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抗过载环保电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6150发布日期:2018-07-31 22:4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电线,尤其是涉及到一种高抗过载环保电线。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的变化,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营销人员在市场上的推广方式除了外观、重量、阻燃、环保等性能比较外,使用最多的就是用电线质量速测仪进行大电流短时过载试验,这项试验也是目前客户比较容易接受的。而目前常用的电线有耐温70℃PVC绝缘电线、热塑性耐温70℃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环保电线和辐照交联型耐温105℃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环保电线.前两者耐温性能低,且抗过载能力差,后者经过辐照交联后抗过载能力较好,但由于生产效率低、性价比不高等原因,也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产品性能优、性价比高以及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抗过载能力强高可靠性环保佳居电线。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抗过载环保电线,包括铜导体和包覆在所述铜导体上的绝缘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包括包覆在所述铜导体上采用热塑型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材料制成的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层,包覆在所述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层上的热塑性聚脂弹性体绝缘层和依次包覆在热塑性聚脂弹性体绝缘层外的聚丙烯带层及薄层氟塑料绝缘层,在薄层氟塑料绝缘层外包覆有添加有驱鼠剂的聚氯乙烯外套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层与铜导体之间设置有包覆在所述铜导体上的聚乙烯发泡层,在所述聚乙烯发泡层外部绕包有聚酯纤维纱编织层,在所述聚酯纤维纱编织层外部覆有一层聚酯膜绕包层,聚酯膜绕包层外部设有碳纤维编织层。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采用新型热塑型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材料制成的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层,有良好的耐大电流特性,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且不经过辐照交联,绝缘的耐温性能能达到105℃;不需更换特殊设备,且材料的加工温度范围广,生产速度快,且绝缘挤出后即可量码成圈,免去了辐照交联工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抗过载环保电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所示,图中给出的是一种高抗过载环保电线,包括铜导体100和包覆在铜导体100上的绝缘层200。

绝缘层200包括包覆在铜导体上的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层、包覆在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层上的热塑性聚脂弹性体绝缘层和依次包覆在热塑性聚脂弹性体绝缘层外的聚丙烯带层及薄层氟塑料绝缘层,在薄层氟塑料绝缘层外包覆有添加有驱鼠剂的聚氯乙烯外套层300,避免老鼠咬坏电线。

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层采用热塑型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材料制成,采用新型热塑型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材料,此种材料经过特殊的配方设计,有良好的耐大电流特性,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且不经过辐照交联,绝缘的耐温性能也能达到105℃;增强了产品的短时抗过载能力。

包覆在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层上的热塑性聚脂弹性体绝缘层和依次包覆在热塑性聚脂弹性体绝缘层外的聚丙烯带层及薄层氟塑料绝缘层,不但提高了其耐温性能,而且还具有扎紧的作用。

在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层与铜导体之间设置有包覆在铜导体上的聚乙烯发泡层,在聚乙烯发泡层外部绕包有聚酯纤维纱编织层,在聚酯纤维纱编织层外部覆有一层聚酯膜绕包层,聚酯膜绕包层外部设有碳纤维编织层,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层包覆在碳纤维编织层上;结构紧凑并且合理,屏蔽性佳,抗干扰性能好,信号衰减度低,柔软性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产品的短时抗过载能力强;

过载电流与持续时间测试数据(以2.5mm2为例)

2、耐温等级高:采用新型热塑型耐温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材料,此种材料经过特殊的配方设计,有良好的耐大电流特性,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且不经过辐照交联,绝缘的耐温性能也能达到105℃;

3、易于加工:采用普通塑料挤出机即可加工,不需更换特殊设备,且材料的加工温度范围广,生产速度快,且绝缘挤出后即可量码成圈,免去了辐照交联工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4、环保:该产品所选用的原材料的六种重金属(铅、隔、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含量均符合欧盟ROHS法令《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的要求。且材料产烟毒性危险分级为准安全级ZA1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同等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