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线快速拆接的三相数码显示仪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91917发布日期:2019-02-15 23:08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线快速拆接的三相数码显示仪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仪表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电线快速拆接的三相数码显示仪表。



背景技术:

三相数码显示仪表在进行使用的时候需要通过导线进行电路连接,电路的连接都需要人手工连接,只有电路连接合理,这样三相数码显示仪表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据显示。

目前三相数码显示仪表在进行接线的时候,需要通过螺丝刀将螺母转出,然后将导线插入螺母与固定口的缝隙中,接着将螺母扭紧,同时扭紧与松开都很费力,然而接线工作的工作量一般很大,这样会导致工作人员手酸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线快速拆接的三相数码显示仪表。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线快速拆接的三相数码显示仪表,其结构包括快速接线装置、连接块、机体、散热口、显示屏,所述快速接线装置安装在连接块内部,所述连接块背部与机体底端前侧固定连接,所述机体左端设有散热口,所述显示屏侧面镶嵌在机体前端内部。

作为优化,所述快速接线装置由导电内杆、伸缩口、气囊、固定外框、导管、卡位装置、升降杆、中转室、后套管、前套管组成,所述后套管右端与前套管左端焊接,所述后套管上下两端内部设有中转室,所述升降杆底端两侧与中转室内部活动连接,所述后套管顶侧与卡位装置底侧贴合连接,所述气囊安装在后套管左侧,所述导管一端连接到气囊左端,另一端贯穿后套管连接到中转室左侧,所述伸缩口设于固定外框左端内部,所述伸缩口内部装有导电内杆。

作为优化,所述气囊由上弧形板、外气腔、固定球、弹簧圈、下弧形板组成,所述上弧形板与下弧形板中端交叉连接且左右两端分别固定于外气腔左右两端内侧,所述弹簧圈两端贯穿上弧形板与下弧形板右端,所述弹簧圈两端都装有固定球。

作为优化,所述卡位装置由第一转动轮、上定位块、第二转动轮、轨道架、下定位块、滑杆组成,所述轨道架上下两端内侧装有上定位块与下定位块,所述滑杆中端两侧设有第一转动轮与第二转动轮,所述滑杆侧面与轨道架内部滑动连接。

作为优化,所述前套管由管体、弧形杆、顶块、弹簧组成,所述弧形杆安装在管体上下两端内部,所述弧形杆左端与顶块右侧焊接,所述顶块底部与弹簧顶部固定连接。

作为优化,所述轨道架的整体为一个l形结构。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转动轮与第二转动轮表面都有一个垂直角度的缺口。

作为优化,所述顶块的横截面为扇形结构。

作为优化,所述上弧形板与下弧形板的韧性较强。

作为优化,所述后套管上下两侧设有凸杆。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电线快速拆接的三相数码显示仪表,在进行使用时,我们需要先将导线的前端去皮,然后插入后套管与前套管内部,导线内芯直接进入到后套管内部,导线没去皮部分会在前套管内部停留,顶块侧面为弧形结构,推进去时受到的助力会更小,顶块在弹簧的压力下会往内挤压,这样导线在没有受到较大的外力情况下,导线是不会滑出不来的,然后将后套管与前套管往左推,这时候气囊就会被压缩,气囊内部的气体就会通过导管进入到中转室内部,后套管左移将气囊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中转室内部的升降杆就会上升将滑杆推出卡住,这样后套管与前套管的位置就不会改变,然后导线内芯与导电内杆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通电了,需要将导线拔出来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将滑杆往内压,升降杆归位,气囊需要复位就会将后套管与前套管推回原位,然后再将导线拔出,这样能够节省工作人员的体力,防止工作人员手酸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只需要将导线插入后套管与前套管内部,然后往内推,升降杆卡接在固定外框内部,导线的内芯与导电内杆接触,这个导线就固定好了,这样既不需要使用螺丝刀进行固定,节省体力,还能够快速便捷的拆卸,在工作人员改正电路的时候提高其方便的程度,前套管在导线进入时助力很小,然后导线推出时阻力很强,这样就不会出现导线自动脱落的情况。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电线快速拆接的三相数码显示仪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快速接线装置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快速接线装置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气囊细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卡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前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快速接线装置1、连接块2、机体3、散热口4、显示屏5、导电内杆11、伸缩口12、气囊13、固定外框14、导管15、卡位装置16、升降杆17、中转室18、后套管19、前套管20、上弧形板131、外气腔132、固定球133、弹簧圈134、下弧形板135、第一转动轮161、上定位块162、第二转动轮163、轨道架164、下定位块165、滑杆166、管体201、弧形杆202、顶块203、弹簧2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线快速拆接的三相数码显示仪表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快速接线装置1、连接块2、机体3、散热口4、显示屏5,所述快速接线装置1安装在连接块2内部,所述连接块2背部与机体3底端前侧固定连接,所述机体3左端设有散热口4,所述显示屏5侧面镶嵌在机体3前端内部。

