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等压力绕线机紧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7774发布日期:2018-09-11 22:40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等压力绕线机紧压装置,属于线缆收纳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线缆是电力传输中必不可少的用品,随着我国对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大,电力输送历程在增加,输送区域在不断扩大,在人们铺设或者维修线缆的过程中,经常要进行线缆的收纳缠绕。申请号为CN201420416424.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变压器绕线机紧压装置,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绕线模具,绕线模具与支架可拆卸连接,支架上对应绕线模具上方设置有紧压辊,紧压辊下表面与绕线模具上表面贴合,紧压辊包括压辊本体和对称设置在压辊本体两侧的转轴,支架上开设有供转轴上下移动的滑道,转轴伸出支架外侧,转轴座上表面与滑道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弹簧与滑道可拆卸连接,本装置结构简单、自动对绕制的线圈进行压紧,节省了人力,压紧效果更好。该方案中紧压辊的提升是依靠线缆对紧压辊向上的推动,而随着紧压辊不断向上移动,弹簧不断压缩,使得弹簧的弹性势能不断增加,导致紧压辊对线缆的压力不断增加,最终使线缆出现缠绕不均匀的问题,且会影响绕线模具的正常运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等压力绕线机紧压装置,解决上述变压器绕线机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紧压辊对线圈的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使绕线装置可以平稳运转,并保证线缆能够整齐缠绕。

一种等压力绕线机紧压装置,包括滑轨、底部横杆、竖向固定架、转轴、卷轴、线圈、活动口,其中竖向固定架垂直固定在底部横杆上,在底部横杆下部设置滑轨,所述卷轴安装在设置于两竖向固定架之间的转轴上,所述紧压辊设置在卷轴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固定架的上部设置有活动口,在活动口内安装着丝杠,丝杠由安装在竖向固定架顶部的驱动装置驱动;在丝杠上套有螺母,且螺母固定设置在一根固定轴的两端;所述紧压辊以转动方式安装在螺母之间的固定轴上。

进一步,所述两竖向固定架顶部固定设置顶横杆。顶横杆用于连接两竖向固定架的顶部,增加该装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紧压辊的两端有固定触轮固定设置在固定轴上,固定触轮下部设有感应头,相应地设置调控器,感应头连接调控器,调控器控制驱动装置转动。随着线圈不断的增多,紧压辊也需要不断地向上移动,设置感应头可以随时感应线圈的变化,以便及时控制驱动装置转动,进而提升紧压辊。设置的调控器接受感应头的感应信号,并对驱动装置进行控制。为防止人们误碰调控器,将调控器安装在横杆上,且位于中部。

该装置的紧压辊的沿着丝杠升降,在移动个过程中,紧压辊所受的力始终相同,不会出现像弹簧那样的压力逐渐变大的现象,进而使紧压辊给缠绕在卷轴上的线圈相同的压力,使线圈的缠绕更加均匀整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滑轨1、底部横杆2、竖向固定架3、转轴4、卷轴5、线圈6、活动口7、驱动装置8、丝杠9、螺母10、紧压辊11、固定触轮12、感应头13、顶横杆14、调控器15。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等压力绕线机紧压装置,包括滑轨1、底部横杆2、竖向固定架3、转轴4、卷轴5、线圈6、活动口7,其中竖向固定架3垂直固定在底部横杆2上,在底部横杆2下部设置滑轨1,所述卷轴5安装在设置于两竖向固定架3之间的转轴4上,所述紧压辊11设置在卷轴5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固定架3的上部设置有活动口7,在活动口7内安装着丝杠9,丝杠9由安装在竖向固定架3顶部的驱动装置8驱动;在丝杠9上套有螺母10,且螺母10固定设置在一根固定轴的两端;所述紧压辊11以转动方式安装在螺母10之间的固定轴上。

进一步,所述两竖向固定架3顶部固定设置顶横杆14。顶横杆14用于连接两竖向固定架3的顶部,增加该装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紧压辊11的两端有固定触轮12固定设置在固定轴上,固定触轮12下部设有感应头13,相应地设置调控器15,感应头13连接调控器15,调控器15控制驱动装置8转动。随着线圈6不断的增多,紧压辊11也需要不断地向上移动,设置感应头13可以随时感应线圈6的变化,以便及时控制驱动装置8转动,进而提升紧压辊11。设置的调控器15接受感应头13的感应信号,并对驱动装置8进行控制。为防止人们误碰调控器15,将调控器15安装在横杆10上,且位于中部。

该装置的紧压辊11的沿着丝杠9升降,在移动个过程中,紧压辊11所受的力始终相同,不会出现像弹簧那样的压力逐渐变大的现象,进而使紧压辊11给缠绕在卷轴5上的线圈6相同的压力,使线圈6的缠绕更加均匀整齐。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等压力绕线机紧压装置,该装置的紧压辊的沿着丝杠升降,在移动个过程中,紧压辊所受的力始终相同,不会出现像弹簧那样的压力逐渐变大的现象,进而使紧压辊给缠绕在卷轴上的线圈相同的压力,使线圈的缠绕更加均匀整齐。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