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09982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机械结构技术领域,是一种启动开关。



背景技术:

井下工具需要在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下工作,因此对其使用的井下电路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电路开关而言,就需要电路开关具有很好的开关可靠性,但是,由于现有电路开关容易受到震动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之打开时,受到震动等不良因素而被关闭;或其关闭时,受到震动等不良因素而被打开,由此降低了开关的可靠性,同时现有电路开关不便于随时开与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启动开关,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电路开关在受到震动时出现通断不稳定,可靠性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启动开关,包括动触头、固定电极、压盖和上下贯通的外壳体,在外壳体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绝缘衬套,在固定电极的中部外侧固定有下外环台,固定电极通过下外环台固定在绝缘衬套的下部内侧,在动触头的上部外侧固定有上外环台,动触头位于固定电极上方的绝缘衬套内,在上外环台与下外环台之间坐有下压缩弹簧,下压缩弹簧的底端与下外环台之间设置有绝缘装置,在绝缘衬套上方的外壳体内设置有开口限位环,压盖位于开口限位环与动触头之间的绝缘衬套内,压盖包括受力板和纵截面宽度小于受力板的纵向截面宽度的接触端,接触端固定在受力板的下端,在动触头与接触端外侧的受力板之间坐有能将受力板顶紧在开口限位环底端的上压缩弹簧,上压缩弹簧的底端与上外环台之间设置有绝缘装置,动触头的底端与固定电极的顶端之间设置有间距,在固定电极内设置有中心孔,在动触头上设置有与中心孔上下对应的第一导端连接孔,在固定电极上设置有与中心孔不相通的第二导线端连接孔。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外壳体的下端内侧设置有限位环板,绝缘衬套的底端坐在限位环板上,下外环台绝缘坐在限位环板上。

上述启动开关还包括下绝缘垫圈,下绝缘垫圈固定安装在绝缘衬套与限位环板之间,下外环台坐在绝缘衬套内侧的下绝缘垫圈上。

上述第一导线端连接孔和第二导线端连接孔均设置在限位环板内孔之间的固定电极上。

上述绝缘衬套上方的外壳体内侧设置有限位凹槽,开口限位环固定安装在限位凹槽内,绝缘衬套的顶端与开口限位环的底端相互顶紧。

上述开口限位环为孔用挡圈;或/和,绝缘装置为绝缘垫圈。

上述第一导线端连接孔上部内侧和第二导线端连接孔上部内侧均分别设置有螺纹。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对受力板施加作用力,可以随时控制本开关的开与关,即随时控制井下电路供电和断电,有利于节约电能;另外,本开关在受到震动等因素作用时,上压缩弹簧、下压缩弹簧软连接结构具有减震的作用,使处于井内的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状态不易被切换,即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开关可靠性,从而提高了井下电路的可靠性,便于保持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状态,方便现场操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使用状态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动触头,2为固定电极,3为外壳体,4为绝缘衬套,5为下外环台,6为上外环台,7为下压缩弹簧,8为开口限位环,9为受力板,10为接触端,11为上压缩弹簧,12为中心孔,13为第一导线端连接孔,14为第二导线端连接孔,15为限位环板,16为下绝缘垫圈,17为限位凹槽,18为绝缘垫圈,19为第一导线,20为第二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所示,该启动开关包括动触头1、固定电极2、压盖和上下贯通的外壳体3,在外壳体3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绝缘衬套4,在固定电极2的中部外侧固定有下外环台5,固定电极2通过下外环台5固定在绝缘衬套4的下部内侧,在动触头1的上部外侧固定有上外环台6,动触头1位于固定电极2上方的绝缘衬套4内,在上外环台6与下外环台5之间坐有下压缩弹簧7,下压缩弹簧7的底端与下外环台5之间设置有绝缘装置,在绝缘衬套4上方的外壳体3内设置有开口限位环8,压盖位于开口限位环8与动触头1之间的绝缘衬套4内,压盖包括受力板9和纵截面宽度小于受力板9的纵向截面宽度的接触端10,接触端10固定在受力板9的下端,在动触头1与接触端10外侧的受力板9之间坐有能将受力板9顶紧在开口限位环8底端的上压缩弹簧11,上压缩弹簧11的底端与上外环台6之间设置有绝缘装置,动触头1的底端与固定电极2的顶端之间设置有间距,在固定电极2内设置有中心孔12,在动触头1上设置有与中心孔12上下对应的第一导端连接孔13,在固定电极2上设置有与中心孔12不相通的第二导线端连接孔14。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电池电源输出端连接的第一导线19导电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导线端连接孔14内,将井下电路板电源输入端连接的第二导线20穿过中心孔12,并使第二导线20的导电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导端连接孔13内,在采用工具下压受力板9,受力板9在压力作用下下移,使上压缩弹簧11被压缩,接触端10下行至动触头1上的绝缘装置处时,接触端10通过下压绝缘装置将压力传递给动触头1,迫使动触头1下行,下压缩弹簧7被压缩,当动触头1的底端与固定电极2的顶端接触时,井下电路板电源处于通电状态;当撤回对受力板9的下压作用力时,动触头1上行,上压缩弹簧11、下压缩弹簧7复位,动触头1的底端与固定电极2的顶端分离,井下电路板电源处于不通电(断电)状态,由此实现对井下电路(井下电路板)供电和断电的功能。

