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9941发布日期:2018-11-30 19:41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是可再充电电池,其广泛使用于各种领域。二次电池普遍采用的是方形的硬壳结构,其包括壳体、盖板以及电极组件,电极组件放置于壳体中,通过盖板来封闭壳体的开口部分,以通过盖板和壳体提供一个密闭的空间容纳电极组件以及电解液。电极组件的电能通过盖板上安装的极柱从密闭空间内引出至密闭空间外。

随着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为了满足较高的能量密度需求,主要采用塑壳电池和软包电池来替代传统的硬壳电池。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塑壳电池中的塑料外壳的壁厚则设计得很薄,使得塑料外壳的开口部分会发生较大翘曲变形。现有的塑料外壳包括壳体和盖板,壳体和盖板采用激光焊接连接,并且盖板与壳体的装配要求高,所以塑料外壳的合格率低,因此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影响二次电池的装配效率,从而会增加二次电池的制作成本。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能够降低对二次电池的顶盖板和壳体的制作精度要求,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简单,易于生产,能够有效提高二次电池的生产效率,降低其制作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壳体,具有容纳空间和与容纳空间连通的第一开口,并且壳体的材料为塑胶;电极组件,设置于容纳空间中;顶盖板,顶盖板的材料为塑胶并安装于第一开口处,在顶盖板和壳体的接合部位形成有连接槽,连接槽朝远离容纳空间的方向延伸并贯穿顶盖板的顶面;以及第一连接构件,第一连接构件的材料为塑胶且设置于连接槽中,顶盖板与壳体通过第一连接构件密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通过在连接槽填充熔融态的热塑性塑胶并冷却形成第一连接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顶盖板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第一开口内,伸入第一开口内的顶盖板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连接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顶盖板包括基体部和凸出部,凸出部连接于基体部的周缘并朝靠近壳体的方向延伸,并且凸出部位于第一开口内,基体部的外壁、凸出部的顶面和壳体的内壁围成连接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顶盖板还包括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内的延伸部,延伸部与基体部的周缘连接并朝靠近容纳空间的方向延伸,凸出部连接在延伸部的靠近容纳空间的一端,延伸部的外壁、凸出部的顶面和壳体的内壁围成连接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延伸部的高度不超过壳体的围成连接槽部分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连接槽和第一连接构件环绕于基体部的外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连接构件的顶面不超出壳体的顶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上述的二次电池,并且多个二次电池相互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第一连接构件的顶面低于壳体的顶面,多个二次电池中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的壳体彼此贴合,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通过彼此贴合的壳体形成连接凸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二连接构件,第二连接构件包括彼此连接的主体部分、第一接合部分以及第二接合部分,主体部分与连接凸缘接合,第一接合部分和第二接合部分分别伸入各自对应的二次电池的连接槽中并分别与对应的连接槽接合。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中的顶盖板和壳体均为塑胶材质,并且在顶盖板和壳体之间的接合部位处设置有连接槽,将塑胶材质的第一连接构件放入连接槽中通过第一连接构件将顶盖板和壳体连接,能够在顶盖板和壳体之间即使具有缝隙的情况下也能将顶盖板和壳体密封连接。由此,能够降低对顶盖板和壳体的制作精度要求,不需要将顶盖板和壳体的接合部位的尺寸设置为完全相同,即可将顶盖板连接于壳体,并保证顶盖板和壳体之间的气密性。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组结构简单,同时还简化了其装配过程,从而提升了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的加工效率,降低了其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其中: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二次电池中的A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二次电池的沿纵向剖切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二次电池中的B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的二次电池的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二次电池中的C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5的二次电池沿纵向剖切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二次电池中的D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一种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电池模组中的E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9的电池模组的另一种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电池模组中的F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图9的电池模组沿纵向剖切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电池模组中的G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池模组;100-二次电池;110-容纳空间;

10-顶盖板;10a-连接槽;11-基体部;12-延伸部;13-凸出部;

20-壳体;20a-连接凸缘;

30-端子组件;31-电极端子;311-电连接板;312-极柱;32-密封件;

40-第一连接构件;

