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贴胶装置及配对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18528发布日期:2019-02-10 22:33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电芯贴胶装置及配对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芯贴胶装置及配对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多采用贴胶滚筒吸附胶带后对电芯贴胶。贴胶滚筒通过摆动方式获取胶带并进行贴胶,使得贴胶滚筒的工位占据空间较大,进而导致电芯贴胶装置布局不紧凑,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芯贴胶装置,能够实现电芯贴胶,结构紧凑,贴胶效率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电芯贴胶装置,包括贴胶机构,所述贴胶机构包括贴胶驱动装置、压胶驱动装置和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压紧臂;所述压紧臂的端部设置有吸附部件,所述吸附部件用于吸附胶带;所述贴胶驱动装置能够驱动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压紧臂靠近电芯,并将胶带贴附于电芯的侧面后叉住电芯;所述压胶驱动装置能够驱动间隔设置的两个压紧臂向彼此靠近以将胶带的两端贴于电芯的上下面。

进一步地,所述压胶驱动装置驱动连接两个压紧臂,所述贴胶驱动装置驱动连接压胶驱动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贴胶机构还包括滑轨,所述压胶驱动装置能够驱动压紧臂在滑轨上滑动。

进一步地,电芯贴胶装置还包括电芯夹持机构,所述电芯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能够实现电芯左右两侧对齐夹持,所述第二夹持臂能够实现电芯前后两侧对齐夹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臂的夹持端上相对设置有电芯托板,所述电芯托板上方设置有用于压紧电芯的电芯压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臂上开有通孔或者缺口,所述贴胶机构能够穿过通孔或者缺口对电芯进行贴胶。

进一步地,所述电芯夹持机构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贴胶机构。

进一步地,在放卷机构和夹胶机构之间设置有胶带缓存机构,用于缓存胶带。

进一步地,所述胶带缓存机构包括第一过辊、第二过辊以及设置在第一过辊和第二过辊之间的移动过辊,所述移动过辊能够移动拉取绕经的胶带。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电芯贴胶装置的配对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1)贴胶机构能够将胶带贴附于电芯的侧面并将胶带两端贴于电芯的上下面,然后压紧胶带,所述贴胶机构只需进行直线移动,摒弃现有的贴胶滚筒的摆动动作,贴胶机构的工位占用空间小,使得整个贴胶装置结构紧凑,效率更高。

(2)电芯夹持机构能够实现两块电芯的对正,结构简单,布局紧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中电芯贴胶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电芯对正机构的左视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贴胶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胶带缓存机构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为:放卷机构110,夹胶机构120,拉胶机构130,切胶机构140,第一驱动装置151,移动平台152,第二驱动装置153,第一夹持臂154,第三驱动装置155,电芯压块156,第四驱动装置157,第二夹持臂158,贴胶机构160,压胶驱动装置161,压紧臂连接杆162,滑轨163,压紧臂164,贴胶驱动装置165,第一过辊171,第二过辊172,移动过辊173,缓存驱动装置174,移动滑块175,胶带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描述中,以图1的左右为左右,上下为上下,垂直纸面向外为前,垂直纸面向内为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左、右、上、下”、“横向、竖向、垂直、竖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电芯贴胶装置改变现有贴胶滚筒的结构和工作方式,能够解决贴胶滚筒的工位占据空间较大所导致的电芯贴胶装置布局松散、效率低下的问题。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电芯贴胶装置,包括夹持电芯的电芯夹持机构,对胶带200进行放卷的放卷机构110,夹持胶带200的夹胶机构120,从夹胶机构120处拉取定长胶带200的拉胶机构 130(上下方向的箭头表示运动方向),切断定长胶带200的切胶机构140,将定长胶带200贴于电芯的贴胶机构160(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运动方向)。所述贴胶机构160包括贴胶驱动装置165、压胶驱动装置161和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压紧臂164;所述压紧臂164的端部设置有吸附部件,所述吸附部件用于吸附胶带;所述贴胶驱动装置165能够驱动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压紧臂 164靠近电芯,并将胶带贴附于电芯的侧面后叉住电芯;所述压胶驱动装置 161能够驱动间隔设置的两个压紧臂164向彼此靠近以将胶带的两端贴于电芯的上下面。本实施例中贴胶机构160能够将胶带200贴附于电芯的侧面并将胶带200两端贴于电芯的上下面,然后压紧胶带200(该过程称为贴C形胶),贴胶机构160只需进行直线移动,摒弃现有的贴胶滚筒的摆动动作,贴胶机构160的工位占用空间小,使得整个贴胶装置结构紧凑,效率更高。

