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金属背盖的WIFI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9068发布日期:2018-06-30 06:27阅读:8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金属背盖的WIFI天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全金属背盖的WIFI天线。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基本全面进入WIFI连接上网时代。为了追求用户手感体验,普通塑料壳已经渐渐满足不了时代需求,全金属背盖成为主流趋势。由于金属材质对天线辐射造成巨大的吸收,传统的IFA或单极天线方案很难满足目前的WIFI天线的需求,随着天线周围材质从塑料变成金属,天线的调试方案变得更加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WIFI(2400~2500MHz,5150~5850MHz)全金属背盖的WIFI天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全金属背盖的WIFI天线,包括金属背盖(5)和安装在所述金属背盖(5)内壁的天线主板和天线支架(4),该天线支架(4)上设置有一天线,所述天线由第一天线枝节(1)、第二天线枝节(2)和第三天线枝节(3)构成,所述第一天线枝节(1)为矩形,第二天线枝节(2)为梯形,第三天线枝节(3)为“L”形;所述第二天线枝节(2)的底部一侧与所述第三天线枝节(3)的顶部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天线枝节(2)的底部另一侧通过一延长线延伸至所述第三天线枝节(3)的底部,所述第二天线枝节(2)、延长线与所述第三天线枝节(3)之间形成一矩形空腔,所述第一天线枝节(1)位于该矩形空腔中,且通过一连接线与所述延长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延长线延伸至所述第三天线枝节(3)的底部,且与所述第三天线枝节(3)的底部之间形成一与所述矩形空腔连通的开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天线枝节(1)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为馈电点A。

优选地,所述第三天线枝节(3)一端为与所述金属背盖(5)的侧面金属边框接触的导电连接点C;另一对立端为回地点B,且所述回地点B与所述馈电点A相邻。

优选地,所述第二天线枝节(2)为直角梯形,该直角梯形的底部一侧与所述第三天线枝节(3)的顶部一侧连接,该直角梯形的底部另一侧与所述延长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天线支架(4)安装在金属背盖(5)靠近边框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天线主板采用ε=4.3、δ=0.024基材的双层PCB板,其尺寸为245mm*175mm*1mm。

优选地,所述天线支架(4)为塑胶材质,其高度为5.6mm。

本实用新型以馈电点A为中心,电流经过第一天线枝节后,产生成高频谐振实现5150~5850MHz频率;电流经过第二天线枝节后,通过C点连接到金属框,产生成低频谐振实现2400~2500MHz频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全金属背盖上实现WIFI带宽,适用于WIFI终端设备;另外本实用新型利用与天线导电连接面金属,可将连接面金属局部变为天线辐射体一部分,增加了辐射体体积,增强了辐射能力,避免了在金属件作为损耗件损耗天线性能,而且本实用新型天线走线极简,方案简单易实现,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WIFI天线模型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WIFI天线模型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WIFI天线模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WIFI天线模型实际调试S11曲线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WIFI天线模型实物的效率数据曲线图。

图中标识说明:第一天线枝节1、第二天线枝节2、第三天线枝节3、天线支架4、金属背盖5、馈电点A、回地点B、导电连接点C。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针对传统的IFA或单极天线方案很难满足目前的WIFI天线需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WIFI天线,在相对空间下,在天线周围全是金属的情况下,能够实现WIFI(2400~2500MHz,5150~5850MHz)天线的高性能需求。

请参阅图1~图3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WIFI天线模型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用新型WIFI天线模型示意图二;图3为本实用新型WIFI天线模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实物模拟,在实物模拟中,均使用双层PCB板,天线主板尺寸为245mm*175mm*1mm,基材为FR4(ε=4.3δ=0.024)。

本实施例所述的WIFI天线包括金属背盖5和安装在所述金属背盖5内壁的天线主板和天线支架4。

天线支架4为塑胶材质,其高度为5.6mm,可以设置在金属背盖5的任何位置。本实施例中以安装在在金属背盖5靠近边框的一侧为例。

在天线支架4上设置有一个天线,该天线由第一天线枝节1、第二天线枝节2第三天线枝节3、金属延长线和金属连接线构成。

其中第一天线枝节1为矩形,其位于第二天线枝节2与第三天线枝节3形成的一个矩形空腔中,其一端为馈电点A。

第二天线枝节2为直角梯形,其顶部小,底部大,且底部一侧与第三天线枝节3的顶部一侧连接,第二天线枝节2的底部另一侧通过一根金属延长线延伸至第三天线枝节3的底部,且不与第三天线枝节3的底部接触,并对应形成有一个开口。

第三天线枝节3为“L”形,该“L”形长边的一侧为导电连接点C,与金属背盖5的侧面金属边框接触,“L”形短边的一侧为回地点B,且回地点B与馈电点A相邻。

第二天线枝节2的直角梯形底边、延长线以及第三天线枝节3之间形成一个矩形空腔,该矩形空腔与上述开口连通,第一天线枝节1位于该矩形空腔中,且通过一个金属连接线与延长线连接,第一天线枝节1一端的馈电点A靠近开口位置。

图4为本方案实际调试S11,实际调试中天线回波损耗均满足设计需求。图5是图4对应的实物效率数据。

本实用新型以馈电点A为中心,电流经过第一天线枝节1后,可产生成高频谐振实现5150~5850MHz频率;以馈电点A为中心,电流经过第二天线枝节2后,通过C点连接到金属框,产生成低频谐振实现2400~2500MHz频率;C点为天线与金属背盖侧面导电连接点,通过第三天线枝节3到回地点B,从而使连接面金属局部部分变成天线的一部分,进而增加了辐射体体积,增强了辐射能力,有效避免了在金属件作为损耗件损耗天线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