50-第二连接构件;51-主体部分;52-第一接合部分;53-第二接合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能够循环地进行充放电操作,以便于对二次电池进行多次使用,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通过在顶盖板和壳体之间设置能够熔融态填入的连接构件,能够降低对顶盖板和壳体的制作精度要求,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因此能够有效提高二次电池的生产效率,降低其制作成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1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的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二次电池100大体包括:顶盖组件、壳体20以及位于壳体20内部的电极组件。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实施例描述中,“顶面”、“上”等描述方位的术语皆为以附图中的摆放位置作为参照所示出的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壳体20可由塑胶材料制成,诸如PE或PP。壳体20被构成为矩形的盒状,即壳体20内部具有容纳空间110并具有第一开口,以通过第一开口连通其内部的容纳空间110。另外,壳体20外部还可以设置防水层(例如铝层)。

电极组件可通过将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隔板一同堆叠或者卷绕而形成主体,其中,隔板是介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绝缘体。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以第一极片为正极片,第二极片为负极片进行说明。同样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极片还可以为负极片,而第二极片为正极片。另外,正极片活性物质被涂覆在正极片的涂覆区上,而负极片活性物质被涂覆到负极片的涂覆区上。由主体的涂覆区延伸出的未涂覆区域则作为极耳,电极组件包括两个极耳,即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耳由正极片的涂覆区延伸出;负极耳由负极片的涂覆区延伸出。

顶盖组件用于密封壳体20,通过顶盖组件连接于壳体20的第一开口能够将电极组件密封于壳体20内。二次电池100可以包括两个顶盖组件,两个顶盖组件分别位于二次电池100的上下两侧。用于将电极组件的电能引出至二次电池100外部的正极的端子组件和负极的端子组件中的一者安装在位于二次电池100顶部的顶盖组件,而正极的端子组件和负极的端子组件中的另一者安装在位于二次电池100底部的顶盖组件。当然,在一些变形实施例中,二次电池100的两个端子组件还可以同时设置在位于壳体20同一侧的顶盖板10上,即只设置一个顶盖组件。

由于位于二次电池100两侧的两个顶盖组件的结构完全相同,所以以下仅以位于二次电池100上侧的顶盖组件为例,对顶盖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当然,在其他的可替换的实施例中,位于二次电池上下两侧的顶盖组件的结构还可以依照现有技术被配置为不同。

图2是图1的二次电池100中的A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的二次电池100的沿纵向剖切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二次电池100中的B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顶盖组件大体包括:顶盖板10和设置于顶盖板10上的端子组件30,以通过端子组件30实现位于壳体20内部的电极组件的正极片或者负极片与外部电气元件的电连接。

顶盖板10的材质为绝缘塑胶,并且顶盖板10可以由耐高温绝缘塑胶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采用聚乙烯、聚苯硫醚、全氟烷氧基树脂和聚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并且顶盖板10具有与壳体20的第一开口相匹配的尺寸和形状,以便能够连接在壳体20的第一开口处。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形实施例,在顶盖板10的内部还可以嵌入金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端子组件30包括电极端子31和密封件32。为了安装端子组件30,顶盖板10上设置有电极引出孔,由于顶盖板10为塑胶材质,所以电极端子31能够与顶盖板10直接接触。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电极端子31为正极的电极端子(当然电极端子31还可以为负极的电极端子),其可以采用铝或者铝合金材料制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电极端子31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用于实现与二次电池100外部的电气元件(例如汇流排)电连接的外接线部分、用于实现与顶盖板10固定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用于在二次电池100内部与壳体20内的电极组件的极耳实现电连接的内接线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电极端子31包括电连接板311和极柱312,其中,电连接板311位于顶盖板10的外侧,极柱312包括作为与顶盖板10固定连接的连接部分的极柱本体和作为与第一极耳实现电连接的内接线部分集流部,而电连接板311则作为与汇流排连接的外接线部分,集流部穿过端子引出孔且其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极柱本体的横截面的面积。

