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新能源充电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5936发布日期:2018-09-21 21:42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新能源充电桩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以节约能源、环保无污染等众多优点逐渐取代传统汽车而被广泛使用。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是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的载体,然而传统中充电桩设置模式单一,其充电口内的导电片一般设置相对靠外,因此,这种导电片很容易被金属杆件接触到,易发生触电事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新能源充电桩装置。

本发明装置的一种新型新能源充电桩装置,包括充电桩体、设置于所述充电桩体右侧端面内的充电端部以及与新能源汽车连接的充电端头,所述充电桩体顶部设有防雨棚,所述充电桩体底部一体式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内底部设有配重块,所述充电端部右端面中上下相称设置有端口朝右的上插紧槽和下插紧槽,所述充电端部中位于所述上插紧槽和下插紧槽之间上下相称设置有上滑行腔和下滑行腔,所述上滑行腔和下滑行腔之间设置有通连槽,所述通连槽中通过转轴可转动地安装有齿形轮,所述齿形轮外圈伸进所述上滑行腔和下滑行腔中,所述转轴前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通连槽前端壁中,所述转轴后端与固定安装在所述通连槽后端壁中的驱动机连接,所述上滑行腔和下滑行腔疏远所述通连槽的端壁中分别设置有上推压槽和下推压槽,所述上推压槽和下推压槽中分别安装有可上下滑行地上滑行块和下滑行块,所述上推压槽与所述上插紧槽之间设置有上通连孔,所述下推压槽与所述下插紧槽之间设置有下通连孔,所述上通连孔和下通连孔中分别滑行安装有上滑行臂和下滑行臂,所述上滑行臂和下滑行臂分别与所述上滑行块和下滑行块固定连接,所述上滑行块中设置有左右通连的上滑行槽,所述上滑行槽底壁设置有上通连腔,所述上滑行腔中设置有上滑行板,所述上滑行板滑行安装在所述上滑行槽中,所述上滑行板下端设置有上接连板,所述上接连板穿过所述上通连腔并设置有上齿形条,所述下滑行块中设置有左右通连的下滑行槽,所述下滑行槽顶壁设置有下通连腔,所述下滑行腔中设置有下滑行板,所述下滑行板滑行安装在所述下滑行槽中,所述下滑行板上端设置有下接连板,所述下接连板穿过所述下通连腔并设置有下齿形条,所述上插紧槽底壁中设置有上开合器和上触片,所述上开合器和上触片分别位于所述上滑行臂的左侧和右侧,所述下插紧槽顶壁中设置有下开合器和下触片,所述下开合器和下触片分别位于所述下滑行臂的左侧和右侧,所述上滑行腔右端壁固定安装有与市电连接的上给电片,所述上滑行板右端面固定安装有与所述上触片电连接的上传导片,所述下滑行腔左端壁固定安装有与市电连接的下给电片,所述下滑行板左端面固定安装有与所述下触片电连接的下传导片;所述充电端头左端上下相称设置有分别与所述上插紧槽和下插紧槽相配合的上插紧杆和下插紧杆,所述上插紧杆和下插紧杆内侧端面中设置有上导向槽和下导向槽,所述上插紧杆和下插紧杆左端均设置有第一斜切面,所述充电端头中还设有密闭装置,所述密闭装置包括密闭条以及密闭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滑行臂和下滑行臂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斜切面相配合的第二斜切面,所述上推压槽和下推压槽中均设置有与所述拉簧,上端的拉簧一端与所述上推压槽顶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滑行块连接,下端的拉簧一端与所述下推压槽底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滑行块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滑行臂和下滑行臂前后方向的厚度分别与所述上导向槽和下导向槽前后方向的宽度相等。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齿形条齿尖到所述上滑行板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上滑行腔的高度之差等于所述上导向槽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所述下齿形条齿尖到所述下滑行板下端面的距离与所述下滑行腔的高度之差等于所述下导向槽在上下方向的高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开合器和下开合器与所述驱动机串联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开合器和下开合器前后方向的宽度分别大于所述上导向槽和下导向槽在前后方向的宽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密闭条固定设置于所述充电端头左侧端面位于上插紧杆和下插紧杆外周,所述密闭槽设置于所述充电端部右侧端面位于所述上插紧槽和下插紧槽外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发明装置中的充电端部在初始状态时,在所述拉簧的作用下,所述上滑行臂的第二斜切面压入到所述上插紧槽中,并将下滑行臂的第二斜切面压入到下插紧槽中,同时可使所述上齿形条和下齿形条均脱离所述齿形轮的外圈而分别与所述上滑行腔顶壁和下滑行腔底壁相抵,且所述上滑行板与所述上滑行腔左端壁相抵,所述下滑行板与所述下滑行腔右端壁相抵,从而所述上传导片不与所述上给电片接触,所述下传导片不与所述下给电片接触,从而所述上触片和下触片不带电,因此,普通的金属杆件插入到所述上插紧槽和下插紧槽中时不会发生触电事故,而且由于所述上开合器和下开合器分别位于所述上滑行臂和下滑行臂左侧,因此,尺寸较大或者较小的金属杆无法触及所述上开合器和下开合器,故无法控制所述驱动机,不会使所述上触片和下触片带电,本发明装置大大增加了充电安全性。

