1是包括至少容纳作为容纳对象物的导电部件的容纳部件10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箱1将如图3所示的电池模块100作为安装对象,作为容纳有用于获得该电池模块100的电池信息的导电模块200(图2)的部件进行示例。该收纳箱1与该电池模块100、导电模块200一起构成电池组。首先,简单地说明该电池模块100和导电模块200。

电池模块100是作为电池组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辆等车辆的部件,包括多个电池单体110(图3)。在电池模块100中,将各个电池单体110的任一侧的电极端子111排成一列,并且,以另一侧的电极端子111也排成一列的状态,各个电池单体110被连接排列。在该电池模块100中,电极端子111在两处被排成一列,在其各处形成多个电极端子111构成的电极端子组115。在该电池模块100中,各个电池单体110的排列方向(以下,称为“单元排列方向”)与各个电极端子组115的各电极端子111的排列方向(以下,称为“端子排列方向”)一致。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各个电池单体110未图示,但经由容纳有各个电池单体110的单元容纳部件、保持各个电池单体110的保持构造体等保持排列状态。

在该电池模块100中,在每一个各自的电极端子组115,通过导电性的汇流条120(图1以及图2)连结在单元排列方向相邻的两个电极端子111。汇流条120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设置在该相邻的两个电极端子111的每一个组合。相邻的两个电极端子111在每一个该组合通过汇流条120物理且电气地连接。该示例的汇流条120形成为长方形的平板状。例如,在电极端子111为板状的情况下,汇流条120通过焊接(激光焊接等)相对于该电极端子111被物理且电气地连接。另一方面,在电极端子111为极柱的情况下,在汇流条120形成插通有各个电极端子111的贯通孔,通过使用紧固螺丝等相对于电极端子111固定该汇流条120,从而物理且电气地连接其相互间。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电池模块100中,存在两个未由该汇流条120连结的电极端子111,其中的一个为所谓的总正极,其中另一个为所谓的总负极。

导电模块200是电气连接电池单体110侧与电池监视单元300(图2)的部件。电池监视单元300是监视电池单体110的电池状态的装置,被安装在车体等。导电模块200例如配置在两个电极端子组115中的至少一个。该导电模块200至少包括导电部件201。

导电部件201是相对于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110具有的两个电极端子111中的一个、电池监视单元300分别被电气连接的导电性部件;或者/以及是使电子部件202相对于电池监视单元300电气连接的导电性部件。前者的导电部件201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在电极端子111,从而相对于该电极端子111电气连接。例如,该导电部件201经由汇流条120与电极端子111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该汇流条120用作导电模块200的构成的一个。另一方面,后者的导电部件201是相对于电子部件202被物理且电气连接的部件,与该电子部件202一起构成导电模块200。对于该电子部件202可以考虑温度检测装置作为适用对象。温度检测装置是检测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110中的至少一个的温度的装置。例如,该温度检测装置是检测电池单体110的温度的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每一个测温对象的电池单体110。

该导电部件201在导电模块200被安装在电池模块100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作为该示例的导电部件201,使用通过绝缘体的包覆覆盖了作为导电体的芯线的电线。在该示例的导电模块200中,设置有多个该导电部件201,分别连接有电子部件202。在容纳部件10集中容纳有该导电部件201与电子部件202的组合。

其次,说明收纳箱1。

收纳箱1包括容纳有容纳对象物的多个容纳部件10。该容纳部件1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该容纳部件10具有:容纳体20,经由容纳口20a容纳有容纳对象物;盖体30,封住该容纳口20a;以及铰链体40,相对于容纳体20使盖体30转动(图1、图2以及图4~图7)。铰链体40在相对于容纳口20a的打开位置(图1、图2以及图4~图7)和相对于容纳口20a的封闭位置(图8)之间、相对于容纳体20使盖体30转动。该容纳部件10具有在该封闭位置用于将盖体30保持在容纳体20的保持机构50。进而,该示例的容纳部件10还具有保持汇流条120的保持体60(图1以及图2)。在该收纳箱1中,使各个容纳部件10沿着端子排列方向排列。该收纳箱1包括使成为连结对象的两个容纳部件10连结的连结构造70,通过连结构造70连接沿着端子排列方向相邻的容纳部件10之间。此处,包括作为容纳部件10的第一容纳部件10a和第二容纳部件10b,通过连结构造70使这些连结。虽然该收纳箱1未图示,但例如,在与之前的保持构造体之间设置安装机构,经由该保持构造体安装在电池模块100。

