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灯光开关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0468发布日期:2018-12-28 19:09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灯光开关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光控制开关,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汽车灯光开关控制器。



背景技术:

灯光控制开关作为汽车上使用率较高的开关,在汽车的正常行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公开号为CN106252133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旋转灯光开关,该灯光开关包括基座、内旋筒及旋钮体,内旋筒与基座转动配合,基座上设有插脚;基座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包括弹簧、定位针及立板,定位针外端处在基座之外,在一个定位结构中:弹簧外端与定位针内端固定,弹簧内端接触基座;基座内设有主顶簧,主顶簧上端与内旋筒底部接触,内旋筒底部设有用于推动立板的推头体,推头体与定位结构一一对应,在对应的推头体与定位结构中,推头体底部与基座底部间距大于立板顶部与基座底部间距,推头体处在定位针外端与立板之间。

但是该旋转灯光开关的灯光结构控制复杂,进而影响到该灯光控制开关的使用,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灯光开关控制器,该灯光开关控制器具有便于灯光开关控制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灯光开关控制器,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底座与壳体以及一端插入所述壳体内的旋筒,所述底座与所述壳体内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旋筒匹配并用于开关汽车灯光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下侧设置有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的定控件,所述定控件内侧壁的周向上设置有依次间隔相连且呈弧状的内凹槽和外凸部,所述旋筒的下端设置有两端分别插入相应的所述内凹槽控制相应的汽车灯光启闭的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控制汽车灯光的开关时,转动旋筒并使得旋筒下端的弹性件在定控件内转动,从而在弹性件的两端转动至与外凸部抵接时,外凸部对弹性件形成挤压,促使弹性件的弹性形变力驱动弹性件远离外凸部并进入到内凹槽内,并在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插入相应的内凹槽内后达到控制相应的汽车灯光启闭的目的,从而显著降低驱动控制汽车的各个灯光启闭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件包括两个相互背离设置并插入相应的所述内凹槽内的顶块,两个所述顶块之间连接有压弹簧,所述旋筒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压弹簧匹配的横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驱动旋筒转动时,横孔的方向随着旋筒的转动而转动,进而带动插接在横孔内压弹簧以及与两个分别与压弹簧两端连接的顶块在定控件内转动,从而在两个顶块分别与相应的外凸部抵接时,两个顶块做相互靠近的运动而使得压弹簧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使得压弹簧产生相应的弹性形变力而驱动两端的顶块向相互背离的方向运动,从而起到驱动顶块向相应一侧的内凹槽运动的作用,显著降低驱动控制汽车的各个灯光启闭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凹槽与所述外凸部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相应的回位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压力过猛或对旋筒产生拉力时,令旋筒在壳体内沿旋筒的长度方向具备位移的空间,并在弹性件的两端移动至回位角上时,回位角将起到引导弹性件向内凹槽移动的作用,从而在达到提升控制旋筒转动舒适度的同时显著提升旋筒的转动稳定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多个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的上侧设置有按压开关,所述旋筒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的下侧设置有与所述内凹槽配合并与所述按压开关控制所述电子元件启闭的压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旋筒转动时使得固定盘随着旋筒的转动而转动,进而起到驱动固定盘下端的压凸起随着旋筒的转动而对按压开关形成挤压或与相互挤压的按压开关分离,从而达到控制电子元件启闭的目的,显著降低驱动控制汽车的各个灯光启闭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盘上设置有与所述旋筒控制灯光开关的转动弧度匹配的穿腰槽,所述电路板的上侧连接有穿过所述穿腰槽并与所述壳体上侧壁抵接并挤压的顶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旋筒并使得固定盘转动时,使得在穿腰槽内移动且与电路板固定连接的顶弹簧起到控制旋钮转动弧度的作用,从而达到显著降低驱动控制汽车的各个灯光启闭难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电子元件电连接的电阻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阻件在电路短路时起到避免电路板因电路过载而导致设备损坏的作用,从而显著提升该汽车灯光开关控制器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旋筒的上端从所述壳体内穿出并连接有旋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旋钮即可起到控制旋筒转动的目的,显著降低驱动旋筒转动的难度,进而达到显著降低驱动控制汽车的各个灯光启闭难度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旋钮驱动旋筒转动,进而使得位于旋筒下端横孔内的压弹簧以及两个分别与压弹簧的两端固定连接的顶块在定控件内部转动,进而在顶块插入相应的内凹槽内后,起到控制固定盘下端的压凸起与相应的按压开关形成挤压或与相互挤压的按压开关分离的作用,从而达到控制电子元件启闭的目的,显著降低灯光开关控制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2、壳体;3、上盖;4、旋钮;5、电路板;51、电子元件;511、按压开关;52、电阻件;521、顶弹簧;53、固定盘;531、穿腰槽;532、压凸起;54、旋筒;541、横孔;6、定控件;61、内凹槽;62、外凸部;63、回位角;7、顶块;71、压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灯光开关控制器,包括从下至上依次相互固定连接的底座1、壳体2、上盖3以及与上盖3转动连接的旋钮4。底座1用于与汽车进行电路连接,且壳体2用于安装固定该汽车灯光开关控制器,并在上盖3上设置有指示标记,进而在转动旋钮4时起到指示相应的灯光处于启闭状态的作用。

