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抗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13737发布日期:2018-06-16 00:55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电抗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元件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抗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抗器包括夹紧装置和拉紧装置。夹紧装置包括安装在上下铁芯前后方的前后夹板和横跨上下铁芯的拉板,其中前后夹板从前后方向将上下铁芯夹住,拉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前后夹板实现电抗器在前后方向上的紧固作用。拉紧装置包括拉杆和焊接在前后夹板上的拉杆块,其中拉杆安装在位于上下方的拉杆块中实现电抗器在上下方向上的紧固作用。

可以发现,现有的电抗器上用于实现紧固作用的元件数量多,不利于产品的轻量化,而且组装复杂,工时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简化电抗器的组装工艺,节约组装工时,实现产品的轻量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抗器,包括:线圈,所述线圈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上铁芯和下铁芯,所述上铁芯和所述下铁芯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线圈位于所述上铁芯和所述下铁芯之间;上压板和下压板,所述上压板沿前后方向横跨所述上铁芯,所述下压板沿前后方向横跨所述下铁芯;前拉杆和后拉杆,所述前拉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压板位于所述上铁芯前方的一端、所述下压板位于所述下铁芯前方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后拉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压板位于所述上铁芯后方的另一端、所述下压板位于所述下铁芯后方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上压板包括:前上端板、上主体和后上端板,所述前上端板和所述后上端板分别与所述上主体的前后端一体成型;所述下压板包括:前下端板、下主体和后下端板,所述前下端板和所述后下端板分别与所述下主体的前后端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上主体包括:上主板和两个上侧板,所述上侧板分别与所述上主板的前后端垂直并一体成型,所述前上端板和所述后上端板分别与所述上侧板垂直并一体成型;所述下主体包括:下主板和两个下侧板,所述下侧板分别与所述下主板的前后端垂直并一体成型,所述前下端板和所述后下端板分别与所述下侧板垂直并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上主板沿前后方向横跨所述上铁芯,所述上铁芯位于所述上侧板之间;所述下主板沿前后方向横跨所述下铁芯,所述下铁芯位于所述下侧板之间。

可选的,所述前拉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上端板、所述前下端板固定连接;所述后拉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上端板、所述后下端板固定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两个上夹板,两个所述上夹板分别位于所述上铁芯的前后方,用于夹紧所述上铁芯;两个下夹板,两个所述下夹板分别位于所述下铁芯的前后方,用于夹紧所述下铁芯。

可选的,所述上压板与位于所述上夹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压板与所述下夹板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上夹板上设置有螺栓孔,安装在所述螺栓孔内的螺栓穿过所述上铁芯,将位于所述上铁芯前后方的所述上夹板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下夹板上设置有螺栓孔,安装在所述螺栓孔内的螺栓穿过所述下铁芯,将位于所述下铁芯前后方的所述下夹板固定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绝缘接头,绝缘接头包住所述线圈的铜线与外接电缆线的连接接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抗器,其除了包括线圈,上下铁芯外还包括上下压板和前后拉杆。其中,上压板沿前后方向横跨上铁芯,下压板沿前后方向横跨下铁芯;前拉杆的两端分别与上压板位于上铁芯前方的一端、下压板位于下铁芯前方的一端固定连接;对称地,后拉杆的两端分别与上压板位于上铁芯后方的另一端、下压板位于下铁芯后方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这样,通过设置上下压板分别横跨上下铁芯且前后拉杆分别与上下压板进行固定连接,可以省去现有的电抗器中横跨上下铁芯的拉板和焊接在上下夹板上的拉杆块,减少了用于紧固作用的元件数量,简化电抗器的组装工艺,节约组装工时,实现产品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电抗器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的电抗器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的电抗器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抗器的正视图;

图5是图4中的电抗器的侧视图;

图6是图4中的电抗器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抗器的上压板的正视图;

图8是图7中的上压板的侧视图;

图9是图7中的上压板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抗器的下压板的正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下压板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0中的下压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电抗器的紧固结构,减少了用于紧固作用的元件数量,简化电抗器的组装工艺,节约组装工时,实现产品的轻量化。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需说明的是:以下出现的“左”和“右”指的是线圈的排列方向,如图1中的X方向所示;“前”和“后”指的是线圈的前方和后方,如图2中的Y方向所示;“上”和“下”指的是线圈的上方和下方,如图1中的Z方向所示。

参考图1至图3,现有技术中的电抗器1,包括三个线圈10,上铁芯21和下铁芯22,两个上夹板31和两个上夹板32,六块拉板33,八个拉杆块41,四个拉杆42。其中,三个线圈10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上铁芯21和下铁芯22沿左右方向延伸,三个线圈10均位于上铁芯21和下铁芯22之间。

两个上夹板31分别设置在上铁芯21的前后方,上夹板31上设置有螺栓孔。在螺栓孔内安装有螺栓50,螺栓50穿过上铁芯21并分别穿过位于上铁芯21前后方的上夹板31上的螺栓孔,螺栓50实现了上夹板31在前后方向上夹紧上铁芯21。对称地,两个下夹板32分别设置在下铁芯22的前后方,下夹板32上设置有螺栓孔。在螺栓孔内安装有螺栓50,螺栓50穿过下铁芯22并分别穿过位于下铁芯22前后方的下夹板32上的螺栓孔,螺栓50实现了下夹板32在前后方向上夹紧下铁芯22。