电连接板311的大致中心位置设置有通孔,并且通孔的孔径与极柱的极柱本体的直径相适应。在将电极端子31安装至顶盖板10时,电连接板311需要固定于顶盖板10的远离二次电池100内部的一侧,极柱312的极柱本体从顶盖板10的面向壳体20一侧经由电极引出孔朝向二次电池100的外部伸出,而集流部能够抵靠在顶盖板10的面向壳体20一侧,从而对极柱312进行限位。极柱本体由顶盖板10伸出后则进一步伸入至电连接板311的通孔中,以便将极柱312与电连接板311铆接连接,从而将电极端子31固定于顶盖板10。

另外,为了保证电极引出孔的密封性,密封件32设置于极柱312和顶盖板10之间。密封件32包括轴向延伸部分和径向延伸部分,其中,轴向延伸部分夹设于顶盖板10和极柱本体之间,而径向延伸部分夹设于顶盖板10和延伸部之间,由此密封件32分别与顶盖板10以及极柱312紧密接触,从而能够保证二次电池100的气密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对端子组件30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其他的替换的实施例中,端子组件30还可以为其他的形式,只要能够实现壳体20内部的电极组件和外部的电气元件之间的电连接即可。

图5是图1的二次电池100的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二次电池100中的C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7是图5的二次电池100沿纵向剖切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二次电池100中的D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二次电池100采用塑胶熔融连接的方式实现顶盖板10和壳体20之间的连接。为了实现顶盖板10和壳体20之间的密封连接,在顶盖板10和壳体20的接合部位形成有连接槽10a。连接槽10a朝远离壳体20的容纳空间110的方向延伸并贯穿顶盖板10的顶面,即连接槽10a在远离容纳空间110的一侧形成口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顶盖板10的至少一部分伸入壳体20的第一开口内,并且顶盖板10通过伸入第一开口内的部分与壳体20的内壁之间形成连接槽10a。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顶盖板10包括:基体部11、延伸部12和凸出部13,由于需要通过顶盖板10将壳体20的第一开口封闭,顶盖板10的基体部11呈薄板状并与壳体20的第一开口形状相适应。延伸部12为朝向壳体20内部延伸的凸边,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2呈环状,并沿周向连续地设置在基体部11的面向壳体20一侧的周缘,并朝背离电连接板311一侧伸出,也就是说延伸部12为封闭的环状。凸出部13同样呈环状,凸出部13设置在延伸部12的远离基体部11的端部,并且凸出部13同样沿周向连续地连接在延伸部12的端部,即凸出部13同样为封闭的环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基体部11、延伸部12和凸出部13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这样则能够保证顶盖板10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延伸部12和凸出部13的厚度并不进行限制,只要延伸部12和凸出部13的厚度不影响二次电池100内部结构的设置即可。

当将顶盖板10与壳体20连接时,将顶盖板10的凸出部13完全伸入壳体20的第一开口内,并且使至少部分的延伸部12位于壳体20的第一开口内部,从而通过延伸部12的外周壁、凸出部13的顶面以及壳体20的内壁围成连接槽10a。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顶盖板10和壳体20的接合部位处形成的连接槽10a为连续的环状,连接槽10a环绕于基体部11的外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连接槽10a中设置有第一连接构件40,第一连接构件40为塑胶材质,以通过第一连接构件40将顶盖板10和壳体20密封连接。当然,第一连接构件40的具体材质可以与顶盖板10和壳体20相同,也可以不同。示例性地,第一连接构件40的材质可以为热塑性塑胶,例如:可以采用全氟烷氧基树脂、聚酰胺氯、聚乙烯和聚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当通过第一连接构件40连接顶盖板10和壳体20时,可以将熔融态的热塑性塑胶注入连接槽10a中,从而通过热塑性塑胶分别与延伸部12的外壁面、凸出部13的顶面以及壳体20的内壁面热熔接合。待热塑性塑胶在连接槽10a中冷却后,则形成第一连接构件40,此时第一连接构件40已与连接槽10a完全接合,从而能够将顶盖板10和壳体20稳固地密封连接在一起。由于按照上述实施例所述,连接槽10a为完整的环状槽,所以第一连接构件40同样为完整的环状结构。

