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1598阅读:1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



背景技术:

电源适配器是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子电器的供电电源变换设备,在电子设备使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电源适配器上的DC线输出头的设计,往往决定了产品的使用是否便捷和其DC线的使用寿命是否符合预期效果,但是,现有的DC线输出头装置均为固定角度,其使用范围狭窄,因此,设计一种新型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包括适配器壳体,所述适配器壳体左端设有电源线,所述适配器壳体右端设有DC线,所述DC线末端设有转换外壳,所述转换外壳内设有PCB板,所述PCB板上包括控制模块、转换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PCB板上设有继电器,所述继电器与转换模块电性相连,所述控制模块端口对应连接电源模块和继电器,所述转换外壳左侧表面加工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内固定DC线,所述转换外壳右侧表面加工一号插孔,所述一号插孔内加工一号螺圈,所述转换外壳侧表面加工二号插孔,所述二号插孔内加工二号螺圈,所述一号插孔内插装转换头。

所述转换头可拆卸。

所述一号插孔和二号插孔均与转换模块对应管脚连接。

所述转换外壳材质为耐高温。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新型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操作简单,造价低廉,本装置采用转换角度的方式来增强DC线输出头的使用方便性,产品设计精致小巧,其内部连接紧密,安全有效,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1、适配器壳体;2、电源线;3、DC线;4、转换外壳;5、PCB板;6、控制模块;7、转换模块;8、电源模块;9、继电器;10、一号插孔;11、二号插孔;12、转换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2所示,一种新型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包括适配器壳体1,所述适配器壳体1左端设有电源线2,所述适配器壳体1右端设有DC线3,所述DC线3末端设有转换外壳4,所述转换外壳4内设有PCB板5,所述PCB板5上包括控制模块6、转换模块7和电源模块8,所述PCB板5上设有继电器9,所述继电器9与转换模块7电性相连,所述控制模块6端口对应连接电源模块8和继电器9,所述转换外壳4左侧表面加工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内固定DC线3,所述转换外壳4右侧表面加工一号插孔10,所述一号插孔10内加工一号螺圈,所述转换外壳4侧表面加工二号插孔11,所述二号插孔11内加工二号螺圈,所述一号插孔内插装转换头12;所述转换头12可拆卸;所述一号插孔10和二号插孔11均与转换模块7对应管脚连接;所述转换外壳4材质为耐高温。

本实施方案的特点为,适配器壳体1左端设有电源线2,适配器壳体1右端设有DC线3,DC线3末端设有转换外壳4,转换外壳4内设有PCB板5,PCB板5上包括控制模块6、转换模块7和电源模块8,PCB板5上设有继电器9,继电器9与转换模块7电性相连,控制模块6端口对应连接电源模块8和继电器9,转换外壳4左侧表面加工圆形开口,圆形开口内固定DC线3,转换外壳4右侧表面加工一号插孔10,一号插孔10内加工一号螺圈,转换外壳4侧表面加工二号插孔11,二号插孔11内加工二号螺圈,一号插孔内插装转换头12。操作简单,造价低廉,本装置采用转换角度的方式来增强DC线输出头的使用方便性,产品设计精致小巧,其内部连接紧密,安全有效,适合推广使用。

在本实施方案中,首先,一种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包括转换外壳4,以适配器壳体1为载体,在适配器壳体1左端设有电源线2,在其右端设有DC线3,DC线3的末端固定在转换外壳4左侧加工的圆形开口内,转换外壳4内设有PCB板5,其PCB板5上包括控制模块6、转换模块7、电源模块8和继电器9,其中,继电器9与转换模块7相连接,然后与控制模块6电性相连,而电源模块8与控制模块6端口对应连接,之后,在转换外壳4的侧表面加工一号插孔和二号插孔,其一号插孔和二号插孔均与转换模块7对应管脚连接,之后,将转换头12放置在一号插孔10内,通过一号插孔10内的一号螺圈固定,电路相通,可使用,同理,将此转换头12放置在二号插孔11内利用二号螺圈固定,同样可使用,所述转换头12在其两个不同的插孔内,可变换插入的角度,方便使用。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