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配组剩余电池回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78290发布日期:2019-03-08 23:57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电池配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蓄电池配组剩余电池回充方法。



背景技术:

铅蓄电池已经有150多年的的发展历程,它以成熟的生产工艺,使用寿命,可回收利用等优点稳站市场,专业的蓄电池生产设备和技术从根本上保证电池的品质。

铅蓄电池常用于电动车上,需要保证对电池进行配组以保证每组电池中单只电池容量的一致性,电池配不仅是容量单一影响因素还包括容量的衰减速率、电池在充电态下表现的特性(如内阻和端电压等),电池的其它放电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电池配组需要注意对极板重量的配组和容量的配组。

对于配组剩余电池,电池生产车间的一般做法是:先打堆,待数量足够多时,一起上架做回充处理,以上方法具有以下缺点:1、堆积时间较长,电池荷电状态差异较大,在回充过程中,会发生部分电池过充,部分电池过放,回充合格率低,对电池伤害较大,减少电池循环寿命;2、缺少管控,往往会堆积不处理;3、堆放的剩余电池种类型号繁多,易造成对配组不当配组错误的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蓄电池配组剩余电池回充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池配组剩余电池回充方法,通过对具有相同型号电池极板以及具有相同质量电池极板的剩余电池两种方式进行分组,利用多路独立单冲单放机对分组后的剩余电池进行同时同步的条放电压至一定恒压后进行饱和充电,然后放电,并记录在放电过程中的放电时间和放电后的终止电压,根据放电时间和终止电压参数对每组的剩余电池进行配组,解决了电池极板和容量不一致对配组带来的影响,配组效率不高,配组不当甚至错误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蓄电池配组剩余电池回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取用具有相同型号电池极板或者具有相同重量的电池极板的剩余电池进行分组;

b:对满足所述步骤a的经过分组后的每组剩余电池组匹配一台多路独立单冲单放机,利用所述多路独立单冲单放机对每组的剩余电池统一调放至一定的恒压后,立即分别对该组的每个剩余电池进行同时同步恒压限流饱和充电;

c:对满足所述步骤b的经过恒压限流饱和补电完成后的每组的每个剩余电池上机开启回充放电模式,进行放电;

d:对满足所述步骤c的每组中的每个剩余电池放电完成的时间和放电终止电压进行记录;

e:对满足所述步骤d的放电完成的每组剩余电池进行挑选和配组的方法为:

对于放电终止电压v>9.6v,时间不短于30min的剩余电池根据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单项参数进行电池配组;

对于放电终止电压v<9.6v,时间不短于30min的剩余电池根据放电时间和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两项参数进行电池匹配;

对于放电终止电压v<9.6v,时间短于30min的剩余电池,判定为不合格电池,送至维修。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中具有相同重量的电池极板是指在电池极板质量误差在-0.2%wt~0.2%wt之间可认定为是相同重量的电池极板,对所述电池极板的质量进行称重的精度为1g。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b中多路独立单冲单放机对每组剩余电池进行统一调放的恒压值范围为10.4~11.5v。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b中对剩余电池进行同时同步恒压限流饱和充电的恒压为14~16v。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c中的放电时间范围为1~3h。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d中每个剩余电池放电完成的时间范围为10~150min。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e中剩余电池根据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单项参数进行电池配组是指:每组中的所述剩余电池之间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0.02v,即认定为具有相同电压单项参数;

所述步骤e中剩余电池根据放电时间和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两项参数进行电池匹配,是指:每组中的所述剩余电池之间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0.02v且放电时间差小于或等于5min,即认定为具有放电时间和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两项参数。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对具有相同型号电池极板以及具有相同质量电池极板的剩余电池两种方式进行分组,利用多路独立单冲单放机对分组后的剩余电池进行同时同步的条放电压至一定恒压后进行饱和充电,然后放电,并记录在放电过程中的放电时间和放电后的终止电压,根据放电时间和终止电压参数对每组的剩余电池进行配组,避免了电池极板和容量不一致对配组带来的影响,具有配组效率高,配组后电池影响小,误差小的优点。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一种蓄电池配组剩余电池回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取用具有相同型号的的电池极板的“天能电池6-evf-100”、“天能电池6-evf-120h”、“天能电池4-evf-150y”的配组剩余电池各20个,并按照型号进行分成三组:第一组“天能电池6-evf-100”,第二组“天能电池6-evf-120h”、第三组“天能电池4-evf-150y”;