所述快速接线装置1由导电内杆11、伸缩口12、气囊13、固定外框14、导管15、卡位装置16、升降杆17、中转室18、后套管19、前套管20组成,所述后套管19右端与前套管20左端焊接,所述后套管19上下两端内部设有中转室18,所述升降杆17底端两侧与中转室18内部活动连接,所述后套管19顶侧与卡位装置16底侧贴合连接,所述气囊13安装在后套管19左侧,所述导管15一端连接到气囊13左端,另一端贯穿后套管19连接到中转室18左侧,所述伸缩口12设于固定外框14左端内部,所述伸缩口12内部装有导电内杆11。

所述气囊13由上弧形板131、外气腔132、固定球133、弹簧圈134、下弧形板135组成,所述上弧形板131与下弧形板135中端交叉连接且左右两端分别固定于外气腔132左右两端内侧,所述弹簧圈134两端贯穿上弧形板131与下弧形板135右端,所述弹簧圈134两端都装有固定球133。

所述卡位装置16由第一转动轮161、上定位块162、第二转动轮163、轨道架164、下定位块165、滑杆166组成,所述轨道架164上下两端内侧装有上定位块162与下定位块165,所述滑杆166中端两侧设有第一转动轮161与第二转动轮163,所述滑杆166侧面与轨道架164内部滑动连接。

所述前套管20由管体201、弧形杆202、顶块203、弹簧204组成,所述弧形杆202安装在管体201上下两端内部,所述弧形杆202左端与顶块203右侧焊接,所述顶块203底部与弹簧204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轨道架164的整体为一个l形结构,轨道架164右端就能够将升降杆17顶住,防止其没有到固定位置就伸出将位置卡住。

所述第一转动轮161与第二转动轮163表面都有一个垂直角度的缺口,这样第一转动轮161与第二转动轮163转动一定距离就会被上定位块162与下定位块165顶住,能够很好的限制滑杆166运动范围。

所述顶块203的横截面为扇形结构,这样导线顺着顶块203的弧形边进入摩擦力就会很小,当导线需要退出时,就会被顶块203左上角卡住。

所述上弧形板131与下弧形板135的韧性较强,能够在气囊13压缩时进行形变,当外力消失时,上弧形板131与下弧形板135又能够将气囊13固定回原位,保证气囊13内部空间大小不变,这样后套管19、前套管20就会被推回原位,下次就能够接着使用。

所述后套管19上下两侧设有凸杆,凸杆能够防止后套管19直接滑出固定外框14内部,这样后套管19的移动范围就会被限制在后套管19内部,能够进行循环使用。

在进行使用时,我们需要先将导线的前端去皮,然后插入后套管19与前套管20内部,导线内芯直接进入到后套管19内部,导线没去皮部分会在前套管20内部停留,顶块203侧面为弧形结构,推进去时受到的助力会更小,顶块203在弹簧204的压力下会往内挤压,这样导线在没有受到较大的外力情况下,导线是不会滑出不来的,然后将后套管19与前套管20往左推,这时候气囊13就会被压缩,气囊13内部的气体就会通过导管15进入到中转室18内部,后套管19左移将气囊13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中转室18内部的升降杆17就会上升将滑杆166推出卡住,这样后套管19与前套管20的位置就不会改变,然后导线内芯与导电内杆11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通电了,需要将导线拔出来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将滑杆166往内压,升降杆17归位,气囊13需要复位就会将后套管19与前套管20推回原位,然后再将导线拔出,这样能够节省工作人员的体力,防止工作人员手酸痛。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获得的技术进步是:该装置只需要将导线插入后套管19与前套管20内部,然后往内推,升降杆17卡接在固定外框14内部,导线的内芯与导电内杆11接触,这个导线就固定好了,这样既不需要使用螺丝刀进行固定,节省体力,还能够快速便捷的拆卸,在工作人员改正电路的时候提高其方便的程度,前套管20在导线进入时助力很小,然后导线推出时阻力很强,这样就不会出现导线自动脱落的情况。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