在上铁芯21的前后方向设置有拉板33,拉板33横跨上铁芯21并且拉板33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上铁芯21的前后方向的上夹板31固定连接,用于更一步上夹板31紧固上铁芯21。具体地,在电抗器1中上铁芯21上设置有三个拉板33。对称地,在下铁芯22的前后方向设置有拉板33,拉板33横跨下铁芯22并且拉板33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下铁芯22的前后方向的下夹板32固定连接,用于更一步下夹板32紧固下铁芯22。具体地,在电抗器1中下铁芯22上设置有三个拉板33。

在上夹板31上焊接有拉杆块41,对称地,在下夹板32上也焊接有拉杆块41。拉杆42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同一侧的上夹板31和下夹板32上的拉杆块41固定连接。拉杆42在上下方向上实现紧固电抗器1的作用。具体地,在电抗器1中的上夹板31和下夹板32上分别焊接有两个拉杆块41,这样有两个拉杆42位于电抗器1的前方,两个拉杆42位于电抗器1的后方。

可以发现,现有的电抗器1上用于实现紧固作用的元件包括两个上夹板31和两个上夹板32,六块拉板33,八个拉杆块41,四个拉杆42,元件数量很多,不利于产品的轻量化,而且组装复杂,工时成本高。

参考图4至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抗器2,其包括三个线圈10,上铁芯21和下铁芯22,两个上压板61和两个下压板62,两个前拉杆42a,两个后拉杆42b。其中,线圈10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上铁芯21和下铁芯22沿左右方向延伸,三个线圈10均位于上铁芯21和下铁芯22之间。

上压板61沿前后方向横跨上铁芯21,对称地,下压板62沿前后方向横跨下铁芯22。由于上压板61和下压板62分别横跨上铁芯21和下铁芯22,因此,在电抗器2中不需要现有的电抗器1中的拉板33.

前拉杆42a的两端分别与上压板61位于上铁芯21前方的一端、下压板62位于下铁芯22前方的一端固定连接;对称地,后拉杆42b的两端分别与上压板61位于上铁芯21后方的另一端、下压板62位于下铁芯22后方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这样,在电抗器2中不需要现有的电抗器1中的拉杆块42。

这样,电抗器2通过设置上压板61和下压板62分别横跨上铁芯21和下铁芯22且前拉杆42a和后拉杆42b分别与上压板61和下压板62进行固定连接,省去了现有的电抗器1中横跨上铁芯21和下铁芯22的拉板33和焊接在上夹板31和下夹板32上的拉杆块41,因此电抗器2减少了用于紧固作用的元件数量,简化组装工艺,节约组装工时,实现产品的轻量化。

参考图7至图9并结合图6,上压板61包括前上端板611、上主体610和后上端板612。其中,前上端板611和后上端板612分别与上主体610的前后端一体成型。进一步,上主体610具体包括上主板610a和两个上侧板610b,上侧板610b分别与上主板610a的前后端垂直并一体成型,前上端板611和后上端板612分别与上侧板610b垂直并一体成型。

可以发现,上主体610看起来为一个“C”型的板,而在上主体610的两端连接上前上端板611和后上端板612后,上压板61整体看起来为一个“几”型的板。

参考图10至图12并结合图5,对称地,下压板62包括前下端板621、下主体620和后下端板622。其中,前下端板611和后下端板622分别与下主体620的前后端一体成型。进一步,下主体620包括下主板620a和两个下侧板620b,下侧板620b分别与下主板620a的前后端垂直并一体成型,前下端板621和后下端板622分别与下侧板620b垂直并一体成型。

可以发现,下主体620看起来为一个“C”型的板,而在下主体620的两端连接上前下端板621和后下端板622后,下压板62整体看起来为一个“几”型的板。

继续参考图5至图6,上主板610沿前后方向横跨上铁芯21,上铁芯21位于上侧板610b之间,即上铁芯21位于“C”型的上主板610的开口里面;对称地,下主板620沿前后方向横跨下铁芯22,下铁芯22位于下侧板620b之间,即下铁芯22位于“C”型的下主板620的开口里面。

上压板61的前上端板611和后上端板612上分别设置有螺栓孔,下压板62的前下端板621和后下端板622上分别设置有螺栓孔。前拉杆42a的两端分别伸入前上端板611、前下端板621的螺纹孔内,通过螺母分别与前上端板611、前下端板621实现固定连接;对称地,后拉杆42b的两端分别伸入后上端板612、后下端板622的螺纹孔内,通过螺母分别与后上端板612、后下端板622实现固定连接。

继续参考图4至图6,电抗器2还包括两个上夹板31和两下夹板32。其中,两个上夹板31分别设置在上铁芯21的前后方,上夹板31上设置有螺栓孔。在螺栓孔内安装有螺栓50,螺栓50穿过上铁芯21并分别穿过位于上铁芯21前后方的上夹板31上的螺栓孔,螺栓50实现了上夹板31在前后方向上夹紧上铁芯21。在上压板61安装到上铁芯21后,两个上夹板31为位于上侧板610b之间,即位于“C”型的上主板610的开口里面。

对称地,两个下夹板32分别设置在下铁芯22的前后方,下夹板32上设置有螺栓孔。在螺栓孔内安装有螺栓50,螺栓50穿过下铁芯22并分别穿过位于下铁芯22前后方的下夹板32上的螺栓孔,螺栓50实现了下夹板32在前后方向上夹紧下铁芯22。在下压板62安装到下铁芯22后,两个下夹板32为位于下侧板620b之间,即位于“C”型的下主板620的开口里面。

继续参考图4至图5,电抗器2还包括绝缘接头70。在电抗器2工作时,从线圈10引出的铜线11与外部的电缆线80电连接,为了防止铜线11与电缆线80的接线接头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引出触电,使用绝缘接头70包住铜线11与电缆线80的接线接头。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