充电时,将所述上插紧杆和下插紧杆分别相称所述上插紧槽和下插紧槽并向左推动,所述第一斜切面可作用于所述第二斜切面,由此可使所述上滑行臂和下滑行臂分别伸进所述上导向槽和下导向槽中,且所述上滑行臂和下滑行臂可分别推动所述上滑行块和下滑行块朝向所述齿形轮滑动,由此可使所述上齿形条和下齿形条都与所述齿形轮相啮合,而所述上插紧槽和下插紧槽继续向左滑动时可分别触发所述上开合器和下开合器,由此可使所述驱动机通电,从而可控制所述驱动机运转,所述驱动机可带动所述转轴顺时针转动,所述转轴可驱动所述上齿形条向右滑动,而驱动所述下齿形条向左滑动,由此可使所述上传导片与所述上给电片相抵,也可使所述下传导片与所述下给电片相抵,由此可使所述上触片和下触片通电,而由于所述上插紧杆和下插紧杆分别插入到所述上插紧槽和下插紧槽中时可分别与所述上触片和下触片接触,由此可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

本发明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大大减小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充电桩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充电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上滑行块的右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充电端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装置的一种新型新能源充电桩装置,包括充电桩体9、设置于所述充电桩体9右侧端面内的充电端部10以及与新能源汽车连接的充电端头40,所述充电桩体9顶部设有防雨棚93,所述充电桩体9底部一体式设置有底座91,所述底座91内底部设有配重块92,通过所述配重块92可增加所述底座91支撑时的稳定性,所述充电端部10右端面中上下相称设置有端口朝右的上插紧槽11和下插紧槽24,所述充电端部10中位于所述上插紧槽11和下插紧槽24之间上下相称设置有上滑行腔16和下滑行腔18,所述上滑行腔16和下滑行腔18之间设置有通连槽17,所述通连槽17中通过转轴30可转动地安装有齿形轮31,所述齿形轮31外圈伸进所述上滑行腔16和下滑行腔18中,所述转轴30前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通连槽17前端壁中,所述转轴30后端与固定安装在所述通连槽17后端壁中的驱动机连接,所述上滑行腔16和下滑行腔18疏远所述通连槽17的端壁中分别设置有上推压槽13和下推压槽23,所述上推压槽13和下推压槽23中分别安装有可上下滑行地上滑行块33和下滑行块22,所述上推压槽13与所述上插紧槽11之间设置有上通连孔,所述下推压槽23与所述下插紧槽24之间设置有下通连孔,所述上通连孔和下通连孔中分别滑行安装有上滑行臂36和下滑行臂26,所述上滑行臂36和下滑行臂26分别与所述上滑行块33和下滑行块22固定连接,所述上滑行块33中设置有左右通连的上滑行槽,所述上滑行槽底壁设置有上通连腔,所述上滑行腔16中设置有上滑行板32,所述上滑行板32滑行安装在所述上滑行槽中,所述上滑行板32下端设置有上接连板320,所述上接连板320穿过所述上通连腔并设置有上齿形条321,所述下滑行块22中设置有左右通连的下滑行槽,所述下滑行槽顶壁设置有下通连腔,所述下滑行腔18中设置有下滑行板21,所述下滑行板21滑行安装在所述下滑行槽中,所述下滑行板21上端设置有下接连板20,所述下接连板20穿过所述下通连腔并设置有下齿形条19,所述上插紧槽11底壁中设置有上开合器35和上触片12,所述上开合器35和上触片12分别位于所述上滑行臂36的左侧和右侧,所述下插紧槽24顶壁中设置有下开合器27和下触片25,所述下开合器27和下触片25分别位于所述下滑行臂26的左侧和