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及其升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9894发布日期:2018-12-08 05:34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按键结构及其升降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尤指一种以剪刀脚作为升降机构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键盘主要包含底板及多个设置在底板上方的键帽,每个键帽原则上经由一个升降机构连接至底板以能相对于底板上下移动。常见的升降机构,例如剪刀脚支架是由两个相互枢接的支架制成,例如由一个内环支架及一个外环支架制成,该内环支架枢接于该外环支架内侧,一般采孔轴配合,例如该内环支架于其两侧向外沿着轴向突伸转轴,该外环支架于其对应的内侧形成轴孔,透过该转轴插入对应的轴孔即实现该两支架的枢接。于实际操作中,需透过使该两支架至少其中之一于该轴向上变形以使该转轴能插入对应的轴孔。然而,当按键结构或是升降机构尺寸缩小时,于该两支架枢接后,转轴、轴孔或支架本体可能残留些许结构形变,进而影响该两支架的作动稳定性。目前已有利用相互嵌合的枢接结构的升降机构,其两支架的枢接结构均于同一轴向上包含突出的轴部及内凹的孔部,透过轴部对孔部的对应方式,相互嵌合而实现该两支架的枢接。由于其非主要藉由该轴向上的形变来衔接两支架的枢接结构,故可避免前述轴向形变残留的问题。其中,为使对应的轴部与孔部能顺利地相互嵌合,突出的轴部原则上均非于该轴向上直接连接至支架主体,而呈l形悬臂结构,以能避免两个轴部间的结构干涉。然而,此l形悬臂结构将使轴部于该升降机构作动时产生较大的挠度,减少支架整体的结构强度,亦降低升降机构整体的作动稳定度。此外,升降机构作动稳定度的降低也可能会加重支架彼此间的磨耗,再进一步降低升降机构整体的作动稳定度,亦减少升降机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按键结构中的升降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按键结构中的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包含:

一种,其特征在于,该升降机构包含:

第一支架,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架体,该第一架体沿着平行于旋转轴向的第一平面延伸,该第一架体具有外侧面;第一内连接部,该第一内连接部设置于该第一架体,该第一内连接部具有第一凹陷部与第一突出部,该第一凹陷部自该外侧面沿着该旋转轴向向内凹陷,该第一突出部自该外侧面沿着该旋转轴向向外延伸,且突出于该外侧面;以及

第一外连接部,该第一外连接部自该第一突出部沿着该旋转轴向而朝远离该第一突出部的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二架体,该第二架沿着平行于该旋转轴向的第二平面延伸,当该按键结构被释放时,该第一平面与该第二平面彼此交错;

第二内连接部,该第二内连接部设置于该第二架体,该第二内连接部具有第二凹陷部,该第二凹陷部沿着该旋转轴向向内凹陷并具有内侧面,该内侧面沿着该旋转轴向延伸;以及

第二外连接部,该第二外连接部设置于该第二架体,该第二外连接部具有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沿着该旋转轴向延伸,该第二延伸部垂直于该旋转轴向自该第一延伸部延伸以连接至该内侧面;

其中,该第一外连接部与该第二内连接部相对于该旋转轴向可转动地面接触连接,且该第一内连接部与该第二外连接部相对于该旋转轴向可转动地连接,使得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相对于该旋转轴向枢接。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外连接部包含第一轴部,该第一凹陷部及该第一突出部形成第一轴槽,该第二凹陷部形成第二轴槽,该第一延伸部形成第二轴部,该第一轴部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轴槽中,该第二轴部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一轴槽中。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轴部具有圆弧凸面,该圆弧凸面沿着该旋转轴向延伸,该第一轴部透过该圆弧凸面滑动接触该第二轴槽以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轴槽中,该第一轴槽具有圆弧凹面,该圆弧凹面沿着该旋转轴向延伸,该第二轴部透过滑动接触该圆弧凹面以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一轴槽中,其中该圆弧凸面的曲率半径大于该圆弧凹面的曲率半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外连接部包含第一轴部,该第一凹陷部及该第一突出部形成第三轴部,该第二凹陷部形成第二轴槽,该第一延伸部形成第三轴槽,该第一轴部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轴槽中,该第三轴部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三轴槽中。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轴部具有第一圆弧凸面,该第一圆弧凸面沿着该旋转轴向延伸,该第一轴部透过该第一圆弧凸面滑动接触该第二轴槽以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轴槽中,该第三轴部具有第二圆弧凸面,该第二圆弧凸面沿着该旋转轴向延伸,该第三轴部透过该第二圆弧凸面滑动接触该第三轴槽以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第三轴槽中,其中该第一圆弧凸面的曲率半径大于该第二圆弧凸面的曲率半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按键结构中的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包含:

