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芯的制备方法及磁芯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34162发布日期:2019-01-28 12:30阅读:889来源:国知局
磁芯的制备方法及磁芯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磁性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磁芯的制备方法及磁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磁性合金在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电光学等新兴技术领域中,有着日益广泛的应用。磁性材料按磁化后去磁的难易可分为软磁性材料和硬磁性材料。磁化后容易去掉磁性的物质叫软磁性材料,不容易去磁的物质叫硬磁性材料。一般来讲软磁性材料剩磁较小,硬磁性材料剩磁较大。

其中,软磁性材料常被用作生产高频变压器、扼流圈和磁头等具有软磁特性的产品。现有的软磁材料主要是采用铁氧材料为基质来制备,该类材料具有电阻率高、高频涡流损耗小等优点。但是,由于材料的饱和磁感应强度偏低,温度特性差,其居里温度为450℃左右,在高温条件下,材料的性能急剧下降甚至磁性消失,因此,这类材料不适用于高温下使用。

针对以下缺陷,本领域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合金中添加钴元素,利用α-feco来改变材料的高温磁特性,使其在较高的温度下依旧具有较好的磁性。但是,由于金属钴在我国属于紧缺资源,大量依赖于进口,因此,钴价格较高,在合金中添加大量的金属钴含量,无疑会大量增加制备成本,使得该合金无法应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磁芯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磁芯,旨在解决目前制备的软磁性材料不耐高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磁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铜模吸铸法将单质fe、ni、mo、cr、si及c制备成块状fenimocrsic合金;

将所述合金通过高压水雾化法制备成合成粉末;

将所述合金粉末、sio2粉末及环氧树脂混合均匀,得混合粉末;

将所述混合粉末在26-28吨/cm2的压强下压制成磁芯,并将所述磁芯在n2气氛下进行退火处理;

将环氧树脂油漆涂覆在所述磁芯表面,制得磁芯成品。

优选地,所述合金中,各组分的质量份数为:fe60-70、ni20-30、mo2-10、cr2-6、si5-10及c2-5。

优选地,所述sio2粉末为所述合金粉末质量的1-2%。

优选地,所述环氧树脂为所述合金粉末质量的0.8-1.2%。

优选地,所述将所述合金粉末、sio2粉末及环氧树脂混合均匀,得混合粉末,具体包括:

将环氧树脂加入到无水乙醇溶剂中制备环氧树脂溶液;

将所述合金粉末及sio2粉末加入到所述环氧树脂溶液中,搅拌均匀,烘干,得混合粉末。

优选地,所述退火处理的温度为500-600℃,时间为1.5-2h。

优选地,所述将环氧树脂油漆涂覆在所述磁芯表面,制得磁芯成品的步骤中,涂覆在所述磁芯表面的环氧树脂油漆涂层的厚度为0.4-0.6mm。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磁芯,所述磁芯是使用如上文所述的方法制备的。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铜模吸铸法将单质fe、ni、mo、cr、si及c制备成块状fenimocrsic合金,将所述合金通过高压水雾化法制备成合成粉末,将所述合金粉末、sio2粉末及环氧树脂混合均匀,得混合粉末,将所述混合粉末在26-28吨/cm2的压强下压制成磁芯,并将所述磁芯在n2气氛下进行退火处理,将环氧树脂油漆涂覆在所述磁芯表面,制得磁芯成品,利用镍与钴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制备的磁芯中添加镍,在不添加钴的情况下,保证了制备的磁芯具有高的居里温度,在高温条件下使用也具有较高的磁导率,降低了磁芯生产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磁芯的制备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本发明提出一种磁芯材料的制备方法,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磁芯的制备方法的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所述磁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通过铜模吸铸法将单质fe、ni、mo、cr、si及c制备成块状fenimocrsic合金。

本实施例中,采用分析纯的原料,保证在制备的合金中,各组分的质量份数为:fe60-70、ni20-30、mo2-10、cr2-6、si5-10及c2-5。

s20:将所述合金通过高压水雾化法制备成合成粉末。

s30:将所述合金粉末、sio2粉末及环氧树脂混合均匀,得混合粉末。

其中,所述sio2粉末为所述合金粉末质量的1-2%,所述环氧树脂为所述合金粉末质量的0.8-1.2%。

进一步地,为了使合金粉末、sio2及环氧树脂混合均匀,在制备混合粉末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环氧树脂加入到无水乙醇溶剂中制备环氧树脂溶液,将合金粉末、sio2加入到所述环氧树脂溶液中,搅拌均匀,烘干,即得混合均匀的粉末。