如图2、图4所示,在底座1和壳体2内固定连接有用于控制汽车灯光开关的电路板5以及位于电路板5的下侧并与底座1固定连接的定控件6。除此之外,壳体2内插接有上端与旋钮4固定连接并与电路板5配合控制灯光开关的旋筒54,进而在转动旋钮4时将驱动旋筒54在壳体2内转动,进而使得旋筒54在与电路板5配合时起到控制灯光启闭的作用。

如图2、图5所示,在定控件6内侧壁的周向方向上设置有依次间隔相连且呈弧状的内凹槽61和外凸部62。需要说明的是,相应的两个内凹槽61以及两个外凸部62在定控件6的内侧壁上分别相互对称。并在旋筒54的下端设置有横孔541,且在横孔541内插接有两个相互背离设置并插入相应的内凹槽61内的顶块7,两个顶块7之间连接有压弹簧71,进而在驱动旋钮4转动而使得旋筒54转动时,横孔541的方向随着旋筒54的转动而转动,进而带动插接在横孔541内压弹簧71以及与两个分别与压弹簧71两端连接的顶块7在定控件6内转动,从而在两个顶块7分别与相应的外凸部62抵接时,两个顶块7做相互靠近的运动而使得压弹簧71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使得压弹簧71产生相应的弹性形变力而驱动两端的顶块7向相互背离的方向运动,从而起到驱动顶块7向相应一侧的内凹槽61运动的作用,在显著降低控制旋筒转动并固定旋筒难度时达到显著降低驱动控制汽车的各个灯光启闭难度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在内凹槽61与外凸部62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相应的回位角63,进而在对旋钮4施加的压力过猛或对旋钮4产生拉力时,令旋筒54在壳体2内沿旋筒54的长度方向具备位移的空间,并在顶块7远离压弹簧71的一端移动至回位角63上时,回位角63起到引导顶块7向内凹槽61移动的作用,从而在达到提升控制旋筒54转动舒适度的同时显著提升旋筒54的转动稳定性的目的。

如图3、图4所示,在电路板5上设置有多个电子元件51,且在电子元件51的上侧设置有按压开关511。于此同时,在旋筒5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盘53,且在固定盘53的下侧设置有与内凹槽61配合并与按压开关511协同工作进而控制电子元件51启闭的压凸起532,进而在驱动旋钮4转动并带动旋筒54转动时,使得固定盘53随着旋筒54的转动而转动,进而使得固定盘53下端的压凸起532随着旋筒54的转动而对按压开关511起到挤压或与相互挤压的按压开关511分离的作用,从而在达到控制电子元件51启闭的目的时显著降低驱动控制汽车的各个灯光启闭的难度。

如图2、图4所示,在固定盘53上设置有与旋筒54控制灯光开关的转动弧度匹配的穿腰槽531,且在电路板5的上侧连接有穿过穿腰槽531、进而与壳体2上侧壁抵接并挤压的顶弹簧521,进而在转动旋筒54并使得固定盘53转动时,使得在穿腰槽531内移动且与电路板5固定连接的顶弹簧521起到控制旋筒54转动弧度的作用,从而达到显著降低驱动控制汽车的各个灯光启闭难度的目的。于此同时,在电路板5上设置有与电子元件51电连接的电阻件52,进而使得电阻件52在电路短路时起到避免电路板5因电路过载而导致与该汽车灯光开关控制器连接的设备损坏的作用,从而达到提升该汽车灯光开关控制器实用性的目的。

在使用时,转动旋钮4时驱动旋筒54转动,进而使得位于旋筒54下端横孔541内的压弹簧71以及两个分别与压弹簧71的两端固定连接的顶块7在定控件6内转动,并在顶块7插入相应的内凹槽61内后起到控制固定盘53下端的压凸起532与相应的按压开关511形成挤压或与相互挤压的按压开关511分离的作用,从而达到控制电子元件51启闭、显著降低灯光开关控制难度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但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修改和润饰,这些修改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