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1640发布日期:2018-07-11 04:16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雷装置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避雷器。



背景技术:

工程上通常采用降低接地电阻、架设双避雷线,减小避雷线保护角等方法来限制雷电过电压,降低雷击跳闸率。然而,在雷电活动强烈、降低接地电阻困难的山区线段,上述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雷击跳闸问题。

目前国内外已有实际运行的±500kV及以下线路避雷器,避雷器本体与间隙距离之和一般大于与之并联的绝缘子的长度,需设计特殊金具解决安装空间不匹配问题,安装难度大。由于电压等级的提高,高压直流线路避雷器本体高度和重量都不可避免地要大于±500kV及以下线路避雷器,安装难度会更大;目前没有关于±500kV直流线路带串联绝缘子间隙的线路避雷器绝缘子爬电距离和线路爬电距离绝缘配合方面的试验数据,试验及设计难度大。

这就需要提出小型化在特高压线路避雷器中应用的理念,设计出小型化的高压直流线路串联绝缘子间隙避雷器,降低安装难度;需要确定高压直流线路串联绝缘子间隙避雷器的本体尺寸及间隙距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避雷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雷器,包括:

避雷器本体,所述避雷器本体包括多节相互串联的避雷器元件;

串联间隙组,所述串联间隙组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间隙单体,所述串联间隙组的低压端与避雷器本体的高压端相连接,所述串联间隙组的高压端安装在高压导线上;

防盗组件,所述防盗组件包括底座和防盗卡扣,所述底座的一端与直流杆塔上的低压导线相连接,另一端与避雷器本体相连接,所述底座靠近避雷器本体的一端设有凹槽,所述避雷器本体上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套设在凹槽内,所述底座靠近避雷器本体的侧壁上设有通孔,所述防盗卡扣设有安装孔,所述防盗卡扣与底座通过穿过安装孔和通孔的销钉转动连接,所述防盗卡扣以销钉为轴朝向连接杆旋转完成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串联间隙组与串联的避雷器元件配合使用,使得避雷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安装方便;其间隙调整范围大;技术参数合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防盗组件上防盗卡扣与底座的配合连接,使其需要使用专门的绝缘拉杆工具进行拆卸和安装,从而达到防偷防盗的目的。

进一步,所述防盗组件还包括微型压力传感器和警报器,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连接在防盗卡扣与连接杆接触的接触面上,警报器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与警报器电连接。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与警报器可以通过外接微型电源提供电量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提供电量。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当连接完整时,微型压力传感器能够检测到连接处的压力值,而当连接脱离时,微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值变小,微型压力传感器将这一变化传递至警报器,引起警报器报警,从而起到进一步防偷防盗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间隙单体包括上电极、间隙绝缘子和下电极,所述上电极与间隙绝缘子的高压端相连接,所述下电极与间隙绝缘子的低压端相连接,相邻的两个间隙单体的上电极与下电极相连接。

进一步,上电极与所述间隙绝缘子的高压端连接,通过金具固定在导线上,其主体金属管或金属杆直径不小于60mm,下电极安装在间隙绝缘子的低压端,并与避雷器高压端相连,其金属管或金属杆直径不小于60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给出一种具体的串联间隙组的结构,以满足本实用新型的避雷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安装方便;其间隙调整范围大;技术参数合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的需求。

进一步,所述避雷器元件包括电阻片柱、密封盖和外套,所述外套套设在所述电阻片柱外,所述密封盖为两个分别连接在外套的两端,相邻的两个避雷器元件的电阻片柱穿过密封盖首尾相连。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给出一种具体的避雷器本体的结构,以满足本实用新型的避雷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安装方便;其间隙调整范围大;技术参数合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的需求。

进一步,所述外套内侧、电阻片柱外侧和密封盖组成密闭腔体,所述密闭腔体内充有氮气,所述氮气为高纯氮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以保证避雷器可以满足63kA短路电流要求。

进一步,所述电阻片柱包括多个相互串联的电阻片,所述多个相互串联的电阻片的两端通过绝缘杆连接于密封盖上。

进一步,所述避雷器本体的高度为4~5m,所述间隙单体两端之间的距离为1.8~1.9m。

进一步,所述避雷器本体的高度为4.8m,所述间隙单体两端之间的距离为1.85m。

进一步,所述避雷器本体的爬电距离不小于14250mm,间隙绝缘子的爬电距离不小于12400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以使所述避雷器本体能够耐受不 1540kV雷电冲击电压,1132kV的操作冲击电压,且在规定的淋雨条件下能够耐受不低于600kV的直流电压1min。