第一支架,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架体、凹陷部及外连接部,该第一架体具有第一外侧面,该凹陷部自该第一外侧面沿着旋转轴向向内凹陷且具有第一曲面,该第一曲面沿着该旋转轴向延伸,该外连接部自该第一外侧面沿着该旋转轴向向外延伸;以及

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二架体、内连接部及滑块,该第二架体具有第二外侧面,该内连接部设置于该第二架体,该滑块自该第二外侧面沿着该旋转轴向向外延伸,该滑块具有第二曲面,该第二曲面沿着该旋转轴向延伸;

其中,该外连接部与该内连接部相对于该旋转轴向可转动地连接,且该滑块以该第一曲面与该第二曲面接触而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该凹陷部内,使得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相对于该旋转轴向枢接。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曲面为圆弧凸面,该第二曲面为圆弧凹面,该圆弧凸面的曲率半径等于该圆弧凹面的曲率半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曲面与该第二曲面匹配,使得该第一曲面与该第二曲面滚动接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曲面及该第二曲面分别为凸曲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座;

键帽,该键帽设置于该底座上方;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9其中的任一所述的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连接至该底座及该键帽之间,其中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分别与该底座及该键帽连接,该键帽经由该升降机构而能相对于该底座上下移动。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内部的第一、第二内连接部于升降机构作动时不会产生较大的挠度;另外,本发明的按键结构中的升降机构,使用的两个支架以结构相互嵌合的方式枢接,每个支架用于枢接的突出结构及内凹结构错位设置于支架主体上,使得两个支架用于枢接的突出结构无需透过结构转折、避让即可避免彼此间的结构干涉。因此,本发明的升降机构具有较佳的作动稳定度及结构强度。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按键结构的升降机构的爆炸图。

图4为图3中圆圈a的放大图。

图5为图4所示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圆圈b的放大图。

图7为图6所示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升降机构的爆炸图。

图9为图8中圆圈c的放大图。

图10为图9所示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圆圈d的放大图。

图12为图11所示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图14为图13中按键结构的升降机构的爆炸图。

图15为图14中圆圈e的放大图。

图16为图14中圆圈f于另一视角的放大图。

图17为图13中升降机构的第二支架的滑块于第一支架的凹陷部的侧视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升降机构的爆炸图。

图19为图18中圆圈g的放大图。

图20为图18中圆圈h于另一视角的放大图。

图21为图18中升降机构的第二支架的滑块于第一支架的凹陷部的侧视示意图,其中滑块及第二支架的轮廓以虚线绘示。

图22为图21中圆圈i的放大图,其中仅绘示第一支架及滑块,滑块以实线绘示。

图23为图21中于滑块滑动至另一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爆炸图。本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包含底座10、键帽12、升降机构14、薄膜电路板16及弹性圆突18。键帽12设置于底座10上方。升降机构14连接至底座10及键帽12之间,升降机构14包含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相对于旋转轴向a1(以链线表示于图中)枢接,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个别与底座10及键帽12连接;藉此,键帽12经由升降机构14而能相对于底座10上下移动。薄膜电路板16放置于底座10上并具有开关162(以带斜线的圆圈表示于图2中),弹性圆突18对应开关162设置于薄膜电路板16与键帽12之间。当键帽12朝向底座10移动时,键帽12可挤压弹性圆突18以触发开关162。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7,图3为图2中按键结构的升降机构的爆炸图;图4为图3中圆圈a的放大图;图5为图4所示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6为图3中圆圈b的放大图;图7为图6所示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2包含第一架体1422、第一内连接部1424及第一外连接部1426。第一架体1422实质上沿着平行于旋转轴向a1的第一平面p1(以链线框表示于图3中)延伸,第一架体1422的下端1422a连接至底座10的连接结构102,第一架体1422的上端1422b连接至键帽12的连接结构122。第一架体1422具有外侧面1422c。第一内连接部1424设置于第一架体1422。第一内连接部1424具有第一凹陷部14242与第一突出部14244,第一凹陷部14242自外侧面1422c实质上沿着旋转轴向a1向内凹陷,第一突出部14244自外侧面1422c实质上沿着旋转轴向a1向外延伸,且突出于外侧面1422c。第一外连接部1426自第一突出部14244实质上沿着旋转轴向a1而朝远离第一突出部14244的方向延伸。换言之,第一内连接部1424对第一外连接部1426提供了直接的结构支撑,此有助于减少第一外连接部1426于作动时产生的挠度及提高其结构强度。此外,于本实施侧中,第一架体1422亦对第一外连接部1426提供了直接的结构支撑,此更能增进前述效果。

