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2803发布日期:2019-05-24 21:05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可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浮动功能的电连接器、即可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实现与连接对象物的可靠性高的导通连接的连接器,已知有可动连接器。可动连接器例如具有:固定壳体,安装于基板;可动壳体,具有供连接对象物插入的嵌合室;以及多个端子,一端侧固定于固定壳体,另一端侧固定于可动壳体,在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具有将可动壳体支承为能够移动的可动部(作为一例,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09501)。该端子具有:固定于固定壳体的固定壳体用固定片部、固定于可动壳体的可动壳体用固定片部、以及从可动壳体用固定片部向嵌合室伸长的接触部。所述可动部将固定壳体用固定片部与可动壳体用固定片部相连。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09501、图2、图3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制造这样的可动连接器时,使用压入工具(日文:圧入治具)将可动壳体用固定片部压入并固定于可动壳体的端子安装槽。因此,在可动壳体用固定片部的与可动部相连的板缘,形成有用于与压入工具抵接而将压入工具压入的压入肩。为了将该压入肩设置于该板缘,例如具有如下的方法。

第1方法是不减小可动部的板宽而增大可动壳体用固定片部的板宽地设置作为压入肩的板缘的方法。然而,在该方法中,由于可动壳体用固定片部的板宽增大,相邻的多个端子的排列间隔不得不增大,对于由多个端子的窄间距排列而实现的可动连接器的小型化不利。第2方法是为了实现窄间距排列而不改变可动壳体用固定片部的板宽并减小可动部的板宽。然而,在该方法中,由于板宽减小而可动部变弱,因可动壳体反复移动而产生的应力导致有可能可动部会断裂。因此,在具有可动部从具有压入肩的可动壳体用固定片部伸长的类型的端子的以往的可动连接器中,有通过第1方法或第2方法中的哪一方均难以克服端子的窄间距排列和可动部的耐久性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制约。并且,在第2方法中有可能可动部会破损,所以需要采用可动部不会破损的第1方法,但没有能够解决前述的课题的有效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以以上那样的以往技术为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由于在具有压入肩的可动壳体用固定片部上连接需要耐久性的可动部而导致的端子的板宽的增大的可动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构成为具有以下的特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动连接器,该可动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第2壳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移动;以及多个端子,具有固定于所述第1壳体的第1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2壳体的第2固定部、将所述第1固定部与所述第2固定部相连并将所述第2壳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移动的可动部、以及从所述第2固定部伸长并与连接对象物导通接触的接触部,所述可动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定部具有:第1固定片部,具有在向所述第2壳体的压入时承受压入工具的按压力的压入肩,并与所述接触部相连;第2固定片部,与所述可动部相连;以及中继部,将所述第1固定片部与所述第2固定片部相连。

本发明的可动连接器为中继部和第2固定片部介于具有压入肩的第1固定片部与可动部之间的端子构造,与以往的可动连接器的端子构造、即接触部与具有压入肩的1个固定片部的一侧相连、且可动部与该固定片部的具有压入肩的板缘相连的“单一固定片部类型”的端子构造不同。因此,能够使具有压入肩的第1固定片部以及与该第1固定片部相连的接触部的形状、和第2固定片部以及与该第2固定片部相连的可动部的形状与各自的功能相配合地独立形成。即,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具有压入肩的第1固定片部、中继部、以及第2固定片部介于接触部与可动部之间,从而无需在第1固定片部的1边的板缘排列地设置压入肩和可动部,所以压入肩和可动部不会互相成为设计上的制约条件而能够自由地设计。

具体而言,能够在具有压入肩的第1固定片部的板缘设置压入肩和中继部即可。中继部没有作用有可动片那样的用于将第2壳体支承为能够移动的应力,所以能够使板宽比可动片的板宽小。因此,通过基于压入肩的肩宽和中继部所需要的板宽来整体地缩短第1固定片部的板宽,从而也能够缩短与第1固定片部相连的接触部的板宽。由此,能够有助于端子排列的窄间距化。