在现有的二次电池中,当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顶盖板和壳体时,需要顶盖板和壳体之间的接合部位处的壳体内壁周长与顶盖板外壁周长相等。但是如果壳体内壁周长大于顶盖板外壁周长,那么最后焊接的壳体部位会发生褶皱,从而容易造成二次电池密封不良的问题。而且要做到壳体内壁周长与盖板外壁周长相等,对二次电池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并且由于壳体会发生翘曲变形,因此如果顶盖板外壁尺寸与壳体内壁尺寸相等的话,两者很容易发生干涉,因此会造成顶盖板入壳时装配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中,通过第一连接构件40采用熔融连接的方式实现顶盖板10和壳体20之间的连接,对顶盖板10和壳体20之间的配合精度要求低,顶盖板10的凸出部13可以贴合于壳体20的内壁,也可以于装配前在凸出部13的外壁和壳体20的内壁之间预留一定的缝隙,例如可以预留出0~1mm的缝隙。熔融态的热塑性塑胶由于存在表面张力,因此只要保证缝隙小于1mm,熔融态的热塑性塑胶就不会穿过缝隙而损坏电极组件。第一连接构件40冷却的过程中能够分别与顶盖板10和壳体20稳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壳体20与顶盖板10密封,而不会因为顶盖板10和壳体20的制造精度而影响顶盖板10和壳体20之间的连接。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在降低顶盖板10和壳体20的加工精度的同时,还能够保证顶盖板10和壳体20之间的气密性,因此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以及装配难度,还能够提高二次电池100的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接合于连接槽10a中的第一连接构件40的高度不超出壳体20的顶面,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避免前期向连接槽10a中填入过多的热塑性塑胶而使塑胶溢出连接槽10a外,造成浪费并影响二次电池100的整体美观。另外,还能够避免第一连接构件40露出在连接槽10a外,即凸出于壳体20的外壁,而受到其他外部结构挤压,进而对顶盖板10和壳体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造成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延伸部12的高度(即延伸部12沿二次电池100纵向延伸的长度),不超过壳体20的围成连接槽10a部分的高度。也就是说,延伸部12的高度小于或者等于由凸出部13顶面向上露出的壳体20的高度。这样,避免通过第一连接构件40将顶盖板10和壳体20连接后,延伸部12的高出壳体20的部分发生变形而对形成在连接槽10a中的第一连接构件40产生挤压力,从而对顶盖板10和壳体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造成影响。另外,由于延伸部12的高度不高于壳体20的构成连接槽10a的部分,当向连接槽10a中填入熔融态的热塑性塑胶后,第一连接构件40与顶盖板10和壳体20的接合面积较大,避免顶盖板10与第一连接构件40之间的接合面较小时,连接不稳固,而容易造成顶盖板10和壳体20脱离连接的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中,延伸部12和凸出部13皆呈环状,并连续地围绕在基体部11的外周,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可替换实施例中,延伸部12和凸出部13还可以不为封闭的环状结构,而是间断地围绕在基体部11的外周,此时,同样可以将凸出部13设置为不完全和壳体20的内壁贴合,即在凸出部13和壳体20的内壁之间形成预定尺寸的缝隙,而未设置延伸部12和凸出部13的部分则同样可以通过现有焊接的方式与壳体20连接。这样,同样能够降低对顶盖板10和壳体20之间配合的尺寸精度要求,同样能够避免在壳体20出现翘曲变形后和顶盖板10之间无法配合连接的问题。

另外,在其他的可替换的实施例中,顶盖板10还可以整体伸入壳体20的第一开口内,从而在顶盖板10的外周壁和壳体20的内壁之间形成连接槽10a。具体地,顶盖板10还可以不设置延伸部12,即可以在基体部11的外周直接设置凸出部13,此时,基体部11则可以伸入壳体20的第一开口内部,从而通过基体部11、凸出部13和壳体20的内壁共同配合围成连接槽10a。同样能够实现在顶盖板10和壳体20之间设置连接槽10a的目的。此外,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顶盖板10的内壁面处设置凸出部13,即还可以将凸出部13一体地设置于壳体20的内壁面,并朝向壳体20的内容纳空间110延伸,也就是说凸出部13属于壳体20。此时,则同样可以通过基体部11的外壁面、凸出部13的顶面以及壳体20的内壁面围成连接槽10a。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100的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的装配方法,以通过第一连接构件40将顶盖板10和壳体20彼此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二次电池的装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需要提供塑胶材质的壳体20,在壳体20内设置容纳空间110,同时在壳体20的两端设置第一开口,使第一开口与容纳空间110连通。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当正极的端子组件和负极的端子组件同时设置在二次电池100的同一侧时,则只需在壳体20上设置一个第一开口。