右侧,所述上滑行腔16右端壁固定安装有与市电连接的上给电片15,所述上滑行板32右端面固定安装有与所述上触片12电连接的上传导片14,所述下滑行腔18左端壁固定安装有与市电连接的下给电片29,所述下滑行板21左端面固定安装有与所述下触片25电连接的下传导片28;所述充电端头40左端上下相称设置有分别与所述上插紧槽11和下插紧槽24相配合的上插紧杆41和下插紧杆410,所述上插紧杆41和下插紧杆410内侧端面中设置有上导向槽42和下导向槽420,所述上插紧杆41和下插紧杆410左端均设置有第一斜切面43,所述充电端头40中还设有密闭装置,所述密闭装置包括密闭条70以及密闭槽71。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上滑行臂36和下滑行臂26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斜切面43相配合的第二斜切面37,所述上推压槽13和下推压槽23中均设置有与所述拉簧34,上端的拉簧34一端与所述上推压槽13顶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滑行块33连接,下端的拉簧34一端与所述下推压槽23底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滑行块22连接,所述拉簧34用以将所述上滑行臂36的第二斜切面37压入到所述上插紧槽11中,并将下滑行臂26的第二斜切面37压入到下插紧槽24中,同时可使所述上齿形条321和下齿形条19均脱离所述齿形轮31的外圈。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上滑行臂36和下滑行臂26前后方向的厚度分别与所述上导向槽42和下导向槽420前后方向的宽度相等。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上齿形条321齿尖到所述上滑行板32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上滑行腔16的高度之差等于所述上导向槽42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所述下齿形条19齿尖到所述下滑行板21下端面的距离与所述下滑行腔18的高度之差等于所述下导向槽42在上下方向的高度。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上开合器35和下开合器27与所述驱动机串联连接,由此,所述上开合器35和下开合器27都被触碰时才能使所述驱动机上电。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上开合器35和下开合器27前后方向的宽度分别大于所述上导向槽42和下导向槽420在前后方向的宽度,由此,所述上插紧杆41和下插紧杆410可与所述上开合器35和下开合器27接触。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密闭条70固定设置于所述充电端头40左侧端面位于上插紧杆41和下插紧杆410外周,所述密闭槽71设置于所述充电端部10右侧端面位于所述上插紧槽11和下插紧槽24外周,通过所述密闭条70与密闭槽71的密封配合可增加所述充电端头40与所述充电端部10插接后的密封性,从而可增加防护性。

本发明装置中的充电端部10在初始状态时,在所述拉簧34的作用下,所述上滑行臂36的第二斜切面37压入到所述上插紧槽11中,并将下滑行臂26的第二斜切面37压入到下插紧槽24中,同时可使所述上齿形条321和下齿形条19均脱离所述齿形轮31的外圈而分别与所述上滑行腔16顶壁和下滑行腔18底壁相抵,且所述上滑行板32与所述上滑行腔16左端壁相抵,所述下滑行板23与所述下滑行腔18右端壁相抵,从而所述上传导片14不与所述上给电片15接触,所述下传导片28不与所述下给电片29接触。

