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插接式电容器盖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4272发布日期:2018-12-25 20:19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插接式电容器盖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插接式电容器盖板。



背景技术:

电容器是电子设备中大量使用的电子元件之一,广泛应用于电路中的隔直通交,耦合,旁路,滤波,调谐回路,能量转换,控制等方面;电容器上的电压不能突变,一旦突变,电容器则会烧毁,需要进行抢修,现有的电容器与电路之间通常是通过导线连接,连接过程需要焊接,再某些没有焊接条件(如停电)的情况下,抢修比较困难,无法快速的实现电容器与导线的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快速插接式电容器盖板。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快速插接式电容器盖板,包括盖板本体、第一电极柱、第一导电柱、第一外护筒、多个第一锁紧机构、第二电极柱、第二导电柱、第二外护筒和多个第二锁紧机构;

第一电极柱与盖板本体固定连接并贯穿盖板本体,第一导电柱与第一电极柱固定连接,第一导电柱远离第一电极柱一侧形成有第一插接孔,第一外护筒与盖板本体固定连接并包围在第一导电柱外周,第一外护筒与第一导电柱预设距离形成第二插接孔,第一外护筒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第一锁紧机构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一钢珠,第一外护筒靠近第一导电柱一侧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弹片安装在第一安装孔中,第一钢珠与第一弹片固定连接,第一钢珠凸出于第一安装孔;

第二电极柱与盖板本体固定连接并贯穿盖板本体,第二导电柱与第二电极柱固定连接,第二导电柱和第一导电柱位于盖板同侧,第二导电柱远离第二电极柱一侧形成有第三插接孔,第二外护筒与盖板本体固定连接并包围在第二导电柱外周,第二外护筒与第二导电柱预设距离形成第四插接孔,第二外护筒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第二锁紧机构包括第二弹片和第二钢珠,第二外护筒靠近第二导电柱一侧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弹片安装在第二安装孔中,第二钢珠与第二弹片固定连接,第二钢珠凸出于第二安装孔。

优选地,第一插接孔深度小于第三插接孔深度。

优选地,第一导电柱包括第一导电部和第一绝缘部,第一导电部与第一电极柱固定连接,第一绝缘部与第一导电部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一导电部远离第一电极柱一侧,第一插接孔贯穿第一绝缘部并延伸至第一导电部内;

第二导电柱包括第二导电部和第二绝缘部,第二导电部与第二电极柱固定连接,第二绝缘部与第二导电部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二导电部远离第二电极柱一侧,第三插接孔贯穿第二绝缘部并延伸至第二导电部内。

优选地,第二绝缘部在第三插接孔中的长度大于第一插接孔深度。

优选地,第一外护筒外周形成有螺纹。

优选地,第二外护筒外周形成有螺纹。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快速插接式电容器盖板,外界插头插装进入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以实现与第一电极柱形成电连接,另一个外界插头插装进入第三插接孔和第四插接孔以实现与第二电极柱形成电连接,通过第一锁紧机构和第二锁紧机构分别将外界插头锁紧在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上,确保外界插头不会轻易的与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脱离,同时在人为作用力下外界插头又能方便的脱离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在进行抢修作业时,可以使得电容器快速的与外界元件形成可靠连接,提高抢修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快速插接式电容器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快速插接式电容器盖板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快速插接式电容器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快速插接式电容器盖板的局部放大图。

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快速插接式电容器盖板,包括盖板本体1、第一电极柱21、第一导电柱、第一外护筒24、多个第一锁紧机构25、第二电极柱41、第二导电柱、第二外护筒44和多个第二锁紧机构45;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柱21、第一导电柱、第一外护筒24、第二电极柱41、第二导电柱和第二外护筒44均为回转体结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柱21为正极极柱,第二电极柱41为负极极柱;

第一电极柱21与盖板本体1固定连接并贯穿盖板本体1,第一导电柱与第一电极柱21固定连接并位于盖板外侧,第一导电柱将第一电极柱21端部全部包覆,第一导电柱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第一导电柱远离第一电极柱21一侧形成有第一插接孔31,第一插接孔31供外界正极插头插装进入,第一外护筒24与盖板本体1固定连接并包围在第一导电柱外周,第一外护筒24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第一外护筒24的作用一是保护第一导电柱,二是与外界正极插头形成固定连接,第一外护筒24与第一导电柱预设距离形成第二插接孔32,第二插接孔32供外界正极插头插装进入;

