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及插排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49627发布日期:2018-09-04 23:10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插座及插排组件。



背景技术:

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设备调试的非常完备,不需要增添太多的仪器和供电设备,例如插座和用电设备。但是,在遇到生产线故障,设备工程师需要携带额外的测试设备到达现场处理问题,需要现场提供额外的供电设备,最常用的是插座。

检修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试,当一个二针的插头插入插座时,完全将二针插头拔出插座平均需要15N的拉力左右;当一个三针的插头插入插排时,完全将三针插头拔出插座平均需要25N左右。设备维护的工程师将插头从插座上断开的时候,由于施加过大的拉力才能将插头拔出,工程师必须两只手同时操作才能实现。而实际情况是,设备工程师在维修设备的时候,往往不能同时腾出两只手进行操作,或者腾出两只手操作的时候会使得工作中断,工作效率下降,且在多次插拔插头在插座上,导致插头上的连接电线与插头破损的问题,安全系数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插座在使用时插头无法单手被拔出,且造成与插头多次拔出时插头损坏,安全系数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排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插排组件在使用时插头无法快速单手拔出,多次插拔插头导致插头电线松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插座,包括本体和脱离架;

所述本体上表面设置有插孔和位于插孔侧面的凹槽,所述脱离架位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脱离架能够与插头的壳体的下表面接触,以使插头的壳体完全插入所述插孔后,所述脱离架用于在所述插孔的侧面将所述插头的壳体与所述插孔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脱离架的上表面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平齐,以使插头能够完全插入所述插孔时,所述插头的壳体的下表面与所述脱离架的上表面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脱离架包括脱离部和按压部,所述脱离部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脱离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平齐,所述按压部一端与所述脱离部铰接,所述按压部倾斜连接在所述脱离部一侧,且所述按压部卡靠在所述凹槽的内侧壁上,以使压动所述按压部时所述脱离部将所述插头脱离所述插座。

进一步的,所述按压部一端与所述脱离部之间通过连接轴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脱离部包括倾斜面,且所述倾斜面位于所述脱离部前端,以使压动所述按压部时增加所述倾斜面与所述插头的壳体接触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脱离部的外表面设置有防磨层,用于防止压动所述按压部时所述脱离部磨损所述插头。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脱离架的数量为两个;

两个所述凹槽分别位于所述插孔的两侧,两个所述脱离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凹槽内,以使单手对两个所述脱离架施力时所述插头两侧均与所述插座分离。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脱离架相对设置在所述插孔两侧,且两个所述脱离架呈V字型。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与所述脱离架一体形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排组件,包括多个所述的插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插孔和位于插孔侧面的凹槽,脱离架位于凹槽内,且脱离架能够插头的壳体的下表面接触,以使插头完全插入插孔时,脱离架在插孔的侧面将插头的壳体下表面与脱离架的上表面平齐,脱离架在插孔的侧面将插头的壳体的下表面与插孔脱离;在使用插座时,插头正常插入到插孔内,需要拔出时,单手按压插孔侧面的脱离架,脱离架与插头壳体的下表面接触,脱离架给插头的壳体一个向上的力,使插头壳体与插孔分离,单手进一步很容易将插头拔出,不需要集中使用过大的力,操作省力快捷,使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排组件,包括多个插座;在每个插座本体的插孔的侧面的设置有脱离架,单手按压每个脱离架时,每个脱离架均可以与插头壳体的下表面接触,脱离架给插头的壳体一个向上的力,使插头壳体与插孔分离,单手很容易将插头拔出,不需要集中用力分离插头与插座,操作省力快捷,使用效果好;其中,插座可以使三针或两针,插头可以是三针或者两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插座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脱离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插座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1-本体;12-脱离架;13-插头;111-插孔;112-凹槽;121-脱离部;122-按压部;123-连接轴;124-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插座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包括本体11和脱离架12;

