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2798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通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信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理线架与连接器本体之间具有定位机构的通信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生活中人与人的联系已大量通过通信网络在进行各式信息的传递,而通信连接器为电子通信领域中的基础零件。目前市面上的通信连接器包括有插头及插座,其为传输缆线之间电性连接的桥梁。

常见的通信连接器为刺破型连接器,也就是具有刺破端子的连接器,其主要由一主体、一理线架及一外盖所组成,用来与一包覆着多条芯线的传输缆线连接。其中,主体的一端具有插槽或接头,用来连接另一对应的插头或插座,且主体另一端上设置有多个刺破端子可用来刺破芯线。理线架则用来供传输缆线的多条芯线插接。外盖则枢设于主体上,做为盖阖以保护理线架之用。在操作上,使用者先将传输缆线的多条芯线插接于理线架,并将理线架对应插设于主体上的刺破端子,使得传输缆线与连接器相固定,并同时刺破芯线,接着将外盖枢转闭合,完成连接器与传输缆线的衔接组装。

一般在使用上,已插接传输缆线的理线架要组装至连接器主体使芯线与刺破端子连接时,必须要精准地将理线架与刺破端子的位置对齐,才能进行插接。而常见的定位方式为使用穿孔与悬臂件的组合或插槽与插合件的组合等,然而,于现有技术中,理线架在组装上的定位仍缺乏导引的机制,使得使用者仍然必须将悬臂或插合件准确地对应穿孔或插槽,才能进行理线架与连接器主体的插接,导致组装上太过耗时且费力。因此,如何提高通信连接器在与传输缆线连接时的组装效率,则为研发人员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信连接器,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理线架与连接器主体组装时,需费时进行准确定位导致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通信连接器,包括一外壳、一刺破端子座及一理线架。外壳具有一容置空间。刺破端子座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刺破端子座包括一本体及两个导引件,两个导引件分别位于本体相对的两侧。理线架设置于容置空间内。理线架具有两个导槽,分别位于理线架相对的两侧。理线架以两个导槽对应于刺破端子座的两个导引件插入叠设于刺破端子座。其中,刺破端子座的两个导引件的宽度向远离刺破端子座本体的方向渐缩,且理线架的两个导槽的形状对应于刺破端子座的两个导引件。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导引件各具有两个导引侧边,两个所述导引侧边为一倾斜边和一垂直边,两个所述导引件形状及位置非互相对称。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导引件各具有两个导引侧边,两个所述导引侧边为一倾斜边和一垂直边,两个所述导引件形状及位置互相对称。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导引件各具有两个导引侧边,两个所述导引侧边皆为倾斜边,两个所述导引件形状及位置互相对称。

进一步地,该刺破端子座还包括一电路板、多个传输端子及多个刺破端子,该本体叠设于该电路板,多个所述传输端子固设并电性连接于该电路板,多个所述刺破端子位于该本体面向该理线架的一侧,多个所述刺破端子的一端穿过该本体而电性连接该电路板。

进一步地,该通信连接器还包括一外盖,该外盖枢设于该外壳上,该外盖可枢转覆盖该刺破端子座及该理线架,该刺破端子座还包括一延伸部,该延伸部位于该本体一侧并突出于该外壳,且该延伸部与该外盖共同形成一传输缆线穿孔。

进一步地,该通信连接器还包括一缆线固持件,该缆线固持件枢设于该外盖上并位于该传输缆线穿孔的一侧,该外盖还具有至少一卡固件,至少一所述卡固件设于该传输缆线穿孔周围,该缆线固持件具有多个卡勾,多个所述卡勾卡扣于至少一所述卡固件。