另外,由于在第1固定片部具有压入肩,所以在第2固定片部设置压入肩不是必须的。因此,与第2固定片部的板缘相连的可动部能够设为如下的形状:具有具备能够以即使反复弹性变形也不会断裂的方式将第2壳体支承为能够移动的耐久性(浮动功能所需要的耐久性)的板宽、板厚。另外,也可以在第2固定片部不设置压入肩,所以也能够整体地缩短第2固定片部的板宽,第2固定片部也能够有助于端子排列的窄间距化。

并且,第1固定片部与第2固定片部经由中继部连结。对中继部所要求的功能为将第1固定片部与第2固定片部相连,不需要可动片那样的对于弹性变形的耐久性。因而,中继部例如能够以能够制造的最小的板宽形成。其板宽的大小能够设为在向第2壳体组装端子时不会塑性变形的程度。

所述本发明的中继部能够构成为,其板宽比所述第1固定片部的板宽以及所述第2固定片部的板宽小。

根据本发明,由于中继部的板宽比第1固定片部的板宽和第2固定片部的板宽小,所以也能够缩小第1固定片部的板宽和第2固定片部的板宽。由此,能够缩短排列配置的端子之间的配置间隔而能够对应于窄间距化。

所述本发明的中继部能够构成为在与所述第1固定片部向所述第2壳体的压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伸长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由于中继部为在与第1固定片部交叉的方向上伸长的形状,所以在使压入工具与第1固定片部的压入肩接触时,中继部不会成为障碍,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压入作业。

所述本发明的第2固定片部能够构成为具有卡定突起,该卡定突起通过所述第1固定片部的压入时的所述按压力经由所述中继部进行作用而被压入于所述第2壳体并防止被拔出。

根据本发明,通过第1固定片部的压入时的所述按压力经由所述中继部进行作用,由此所述卡定突起被压入于第2壳体并且能够防止相对于第2壳体拔出。即,与将第1固定片部的压入肩压入于第2壳体的动作联动地,第2固定片部的卡定突起能够压入于第2壳体。

所述本发明的中继部能够构成为具有抵接承受部,该抵接承受部在所述第2壳体的表面露出且在向所述第2壳体的压入时与压入工具抵接。

根据本发明,在将第1固定片部压入于第2壳体时,能够使压入工具抵接于中继部的抵接承受部并将第2固定片部拉入并压入固定于第2壳体。因此,能够通过压入工具的抵接来防止第2固定片部没有被顺利地拉入第2壳体而导致中继部塑性变形的不良情况,与此同时能够将第2固定片部适当且可靠地压入于第2壳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可动连接器,能够一边确保浮动功能所需要的可动部的耐久性一边实现多个端子的窄间距排列。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可动连接器的包含正面、底面、左侧面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可动连接器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图1的可动连接器所具备的端子的包含正面、俯视面、右侧面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端子的主视图。

图6是图4的端子的正面局部放大图。

图7是示出图1的可动连接器的端子的压入状态的与图3相当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可动连接器

2:固定壳体(第1壳体)

2a:前壁

2a1:内侧面

2a2:端子固定部

2a3:绝缘突起

2b:后壁

2b1:内侧面

2b2:端子固定部

2b3:绝缘突起

2c:右壁

2d:左壁

2e:收纳室

2f:凹部

3:可动壳体(第2壳体)

3a:周壁

3a1:移位限制突起

3b:底壁

3c:中央壁

3c1:端子安装槽

3d:嵌合室

3e:端子保持壁

3f:第1可动壳体用固定部

3g: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

3h:隔壁

3h1:绝缘突起

4:端子

5:固定件(日文:固定金具)

6:基板固定部

7:固定壳体用固定部(第1固定部)

7a:压入突起

8:可动部

8a:纵片部

8b:斜面部

9:第2固定片部(第2固定部)

9a:卡定突起

10:中继部

10a:折弯部

10b:折弯部

10c:横片部

10d:抵接承受部

11:第1固定片部(第2固定部)