容纳体20具有:底部21;以及从该底部21相互隔开间隔而直立设置的第一以及第二立壁部22、23(图4~图7)。在该容纳体20中,该底部21、第一立壁部22以及第二立壁部23包围的空间成为容纳室20b,在该容纳室20b容纳容纳对象物。该容纳体20使底部21、第一立壁部22以及第二立壁部2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在该容纳体20中,底部21或者底部21侧被载置在电池模块100。第一立壁部22与第二立壁部23是在该被载置状态时,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的正交方向使平面相互对置的部件,从该正交方向的底部21的两端部垂直设立。该示例的容纳体20以底部21、第一立壁部22以及第二立壁部23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并且,以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的正交截面成为“コ”形的方式形成。在该容纳体20中,使用第一立壁部22与第二立壁部23的各个自由端(与底部21相反侧的自由端)22a、23a之间的开口部作为容纳口20a(图5以及图7)。各个自由端22a、23a在端子排列方向的各位置、在相对于底部21的平面的正交方向和端子排列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相互面对。另外,第一立壁部22与第二立壁部23分别具有将底部21侧作为支点的能够挠曲的可挠性。因此,在该容纳体20中,通过对第一立壁部22、第二立壁部23施加外力,从而能够使第一立壁部22的自由端22a和第二立壁部23的自由端23a的间隔变化。

盖体30具有与容纳口20a的形状匹配形状的盖部31(图1、图2以及图4~图7)。

铰链体40通过连结构成作为容纳体20的容纳口20a的开口部的边部和盖体30的盖部31的端部,从而使容纳体20和盖体30之间的相对的转动动作变成可能。在容纳体20中,作为边部存在第一立壁部22的自由端22a和第二立壁部23的自由端23a。铰链体40与该第一立壁部22的自由端22a和第二立壁部23的自由端23a中的一个连结。在该示例中,将第一立壁部22的自由端22a和将铰链体40的转动轴作为界线的一端连结(图4~图7)。另一方面,将铰链体40的转动轴作为界线的另一端在容纳体20和盖体30位于封闭位置时连结到与自由端22a邻接的盖部31的端部。作为此处的铰链体40,是与容纳体20、盖体30一起形成的部件,示例具有柔软性的长方形的薄壁的所谓活动铰链。因此,该示例的铰链体40在通过盖体30封住容纳口20a时弯曲。在该铰链体40中,在其弯曲时、容纳体20与盖体30之间的转动中心轴成为转动轴。该铰链体40在打开位置时将容纳体20和盖体30例如并列地配置,在封闭位置时通过盖体30封住容纳体20的容纳口20a。

保持机构50配置在容纳体20和盖体30之间,在封住容纳口20a的封闭位置使盖体30保持在容纳体20。该保持机构50包括:设置在容纳体20和盖体30中的一个的第一卡合体51以及设置在其中的另一个的第一被卡合体52(图4~图7)。该第一卡合体51和第一被卡合体52通过相互间完全卡合,从而在封闭位置以使盖体30保持在容纳体20的方式形成。在该保持机构50中,与经由了铰链体40的容纳体20和盖体30之间的相对转动动作一起,使第一卡合体51和第一被卡合体52完全卡合。