s40:将所述混合粉末在26-28吨/cm2的压强下压制成磁芯,并将所述磁芯在n2气氛下进行退火处理。

在热处理过程中,将温度控制在500-600℃,处理时间为1.5-2h。

s50:将环氧树脂油漆涂覆在所述磁芯表面,制得磁芯成品。

在本实施例中,涂覆在所述磁芯表面的环氧树脂油漆涂层的厚度为0.4-0.6mm。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铜模吸铸法将单质fe、ni、mo、cr、si及c制备成块状fenimocrsic合金,将所述合金通过高压水雾化法制备成合成粉末,将所述合金粉末、sio2粉末及环氧树脂混合均匀,得混合粉末,将所述混合粉末在26-28吨/cm2的压强下压制成磁芯,并将所述磁芯在n2气氛下进行退火处理,将环氧树脂油漆涂覆在所述磁芯表面,制得磁芯成品,利用镍与钴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制备的磁芯中添加镍,在不添加钴的情况下,保证了制备的磁芯具有高的居里温度,在高温条件下使用也具有较高的磁导率,降低了磁芯生产的成本。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下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1)分别称取约300gfe单质、100gni单质、10gmo单质、10gcr单质、25g硅单质及10g碳单质,通过铜模吸铸法将称取单质制备成块状fenimocrsic合金;

(2)将制备的块状合金通过高压水雾化法制备成合金粉末;

(3)称取约3.7g环氧树脂,加入到无水乙醇溶剂中得环氧树脂溶液,将上述制备的合金粉末、约4.6gsio2粉末加入到环氧树脂溶液中,搅拌均匀,烘干,得混合粉末;

(4)将所述混合粉末在26-28吨/cm2的压强下压制成磁芯,将磁芯放入通入氮气的热处理炉中,将热处理炉的温度设置为500℃,处理1.5h;

(5)在磁芯温度缓慢降至室温后,在所述磁芯表面涂覆0.4mm厚的环氧树脂油漆,制得磁芯成品。

实施例2

(1)分别称取约300gfe单质、125gni单质、20gmo单质、10gcr单质、25g硅单质及10g碳单质,通过铜模吸铸法将称取单质制备成块状fenimocrsic合金;

(2)将制备的块状合金通过高压水雾化法制备成合金粉末;

(3)称取约3.7g环氧树脂,加入到无水乙醇溶剂中得环氧树脂溶液,将上述制备的合金粉末、约4.6gsio2粉末加入到环氧树脂溶液中,搅拌均匀,烘干,得混合粉末;

(4)将所述混合粉末在26-28吨/cm2的压强下压制成磁芯,将磁芯放入通入氮气的热处理炉中,将热处理炉的温度设置为500℃,处理1.5h;

(5)在磁芯的温度缓慢降至室温后,在所述磁芯表面涂覆0.4mm厚的环氧树脂油漆,制得磁芯成品。

实施例3

(1)分别称取约300gfe单质、150gni单质、10gmo单质、10gcr单质、40g硅单质及20g碳单质,通过铜模吸铸法将称取单质制备成块状fenimocrsic合金;

(2)将制备的块状合金通过高压水雾化法制备成合金粉末;

(3)称取约3.7g环氧树脂,加入到无水乙醇溶剂中得环氧树脂溶液,将上述制备的合金粉末、约4.6gsio2粉末加入到环氧树脂溶液中,搅拌均匀,烘干,得混合粉末;

(4)将所述混合粉末在26-28吨/cm2的压强下压制成磁芯,将磁芯放入通入氮气的热处理炉中,将热处理炉的温度设置为500℃,处理1.5h;

(5)在磁芯的温度缓慢降至室温后,在所述磁芯表面涂覆0.6mm厚的环氧树脂油漆,制得磁芯成品。

对上述应用实施例1至应用实施例3制备的磁芯的磁导率进行测定,测得制备的磁芯均具有较高的居里温度,在高温650℃,磁导率也具有较高的磁导率,达到125。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铜模吸铸法将单质fe、ni、mo、cr、si及c制备成块状fenimocrsic合金,将所述合金通过高压水雾化法制备成合成粉末,将所述合金粉末、sio2粉末及环氧树脂混合均匀,得混合粉末,将所述混合粉末在26-28吨/cm2的压强下压制成磁芯,并将所述磁芯在n2气氛下进行退火处理,将环氧树脂油漆涂覆在所述磁芯表面,制得磁芯成品,利用镍与钴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制备的磁芯中添加镍,在不添加钴的情况下,保证了制备的磁芯具有高的居里温度,在高温条件下使用也具有较高的磁导率,降低了磁芯生产的成本。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类,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