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波束端射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8055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多波束端射天线。



背景技术:

在过去,低于6ghz的频段被密集的使用,造成低频段频谱资源不够,国家和运营商正在开发6ghz以上的新频段,特别是针对北美,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发布的5g毫米波新频段,人们普遍认为毫米波(mmwave)是下个频段最好的选择。

为了实现5g移动终端设备的高增益和覆盖范围广,选用相控阵和多波束的方案成为一种好的选择,在此之前很多知名半导体公司已经成功研发出5g在毫米波的芯片相控阵技术在国防领域的雷达、通信、电子战、导航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也正在卫星通信和5g通信使用,特别是与massivemimo天线的应用,相控阵在不减增益的情况下提供低延时的波束切换,实现精确方向扫描,为特定密集场所提供通信保证。然而其昂贵成本、硬件实施的复杂性、散热以及结构大小成为主要的发展问题。

相对而言,多波束也在卫星通信和汽车雷达中使用毫米波,且具有小型化的优点,可以应用在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终端产生的波束具有较大覆盖范围,每个波束将于附近基站产生连接,因此,在5g通信系统中,具有多波束的移动终端可以提高信道容量和覆盖效率。

多波束天线是一个多端口的阵列天线,对不同输入馈电都会形成一个指定的方向。最早的多波束多依赖波导和微带线结构,金属波导虽然损耗低,但体积笨重且制造复杂不适合移动终端设备小型化的要求,微带线结构简单体积小则在毫米波色散严重,损耗大。

另一方面,实现多波束网络主要有butler矩阵、blass矩阵、rotman透镜等技术,其中blass矩阵幅度可自由控制,并且形成的波束数目较多,输入端口隔离度好,在实际应用中灵活性较高,但其是有耗网络,损耗大且结构复杂。由rotman透镜形成的网络波束数量多、旁瓣电平低、带宽宽等优点也受到欢迎,但是同样天线尺寸过大,不易于与终端设备集成。

同时现有的移动终端上采用的多波束贴片或缝隙天线,辐射方向垂直与天线表面,但是如果是应用于手机后背上,手会挡住后盖,大大降低天线性能。同理适应于其他同类型的便携式设备时,同样会遇到人体遮挡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低损耗、结构简单、小型化、端射的工作于28ghz的多波束端射天线。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多波束端射天线,其特征在于,它采用基片集成波导结构,包括多个输入端口、butler矩阵、多组端射偶极子辐射单元,butler矩阵包括耦合器、交叉器和移相器,信号经过butler矩阵分成多个等幅相位差恒定的输出至辐射单元,各组端射偶极子辐射单元由印制板金属化过孔形成,分别连接于butler矩阵输出口,电磁波耦合至末端双偶极子,在空间中叠加合成平行于天线阵面方向辐射的电磁波。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输入端口的数量为四个,butler矩阵为四输入,四输出网络。

所述天线单元为三层对称结构,中间层为siw金属过孔结构传输电磁波耦合至末端双偶极子辐射单元;上下两层为介质,厚度四分之一介质波长;双偶极子设计为提高方向图对称性并提高增益;介质内排列有规则的u形金属孔形成反射腔,提高前后比;偶极子方向延伸一段介质,调节波束宽度。

进一步地,butler矩阵中耦合器实现端口一输入,端口二直通,端口三输出幅度相等相位差90度的电磁波,端口四为隔离;交叉器实现二维平面内信号的交叉传输;移相器是用来改变相位,使单端口输入情况下,保持所有输出端口幅度相等相邻相位差恒定;整体结构简单且厚度低,且波导长度短,配合siw技术的低损耗特性,实现整体网络的低损耗。

进一步地,siw金属过孔结构由上下两片金属面和两侧周期性排列的金属过孔组成,限制电磁波在介质中传输;其损耗低,且厚度低,重量轻,易于加工。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双偶极子天线放置设备前端或周边,由于频率是毫米波,臂长短,使天线整体厚度低;采用端射偶极子形式也很好解决手持设备辐射能量遮挡问题,这对手机以及平板等终端设备解决无线技术问题。