其中,贴胶驱动装置优选为伺服电机,压胶驱动装置161优选为气缸。

其中,所述吸附端上开设有真空吸附孔,真空吸附孔连通于抽真空设备。

其中,所述吸附部件包括吸盘或者直接在压紧臂164的端部开设的吸附孔,吸附部件连接于抽真空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压紧臂164分别固定连接于压胶驱动装置161的两个驱动端。压胶驱动装置161优选为夹爪气缸。当然,也可以采用两个气缸分别驱动两个压紧臂164彼此靠近实现胶带的压紧。

压紧臂164需要穿过拉胶工位(拉胶机构130完成拉胶动作的位置)对电芯进行贴胶,使得压紧臂164的长度较长,容易损坏压胶驱动装置161的驱动端,因此设置滑轨163,用于支撑压紧臂164,两个压紧臂164均滑动连接于滑轨163,在压胶驱动装置161的作用下,两个压紧臂164能够在滑轨 163上滑动靠近或者远离彼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芯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臂154和第二夹持臂158,所述第一夹持臂154能够实现电芯左右两侧对齐夹持,所述第二夹持臂158能够实现电芯前后两侧对齐夹持。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臂154上开有通孔或者缺口,所述贴胶机构160能够穿过通孔或者缺口对电芯进行贴胶。在电芯配对设备中,通过贴C形胶以固定两块电芯,贴C形胶之前需要保证两块电芯对正(即电芯的四个侧面对齐)。

具体地,如图2所示,电芯夹持机构包括第一驱动装置151,第一驱动装置151的滑轨上设置有移动平台152,第一驱动装置151能够驱动移动平台152上下运动。移动平台152上设置有第二驱动装置153和第四驱动装置 157,所述第二驱动装置153的驱动端连接于左右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夹持臂 154,第二驱动装置153能够驱动两个第一夹持臂154彼此靠近以夹持电芯的左右两侧;第四驱动装置157的驱动端连接于前后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夹持臂158,第四驱动装置157能够驱动两个第二夹持臂158彼此靠近以夹持电芯前后两侧。第一驱动装置151优选为电缸。第二驱动装置153和第四驱动装置157均优选为夹爪气缸。本实施例中的电芯夹持机构能够实现两块电芯的对正,结构简单,布局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臂154的夹持端上相对设置有电芯托板,所述电芯托板上方对应设置有用于压紧电芯的电芯压块156。电芯托板先托起电芯,再由第一夹持臂154和第二夹持臂158从电芯四侧夹紧电芯实现对正,然后电芯压块156在第三驱动装置155的作用下压紧电芯。采用电芯托板和电芯压块可以实现电芯上下位置的固定,使得电芯的空间位置被完全固定,对电芯进行贴胶更加稳定可靠。

为了进一步提高贴胶速度,可以在电芯夹持机构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两个贴胶机构160,实现电芯两侧的同步贴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放卷机构110和夹胶机构120 之间设置有胶带缓存机构,用于缓存胶带200。拉胶机构130从夹胶机构120 处拉取定长胶带200,如果胶带200未经缓存,相当于拉胶机构130直接从放卷机构110上拉取胶带200,容易拉断或者损伤胶带200,且拉取胶带200 的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对胶带200进行缓存,以避免胶带200损伤和拉断,提高拉胶效率。

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胶带缓存机构包括第一过辊171、第二过辊 172以及设置在第一过辊171和第二过辊172之间的移动过辊173,所述移动过辊173能够移动拉取绕经的胶带200。胶带缓存机构还包括缓存驱动装置 174和移动滑块175,移动过辊173固定连接于移动滑块175,缓存驱动装置 174能够驱动移动滑块175移动,使得设置于移动滑块175之上的移动过辊 173拉取胶带200进行缓存。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电芯贴胶装置的配对设备。所述配对设备上设置有电芯贴胶装置,改变了现有贴胶滚筒的结构和工作方式,能够解决贴胶滚筒的工位占据空间较大所导致的电芯贴胶装置布局松散、效率低下的问题。

以上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这些描述都是示例性的,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