所述本体11上表面设置有插孔111和位于插孔111侧面的凹槽112,所述脱离架12位于所述凹槽112内,且所述脱离架12能够与插头13的壳体的下表面接触,以使插头13的壳体完全插入所述插孔111后,所述脱离架12用于在所述插孔111的侧面将所述插头13的壳体与所述插孔111分离。

本体11的上表面设置有插孔111和位于插孔111侧面的凹槽112,脱离架12位于凹槽112内,且脱离架12能够插头13的壳体的下表面接触,以使插头13完全插入插孔111时,脱离架12在插孔111的侧面将插头13的壳体下表面与脱离架12的上表面平齐,脱离架12在插孔111的侧面将插头13的壳体的下表面与插孔111脱离;在使用插座时,插头13正常插入到插孔111内,需要拔出时,单手按压插孔111侧面的脱离架12,脱离架12与插头13壳体的下表面接触,脱离架12给插头13的壳体一个向上的力,使插头13壳体与插孔111分离,单手进一步很容易将插头13拔出,不需要集中使用过大的力,操作省力快捷,使用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脱离架12的上表面与所述本体11的上表面平齐,以使插头13能够完全插入所述插孔111时,所述插头13的壳体的下表面与所述脱离架12的上表面平齐。

脱离架12的上表面与本体11的上表面平齐,以使插头13能够完全插入到插孔111内时,插头13的壳体的下表面能够与脱离架12的上表面平齐。通过将脱离架12上表面与本体11的上表面设置成平齐,有利于保证插头13能够完全插入到插孔111,插头13的壳体可以脱离架12的上表面紧贴,增加插头13插入到插孔111后稳固,增加插头13与插座之间的使用安全系数,避免发生危险事故。

其中,脱离架12的上表面也可以低于本体11的上表面,以使在多次使用脱离架12上表面,使插头13的壳体与插孔111分体时,多次摩擦,以使脱离架12上表面磨损时,可以在脱离架12的上表面连接有耐磨层,有利于脱离架12的多次使用以及维修,增加脱离架12的使用寿命。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脱离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所述脱离架12包括脱离部121和按压部122,所述脱离部121位于所述凹槽112内,所述脱离部121的上表面与所述本体11的上表面平齐,所述按压部122一端与所述脱离部121铰接,所述按压部122倾斜连接在所述脱离部121一侧,且所述按压部122卡靠在所述凹槽112的内侧壁上,以使压动所述按压部122时所述脱离部121将所述插头13脱离所述插座。

脱离部121位于凹槽112内,脱离部121的上表面与本体11的上表面平齐,按压部122的下端与脱离部121铰接,按压部122倾斜连接在脱离部121左侧,且卡靠在凹槽112的内侧壁,以使按压按压部122时脱离部121抵接到插头13的壳体,将插头13与插座分离;通过将脱离部121设置在凹槽112内,将与脱离部121左端部铰接连接的按压部122倾斜卡靠在凹槽112的内侧壁上,按压按压部122,给按压部122向下的力,以使与按压部122铰接的脱离部121向上运动,抵接到插头13的壳体,以使插头13的壳体与插座的插孔111分离,单手进一步快速将插头13与插座分离,节省劳动力,且操作快捷简单。

其中,脱离部121可以是与凹槽112下表面大小适应的脱离板,即脱离板的上表面与插头13的壳体的下表面接触,将插头13壳体与插座的插孔111分离,接触面积大,使用效果好。按压部122可以是按压板,按压部122可以与脱离板的侧端尺寸相同,实现按压部122与脱离板之间铰接效果更好,增加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按压部122一端与所述脱离部121之间通过连接轴123铰接。

按压部122的下端与脱离部121之间通过连接轴123铰接;连接轴123将按压部122的下端与脱离部121之间铰接,铰接效果更好;当按压部122为按压板时,脱离部121为脱离板时,连接轴123连接在按压板和脱离板之间,实现铰接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脱离部121包括倾斜面124,且所述倾斜面124位于所述脱离部121前端,以使压动所述按压部122时增加所述倾斜面124与所述插头13的壳体接触面积。