11a:卡定突起

11b:压入突起

11c:压入肩

12:接触部

13:折弯部

t:压入工具

t1:第1抵接部

t2:第2抵接部

w1:压入肩的肩宽

w2:可动片的斜面部的基端的板宽

w3:第1固定片部的板宽

w4:中继部的板宽

w5:接触部的板宽

w6:第2固定片部的与可动部连结的连结部的板宽

p:基板

x:宽度方向、左右方向

y:进深方向、前后方向

z:高度方向、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可动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可动连接器1被安装于基板p,并通过将作为“连接对象物”的配合连接器(日文:相手コネクタ)(省略图示)朝向基板p垂直地插入而嵌合连接,从而将配合连接器的端子导通连接于基板p的电路。

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所述的“第1”“第2”这样的用语是为了区别发明的不同的构成要素而使用的,不是为了表示特定的顺序和/或优劣而使用的。另外,在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如图1等所示,将可动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设为x方向、将前后方向设为y方向、将高度方向设为z方向地进行说明。并且,将可动连接器1的高度方向(z方向)上的基板p(参照图3)侧设为“下侧”、将可动连接器1侧设为“上侧”地进行说明,但这些并不限定可动连接器1的嵌合方向和/或向基板p的安装的方法。

可动连接器1的构造说明

可动连接器1具备作为“第1壳体”的固定壳体2、和作为“第2壳体”的可动壳体3。可动壳体3由多个端子4弹性支承为能够在作为可动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的x方向、作为进深方向的y方向、作为高度方向的z方向上移动。

固定壳体2作为横向长的方筒状的树脂成形体而形成。固定壳体2具有前壁2a、后壁2b、右壁2c、左壁2d。在由这些壁包围的固定壳体2的内侧空间形成有可动壳体3的收纳室2e,可动壳体3能够在收纳室2e的室内移动。

在前壁2a的内侧面2a1与后壁2b的内侧面2b1,在x方向上排列地形成有作为端子4的“第1固定部”的、多个槽状的端子固定部2a2、2b2。各端子固定部2a2、2b2形成为槽状,将后述的端子4的固定壳体用固定部7以从其板宽方向(x方向)夹持的方式进行压入固定。在相邻的端子固定部2a2、2b2之间,形成有用于增长分别相邻的端子4彼此的沿面距离的绝缘突起2a3、2b3,通过这些绝缘突起来确保相邻的端子4之间的绝缘性。

在前壁2a与后壁2b的x方向的两端侧,分别安装有固定件5,固定壳体2经由焊接于基板p的固定件5而牢固地固定于基板p。在固定壳体2的右壁2c、左壁2d上,分别形成有限制可动壳体3的过度的移动的凹部2f。

可动壳体3作为横向长的凹状的树脂成形体而形成。可动壳体3具有包围前后左右的周壁3a,在周壁3a的下端侧形成有卡定于固定壳体2的凹部2f来限制过度的移位的移位限制突起3a1。另外,在周壁3a的下端形成有底壁3b。中央壁3c向高度方向z上的上方突出地形成在底壁3b的前后方向y上的中央。由周壁3a和底壁3b包围的内侧空间成为与作为连接对象物的配合连接器嵌合的嵌合室3d。在中央壁3c,在x方向上排列地形成有对后述的端子4的接触部12进行保持的多个端子安装槽3c1。在底壁3b形成有从中央壁3c的底面向高度方向z上的下方突出的1对端子保持壁3e。端子保持壁3e形成为构成周壁3a的、可动壳体3的前壁下侧部分、后壁下侧部分,且在y方向上位于相对的位置,并分别沿着x方向伸长地形成。

可动壳体3对于1个端子4具有2处端子压入固定部、即形成于底壁3b的第1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f和形成于端子保持壁3e的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多个第1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f与多个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分别在x方向上排列配置。各第1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f形成为供后述的端子4的第1固定片部11压入的贯通孔。各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形成为将后述的端子4的第2固定片部9以从其板宽方向(x方向)夹持的方式进行压入固定的压入槽。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形成于隔壁3h,所述隔壁3h沿着第2固定片部9的长度方向而形成于相邻的第2固定片部9之间。在隔壁3h,形成有用于增长相邻的端子4彼此的沿面距离的绝缘突起3h1,由此确保了相邻的端子4之间的绝缘性。