第二支架144包含第二架体1442、第二内连接部1444及第二外连接部1446。第二架体1442实质上沿着平行于旋转轴向a1的第二平面p2(以链线框表示于图3中)延伸,第二架体1442的下端1442a连接至底座10的连接结构104,第二架体1442的上端1442b连接至键帽12的连接结构124。第二内连接部1444设置于第二架体1442。第二内连接部1444具有第二凹陷部14442,第二凹陷部14442实质上沿着旋转轴向a1内凹陷并具有内侧面14444,内侧面14444实质上沿着旋转轴向a1延伸。第二外连接部1446设置于第二架体1442。第二外连接部1446具有第一延伸部14462与第二延伸部14464,第一延伸部14462实质上沿着旋转轴向a1延伸,第二延伸部14464实质上垂直于旋转轴向a1自第一延伸部14462延伸以连接至内侧面14444。其中,于结构逻辑上,内侧面14444包含图7中所示以斜线填充的区域,且为便于说明,第一延伸部14462与第二延伸部14464间的边界以链线表示于图6及图7中。因此,第二延伸部14464即可视为垂直于旋转轴向a1自第一延伸部14462延伸以连接至前述内侧面14444以斜线填充的区域;换言之,第二凹陷部14442对第二外连接部1446提供了直接的结构支撑,此有助于减少第二外连接部1446于作动时产生的挠度及提高其结构强度。此外,于本实施侧中,第二架体1442亦对第二外连接部1446提供了直接的结构支撑,此更能增进前述效果。