2、本发明利用butler矩阵为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的无损多波束网络,配合siw金属过孔结构损耗低,而且厚度低、重量轻,容易加工的优点,实现多波束系统小型化及低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90°耦合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0db交叉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135°移相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0°移相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辐射偶极子单元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90°耦合器1-1、耦合器上层柱子1-2、耦合宽度2、0db交叉器3、135°移相器3-1、移相器调整柱子4、0°移相器4-1、0°移相器倾斜柱子4-2、v形柱子5、辐射天线单元模块5-1、双偶极子5-2、h形反射金属柱子5-3、基片集成波导传输层5-4、介质板d。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是一种多波束端射天线,它采用基片集成波导结构,包括多个输入端口、butler矩阵、多组端射偶极子辐射单元,butler矩阵包括耦合器、交叉器和移相器,信号经过butler矩阵分成多个等幅相位差恒定的输出至辐射单元,各组端射偶极子辐射单元分别连接于butler矩阵输出口,电磁波耦合至末端双偶极子,在空间中叠加合成平行于天线阵面方向辐射的电磁波。本实施例中,输入端口的数量为四个,butler矩阵为四输入,四输出网络。所述天线单元为三层对称结构,中间层为siw金属过孔结构传输电磁波耦合至末端双偶极子辐射单元;上下两层为介质,厚度四分之一介质波长;端射偶极子由印制板金属化过孔形成,使辐射方向与天线平行;双偶极子设计为提高方向图对称性并提高增益;介质内排列有规则的u形金属孔形成反射腔,提高前后比;偶极子方向延伸一段介质,调节波束宽度。butler矩阵中耦合器实现端口一输入,端口二直通,端口三输出幅度相等相位差90度的电磁波,端口四为隔离;交叉器实现二维平面内信号的交叉传输;移相器是用来改变相位,使单端口输入情况下,保持所有输出端口幅度相等相邻相位差恒定;整体结构简单且厚度低,且波导长度短,配合siw技术的低损耗特性,实现整体网络的低损耗。siw金属过孔结构由上下两片金属面和两侧周期性排列的金属过孔组成,限制电磁波在介质中传输;其损耗低,且厚度低,重量轻,易于加工。

本实施例中,多波束端射天线的结构,从左至右依次是butler矩阵(135°移相器3、90°耦合器1、0db交叉器2、0°移相器4)以及辐射单元5。本发明主要分为两部分butler矩阵和天线辐射体,整体的结构都是通过基片集成波导实现的,butler矩阵的90°耦合器1是一个四端口结构,通过调整一排上层柱子1-1的下降距离和中间耦合宽度1-2来使输出的两个端口幅度在3db左右,相位差在90°±3°之间,两个90°耦合器竖着排列组成多波束4端口的输入,与耦合器输出四端口相接从上往下是135°移相器3、0db交叉器2和135°移相器3,调整一排柱子3-1的下降距离使135°移相器3输出相位为135°,幅度不变。而交叉器2由两个90°耦合器组成,主要实现电磁波无耗交叉传输。接下来相接同样是两个竖着排列的90°耦合器,此处耦合器的作用同上。再就是4端口接入两个0°度移相器4和0db交叉器2,这里的4-1倾斜柱子以及4-2v形柱子是保证相位为0°和使结构要延伸到与交叉器的长度齐平,保证四端口输出后可以和辐射单元无缝连接,交叉器的功能是实现输出端口7、6的交换,使各端口输出相位差恒定。

因为butler矩阵网络是无耗的,以及基片集成波导较低的损耗体积小结构,使得输入能量损失不大,从而实现多波束系统低损耗以及小型化和加工简单的需求。具体的butler矩阵形成固定的相位输出过程如下:假设只有1端口激励时,2、3、4端口不激励,1端口的电磁波经过90°耦合器分成上下两个相位差为90°的信号,上边电磁波然后经过一个135°移相器后在经过一个90°耦合器,电磁波就又被分成7端口比5端口多270°的相位。而下边信号则经过一个交叉器后再经过一个90°耦合器形成8端口比6端口多270°的相位,而6端口又比5端口多135°,所以最后各端口的相位差值为135°。同理得,当2、3、4端口分别激励时,产生的相位差分别为-45°、45°、-135°。

与butler矩阵四端口相接的就是4辐射天线单元模块5,电磁波通过基片集成波导传输层5-3结构传输至双偶极子5-1辐射,双偶极子是为了提高增益和辐射方向,后边是一排h形金属柱子5-2用来减少反射,在介质外延伸一个3mm的介质板d5-4以提高带宽。

4×4多波束天线整体尺寸数据如下:(l*w*h)60.8mm×30.8mm×3.5mm,阻抗带宽为24ghz-28ghz,相对带宽14%,在带宽内回拨损耗低于-15db,最终形成的四波束方向为±45°和±14°

本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现有技术结构不能同时满足小型化、低损耗以及实现方向端射的情况下,通过改造butler矩阵的耦合器、交叉器以及移相器和调整siw金属过孔结构,使结构简单、体积变小、低损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最后以偶极子形成端射形式,来实现电磁波端射辐射,区别现有多波束天线人体遮挡问题,更适应更多场景的使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