在端子4,如图4等所示,形成有焊接于基板p的基板固定部6、作为“第1固定部”的固定壳体用固定部7、可动部8、构成“第2固定部”的第2固定片部9、中继部10、与第2固定片部9一起构成“第2固定部”的第1固定片部11、以及接触部12。

固定壳体用固定部7形成为经由从基板固定部6向上方折弯的折弯部13而沿高度方向z伸长。在固定壳体用固定部7的板缘形成有压入突起7a,通过将该压入突起7a压入并固定于前述的端子固定部2a2、2b2,从而将端子4的一端侧牢固地固定于固定壳体2。

可动部8形成为将可动壳体3弹性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2移动的弹簧片。可动部8形成为具有多个直线部和2处折回部的纵波形状,并通过各部分的形状与弹簧长度,具有能够使在与配合连接器嵌合连接时以及在与配合连接器嵌合连接的状态下受到振动和/或冲击时因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应力分散的柔软性和耐久性。在可动部8的与第2固定片部9相连的纵片部8a,形成有板宽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逐渐变宽的斜面部8b。形成可动部8的一端侧的、斜面部8b的板宽随着接近被固定于可动壳体3的第2固定片部9而变宽,由此能够提高对于因可动部8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应力的耐久性,使得其不会断裂。

在第2固定片部9的左右的板缘,形成有被固定于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的卡定突起9a。在第2固定片部9没有形成与压入工具接触而承受按压力的压入肩,伴随于利用压入工具t将第1固定片部11压入于第1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f,卡定突起9a被压入于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然后,在压入后,卡定突起9a在拔出方向上卡定于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由此防止被拔出。这样,卡定突起9a形成为下述的形状:第1固定片部11的压入时的由压入工具t产生的按压力经由中继部10进行作用,由此能够压入于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且能够在压入后防止在拔出方向上被拔出。

中继部10形成为下述的形状:在一端侧具有与第2固定片部9的上端相连的折弯部10a,在另一端侧具有与第1固定片部11相连的折弯部10b,还具有在与第1固定片部11以及第2固定片部9的向可动壳体3压入的压入方向(z方向)交叉的方向(y方向)上伸长的直线状的横片部10c。横片部10c的下表面形成为被配置成以从可动壳体3的表面突出的方式露出、且如后述那样能够与压入工具t抵接的抵接承受部10d。

中继部10的沿着x方向的板宽优选以作为端子4的材料的、金属板材的板厚的1~1.5倍的板宽形成。如果板宽比1倍小,则难以从金属板冲裁加工中继部10,如果板宽超过1.5倍,则后述的第1固定片部11的板宽会变大,而难以实现用于实现端子4的窄间距排列的配置间隔。对中继部10所要求的功能为将第1固定片部11与第2固定片部9相连,不需要可动部8那样的对于弹性变形的耐久性。因而,中继部10能够例如以能够制造的最小的板宽形成。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中继部10,板宽为0.17mm,板厚为0.12mm,板宽为板厚的约1.4倍,如果是该尺寸关系,则能够稳定地量产端子4。

在第1固定片部11的左右的板缘,形成有通过压入而固定于第1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f的卡定突起11a。在第1固定片部11的板面,形成有从板面突出的筋状的压入突起11b,被压入于由贯通孔形成的第1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f。在与第1固定片部11相连的中继部10的折弯部10b的两侧形成有承受压入工具t的按压力的压入肩11c。