进一步地,该外壳远离该传输缆线穿孔的一端还具有一插槽,该插槽暴露出多个所述传输端子。

进一步地,该通信连接器还包括一第一挟持片及一第二挟持片,该第一挟持片及该第二挟持片的一端分别装设于该外盖及该刺破端子座,该第一挟持片及该第二挟持片的另一端分别位于该延伸部与该外盖形成的该传输缆线穿孔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该通信连接器还包括一插头挟持件,该插头挟持件包括一固定部及两个挟持部,该固定部固设于该刺破端子座,两个所述挟持部的一端固接于该固定部,两个所述挟持部的另一端延伸至该插槽的相对两侧。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通信连接器,借助理线架的导槽及刺破端子座的导引件,方便理线架准确对应刺破端子并插入叠设于刺破端子座上,且通过导槽与导引件的形状系以渐缩的方式来进行导引,简化了组装时将定位组合对准的步骤。如此一来,在确保通信连接器与传输缆线确实电性连接的前提下,能解决理线架与刺破端子座之间在组装上缺乏导引机制的问题,以提高其组装的效率。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通信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图;

图3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通信连接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另一实施例通信连接器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通信连接器

10 外壳

100 插槽

110 容置空间

20 刺破端子座

21、21a、21b 本体

211 刺破穿孔

22、22a、22b 导引件

221 第一导引侧边

222 第二导引侧边

223 第三导引侧边

224 第四导引侧边

23 电路板

24 刺破端子

25 传输端子

26 延伸部

30 理线架

300 导槽

40 外盖

400 卡固件

410 传输缆线穿孔

50 缆线固持件

500 卡勾

61 第一挟持片

62 第二挟持片

70 插头挟持件

71 固定部

72 挟持部

A1 枢转轴线

A2 枢转轴线

d1 靠近刺破端子座一端的槽宽

d2 远离刺破端子座一端的槽宽

S 线位贴纸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通信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图;图3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通信连接器1包括一外壳10、一刺破端子座20、一理线架30、一外盖40、一缆线固持件50、一第一挟持片61、一第二挟持片62及一插头挟持件70。外壳10具有一插槽100及一容置空间110。插槽100位于外壳10的一端并连通容置空间110。刺破端子座20设置于容置空间110内。理线架30设置于容置空间110内,且理线架30叠设于刺破端子座20。外盖40枢设于外壳10上,且可枢转地覆盖刺破端子座20及理线架30。缆线固持件50枢设于外盖40上。第一挟持片61及第二挟持片62的一端分别装设于外盖40及刺破端子座20。插头挟持件70固设于刺破端子座20。详细说明如下。

于本实施例中,刺破端子座20包括一本体21、两个导引件22、一电路板23、多个刺破端子24及多个传输端子25。详细来说,二导引件22分别位于本体21相对的两侧,且其宽度向远离本体21的方向渐缩,也就是说,二导引件22远离本体21的一端宽度较连接本体21的一端窄。本体21叠设于电路板23。其中,本实施例的电路板23系以包括两片式叠设的子母板为例,但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于其他实施例中,电路板23可以是一般单片式的电路板。而电路板23依基材种类可以是电木板、玻璃纤维板或是塑料板。本体21还具有多个刺破穿孔211,这些刺破端子24穿过这些刺破穿孔211,并一端电性连接于电路板23。传输端子25固设并电性连接于电路板23靠近插槽100的一端,且插槽100暴露出传输端子25。传输端子25用来供另一插头连接器电性连接。上述实施例的通信连接器1系以具有插槽100的母连接器为例,但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通信连接器1可以是包括接头的公连接器。

理线架30的相对的两侧各具有一个导槽300。此二导槽300的形状对应于刺破端子座20的二导引件22,即二导槽300在相对靠近刺破端子座20的一端的槽宽d1大于相对远离刺破端子座20的一端的槽宽d2。理线架30以二导槽300对应于刺破端子座20的二导引件22插入叠设于刺破端子座20。详细来说,理线架30在组装于刺破端子座20时,二导引件22是以宽度较窄的一端先插入二导槽300槽宽较宽的一端,如此,在理线架30与刺破端子座20组装时,能轻易地定位插设。