进一步,所述电阻片的直径为75mm,以使电阻片能够通过不低于1800A 的长持续时间冲击电流试验,且连续3次通过幅值为100kA的4/10μs大电流冲击耐受试验。

进一步,所述避雷器本体的额定电压为550kVdc,直流2mA下参考电压不小于550kV,标称放电电流20kA,20kA雷电冲击电流下残压不大于 1100kV,20kA陡波冲击电流下残压不大于1265kV;所述避雷器本体的标准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不大于2300kV;所述避雷器本体出现故障时在规定的淋雨条件下能够耐受不低于±600kV的直流电压1min。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避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避雷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避雷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雷器,包括:

避雷器本体,所述避雷器本体包括多节相互串联的避雷器元件1;

串联间隙组,所述串联间隙组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间隙单体2,所述串联间隙组的低压端与避雷器本体的高压端相连接,所述串联间隙组的高压端安装在高压导线上;

防盗组件3,所述防盗组件包括底座31和防盗卡扣32,所述底座31的一端与直流杆塔上的低压导线相连接,另一端与避雷器本体相连接,所述底座31靠近避雷器本体的一端设有凹槽311,所述避雷器本体上设有连接杆 33,所述连接杆套33设在凹槽311内,所述底座31靠近避雷器本体的侧壁上设有通孔,所述防盗卡扣32设有安装孔,所述防盗卡扣的安装孔与底座的通孔通过销钉转动连接,所述防盗卡扣32以销钉为轴绕连接杆向内旋转完成固定。

所述防盗组件3还包括微型压力传感器和警报器,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连接在防盗卡扣32的靠近连接杆并与连接杆相接触的接触面321上,警报器连接在底座31上,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与警报器电连接。

所述间隙单体2包括上电极21、间隙绝缘子22和下电极23,所述上电极21与间隙绝缘子22的高压端相连接,所述下电极23与间隙绝缘子22的低压端相连接。

所述避雷器元件1包括电阻片柱11、密封盖12和外套13,所述外套13 套设在所述电阻片柱11外,所述密封盖12为两个分别连接在外套13的两端。

所述外套13内侧、电阻片柱11外侧和密封盖12组成密闭腔体,所述密闭腔体内充有氮气。

所述电阻片柱11包括多个相互串联的电阻片,所述多个相互串联的电阻片的两端通过绝缘杆连接于密封盖12上。

实施例2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雷器,包括:

避雷器本体,所述避雷器本体包括多节相互串联的避雷器元件1;

串联间隙组,所述串联间隙组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间隙单体2,所述串联间隙组的低压端与避雷器本体的高压端相连接,所述串联间隙组的高压端安装在高压导线上;

防盗组件3,所述防盗组件包括底座31和防盗卡扣32,所述底座31的一端与直流杆塔上的低压导线相连接,另一端与避雷器本体相连接,所述底座31靠近避雷器本体的一端设有凹槽311,所述避雷器本体上设有连接杆 33,所述连接杆套33设在凹槽311内,所述底座31靠近避雷器本体的侧壁上设有通孔,所述防盗卡扣32设有安装孔,所述防盗卡扣的安装孔与底座的通孔通过销钉转动连接,所述防盗卡扣32以销钉为轴绕连接杆向内旋转完成固定。

所述防盗组件3还包括微型压力传感器和警报器,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连接在防盗卡扣32的靠近连接杆的接触面321上,警报器连接在底座31上,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与警报器电连接。

所述间隙单体2包括上电极21、间隙绝缘子22和下电极23,所述上电极21与间隙绝缘子22的高压端相连接,所述下电极23与间隙绝缘子22的低压端相连接。

所述避雷器元件1包括电阻片柱11、密封盖12和外套13,所述外套13 套设在所述电阻片柱11外,所述密封盖12为两个分别连接在外套13的两端。

所述外套13内侧、电阻片柱11外侧和密封盖12组成密闭腔体,所述密闭腔体内充有氮气。

所述电阻片柱11包括多个相互串联的电阻片,所述多个相互串联的电阻片的两端通过绝缘杆连接于密封盖12上。

还包括脱离器6,所述脱离器6的一端通过导电杆4与避雷器本体相连接,另一端与高压导线相连接。

所述避雷器本体与导电杆4之间设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连接耳51、定位销52与挡片53,所述定位销52位于连接耳51靠近导电杆4的一侧并与连接耳51相连接,所述连接耳51的一端与避雷器本体相连接,所述连接耳51的另一端通过接线螺栓与导电杆4相连,所述接线螺栓上穿设有挡片53。

所述连接耳51与避雷器本体之间连接有调节板5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