接触部12是配置于可动壳体3的端子安装槽3c1、与作为连接对象物的配合连接器的插座端子导通接触的部分。

可动连接器1的组装方法

在组装可动连接器1时,首先获得由树脂成形体形成的固定壳体2以及可动壳体3、和由金属加工体形成的多个端子4以及固定件5,然后将第1固定片部11压入并固定于第1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f,将第2固定片部9压入并固定于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然后,将可动壳体3配置于固定壳体2的收纳室2e,并且将端子4的固定壳体用固定部7压入并固定于端子固定部2a2、2b2。固定件5的向固定壳体2的组装在任意的时间点进行。

在将第1固定片部11压入于第1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f时使用压入工具t。通过将压入工具t的第1抵接部t1压靠于第1固定片部11的压入肩11c而施加按压力从而将第1固定片部11压入。此时,中继部10为在与第1固定片部11交叉的方向(y方向)上伸长的形状,所以在使压入工具t与第1固定片部11的压入肩11c接触时中继部10不会成为障碍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压入作业。

中继部10的横片部10c的下表面形成为被配置成以从可动壳体3的表面突出的方式露出、且能够与压入工具t的第2抵接部t2抵接的抵接承受部10d。如后所述那样在第2固定片部9没有压入肩,通过将第1固定片部11压入,与此同时被压入于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然而,在由于任何原因而第2固定片部9无法顺利地压入于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而卡在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时,有可能以中继部10的折弯部10a、10b的折弯角度变大的方式塑性变形。然而,由于压入工具t的第2抵接部t2能够抵接于中继部10的抵接承受部10d,所以能够防止第2固定片部9没有被顺利地拉入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而导致中继部10塑性变形的不良情况,与此同时能够将第2固定片部9适当且可靠地压入并固定于可动壳体3。

如以上那样将第1固定片部11压入,并且将第2固定片部9压入于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第2固定片部9经由中继部10而与第1固定片部11相连,作用于第1固定片部11的由压入工具t产生的按压力经由中继部10进行作用。第2固定片部9能够通过经由该中继部10进行作用的间接按压力而压入于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另外,通过如前所述那样压入工具t的第2抵接部t2抵接于中继部10的抵接承受部10d并在压入方向(z方向)上压入,从而第2固定片部9被中继部10拉拽而被压入于第2可动壳体用固定部3g。这样,即使是没有压入肩的第2固定片部9也能够压入。

可动连接器1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除了已经说明完毕的作用效果以外,对可动连接器1的进一步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可动连接器1通过使具有压入肩11c的第1固定片部11、中继部10以及第2固定片部9介于接触部12与可动部8之间,从而无需在具有压入肩11c的第1固定片部11的1边的板缘上连接可动部8的一端,能够在该板缘设置压入肩11c和中继部10即可。这有助于相邻的端子4之间的配置间隔的窄间距化。

即,在假设在第1固定片部11上直接连接可动部8的一端的情况下,将左右的压入肩11c的肩宽w1、w1与可动部8的斜面部8b的基端的板宽w2相加得到的长度成为第1固定片部11的最短的板宽w3。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1中,在中继部10没有作用有可动部8那样的用于将可动壳体3支承为能够移动的应力,所以如图6所示,能够使中继部10的板宽w4比可动部8的斜面部8b的板宽w2小。因此,能够基于压入肩11c的肩宽w1和中继部10的板宽w4而整体地缩短第1固定片部11的板宽w3。结果,与第1固定片部11相连的接触部12的板宽w5也能够与第1固定片部11的板宽w3同等地缩短。由此,能够使相邻的端子4之间的配置间隔窄间距化。作为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一边为具有可动部8的可动连接器1,一边将端子4的接触部12处的配置间隔设为0.8mm。

另外,由于也可以在第2固定片部9不设置压入肩,所以也能够整体地缩短第2固定片部9中的与可动部8连结的连结部的板宽w6,第2固定片部9也能够有助于端子排列的窄间距化。

可动连接器1的变形例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1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变形例来实施,所以对其一例进行说明。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端子4而设为接触部12与配合连接器的插座端子导通接触的插头端子的例子,但对于接触部12也可以构成为插座端子用的接触部。另外,可动壳体3也可以构成为插座连接器用的可动壳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