例如,该保持机构50构成为锁定机构,第一被卡合体52形成为卡止爪,并且第一卡合体51作为形成为钩挂第一被卡合体52的爪部的卡止体。在该示例中,将第一卡合体51设置在容纳体20,并且将第一被卡合体52设置在盖体30。第一卡合体51设置为钩挂第一被卡合体52的爪部并且卡止的卡止部方式配置在构成作为容纳体20的容纳口20a的开口部的边部或者其附近。另一方面,第一被卡合体52以在封闭位置突出到邻接的盖部31的端部的状态设置在该容纳体20的边部。该保持机构50通过在封闭位置将第一被卡合体52的爪部钩挂在第一卡合体51并且卡止,从而第一卡合体51和第一被卡合体52之间成为完全卡合状态。

保持体60形成为使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汇流条120保持的部件。该示例的保持体60形成为具有每一个汇流条120的容纳室61的部件,并且,与容纳体20连结(图1以及图2)。进而,在该保持体60还设置有电线(省略图示)的容纳室62。该电线是电气连接汇流条120和电池监视单元300的部件。并且,在该保持体60还设置封住该容纳室62的开口的盖体63。

连结构造70配置在沿着端子排列方向相邻的容纳部件10之间(图9~图15)。该连结构造70包括:第一连结体71,设置在成为连结对象的两个容纳部件10中的一个;第二连结体72,设置在其中的另一个;以及保持机构73,使该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以相互间的连结状态保持。在容纳部件10中,在端子排列方向的容纳体20的两端分别配置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

该示例的第一连结体71作为容纳体20的一部分而设置。该第一连结体71具有构成容纳室20b的一部分的底部71a和第一以及第二立壁部71b、71c(图9~图15)。底部71a是容纳体20的底部21的端子排列方向的一端,分配该一端的长方形区域。虽然该示例的底部71a的底面相对于底部21的主要部分的底面偏移,但可以是与该主要部分的底面相同的平面。第一以及第二立壁部71b、71c从该底部71a相互隔开间隔而直立设置。第一立壁部71b是容纳体20的第一立壁部22的端子排列方向的一端,分配该一端的长方形区域。该第一立壁部71b是第一立壁部22的一部分,因此,具有与该第一立壁部22同等的可挠性。第二立壁部71c是容纳体20的第二立壁部23的端子排列方向的一端,分配该一端的长方形区域。该第二立壁部71c是第二立壁部23的一部分,因此,具有与该第二立壁部23同等的可挠性。

该示例的第二连结体72从容纳体20的端子排列方向的另一端突出,以在该容纳体20的容纳室20b中覆盖底部71a的第一立壁部71b和第二立壁部71c之间的方式形成(图11以及图13~图15)。具体而言,以能够覆盖底部71a的第一立壁部71b侧的端部、底部71a的第二立壁部71c侧的端部的方式形成第二连结体72。例如,在第一连结体71中,通过底部71a和第一以及第二立壁部71b、71c,从而内部的空间形成为长方体状。因此,第二连结体72形成为与该空间的形状、底部71a的形状匹配的片体或长方体。此处,示例形成为片体状的第二连结体72。在该第二连结体72中具有:第一端部72a,覆盖底部71a中的第一立壁部71b侧的端部;以及第二端部72b,覆盖底部71a中的第二立壁部71c侧的端部(图9、图11以及图13~图15)。该第二连结体72经由容纳口20a容纳在容纳室20b。

保持机构73包括:第一突出部73a,从第二连结体72朝向第一立壁部71b侧突出;第二突出部73b,从第二连结体72朝向第二立壁部71c侧突出;第一贯通孔73c,至少形成在第一立壁部71b并且插入有第一突出部73a;以及第二贯通孔73d,至少形成在第二立壁部71c并且插入有第二突出部73b(图9以及图13~图15)。第一突出部73a从第二连结体72的第一端部72a突出。该第一端部72a是指,在第二连结体72中与第一立壁部71b对置的端部,是覆盖该第一立壁部71b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件。第二突出部73b是在第二连结体72中与第二立壁部71c对置的端部,是覆盖该第二立壁部71c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件。该示例的第一突出部73a与第二突出部73b分别形成为从第一立壁部71b和第二立壁部71c未向容纳室20b的外侧突出的大小。