第一外连接部1426与第二内连接部1444相对于旋转轴向a1可转动地连接,且第一内连接部1424与第二外连接部1446相对于旋转轴向a1可转动地连接,使得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相对于旋转轴向a1枢接。其中,外侧面1422c朝向第二架体1442。当按键结构1被释放时(例如使用者放开键帽12,使之回到原位时),第一平面p1与第二平面p2彼此交错。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外连接部1426包含第一轴部14262,第一凹陷部14242及第一突出部14244形成第一轴槽14246,第二凹陷部14442形成第二轴槽14446,第一延伸部14462形成第二轴部14466,第一轴部1426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轴槽14446中,第二轴部14466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轴槽14246中。其中,第一轴部14262结构上相当于部分的轴结构,第二轴槽14446结构上相当于部分的孔结构(或谓破孔结构),两者呈面接触地连接;同样的,第二轴部14466结构上相当于部分的轴结构,第一轴槽14246结构上相当于部分的孔结构,两者呈面接触地连接。面接触有助于提升衔接的稳定度,亦有助于降低因第一支架142与第二支架144相对旋转而产生的磨耗。此外,于实际操作中,第一内连接部1424与第二外连接部1446不以面接触连接为限。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轴部14262具有沿着旋转轴向a1延伸的圆弧凸面,第二轴槽14446具有沿着旋转轴向a1延伸的圆弧凹面,第一轴部14262透过该圆弧凸面滑动接触该圆弧凹面以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轴槽14446中。又,第一轴槽14246具有沿着旋转轴向a1延伸的圆弧凹面,第二轴部14466具有沿着旋转轴向a1延伸的圆弧凸面,第二轴部14466透过该圆弧凸面滑动接触该圆弧凹面以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轴槽14246中。其中,第一轴部14262的圆弧凸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轴槽14246的圆弧凹面的曲率半径,第一轴部14262的圆弧凸面的曲率半径等于第二轴槽14446的圆弧凹面的曲率半径,第一轴槽14246的圆弧凹面的曲率半径等于第二轴部14466的圆弧凸面的曲率半径,但于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轴部14262的圆弧凸面的曲率半径亦可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二轴槽14446的圆弧凹面的曲率半径,使得第一轴部14262与第二轴槽14446仍能相对旋转。又例如,第一轴槽14246的圆弧凹面的曲率半径亦可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二轴部14466的圆弧凸面的曲率半径,使得第一轴槽14246与第二轴部14466仍能相对旋转。换言之,第一轴部14262与第二轴槽14446、第一轴槽14246与第二轴部14466实际操作中可采用紧配、过渡或余隙配合。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均为对称结构,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于相对两侧连接,前文仅以一侧的连接结构说明,故另一侧的连接结构可直接参阅前文说明,不另赘述。于实际操作中,第一支架142及第二支架144不以对称结构为限,例如另一侧的连接结构以简单的孔轴配合结构制成。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2为内圈支架,第二支架144对应地为外圈支架;于实际操作中,第一支架142亦可为外圈支架,第二支架144则对应地为内圈支架。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2兼具有轴结构及孔结构,以与第二支架144枢接;但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请继续参阅图8至图12,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升降机构的爆炸图;图9为图8中圆圈c的放大图;图10为图9所示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11为图8中圆圈d的放大图;图12为图11所示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其显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升降机构24的相关示意图。升降机构24的第一支架242及第二支架244相对于旋转轴向a1枢接,升降机构24与升降机构14结构相似且具有相同的功能,故升降机构24可取代升降机构14而使用于按键结构1中。升降机构24与升降机构14主要差异在于升降机构24的第一支架242与第二支架244的枢接结构不同于升降机构14的第一支架142与第二支架144的枢接结构,为简化说明,升降机构24原则上沿用升降机构14的组件符号,关于升降机构24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升降机构14及其变化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42的第一内连接部2424的第一凹陷部24242及第一突出部24244形成第三轴部24246,第二支架244的第二外连接部2446的第一延伸部24462形成第三轴槽24466,第三轴部24246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三轴槽24466中。第一内连接部2424对第一外连接部1426提供了直接的结构支撑,此有助于减少第外连接部1426于作动时产生的挠度及提高其结构强度。此外,于本实施侧中,第一架体1422亦对第一外连接部1426提供了直接的结构支撑,此更能增进前述效果。此外,于升降机构24中,第一轴部14262仍是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轴槽14446中。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三轴部24246具有沿着旋转轴向a1延伸的圆弧凸面,第三轴槽24466具有沿着旋转轴向a1延伸的圆弧凹面,第三轴部24246透过该圆弧凸面滑动接触该圆弧凹面以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三轴槽24466中。其中,第一轴部14262的圆弧凸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三轴槽24466的圆弧凹面的曲率半径,但因第一支架242大致上以轴结构与第二支架244枢接,故实际操作中第一轴部14262的圆弧凸面的曲率半径亦可小于或等于第三轴槽24466的圆弧凹面的曲率半径。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外连接部2446的第二延伸部24464亦是实质上垂直于旋转轴向a1自第一延伸部24462延伸以连接至内侧面14444,第二延伸部24464即可视为垂直于旋转轴向a1自第一延伸部24462延伸以连接至前述内侧面14444以斜线填充的区域,图12所示;其中,第一延伸部24462与第二延伸部24464间的边界以链线表示于图11及图12中。同样的,第二凹陷部14442对第二外连接部2446提供了直接的结构支撑,此有助于减少第二外连接部2446于作动时产生的挠度及提高其结构强度。此外,于本实施侧中,第二架体1442亦对第二外连接部2446提供了直接的结构支撑,此更能增进前述效果。

另外,从另一方面而言,相较于第一支架142,第一支架242结构逻辑上可为视将第一支架142的第一内连接部1424的第一轴槽14246改为轴结构(即第三轴部24246)而制成。实际操作中亦可将第一支架142的第一外连接部1426的第一轴部14262改为孔结构,第一支架142的第一内连接部1424的第一轴槽14246仍保持为孔结构,而第二支架144对应地修改,使得修改后的第一支架142与第二支架144能相对于旋转轴向a1枢接,且仍能发挥前文中对第一外连接部1426及第二外连接部1446提供直接支撑的功效。此例的修改可基于前文所述的两个实施例,经简单试验而实现,不另赘述。又,实际操作中亦可将第一支架142的第外连接部1426的第一轴部14262改为孔结构,第一支架142的第一内连接部1424的第一轴槽14246改为轴结构,而第二支架144对应地修改,使得修改后的第一支架142与第二支架144能相对于旋转轴向a1枢接,且仍能发挥前文中对第一外连接部1426及第二外连接部1446提供直接支撑的功效。此例的修改同样可基于前文所述的两个实施例,经简单试验而实现,不另赘述。