外盖40枢设于外壳10上,外盖40可枢转覆盖刺破端子座20及理线架30。刺破端子座20还包括一延伸部26,其位于本体21远离插槽100的一侧并突出于外壳10。外盖40在远离其一枢转轴线A1的一端与刺破端子座20的延伸部26共同形成一传输缆线穿孔410。插槽100与传输缆线穿孔410系分别位于通信连接器1的相对两端。上述外盖40枢设于外壳10的特征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于其他实施例中,外盖40可以是用卡扣或固锁的方式装设于外壳10上。此外,外盖40与刺破端子座20共同形成传输缆线穿孔410的特征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于其他实施例中,传输缆线穿孔410可以是由外盖40与外壳10共同形成。

缆线固持件50枢设于外盖40上并位于传输缆线穿孔410的一侧,用于夹固穿设于传输缆线穿孔410的传输缆线(图中未示出)。传输缆线的芯线(图中未示出)可对应贴于理线架30上的线位贴纸S插接于理线架30。外盖40在远离枢转轴线A1的部份还具有一卡固件400。卡固件400位于传输缆线穿孔410周围远离缆线固持件50一枢转轴线A2的一端。缆线固持件50具有多个卡勾500,这些卡勾500可卡扣于卡固件400。其中,缆线固持件50可以是棘轮。

第一挟持片61及第二挟持片62的一端分别装设于外盖40及刺破端子座20,而另一端则分别位于传输缆线穿孔410的相对两侧。详细来说,第一挟持片61及第二挟持片62可以是弹片结构,由金属片材经弯折形成,其一端为固接段,分别固设于外盖40及刺破端子座20,另一端系为弹性段,分别延伸至传输缆线穿孔410相对靠近外盖40及延伸部26的两侧,共同形成一挟持结构,用于夹固住穿设于传输缆线穿孔410的传输缆线。

插头挟持件70包括一固定部71及两个挟持部72,于本实施例中,插头挟持件70为一体成形的金属弹片,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固定部71固设于刺破端子座20的本体21上。两个挟持部72分别由固定部71的两端,延伸至插槽100的相对两侧,以共同形成一挟持结构,用于夹固插设于插槽100的插头。其中,固定部71固设于本体21上的特征,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插头挟持件70的固定部71可以是固设于外壳10或外盖40上。

请参阅图4,图4为图3的局部示意图。如图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二导引件22各具有两个导引侧边,相对靠左侧的导引件22具有一第一导引侧边221及一第二导引侧边222,而相对靠右侧的导引件22具有一第三导引侧边223及一第四导引侧边224。其中,第一导引侧边221及第四导引侧边224为倾斜边,第二导引侧边222及第三导引侧边223为垂直边。详细来说,二导引件22皆具有一倾斜边及一垂直边,且其宽度由靠近本体21的一端朝远离本体21的一端渐缩。于本实施例中,二导引件22的形状及位置非互相对称,二导引件22的倾斜边系分别朝相反方向配置,且二导引件22的位置系错位。位于理线架30相对两侧的二导槽300形状对应于刺破端子座20的二导引件22。其中,于本实施例中,二导引件22的形状及位置非互相对称以及皆具有一倾斜边及一垂直边的特征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于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通信连接器的局部示意图,位于本体21a相对两侧的二导引件22a的形状及位置可以是互相对称,亦或如图6所示,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另一实施例通信连接器的局部示意图,位于本体21b相对两侧的二导引件22b的导引侧边可以都是倾斜边。

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信连接器,采用渐缩方式的导槽设计做为组件间组装的定位机构。借助此免手工具压合的定位机构,使理线架仅需靠上导引件即能轻松并准确地导入正确插设位置,而不需要费力地将导槽及导引件对准。另外,在组装时尚可配合外盖枢转盖合的步骤,对理线架进行抵压,一并将理线架压合插入刺破端子座,以提高组装的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