充电时,将所述上插紧杆41和下插紧杆410分别相称所述上插紧槽11和下插紧槽24并向左推动,所述第一斜切面43可作用于所述第二斜切面37,由此可使所述上滑行臂36和下滑行臂26分别伸进所述上导向槽和下导向槽中,且所述上滑行臂36和下滑行臂26可分别推动所述上滑行块和下滑行块朝向所述齿形轮31滑动,由此可使所述上齿形条和下齿形条都与所述齿形轮31相啮合,而所述上插紧槽11和下插紧槽24继续向左滑动时可分别触发所述上开合器35和下开合器27,由此可使所述驱动机通电,从而可控制所述驱动机运转,所述驱动机可带动所述转轴顺时针转动,所述转轴30可驱动所述上齿形条321向右滑动,而驱动所述下齿形条19向左滑动,由此可使所述上传导片14与所述上给电片15相抵,也可使所述下传导片28与所述下给电片29相抵,由此可使所述上触片12和下触片25通电,而由于所述上插紧杆41和下插紧杆410分别插入到所述上插紧槽11和下插紧槽24中时可分别与所述上触片12和下触片25接触,由此可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

充电结束后,驱动所述驱动机反向运转,所述驱动机驱动所述齿形轮31逆时针转动,所述齿形轮31可驱动所述上齿形条向左滑动而驱动所述下齿形条19向右滑动,由此可使所述上触片12和下触片25可断电,由此实现新能源汽车的断电,而后将所述上插紧杆41和下插紧杆410向右拉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装置中的充电端部在初始状态时,在所述拉簧的作用下,所述上滑行臂的第二斜切面压入到所述上插紧槽中,并将下滑行臂的第二斜切面压入到下插紧槽中,同时可使所述上齿形条和下齿形条均脱离所述齿形轮的外圈而分别与所述上滑行腔顶壁和下滑行腔底壁相抵,且所述上滑行板与所述上滑行腔左端壁相抵,所述下滑行板与所述下滑行腔右端壁相抵,从而所述上传导片不与所述上给电片接触,所述下传导片不与所述下给电片接触,从而所述上触片和下触片不带电,因此,普通的金属杆件插入到所述上插紧槽和下插紧槽中时不会发生触电事故,而且由于所述上开合器和下开合器分别位于所述上滑行臂和下滑行臂左侧,因此,尺寸较大或者较小的金属杆无法触及所述上开合器和下开合器,故无法控制所述驱动机,不会使所述上触片和下触片带电,本发明装置大大增加了充电安全性。

充电时,将所述上插紧杆和下插紧杆分别相称所述上插紧槽和下插紧槽并向左推动,所述第一斜切面可作用于所述第二斜切面,由此可使所述上滑行臂和下滑行臂分别伸进所述上导向槽和下导向槽中,且所述上滑行臂和下滑行臂可分别推动所述上滑行块和下滑行块朝向所述齿形轮滑动,由此可使所述上齿形条和下齿形条都与所述齿形轮相啮合,而所述上插紧槽和下插紧槽继续向左滑动时可分别触发所述上开合器和下开合器,由此可使所述驱动机通电,从而可控制所述驱动机运转,所述驱动机可带动所述转轴顺时针转动,所述转轴可驱动所述上齿形条向右滑动,而驱动所述下齿形条向左滑动,由此可使所述上传导片与所述上给电片相抵,也可使所述下传导片与所述下给电片相抵,由此可使所述上触片和下触片通电,而由于所述上插紧杆和下插紧杆分别插入到所述上插紧槽和下插紧槽中时可分别与所述上触片和下触片接触,由此可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

本发明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大大减小安全隐患。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