此外,于前文所述的两个实施例中,第一外连接部1426直接自第一内连接部1424、2424沿着旋转轴向a1相对于第一架体1422向外延伸,进而提高第一支架142、242与第二支架144、244枢接结构的结构强度及稳定度。实际操作中亦可透过第一内连接部与第一外连接部于第一架体上错开设置,以使第一外连接部直接自第一架体延伸并由第一架体提供直接的结构支撑;对应地,第二内连接部与第二外连接部亦于第二架体上错开设置,以使第二外连接部直接自第二架体延伸并由第二架体提供直接的结构支撑。此结构配置亦能提高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枢接结构的结构强度及稳定度。

请参阅图13至图17,图1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图14为图13中按键结构的升降机构的爆炸图;图15为图14中圆圈e的放大图;图16为图14中圆圈f于另一视角的放大图;图17为图13中升降机构的第二支架的滑块于第一支架的凹陷部的侧视示意图。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3与前述按键结构1结构大致相同,故按键结构3的外观可直接参阅图1。按键结构3与按键结构1主要差异在于按键结构3的升降机构34与按键结构1的升降机构14于结构上不同,但于按键结构3、按键结构1的作动中,功能相同。为简化说明,按键结构3的其他组件沿用按键结构1中相关构件的组件符号,关于按键结构3的其他说明,请参阅按键结构1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其中,于按键结构3中,升降机构34连接至底座10及键帽12之间,使得键帽12经由升降机构34而能相对于底座10上下移动。当键帽12朝向底座10移动时,键帽12可挤压弹性圆突18以触发开关162。

于本实施例中,升降机构34包含第一支架342及第二支架344,第一支架342及第二支架344相对于旋转轴向a2(以链线表示于图中)枢接且个别与底座10及键帽12连接。第一支架342包含第一架体3422、凹陷部3424及外连接部3426。第一架体3422实质上沿着平行于旋转轴向a2的第一平面p3(以链线框表示于图13中)延伸,第一架体3422的下端3422a连接至底座10的连接结构102,第一架体3422的上端3422b连接至键帽12的连接结构122。第一架体3422具有第一外侧面3422c。凹陷部3424自第一外侧面3422c实质上沿着旋转轴向a2向内凹陷且具有第一曲面34242,第一曲面34242沿着旋转轴向a2延伸。外连接部3426自第一外侧面3422c实质上沿着旋转轴向a2向外延伸。凹陷部3424与外连接部3426于垂直于旋转轴向a2的方向上错开设置,故第一架体3422能于平行于旋转轴向a2的方向上直接支撑外连接部3426,此有助于减少外连接部3426于作动时产生的挠度及提高其结构强度。

第二支架344包含第二架体3442、内连接部3444及滑块3446。第二架体3442实质上沿着平行于旋转轴向a2的第二平面p4(以链线框表示于图13中)延伸,第二架体3442的下端3442a连接至底座10的连接结构104,第二架体3442的上端3442b连接至键帽12的连接结构124。第二架体3442具有第二外侧面3442c。内连接部3444设置于第二架体3442。滑块3446自第二外侧面3442c实质上沿着旋转轴向a2向外延伸,滑块3446具有第二曲面34462,第二曲面34462沿着旋转轴向a2延伸。同样的,内连接部3444与滑块3446于垂直于旋转轴向a2的方向上错开设置,故第二架体3442能于平行于旋转轴向a2的方向上直接支撑滑块3446,此有助于减少滑块3446于作动时产生的挠度及提高其结构强度。

