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0918发布日期:2018-08-29 00:4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源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源端子结构简单的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CN204992016号公开了一种宽截面夹板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及信号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包括紫铜端子组件、不锈钢端子组件和接料带组件。所述紫铜端子组件包括两个前端分叉部和两个后端分叉部,前端分叉部数量与后端分叉部数量相等。不锈钢端子组件压合在紫铜端子组件上增加电源端子的机械性能。该宽截面夹板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结构复杂,需要通过紫铜端子组件和不锈钢端子组件满足电源端子多种性能要求。

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连接器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其电源端子结构简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纵长的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电源端子和若干信号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两侧壁、连接所述两侧壁的两端壁及由所述两侧壁及两端壁围设形成的中央插槽,若干每一电源端子包括固持于侧壁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和自固定部向前延伸进入中央插槽的接触部,每一焊接部包括若干焊接分叉部,每一接触部包括若干接触分叉部,所述若干焊接分叉部的数量与若干接触分叉部的数量不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端子可通过数量不相等的焊接分叉部和接触分叉部满足电源端子多种性能要求,简化了电源端子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焊接分叉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若干接触分叉部的数量为三个,从而增加电源端子接触分叉部与卡片模组的接触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主体部和自第一主体部倾斜向前延伸的第二主体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部遮覆于两侧壁之间,从而减小第一主体部沿纵长方向的长度,减小电源端子电阻。

进一步的,所述两侧壁分别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两侧壁的若干散热槽,所述第二主体部裸露于散热槽。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槽沿纵长方向的宽度超过所述第二主体部沿纵长方向宽度的2/3,从而通过散热槽扩展了第二主体部裸露在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焊接分叉部沿纵长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接触分叉部沿纵长方向的宽度,所述焊接分叉部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接触分叉部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从而提高焊接分叉部的焊接稳定性和接触分叉部的机械性能。

进一步的,相邻焊接分叉部之间形成为第一开槽,相邻接触分叉部之间形成为第二开槽,所述第一开槽沿纵长方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开槽沿纵长方向的距离,所述第一开槽沿前后方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开槽沿前后方向的距离,从而通过第一开槽减小了电源端子电阻,增大传输电流。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包括两排位于中央插槽的电源端子,每排电源端子包括奇数个正极端子和奇数个负极端子,从而形成奇数电流回路。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纵向排列的若干电源端子安装槽,所述第一主体部两侧分别设有干涉部,所述干涉部安装于所述电源端子安装槽,且与侧壁干涉配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两个电源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如图2所示电源连接器沿A-A线的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源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

侧壁 10 端壁 11

中央插槽 110 散热槽 111

端子安装槽 112 安装耳 113

导向槽 114 电源端子安装槽 115

信号端子安装槽 116 电源端子卡槽 117

倒角 118 弧形倒角 119

正极端子 12 负极端子 13

电源端子 2 固定部 20

第一主体部 201 第二主体部 202

焊接部 21 焊接分叉部 210

接触部 22 接触分叉部 220

第一开槽 23 第二开槽 24

干涉部 25 信号端子 3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6介绍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源连接器100,其包括纵长的绝缘本体1、固持于绝缘本体1的若干电源端子2和若干信号端子3。绝缘本体1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两侧壁10、连接两侧壁10的两端壁11及由两侧壁10及两端壁11围设形成的中央插槽110。电源端子2包括固持于侧壁10的固定部20、自固定部20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1的焊接部21和自固定部20向前延伸进入中央插槽110的接触部22。焊接部21用于焊接至外部电路板(未图示),接触部22用于与插入至中央插槽110的卡片模组(未图示)相配合。每一焊接部21包括若干焊接分叉部210,每一接触部22包括若干接触分叉部220,焊接分叉部210的数量与接触分叉部220的数量不等。因此,可通过数量不相等的焊接分叉部210和接触分叉部220满足电源端子2多种性能要求,简化了电源端子2的结构。

参图4,中央插槽110两端分别设有导向槽114,导向槽114与端壁11的接触面设有倒角118,导向槽114与侧壁10的接触面设有弧形倒角119。如此设置,可减少卡片模组(未图示)插入时的磕碰,避免损坏。

参图5,焊接分叉部210的数量为两个,接触分叉部220的数量为三个。如此设置,可提高接触分叉部220与卡片模组(未图示)的接触稳定性。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固定部20包括第一主体部201和自第一主体部201倾斜向前延伸的第二主体部202。第一主体部201遮覆于两侧壁10之间,没有裸露在绝缘本体外,从而缩短了第一主体部201沿纵长方向的长度,减小了电源端子2的电阻。两侧壁10分别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两侧壁10的若干散热槽111,第二主体部202裸露于散热槽111。散热槽111沿纵长方向的宽度超过第二主体部202沿纵长方向宽度的2/3,散热槽111沿前后方向的长度超过第二主体部202沿前后方向长度的2/3,从而使散热槽111扩展了第二主体部202裸露在绝缘本体外的面积,不仅节省了绝缘本体1塑胶的使用量,而且使电流传输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主体部202的裸露部分快速导出,提高了电源端子2的使用寿命。

参图5,焊接分叉部210沿纵长方向的宽度大于接触分叉部220沿纵长方向的宽度,焊接分叉部210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接触分叉部220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如此设置,可以提高焊接分叉部210的焊接稳定性和接触分叉部220的机械性能。

相邻焊接分叉部210之间形成为第一开槽23,相邻接触分叉部220之间形成为第二开槽24。第一开槽23沿纵长方向的距离大于第二开槽24沿纵长方向的距离,第一开槽23沿前后方向的距离大于第二开槽24沿前后方向的距离。通过第一开槽23可减小电源端子2的电阻,增大传输电流。

请参照图3及图4,电源连接器100包括两排位于中央插槽110的电源端子2和两排与电源端子2相邻的信号端子3。每排电源端子2包括六个电源端子2,每排信号端子3包括十二个信号端子3。每排电源端子2中远离信号端子3的三个电源端子2为正极端子12,每排电源端子2中靠近信号端子3的三个电源端子2为负极端子13,从而形成每排电源端子2中三个电源端子2进三个电源端子2出的电流奇数回路。

绝缘本体1设有沿纵向排列的若干端子安装槽112,端子安装槽112包括电源端子安装槽115和信号端子安装槽116。电源端子2的厚度大于信号端子3的厚度。电源端子安装槽115与信号端子安装槽116不在同一平面上。每一电源端子安装槽115两侧分别设有电源端子卡槽117。第一主体部201两侧分别设有干涉部25,干涉部25通过电源端子卡槽117从后往前安装于电源端子安装槽115,且与侧壁10干涉配合。绝缘本体1两端分别设有安装耳113,用以将电源连接器100紧固至外部电路板(未图示)。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