脱离部121包括倾斜面124,且倾斜面124位于脱离部121前端,以使按压按压部122时增加倾斜面124与插头13的壳体的接触面积;通过按压按压部122,打动脱离部121的前端最先抵住插头13的壳体,脱离部121的上端设置成倾斜的,可以增加脱离部121与插头13的壳体的接触面积,以使脱离部121更加快速的将插头13与插座分离,增加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脱离部121的外表面设置有防磨层,用于防止压动所述按压部122时所述脱离部121磨损所述插头13。

脱离部121的外表面设有防磨层,防止压动所述按压部122时,所述脱离部121磨损插头13;通过在脱离部121的外表面设置有防磨层,在脱离部121抵接到插头13壳体的下表面时,脱离部121和插头13壳体的下表面之间会产生力的作用,摩擦力较大,插头13壳体的下表面在多次使用时会被磨损,避免插头13壳体被磨损,将脱离部121的外面设置有防磨层,减少脱离部121和壳体之间的摩擦力。

其中,防磨层,可以是橡胶层,橡胶层贴粘在脱离部121的外表面,增加脱离部121的耐磨性。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11与所述脱离架12一体形成。

本体11与脱离架12一体形成;通过将本体11与脱离架12设置成一体,有利于方便携带插座,避免使用前安装工作,增加插座的使用效果;并且一体化的本体11与脱离架12,可以减少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好。

其中,本体11与脱离架12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在脱离架12损坏时,进行更换,增加插座的使用寿命。其中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粘结、也可以是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只要能够实现脱离架12将插座与插头13分离的效果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排组件,包括多个所述的插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排组件,包括多个插座;在每个插座本体11的插孔111的侧面的设置有脱离架12,单手按压每个脱离架12时,每个脱离架12均可以与插头13壳体的下表面接触,使插头13壳体与插孔111分离,单手很容易将插头13拔出,不需要集中用力分离插头13与插座,操作省力快捷,使用效果好;其中,插座可以使三针或两针,插头13可以是三针或者两针。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插座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中,插座与实施例1区别在于,所述凹槽112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脱离架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凹槽112分别位于所述插孔111的两侧,两个所述脱离架12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凹槽112内,以使单手对两个所述脱离架12施力时所述插头13两侧均与所述插座分离。

凹槽112的数量为两个,脱离架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凹槽112分别位于插孔111的两侧,以使脱离架12分别位于两个凹槽112内,单手的拇指和食指可以分别按压两侧的脱离架12,以使两侧的两个脱离架12分别与插头13壳体的两侧接触,并且给插孔111两侧给插头13壳体一个向上的力,以使插头13壳体快速与插座分离,分离更加简单,分离更加快捷,使用效果更好,且实现单手一次性将插头13与插座的分离。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脱离架12相对设置在所述插孔111两侧,且两个所述脱离架12呈V字型。

两个脱离架12相对设置在插孔111的两侧,两个脱离架12呈V字型,有利于单手的食指和拇指用力,用力更加均衡,使用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座,本体11的上表面设置有插孔111和位于插孔111侧面的凹槽112,脱离架12位于凹槽112内,且脱离架12能够插头13的壳体的下表面接触,以使插头13完全插入插孔111时,脱离架12在插孔111的侧面将插头13的壳体下表面与脱离架12的上表面平齐,脱离架12在插孔111的侧面将插头13的壳体的下表面与插孔111脱离;在使用插座时,插头13正常插入到插孔111内,需要拔出时,单手按压插孔111侧面的脱离架12,脱离架12与插头13壳体的下表面接触,脱离架12给插头13的壳体一个向上的力,使插头13壳体与插孔111分离,单手进一步很容易将插头13拔出,不需要集中使用过大的力,操作省力快捷,使用效果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