外连接部3426与内连接部3444相对于旋转轴向a2可转动地连接,且滑块3446以第一曲面34242与第二曲面34462接触而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凹陷部3424内,使得第一支架342及第二支架344相对于旋转轴向a2枢接。其中,第一外侧面3422c与第二外侧面3442c相对。当按键结构3被释放时(例如使用者放开键帽12,使之回到原位),第一平面p3与第二平面p4彼此交错。又,于本实施例中,外连接部3426与凹陷部3424的衔接结构与按键结构1中第一轴部14262与第二轴槽14446的衔接结构相同,但于实际操作中,外连接部3426与凹陷部3424的衔接结构亦可采按键结构1中第三轴部24246与第三轴槽24466的衔接结构而制成,此可基于前文相关说明及图示而实现,不另赘述。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曲面34242为圆弧凸面,第二曲面34462可为圆弧凹面,该第一曲面34242圆弧凸面的曲率半径等于该第二曲面34462圆弧凹面的曲率半径;但于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该第一曲面34242圆弧凸面的曲率半径亦可略大于或略小于该第二曲面34462圆弧凹面的曲率半径,使得第一曲面34242与第二曲面34462仍能保持接触。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曲面34242与第二曲面34462滑动接触且呈面接触,故可提高第一支架342与第二支架344相对旋转的稳定度。从另一方面而言,该圆弧凸面逻辑上可视为孔轴配合中轴结构的一小部分,该圆弧凹面则对应地可视为孔轴配合中孔结构的一小部分,故于逻辑上,第一曲面34242与第二曲面34462的配合于一定程度上亦可视为孔轴配合。另外,于实际操作中,凹陷部3424可为弧形滑槽,滑块3446对应为弧形滑块,滑动于此弧形滑槽,此结构配置亦有助于提高第一支架342与第二支架344相对旋转的稳定度。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42及第二支架344均为对称结构,第一支架342及第二支架344于相对两侧连接,前文仅以一侧的连接结构说明,故另一侧的连接结构可直接参阅前文说明,不另赘述。于实际操作中,第一支架342及第二支架344不以对称结构为限,例如另一侧的连接结构以简单的孔轴配合结构制成。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42为内圈支架,第二支架344对应地为外圈支架;于实际操作中,第一支架342亦可为一外圈支架,第二支架344则对应地为内圈支架。

此外,于实际操作中,第一曲面34242与第二曲面34462的接触态样不以前述为限。请继续参阅图18至图21,图1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升降机构的爆炸图;图19为图18中圆圈g的放大图;图20为图18中圆圈h于另一视角的放大图;图21为图18中升降机构的第二支架的滑块于第一支架的凹陷部的侧视示意图,其中滑块及第二支架的轮廓以虚线绘示。其显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一升降机构44的相关示意图。升降机构44的第一支架442及第二支架444相对于旋转轴向a2枢接,升降机构44与升降机构34结构相似且具有相同的功能,故升降机构44可取代升降机构34而使用于按键结构3中。升降机构44与升降机构34主要差异在于升降机构44的第一支架442与第二支架444的枢接结构不同于升降机构34的第一支架342与第二支架344的枢接结构,为简化说明,升降机构44原则上沿用升降机构34的组件符号,关于升降机构44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升降机构34及其变化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442的凹陷部4424的第一曲面44242与第二支架444的滑块4446的第二曲面44462匹配,使得第一曲面44242与第二曲面44462滚动接触。请并参阅图22及图23。滑块4446随着第一支架442及第二支架444枢转由一位置(如图21所示)移动至另一位置(如图22所示),第一曲面44242及第二曲面44462可分别为凸曲面。于结构逻辑上,第一曲面44242及第二曲面44462均可视为凸轮面,其轮廓可透过简单的试验而获得,不另赘述。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曲面44242与第二曲面44462虽是线接触(平行于旋转轴向a2),但于第一支架442与第二支架444相对旋转的过程中,第一曲面44242与第二曲面44462的接触位置改变,此可避免第一曲面44242与第二曲面44462之间过度磨耗,亦有助于第一支架342与第二支架344相对旋转的稳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内部的第一、第二内连接部于升降机构作动时不会产生较大的挠度;另外,本发明的按键结构中的升降机构,使用的两个支架以结构相互嵌合的方式枢接,每个支架用于枢接的突出结构及内凹结构错位设置于支架主体上,使得两个支架用于枢接的突出结构无需透过结构转折、避让即可避免彼此间的结构干涉。因此,本发明的升降机构具有较佳的作动稳定度及结构强度。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