b:对满足步骤a的经过分组后的每组剩余电池组匹配一台5路独立单冲单放机,利用多路独立单冲单放机对每组的剩余电池统一调放至10.4的恒压后,立即分别对该组的每个剩余电池进行同时同步恒压限流饱和充电,每组的剩余电池的饱和充电分5次进行;

c:对满足步骤b的经过恒压限流饱和补电完成后的每组的每个剩余电池上机开启回充放电模式,进行放电;

d:对满足步骤c的每组中的每个剩余电池放电完成的时间和放电终止电压进行记录;

e:对满足步骤d的放电完成的每组剩余电池进行挑选和配组的方法为:

对于放电终止电压v>9.6v,时间不短于30min的剩余电池根据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单项参数进行电池配组;

对于放电终止电压v<9.6v,时间不短于30min的剩余电池根据放电时间和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两项参数进行电池匹配;

对于放电终止电压v<9.6v,时间短于30min的剩余电池,判定为不合格电池,送至维修。

其中,步骤b中对剩余电池进行同时同步恒压限流饱和充电的恒压为14v。

其中,步骤c中的放电时间范围为2h。

其中,步骤d中每个剩余电池放电完成的时间范围为10~150min。

其中,步骤e中剩余电池根据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单项参数进行电池配组是指:每组中的剩余电池之间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0.02v,即认定为具有相同电压单项参数;

步骤e中剩余电池根据放电时间和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两项参数进行电池匹配,是指:每组中的所述剩余电池之间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0.02v且放电时间差小于或等于5min,即认定为具有放电时间和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两项参数。

实施例2:

本发明的一种蓄电池配组剩余电池回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取用具有相同重量为125g、150g、180g的各20个电池极板的剩余电池进行分组,分成三组:第一组电池极板重125g、第二组电池极板重150g、第二组电池极板重180g;

b:对满足步骤a的经过分组后的每组剩余电池组匹配一台5路独立单冲单放机,利用多路独立单冲单放机对每组的剩余电池统一调放至11.5v的恒压后,立即分别对该组的每个剩余电池进行同时同步恒压限流饱和充电,每组的剩余电池的饱和充电分5次进行;

c:对满足步骤b的经过恒压限流饱和补电完成后的每组的每个剩余电池上机开启回充放电模式,进行放电;

d:对满足步骤c的每组中的每个剩余电池放电完成的时间和放电终止电压进行记录;

e:对满足步骤d的放电完成的每组剩余电池进行挑选和配组的方法为:

对于放电终止电压v>9.6v,时间不短于30min的剩余电池根据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单项参数进行电池配组;

对于放电终止电压v<9.6v,时间不短于30min的剩余电池根据放电时间和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两项参数进行电池匹配;

对于放电终止电压v<9.6v,时间短于30min的剩余电池,判定为不合格电池,送至维修。

其中,步骤a中具有相同重量的电池极板是指在电池极板质量误差在-0.2%wt~0.2%wt之间认定为是相同重量的电池极板,对电池极板的质量进行称重的精度为1g。

其中,步骤b中对剩余电池进行同时同步恒压限流饱和充电的恒压为16v。

其中,步骤c中的放电时间范围为3h。

其中,步骤d中每个剩余电池放电完成的时间范围为10~150min。

其中,步骤e中剩余电池根据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单项参数进行电池配组是指:每组中的剩余电池之间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0.02v,即认定为具有相同电压单项参数;

步骤e中剩余电池根据放电时间和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两项参数进行电池匹配,是指:每组中的所述剩余电池之间的电压差小于或等于0.02v且放电时间差小于或等于5min,即认定为具有放电时间和放电终止时相同电压两项参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