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铜芯送料拉力控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6604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电缆铜芯送料拉力控制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铜芯送料拉力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利用铜线生产电缆时需要将铜线从铜线盘上抽出,铜线盘需要安装在安装架上,由于安装架的功能过于单一,无法对抽出的铜线进行张力调节,同时铜线盘在安装时需要利用起吊机将铜线盘吊起再安装,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使用方便的电缆铜芯送料拉力控制机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电缆铜芯送料拉力控制机构,包括一底座,所述底座上铰接有平放的U形架,U形架开口端设置有铜线盘;U形架开口端一侧设置有转轴,另一侧设置有与U形架滑动配合的滑轴,转轴与滑轴两者朝内一端均设置有顶着铜线盘两端的顶尖;所述转轴朝外一端设置有转轮,转轮上具有与其周部相贴合的U形拉带,拉带一端固定于U形架上,拉带另一端连接有螺杆,螺杆由一定位板上的定位孔穿过,螺杆上还套设有一弹簧,弹簧一端顶着定位板、另一端顶着螺杆端部的螺母以通过拧动螺母调节拉带松紧。

进一步的,U形架开口端与滑轴相对应一侧穿设有与其螺纹配合的第一丝杆,滑轴朝外一端固定有一固定板,第一丝杆旋转连接于固定板上并且其朝外一端设置有第一手轮;滑轴的顶尖上还套设有耐磨锥套。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与U形架封闭端相对应一端竖立有第二丝杆,U形架封闭端设置有与第二丝杆螺纹配合的连接座,第二丝杆上端还设置有第二手轮。

进一步的,所述U形架封闭端上侧设置有一导向轴以及与导向轴滑动配合的滑座,所述滑座上竖立有一对平行设置的竖向轴,位于两竖向轴前侧或后侧横设有横向轴,铜线盘上的铜线由横向轴上方穿过两竖向轴之间的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缆铜芯送料拉力控制机构结构新颖,使用方便,不仅能够进行铜线的张力调节,还能够防止铜线与地面或其他设备发生刮碰造成损伤或断裂,功能齐全,并且铜线盘拆装方便,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构造俯视图;

图2是图1中K向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1-底座、2-U形架、3-铜线盘、4-导向轴、5-滑座、6-竖向轴、7-横向轴、8-铜线、9-转轴、10-滑轴、11-顶尖、12-转轮、13-拉带、14-螺杆、15-定位板、16-弹簧、17-螺母、18-第一丝杆、19-固定板、20-耐磨锥套、21-第二丝杆、22-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电缆铜芯送料拉力控制机构,包括一底座1,所述底座上铰接有平放的U形架2,U形架开口端设置有铜线盘3,U形架2与底座1通过铰接实现转动,安装铜线盘时U形架开口端下摆,安装完毕后,U形架开口端再上摆,铜线盘3安装方便,不需要借用起吊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U形架2封闭端上侧设置有一导向轴4以及与导向轴滑动配合的滑座5,所述滑座5上竖立有一对平行设置的竖向轴6,位于两竖向轴前侧或后侧横设有横向轴7,铜线盘3上的铜线8由横向轴7上方穿过两竖向轴6之间的间隙,所述滑座5的轴向位置通过螺钉锁紧固定,通过竖向轴6和横向轴7的导向作用,能够避免铜线在出线的时候出线碰刮。

在本实施例中,U形架开口端一侧设置有转轴9,另一侧设置有与U形架滑动配合的滑轴10,转轴与滑轴两者朝内一端均设置有顶着铜线盘两端的顶尖1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朝外一端设置有转轮12,转轮12上具有与其周部相贴合的U形拉带13,拉带一端固定于U形架上,拉带另一端连接有螺杆14,螺杆由一定位板15上的定位孔穿过,螺杆上还套设有一弹簧16,弹簧一端顶着定位板、另一端顶着螺杆端部的螺母17以通过拧动螺母调节拉带松紧,通过控制拉带13的松紧来调节铜线的张力。

在本实施例中,U形架开口端与滑轴相对应一侧穿设有与其螺纹配合的第一丝杆18,滑轴10朝外一端固定有一固定板19,第一丝杆旋转连接于固定板上并且其朝外一端设置有第一手轮;滑轴的顶尖上还套设有耐磨锥套20,减小滑轴10上的顶尖与铜线盘之间的摩擦,同时减小部件之间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与U形架封闭端相对应一端竖立有第二丝杆21,U形架封闭端设置有与第二丝杆螺纹配合的连接座22,第二丝杆上端还设置有第二手轮,通过转动第二手轮进行U形架的角度调节。

安装铜线盘时,只需要将铜线盘放置在底座上,控制U形架开口端下摆,铜线盘的一端中孔先顶着转轴上的顶尖,然后在转动第一手轮控制滑轴推进使滑轴上的顶尖顶着铜线盘的中孔,然后再控制U形架开口端上摆使铜线盘被翘起。

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