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4710阅读:1042来源:国知局
触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式隔离开关的触头系统。



背景技术:

在低压电器领域,触头是一种电气连接部件,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或断开来控制线路的通断,目前转换开关的触头形式大多结构复杂,所用或者多个零部件,或者零部件结构复杂,因此不仅生产成本较高、组装耗时耗力,不容易自动化生产,而且容易出现接通失效、温升更高,功耗更高,进而造成整机寿命不高。

比如实用新型专利CN205487897U所公布的动触头形式,以及所属旋转式隔离开关,其包括动触片及动触片安装架,动触片成对并相对设置于动触片安装架上,动触片之间设置有供静触片插入的配合间隙,现有的动触片厚度较薄故具有较好的弹性,使配合间隙与静触片位置相对应时动触片与静触片之间具有较好的接触稳定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保证动触片具有较好的电学性能,故需要加厚动触片的厚度,而在增加动触片的厚度之后则使其弹性大大降低,在配合间隙变大之后无法及时复位,使电连接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而其只是增加弹片厚度,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结构同样复杂。

又比如专利WO2009121744A1所公布的触头型式一样结构复杂,实现形式同样是动触片及动触片安装架,动触片成对并相对设置与动触片安装架上,动触片之间设置有供静触片插入的配合间隙,其动触片厚度较薄,结构也较为复杂,成型工艺较多,触头压力有压合的动触片提供,动静触头存在接触电阻高,温升风险更高;同时静触头只有简单的导入导出的斜角,整体没有设置引弧结构,故引弧效果不好,当线路存在大电流时,电弧会很快的烧蚀动触片等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可靠的触头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经过镀银处理且由高导电率铜材制成的桥形触头,桥形触头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用于提供触头压力的弹片,每个弹片与一个经过镀银处理的接线板铆接,弹片与桥形触头相接部分的侧边设有同时具有先接触后断开功能的引弧机构。

优选地,在桥形触头中间设有至少两个凸台,凸台嵌入用于放置桥形触头的多级联动机构的凹槽内,此凹槽和凸台结构一起起到限位动触头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接线板和外接线缆采用提篮式接线端子结构,可以更好的保证电接触的牢固可靠,有效降低接触电阻。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指零部件数量少,结构简单;

2)接触稳定可靠,接触电阻低,能耗低;

3)接线板的引弧结构,能快速引导电弧到灭弧室,快速熄灭电弧,同时设置有先接触后断开的结构,提高机械电气寿命;

4)采用提篮式接线端子,接触电阻更低,温升更低,功耗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触头系统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接线板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桥形触头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新型触头系统(如下图1)结构简单、稳定可靠,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触头弹片1、接线板2、桥形触头3、多级联动机构4等。桥形触头3和接线板2做镀银处理,其中桥形触头3本身材料为高导电率铜材,这样电阻更低,导电会更可靠,温升更低。如图3所示,桥形触头3中间有两个小凸台31,重要作用是限位,结合图4,桥形触头3在安装到多级联动机构4上以后,保证桥形触头能够在旋转过程中不移动,位置相对可靠固定。连接板2上有一触头弹片1,通过两个铆接位置21(如图2所示)牢固地铆接在接线板2上。弹片1提供触头压力,触头弹片1上有一引弧机构11(如图2所示)。在旋转开关断开时,通过引弧机构11引导电弧进入灭弧室,起到快速熄灭电弧的作用,同时设置有先接触后断开的结构(同样是如图2中的引弧机构11),提高机械电气寿命。同时接线板2和外接线缆采用提篮式接线端子结构,这样接触电阻更低,终端温升更低,功耗更低。此结构形式能够实现很好的接通和分断能力。

本实用新型中,桥形触头3安装在多级联动结构4凹槽之间,通过层级连接件进行档位切换,接触电阻低,整机能耗相对现有产品低,由于结构简单,接触可靠,带有引弧结构,机械电气寿命较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