然后,则需要在壳体20的容纳空间110中放置电极组件。

接下来,需要提供塑胶材质的顶盖板10,将顶盖板10安装在壳体20的第一开口处,并在顶盖板10和壳体20的接合部位处设置连接槽10a,使连接槽10a朝向远离容纳空间110的方向延伸并贯穿顶盖板10的顶面。由于具体设置连接槽10a的方式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因此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最后,则向连接槽10a中填入塑胶材质的第一连接构件,优选向连接槽10a中填入熔融态的热塑性塑胶,热塑性塑胶冷却后则在连接槽10a中形成第一连接构件40,第一连接构件40分别与顶盖板10以及壳体20接合,从而实现顶盖板10和壳体20之间的密封连接。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的一种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的电池模组1中的E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1是图9的电池模组1的另一种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电池模组1中的F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3是图9的电池模组1沿纵向剖切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电池模组1中的G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如图9至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1,电池模组1中包括多个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二次电池100,即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多个单体电池中每两个相邻的二次电池100皆通过第二连接构件50彼此连接。

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电池模组1大体包括:模组盖板、模组箱体以及多个二次电池100,其中,模组盖板连接于箱体,多个二次电池100设置在模组箱体内,并相互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模组箱体可由金属材料制成,诸如铝、铝合金或者钢。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模组1的结构大体相同,因此并未在附图中具体地示出电池模组1整体的结构。

多个二次电池100以层叠的方式排布,构成单体电池组件,图9至图14中只示意性地示出了两个二次电池100,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还可以包括更多个二次电池100。多个二次电池100通过汇流排以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相互连接,并最终形成两个极性相反的输出端,并将两个极性相反的输出端分别作为单体电池组件的正输出极和负输出极,从而可以通过将正输出极和负输出极对应地与外部电气元件连接而实现将单体电池组件的电能引出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100彼此贴合,并且按照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每个二次电池100中,第一连接构件40的高度不超出壳体20的顶面。由此,则能够通过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100的壳体20彼此贴合的顶部边缘形成连接凸缘20a,由于位于连接凸缘20a两侧的连接槽10a并未被各自中的第一连接构件40填满,因此在第一连接构件40的上方依然形成彼此相邻的两个槽体。

第二连接构件50的材质同样是热塑性塑胶,即可将熔融态的热塑性塑胶沿连接凸缘20a的延伸方向填充于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100之间,也就是说,将热塑性塑胶填充在两个二次电池100的接合部位处。此时,部分的热塑性塑胶则会进入每个二次电池100的连接槽10a中,同时还有部分的热塑性塑胶会停留在连接凸缘20a的上方。

由此,热塑性塑胶冷却后形成的第二连接构件50则包括三部分,即主体部分51、第一接合部分52和第二接合部分53,其中,主体部分51过渡连接在第一接合部分52和第二接合部分53之间。也就是说,第二连接构件50的主体部分51与连接凸缘20a接合,而第一接合部分52和第二接合部分53则分别伸入各自对应的二次电池100的连接槽10a,并与连接槽10a接合。当然,第一接合部分52和第二接合部分53同时也会与对应的连接槽10a中的第一连接构件40接合。

因此,可以通过第二连接构件50实现多个二次电池100之间的两两连接,不但能够简化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100之间的连接操作,还能够将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100稳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能够提升电池模组1的结构稳定性。避免采用现有的连接方式连接相邻的两个二次电池100,无法将二次电池100进行稳固地固定,而给电池模组1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因此,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中。并且,在不同实施例中出现的不同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以取得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究附图、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应能理解并实现所揭示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