在该保持机构73中,第二连结体72、第一贯通孔73c以及第二贯通孔73d,在第一突出部73a和第二突出部73b分别插入到第一贯通孔73c和第二贯通孔73d时,形成为通过第二连结体72从容纳室20b的内侧覆盖第一贯通孔73c和第二贯通孔73d。例如,第一贯通孔73c形成为在第二连结体72的第一端部72a从容纳室20b的内侧掩盖的形状。另外,第二贯通孔73d形成为在第二连结体72的第二端部72b从容纳室20b的内侧掩盖的形状。由此,在容纳部件10中,能够缩小该第一贯通孔73c和第二贯通孔73d的容纳室20b内外间的间隙。

在该连结构造70中,第二连结体72从容纳口20a容纳在容纳室20b时,第一突出部73a和第二突出部73b分别将第一立壁部71b和第二立壁部71c向外侧弯曲并被容纳。该示例的第一贯通孔73c形成在底部71a和第一立壁部71b的边界的角部。另外,该示例的第二贯通孔73d形成在底部71a和第一立壁部71b的边界的角部。因此,在该连结构造70中,第二连结体72被容纳到层叠在底部71a的位置。在该连结构造70中,第二连结体72到达该层叠位置时,第一突出部73a插入到第一贯通孔73c,并且第二突出部73b插入到第二贯通孔73d,第一立壁部71b和第二立壁部71c的挠曲被消除。因此,在该连结构造70中,能够以相互间的连结状态保持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

此处,该连结构造70包括保持连结状态不变沿着被连结的两个容纳部件10的排列方向(即,端子排列方向)使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在相互间相对移动的位置调整机构74(图9以及图11)。该位置调整机构74通过使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之间的相对位置可变,从而调整通过这些连接的相邻两个容纳部件10之间的相对位置。

该位置调整机构74能够由保持机构73中的第一突出部73a以及第一贯通孔73c的组合和第二突出部73b以及第二贯通孔73d的组合构成。例如,在前者的组合中,以在端子排列方向引导第一突出部73a的方式形成第一贯通孔73c。该第一贯通孔73c以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向的大小成为第一突出部73a的相对移动方向的大小与目标相对移动量(例如,作为目标的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之间的相对移动量的最大值)的相加值的方式形成。另外,在后者的组合中,以在端子排列方向引导第二突出部73b的方式形成第二贯通孔73d。该第二贯通孔73d以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向的大小成为第二突出部73b的相对移动方向的大小和目标相对移动量的相加值的方式形成。由此,该连结构造70能够使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保持连结状态不变,最大地相对移动目标相对移动量。

在该连结构造70中,在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相对移动时,还缩小第一贯通孔73c和第二贯通孔73d的容纳室20b内外间的间隙。因此,第二连结体72、第一贯通孔73c以及第二贯通孔73d还形成为在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相对移动时,通过第二连结体72从容纳室20b的内侧覆盖第一贯通孔73c和第二贯通孔73d。在该连结构造70中,考虑最大相对移动的情况,例如,可以决定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一突出部73a和第二突出部73b的大小、该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一贯通孔73c和第二贯通孔73d的大小、以及该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二连结体72的第一端部72a和第二端部72b的长度。由此,在该容纳部件10中,在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以最大量相对移动时,还能够缩小第一贯通孔73c和第二贯通孔73d的容纳室20b的内外间的间隙。

在该连结构造70中,位置调整机构74使用了像那样的保持机构73,并且还可以包括其它方式的部件。该位置调整机构74作为其它方式的部件包括:被引导部74a,设置在第一连结体71的底部71a和第二连结体72中的一个;引导部74b,设置在其中的另一个,能够在相对移动方向将被引导部74a引导目标相对移动量(图9以及图11)。在该示例中,在底部71a设置被引导部74a,在第二连结体72设置引导部74b。例如,被引导部74a形成为在容纳室20b中从底部71a突出为长方体状的突出体。另一方面,引导部74b在第二连结体72形成为被插入该被引导部74a的长方形的贯通孔。该引导部74b以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向的大小成为被引导部74a的相对移动方向的大小和目标相对移动量的相加值的方式形成。在该连结构造70中,即使设置像这样的位置调整机构74,也能够使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保持连结状态不变,最大地相对移动目标相对移动量。

