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电稳定的移动设备用电源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5482发布日期:2018-11-20 20:00阅读:7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电设备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电稳定的移动设备用电源线。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机电设备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然而由于有些机电设备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移动,从而容易造成其电源线意外拔出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接电稳定的移动设备用电源线。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接电稳定的移动设备用电源线,包括:电线和安装在电线一端的插头,其中:

电线上且位于靠近插头的一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固定座,固定座内部设有负压腔,固定座上设有用于使负压腔内产生负压的负压发生器,固定座靠近插头的一侧设有吸盘,且该吸盘的底部设有与负压腔连通的气孔。

优选地,固定座包括基板和球形体,基板与电线固定,球形体通过柔性连接件与基板连接,球形体内部具有腹腔以形成负压腔;吸盘安装在球形体上。

优选地,基板为环形板并与电线同轴布置,球形体设有至少两个,各球形体分别通过柔性连接件与基板连接,且各柔性连接件与基板连接的一端呈绕电线环形布置的状态。

优选地,柔性连接件为由柔性材料制作而成的线体结构。

优选地,电线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沿其长度方向间距布置的挡片,各挡片均与电线固定,且每相邻两个挡片中的一个挡片上设有通孔,另一个挡片上设有可插入该通孔内并与该通孔过盈配合的橡胶体。

优选地,橡胶体包括柱体部和安装在柱体部端部的球头。

优选地,挡片由散热材料制作而成。

本发明中,通过在电线上靠近插头的一端设置固定座,并在固定座内部设置负压腔,在固定座靠近插座的一侧设置吸盘,并使吸盘的底部与该负压腔连通,使用中,当插头与电源插接后,将吸盘吸附在电源所在墙面或电源附件的固定物体上,并利用负压发生器使负压腔产生负压,进而使得吸盘牢牢吸附在墙面,从而使得电线受到拉动时,其拉动力传递到吸盘与墙面的相接触,而插头与电源相接处不受力,从而避免插头意外拔出的现象,从而可以提高接电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接电稳定的移动设备用电源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接电稳定的移动设备用电源线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接电稳定的移动设备用电源线,包括:电线1和安装在电线1一端的插头2,其中:

电线1上且位于靠近插头2的一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固定座3,固定座3内部设有负压腔,固定座3上设有用于使负压腔内产生负压的负压发生器,固定座3靠近插头2的一侧设有吸盘4,且该吸盘4的底部设有与负压腔连通的气孔。

本发明是这样工作的:通过在电线1上靠近插头2的一端设置固定座3,并在固定座3内部设置负压腔,在固定座3靠近插座的一侧设置吸盘4,并使吸盘4的底部与该负压腔连通,使用中,当插头2与电源插接后,将吸盘4吸附在电源所在墙面或电源附件的固定物体上,并利用负压发生器使负压腔产生负压,进而使得吸盘4牢牢吸附在墙面,从而使得电线1受到拉动时,其拉动力传递到吸盘4与墙面的相接触,而插头2与电源相接处不受力,从而避免插头2意外拔出的现象,从而可以提高接电的稳定性。

此外,本实施例中,固定座3包括基板31和球形体32,基板31与电线1固定,球形体32通过柔性连接件5与基板31连接,球形体32内部具有腹腔以形成负压腔;吸盘4安装在球形体32上。球形体32与柔性连接件5的配合设置可以任意调整吸盘4的位置和角度,并使球形体32与吸盘4以及与墙面或与用于供吸盘4吸附的物体之间均不产生干涉,以使该吸盘4可以吸附在各种角度墙面或任意形状的物体上。

本实施例中,基板31为环形板并与电线1同轴布置,球形体32设有至少两个,各球形体32分别通过柔性连接件5与基板31连接,且各柔性连接件5与基板31连接的一端呈绕电线1环形布置的状态。该结构的设置可以使得各吸盘4与墙面吸附后呈环形状态布置在电线1的外周,以提高基板31受力的均衡性并增强吸附力。

本实施例中,柔性连接件5为由柔性材料制作而成的线体结构。

本实施例中,电线1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沿其长度方向间距布置的挡片6,各挡片6均与电线1固定,且每相邻两个挡片6中的一个挡片6上设有通孔,另一个挡片6上设有可插入该通孔内并与该通孔过盈配合的橡胶体7。使用过程中,当电线1的长度过大时,可以将其中一个挡片6上的橡胶体7卡入另一个挡片6上的通孔内,以将电线1的部分段收叠起来,避免其拖地。

本实施例中,橡胶体7包括柱体部和安装在柱体部端部的球头,以提高橡胶体7与所述通孔连接的牢固性。

本实施例中,挡片6由散热材料制作而成,以实现对电线1的散热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