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知,通过对受力板9施加作用力,可以随时控制本开关的开与关,即随时控制井下电路供电和断电,有利于节约电能。另外,本开关在受到震动等因素作用时,由于上压缩弹簧11、下压缩弹簧7具有减震作用,能够抵消震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状态不易被切换,即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开关可靠性,从而提高了井下电路的可靠性。

另外,可以将本实用新型设置在井下仪器的内部,在与外壳体3顶部开口对应的仪器壳体上设置螺纹孔,此时,可采用六方扳手等工具在螺纹孔内正转和反转来实现动触头1与固定电极2处于接触状态,即通过旋转六方扳手推动受力板9下行直至动触头1与固定电极2接触,使井下电路供电状态;通过反向旋转六方扳手,解除六方扳手对受力板9的下压力直至动触头1与固定电极2分离,使井下电路处于断电状态;在井上完成本启动开关开关状态的切换后,将仪器下入井内,当遇到震动等井况时,上压缩弹簧11、下压缩弹簧7软连接结构具有减震作用,能够抵消震动,使处于井内的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状态不易被切换,即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开关可靠性,从而提高了井下电路的可靠性,便于保持本实用新型的开关状态,方便现场操作。

上压缩弹簧11可采用闭合簧,下压缩弹簧7可采用复位簧。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启动开关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所示,在外壳体3的下端内侧设置有限位环板15,绝缘衬套4的底端坐在限位环板15上,下外环台5绝缘坐在限位环板15上。

限位环板15对固定电极2起到支撑作用。

如附图1所示,该启动开关还包括下绝缘垫圈16,下绝缘垫圈16固定安装在绝缘衬套4与限位环板15之间,下外环台5坐在绝缘衬套4内侧的下绝缘垫圈16上。

下绝缘垫圈16一方面起到绝缘作用,另一方面,便于将绝缘衬套4和下绝缘垫圈16在外壳体3内拆装。

如附图1所示,第一导端连接孔13和第二导线端连接孔14均设置在限位环板15内孔之间的固定电极2上。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便于将导线等线路通过限位环板15内孔引入本开关内,便于管理。

如附图1所示,在绝缘衬套4上方的外壳体3内侧设置有限位凹槽17,开口限位环8固定安装在限位凹槽17内,绝缘衬套4的顶端与开口限位环8的底端相互顶紧。

限位凹槽17提高开口限位环8在外壳体3内部的固定稳固度,通过绝缘衬套4的顶紧作用,进一步提高开口限位环8在外壳体3内部的固定稳固度。

根据需要,开口限位环8为孔用挡圈;或/和,绝缘装置为绝缘垫圈18。

根据需要,为了提高导线导电端在第一导端连接孔13和第二导线端连接孔14内固定稳定性,第一导端连接孔13上部内侧和第二导线端连接孔14上部内侧均分别设置有螺纹。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