第一锁紧机构25用于锁紧插装进入第一插接孔31和第二插接孔32的外界正极插头,第一锁紧机构25安装在第一外护筒24内壁上并沿第一外护筒24周向均匀分布,第一锁紧机构25包括第一弹片252和第一钢珠251,第一弹片252呈弧形结构,第一外护筒24靠近第一导电柱一侧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弹片252安装在第一安装孔中,第一钢珠251与第一弹片252中部固定连接,并且第一钢珠251凸出于第一安装孔,第一钢珠251用于与外界正极插头上的凹槽相配合,所述凹槽与第一钢珠251配合后,外界正极插头就不会轻易脱离第一导电柱;

第二电极柱41与盖板本体1固定连接并贯穿盖板本体1,第二导电柱与第二电极柱41固定连接并位于盖板外侧,第二导电柱将第二电极柱41端部全部包覆,第二导电柱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第二导电柱远离第二电极柱41一侧形成有第三插接孔51,第三插接孔51供外界负极插头插装进入,第二外护筒44与盖板本体1固定连接并包围在第二导电柱外周,第二外护筒44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第二外护筒44的作用一是保护第二导电柱,二是与外界负极插头形成固定连接,第二外护筒44与第二导电柱预设距离形成第四插接孔52,第四插接孔52供外界负极插头插装进入;

第二锁紧机构45用于锁紧插装进入第三插接孔51和第四插接孔52的外界负极插头,第二锁紧机构45安装在第二外护筒44内壁上并沿第二外护筒44周向均匀分布,第二锁紧机构45包括第二弹片和第二钢珠,第二弹片呈弧形结构,第二外护筒44靠近第二导电柱一侧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弹片安装在第二安装孔中,第二钢珠与第二弹片中部固定连接,并且第二钢珠凸出于第二安装孔,第二钢珠用于与外界负极插头上的凹槽相配合,所述凹槽与第二钢珠配合后,外界负极插头就不会轻易脱离第二导电柱。

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外界正负极插头插反,第一插接孔31深度小于第三插接孔51深度,为了与第一插接孔31和第三插接孔51配合完好,外界正负极插头的长度不相等,正极插头长度大于负极插头长度,当操作人员错误的将正负极反接时,外界负极插头与第一插接孔31底部相抵靠时,外界正极插头还没有完全进入第三插接孔51,此时操作人员就会正负极反接了,需要转换插接方式。

当操作人员正负极反接后,外界正极插头与第二导电柱连接,外界负极插头与第一导电柱连接,此时会形成电流通路,很有可能造成元器件烧毁,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发生,第一导电柱包括第一导电部22和第一绝缘部23,第一导电部22与第一电极柱21固定连接,第一绝缘部23与第一导电部22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一导电部22远离第一电极柱21一侧,第一插接孔31贯穿第一绝缘部23并延伸至第一导电部22内;

第二导电柱包括第二导电部42和第二绝缘部43,第二导电部42与第二电极柱41固定连接,第二绝缘部43与第二导电部42固定连接并位于第二导电部42远离第二电极柱41一侧,第三插接孔51贯穿第二绝缘部43并延伸至第二导电部42内;

第二绝缘部43在第三插接孔51中的长度大于第一插接孔31深度,当操作人员正负极反接后,即使外界负极插头已经与第一插接孔31底部相抵靠,外界正极插头还是在第三插接孔51中还是与第二绝缘部43接触,还没有与第二导电部42接触,因此不会形成电流通路,进而避免元器件因反接而造成的烧毁现象。

第二绝缘部43和第二绝缘部43还可以起到保护第一导电部22和第二导电部42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外护筒24外周形成有螺纹,外界正极插头通过与螺纹螺接达到与第一外护筒24形成固定连接的目的,第二外护筒44外周形成有螺纹,外界负极插头通过与螺纹螺接达到与第二外护筒44形成固定连接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