例如,在电池模块100中,由于各个电池模块100的热膨胀、热收缩,存在单元排列方向的体积变化的情况。位置调整机构74能够使端子排列方向(即,单元排列方向)的容纳部件10的相对位置可变,因此,能够吸收该电池模块100的体积的变化,并且,提高连结构造70的耐久性。

然而,如上所述,第一连结体71的第一立壁部71b和第二立壁部71c分别具有将底部71a侧作为支点的能够挠曲的可挠性。因此,该第一立壁部71b、第二立壁部71c在从容纳室20b内的容纳对象物等施加了外力时,存在挠曲的可能性。并且,像那样的第一立壁部71b、第二立壁部71c的挠曲存在使保持机构73的第一突出部73a和第一贯通孔73c之间的保持状态、第二突出部73b和第二贯通孔73d之间的保持状态解除的可能性。因此,在该连结构造70设置抑制第一立壁部71b和第二立壁部71c产生挠曲的挠曲抑制机构75(图4、图5以及图13~图15)。

挠曲抑制机构75设置在具有第一连结体71的容纳体20的盖体30。在盖体30,作为该挠曲抑制机构75,具有通过保持机构73使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的连结状态保持状态不变,分别将第一立壁部71b的自由端71b1和第二立壁部71c的自由端71c1卡止并夹住的第一卡止部75a和第二卡止部75b(图13~图15)。该第一卡止部75a和第二卡止部75b是使在封闭位置从朝向容纳体20侧的盖部31突出的突出体。该第一卡止部75a和第二卡止部75b以在第一立壁部71b和第二立壁部71c未产生挠曲的状态,从比容纳室20b更靠近外侧卡止并且夹住各自的自由端71b1、71c1的方式,从相对于盖部31的端子排列方向的正交方向的两端部突出。由此,该挠曲抑制机构75在使用盖体30封住容纳口20a后,能够抑制第一立壁部71b和第二立壁部71c的挠曲的产生。

例如,第一立壁部71b的自由端71b1是第一立壁部22的自由端22a的一部分。另外,第二立壁部71c的自由端71c1是第二立壁部23的自由端23a的一部分。因此,该示例的第一卡止部75a和第二卡止部75b以在第一立壁部22和第二立壁部23未产生挠曲的状态,以从外侧在端子排列方向的整体卡止并且夹住各自的自由端22a、23a的方式,从盖部31的两端部使长方形的部件分别突出。但是,在该第一卡止部75a和第二卡止部75b中,例如,为了避开配置有容纳体20和盖体30之间的保持机构50的位置,设置有切口部。

如上所述,该容纳部件10的连结构造70能够缩小第一贯通孔73c和第二贯通孔73d的容纳室20b内外间的间隙,因此,能够提高该容纳室20b的封闭性。因此,该连结构造70能够抑制异物从该第一贯通孔73c、第二贯通孔73d向容纳室20b侵入,因此,还能够提高容纳在容纳室20b的容纳对象物的保护功能。

另外,该连结构造70能够通过挠曲抑制机构75抑制第一立壁部71b和第二立壁部71c的挠曲的产生,因此,即使对第一立壁部71b、第二立壁部71c施加外力,也能够持续利用保持机构73保持第一连结体71和第二连结体72的连结状态。

另外,该连结构造70采用第二连结体72被容纳在第一连结体71的内部空间的构造,并且,第一突出部73a和第二突出部73b分别成为不从第一立壁部71b和第二立壁部71c突出到容纳室20b的外侧的构造的保持机构73。因此,该连结构造70能够不依存容纳体20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的正交方向的宽度而进行设置。因此,该连结构造70能够使相对于容纳部件10的端子排列方向的正交方向的宽度小型化。

在收纳箱1中,在连结对象的容纳部件10之间包括像这样的连结构造70,因此,能够获得与此相同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